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 玮
基于用户体验的微信向度延伸
——以设计艺术借助微信平台为例
文/谢 玮
交互是微信平台的本质所在,其目的不在于单纯的信息传递,着眼点在于用户体验。微信的操作特性相异于随之的反思特性,微信本身的构造局限了其操作,在微信构造局限以外难以获得更多功能,而反思特性无此类限制,以设计艺术为例,其借助微信平台,以不同的视角、形式,使用户在互动中体验设计艺术。
微信用户体验是一个生动的过程,设计艺术如何有效地运用微信媒介平台?作为媒介的微信拥有自身的表述特征,但设计艺术表现出的相关内容、形式本身具有的吸引力以及表述方式同等重要,当这两者与用户处于合适的距离时,可以使用户在订阅参与的过程中将静态的设计艺术活化,最大化地增强平台的影响力。
微信平台传播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微信平台传播信息是当今数字时代高效的传播模式,其作为交互空间是建立在多端点和通用介质基础上的,通过相应规则和机制促进端点间的交互协作。微信平台的特征明显,从其端点的成规模、所依托网络的量化增长,交互形式的多对多传播及其
机制的完整性、规则的秩序化、效率的高效来分析,都已经具备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基本要素。
设计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于加深用户关注、增强互动有极大益处,设计艺术内容由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组成,形式可由多种链接方式贯通互动,如文本、地址、互动链接等。
微信平台是一个综合用户体验的立体化社交网络,它将多角度、多层次的传播方式融合,很多设计艺术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传播,如建立“设计小站”“品悟设计”等订阅号与用户进行分享,有的设计类期刊同时开通微信平台进行多元化传播,展示设计艺术的方式有平行结构的设计案例展示、针对设计专题的顺序延展、某设计过程的动态化演示、制作流程分析、针对某工艺的历史价值探讨、设计师的品评及作品鉴赏等,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微信系统的开放性、传播渠道的集成共享,使用户在便捷的操作中有效地利用了碎片化时间,轻松的收获了设计艺术的知识。
微信在短时间内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日渐成熟的网络技术条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接受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在碎片化时间里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传递设计艺术的信息,在形象直接的阅读中获得多感官体验。用户从过去全盘接收媒体信息的时代进入以微信平台传播为主的时代,由被动接受到主动的信息获取,再到微信虚拟的强关系链对接现实。
信息时代,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接受各种碎片化信息,这期间自然分散了对信息本身内容的关注,这对设计艺术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艺术传播应更加重视形式的多样化和信息内容的层次性、趣味性及实用性,把握设计艺术的深度延伸,尝试多样的互动方式使用户深度参与。微信平台恰好满足这一需求,设计艺术在用户广泛订阅后,提升了传播的有效性,使传播的端点沟通顺畅。
微信平台传播的实效性和互动性。从设计艺术的角度,通过微信平台推送信息的前提是:用户主动选择订阅该账号,设计艺术形式、内容本身随着微信平台的变化而变,用户的主动关注和订阅选择体现了微信平台传播的实效性及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精准信息传送的重要因素还包括设计艺术对应目标人群定位准确,设计艺术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推广的过程中重视实效,使得推广作用显而易见;从另一方面来看,主动选择订阅设计艺术微信账号的用户,必然极为关注这方面的设计案例,此类用户对于信息关注度高,对设计艺术敏感度强,对信息的接受与反馈都能最大化实现传播价值及互动体验。
设计艺术传播与反馈的即时互动是基于用户所求,这种双向互动加强了传播的时效性。微信特有的一些信息功能方便用户参与,其参与方式相较于其他传播媒介更多样、更灵活,充分体现了微信平台传播的实效性和互动性。
设计艺术的受众范围扩大。设计艺术在微信平台的传播,首先应重视用户体验,从广度上扩大设计艺术的受众范围。通过互动和分享,充分调动微信媒介的互动性、分享性,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借助微信平台数以亿计的注册人数之间的互动分享提升用户体验。其次,设计艺术原本主要依靠传统媒介进行传播,而在网络和微信平台上,由于内容的专业性和表现形式的严谨性,使受众有一定的范围限制,为此,设置简明易读的导读等内容新形式,降低受众门槛,拓展受众范围,可以使设计艺术的传播更广泛(如图)。再次,通过微信平台渠道,一些设计展览、设计类专业期刊、热门网站等都搭建了同步的微信平台订阅号,加强与用户的线上线下互动体验,通过微信的多形式进行网上多样化展示,激发与用户的互动,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如此一来扩大了设计艺术的受众范围,提高了影响力。
图 微信传播设计艺术的多样主题
丰富了设计艺术的传播内容。首先,传播内容的主体为设计艺术的专业信息。重视设计艺术传播广度的同时,增加专业知识的专业性深度,其专业信息构成传播内容的主体,设计
