文/胡艳红
笔录时代演进 文成媒体雅韵
——读侯严峰先生《新闻的律动》
文/胡艳红
在当下,阅读新闻不仅成了感应时代、纵览天下的必要途径,更是拓展自我、丰富生活的重要手段。但在资讯汹涌、媒体纷繁的当下语境,“新闻”或因商业竞买而耸人听闻、哗众取宠,或因利益驱动无中生有、拨弄是非,或因上级指令而呆板机械、枯燥乏味,很难让人有事核言真、文雅韵美之感。最近偶然读到了一篇题为《让新闻与美结伴而行》的文章,就深深为作者侯严峰先生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媒体经验与深刻的新闻认识所折服。尔后,我借助“百度”阅读了数篇他写作的新闻报道,其眼光的敏锐、角度的新颖、语言的优美,让我如饮芳醇、如享雅乐。但因所得作品有限,不免有所遗憾。而今,案头就摆放着侯先生20余万字的新闻作品集《新闻的律动》,不仅让我有种重晤故人的亲切,更有种夙愿得偿的欣悦。
个人认为,新闻工作者当全心感应社会脉象,敏于发现生活新变;更应积极奏响时代主流,引领舆论走向。作为一名新华社的新闻工作者,侯严峰总能直面火热的生活,感受到发展的力与美;他总能宏观着眼、整体把握,将社会进步、时代变革、生活风貌、党心民心领略于心,状之于笔。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总能从纷繁现象中捕捉到新闻点,提炼出好主题。《山东扶贫从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入手》虽为他的新闻处女作,但他却独具慧眼,看到了基层党组织在落实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作用。“有了富民政策,须有富民干部”,只有将党的富民政策从基层抓起,从实处抓起,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计才能实现。机杼独出,令人击节叹赏。而《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中国农村改革的新模式》《沂蒙人盼科技大军早进山》《蒙阴桃农:品牌就是“钱袋子”》等通讯、消息等则更为成熟,不仅写出了山东这片热土上所经历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蜕变,更是具体表现出农村经济从依托体制改革到创建市场,从发展市场到转向科技发展与创建品牌的深入发展。及至《齐鲁大开放》《长株潭:从“毛泽东城”加速迈向现代城市群》《衡阳:城市规划建设坚守“民生标准”》等作品则更是“庾信文章老更成”,不仅紧扣时代主题,而且气韵沉雄,格局阔大。这些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事件的陈述,也不是一般经济现象的勾勒,而是有着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把握,更有着对新闻创作规律的深度把握。也正是如此,作者才能担当起笔录时代的使命,才会有历久弥醇的作品。
书 名:《新闻的律动》作 者:侯严峰出 版 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月
作为新闻工作者,侯严峰不仅关注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关注着百姓生活的变化、人的素质的发展。与上述宏观着眼、整体把握的“大新闻”不同,侯严峰细处下笔的“小新闻”同样精妙绝伦。他的《胶东农家看衣橱手记》《胶东农家看相册手记》《山东沿海农民食物结构悄然变化》等新闻,就一改新闻写作的严肃
面孔,以胶东农民的衣橱、相册和食物结构为观测点,不仅以小见大,从中提炼出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质量带来的巨大变化的主题,而且亲切自然,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这些作品相比,《威海:流行新的“城市语言”》《古城寻梦》《威海开发区拒上污染项目》《昔日捕鸟食鸟 如今爱鸟护鸟 长岛变成候鸟乐园》等作品则是从人们的日常用语、文化创建、环保意识出发,反映出国民文化素质与生态观念的变迁,发掘出了时代社会发展的新区间。
倡导主旋律、提供正能量,是新闻媒体的主要价值,但发挥舆论监督、披露不良现象,也是其应当担当的责任。在表现时代新变、社会发展的同时,侯严峰同样以严峻深沉的目光关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会以深厚的人文情怀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与生存。目击时弊,他写出了《特权意识下的公权蜕变:我是县委书记我怕谁?》《“打招呼”,当代官场又一怪相》《正视官德之痛》《“三玩”干部步步高升监督何在》等时评,直指官员腐败;感时忧世,他写出了《温州农村毁林占田建坟成风》《别让庸俗“谢师”辱没教师节》《别让“忽悠”触碰道德底线》等文章批评奢侈浪费、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情系民生,他写出了《除夕,在烟台SOS儿童村》《谁来呵护我们的孩子》《艰难的诉讼》,不仅表现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文关怀,更体现出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担当。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闻报道往往时过境迁就了无痕迹,让人难有深刻印象。但侯严峰的作品,不仅是新闻佳构,更是文学精品,不仅有着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更有着文学的审美性、感染性。他的新闻报道在命题上总能新奇出之,如《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黄河在山东境内悄然变“长”》《耕种大海的人们》中“最年轻的土地”“变长”“耕种大海”等词语妙用,不仅给读者以陌生化效果,更是激活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新闻多受五个W之限,给人以机械之感。但侯严峰却总能超越其外将其写鲜写活,其中重要一点则是其散文笔法的驱遣,场景呈现的注重。大到《齐鲁大开放》《乡间涌动文化潮》等综合新闻,小到《邓朴方谈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环境》《人代会上访溥杰》等人物走笔,他都能大处着眼、细处着笔,巧妙地截取场景、呈现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氛围感。可以说,写人,绘形传神如同亲见;写事,曲折变化如同亲历。而之所以能够如此,是来自于他精益求精的创作追求,来自于他深厚精纯的文化素养。可以说,读他的新闻作品在直观社会时代演进的同时,也能从他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炼、布局谋篇的巧妙、命意构思的精深上获得美的愉悦,感悟到媒体雅韵的气象与境界。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