艺术多形式的微信传播依托设计领域专业背景,合理组构相关文字、图片等信息,保证信息准确的基础上,强调用户感官体验,提升设计信息的生动性、形象性,赋予信息有意味的形式,从而增加用户对于设计艺术专业知识的认知关联。
其次,转载相关媒体的内容。相互转载相关媒体内容是微信平台传播的重要模式,在互动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可以在设计艺术的传播活动中,不经意地提供新的内容选择,丰富信息来源。通过这种形式,将架构于微信平台的设计艺术和传统传播方式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强化设计艺术的传播效果。设计艺术通过微信平台的传播具有受众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可读性强的特点,这种传播的本质还是一种教授过程,使设计艺术的导读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高效的发挥。设计艺术附带的图片、链接等扩展形式可以有效传达信息,这种传播活动作为一种推广的重要方式,方便了用户对设计案例更形象化的了解,强化了推广效果。
传播渠道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平台的便捷性等是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用户改变了信息接受的被动处境,参与了信息传播的主动环节,信息传播链不再被垄断,用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真正意义上进入信息传播链。互联网时代赋予了信息传播双向性、无限性、交互性等特点,使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用户的主动性,赋予了用户作为信息传播者、接受者的双重身份。
基于用户黏度的设计艺术延伸。用户黏度是衡量用户价值归属的重要价值体系,基于用户黏度价值体系下的设计艺术有较大范围的延伸空间。培养用户黏度,就必须依赖充分的用户体验分析,在用户体验中针对用户心理模型构建出良好的交互模型。比如,不同的传播方式、互动深度和广度等,增长其用户参与度,是以用户为主体的纬度标准,标识一定时间纬度内的强度、频率及互动深度的综合性分析。如此,设计艺术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方式是建立完善流畅和优质的交互体验,黏住用户,扩展用户价值。
这种借助微信平台延伸设计艺术的本质就是关注用户,并重视用户体验,让设计艺术更易于被接受。了解相关目标用户及其期望、心理和行为特征,同时包括其他的任何与交互相关的方式方法,并对其进行增强和扩充。用户体验注重用户接受相关信息的愉悦度,这是增加黏度的本质,愉悦程度是一种比较主观的感知,它类似于用户的满意度、视觉或者感官感受舒适度,此外,还应该包括向别人推荐的意愿度等。
社交网络视野下的虚拟互动圈。虚拟互动圈作为一个全方位社交平台,强弱连接、主次相交,设计艺术通过微信传播的形式相较于传统媒介更自由,它是对传统媒介的补充。从微信平台的社交互动及休闲来看,微信平台中设计艺术与用户的互动不仅使人们维持原有关系,而且扩展关系网络,使用户的信息来源、支持资源、兴趣和利益最大化。本身这种虚拟互动圈体现个体甚至群体之间的表达诉求,集设计艺术的文本通讯、视觉符号传播、语音互动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微信平台的多样传播途径、多元互动,融合甚至消除了用户的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且有意识的将现实生活延伸到虚拟社交媒介,其作为各种形式资源的源泉,使用户不再局限于时空或其他制约条件,交流更加通畅。
紧密连接的互动圈中,用户彼此观点相近、信息共享,相同的兴趣需求成为一个有效组织形式——“圈”,圈中的用户有共享、互惠的特征,映射个体特征及情景化交互,使得同一订阅下的“圈”里的用户找到身份定位,同时保证了这一群体组织的严密性以及感情的牢固性,个体的角色价值容易在“圈”里得到确认和实现。例如,参与“设计圈子”话题互动交流,在此获得情感黏合、互助友谊、归属感和认同感。社交网络带来了相对自由的互动体验,符合用户随性的天性,这种低成本、无压力的参与方式满足用户对休闲文化的需求。
用户出于特定的目的进入设计艺术的微信平台,针对要获取的信息进行索取,信息平台创造的体验目标和传达目的通过不同的文本编排、形式风格进行组织,这种衔接两端的方式产生一种新型关系,扩展了潜在信息用户,创造了便于交流理解和表达的有效人际关系,微信平台的交互活动变成一种强调沟通与协调的社会性活动,形成新的规范。微信为设计艺术的新形态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用户交互体验的途径。
设计艺术借助微信平台传播,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提升用户生活品质和效率,微信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社交方式,它具有一定的社会荣誉和价值,这种媒介方式重塑信息的传播,从而改变了从前单向的传播模式,构建了用户对等的网络平台,这种“去中心化”的基因和属性提高了设计艺术的信息传播效率,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微信平台中设计艺术的传播将以更多内容和形式呈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带给设计艺术的用户更加满意的体验及更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系太原工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