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匡文波 靳建刚 亓玉昆 崔巍耀
2014年手机媒体发展回顾
文/匡文波 靳建刚 亓玉昆 崔巍耀
如果说博客的兴起开启了自媒体(We Media)时代的大门,fackbook、微博使之勃兴,那么基于手机的微信公众号模式,很可能将会成为自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至少在中国大概会如此。自媒体的时代使“人人都是发布者,个个都有麦克风”成为可能。
2014年是中国手机媒体迅猛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手机超越传统PC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4G技术发展迅猛取得初步成效,手机硬件市场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媒体不断借势手机媒体实现媒介融合和媒介转型的尝试。然而,手机媒体的发展也面临隐私保护、盈利模式等诸多现实问题。
本文通过对2014年手机媒体的发展进行系统回顾,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2015年的发展进行一些展望。
手机超越传统PC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人,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整体80.9%的使用率,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亿部,同比下降24.7%。尽管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替代的基本完成,智能手机对网民普及率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但移动互联网仍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最大亮点。
4G发展迅猛,TD有示范效应。2014年是中国正式进入4G运营的一年,手机上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据《经济日报》报道,截至2014年12月,我国4G用户数已经突破5000万,TDLTE发展驶入快车道。虽然从技术上我国TD产业链在技术储备和专利上较国外企业仍有差距,但TD的创新和成功,给我国其他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随着170号码的上市,中国的通信运营已经由三家运营商的局面转化为了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和数十家虚拟运营商并存的状态。
手机的媒体属性进一步凸显。手机的普及性、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丰富的表现手法使得手机具备了成为大众传媒的理想条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媒体属性在2014年得到进一步凸显,甚至成为“全媒体”的重要端口。
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最大的优势是携带和使用方便。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网络媒体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特性。随着智能手机和4G技术的发展,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互相结合、渗透、融合,成了媒介融合和“全媒体”的代表。
手机市场蓬勃发展。根据eMarketer对全球手机使用最新预测,中国是世界上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量将超过5亿,全球10个智能手机用户中有近3个是中国人。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5月底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12.56亿人,相较4月份增长了0.36%,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82%,相当于中国90.8%的人都在使用手机。
根据捷孚凯(GfK中国)预测,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零售量将达4.38亿部,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8%;而2013年同比2012年增长36%,2014年智能手机零售量将达到3.93亿部,同比增长12%,而2013这一数字是82%。
在所有使用手机的人中,使用3G网络的用户有4.64亿人(占比36.94%),所有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为8.57亿人,占总数量的68.24%。
智能手机全面发展,国产手机品牌崛起。2014年是智能手机(smart phone)对于功能手机(feature phone)地位颠覆的一年。在一些国家,智能手机在手机市场的占有率中首次超过传统的功能手机。
2014年9月份,日本手机市场中智能手机的入网签约数量达到6248万台,同比增长了24%,占到整个手机市场的50.2%,首次超过了传统的功能手机的市场份额,类似日本的国家也并不在少数。
根据IDC的最新预期,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增长26.3%。报告同时提及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4亿部,同比增幅仅为12.2%。
2014年是中国国产手机品牌崛起的一年,小米成为紧随三星和苹果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智能手机生产商,根据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统计数据显示,小米2014年第一季度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为3.9%,到了第三季度已经增至5.6%,三季度出货量已经达到1730万台。联想、华为、中兴、酷派等国产品牌也都入围榜单的前十强。
从2014年初开始,包括小米、联想和华为等在内的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的出货量开始飙升。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厂商如今已占有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38%的份额,超过三星电子和苹果的市场份额总和。
操作系统格局两家独大。2014年手机操作系统市场显得波澜不惊,各种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只有一些细小的变化。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在全球2014年第三季度出货的智能手机中,84%运行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略低于第二季度的85%。第三季度,苹果IOS移动操作系统占有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12%。微软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占有3%的份额,而黑莓(BlackBerry)设备的份额为1%。
市场研究公司IDC在2014年12月2日发布报告预计,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3亿部,其中Android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为10.6亿部,占82.3%。
笔者认为Android操作系统虽然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已经达到了饱和点。苹果的IOS操作系统牢牢占据高端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黑莓(Blackberry)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已经探底至1%,很有可能步塞班(Symbian)的后尘。
作为“影子媒体”,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高性能手机的改进和广泛普及,手机媒体真正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态势,嵌入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满足了手机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统观2014年,手机媒体的发展总体来说呈现以下特征。
手机成第一大上网终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超越传统PC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手机上网除了规模扩大外,还开始采用万维网的HTML5语言,该标准规范经过多年调试,于2014年10月底最终制定完成并公开发布,它强化了Web网页的表现性,还可以进行跨平台使用。目前许多手机浏览器支持HTML5,可以料想这种语义的变化必将带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新变革。
手机APP应用市场大放异彩。首先,APP应用市场越来越细化,服务内容更加社会化。许多应用瞄准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涉及通信、资讯、社交、电商、娱乐、交通、天气等内容的应用不断被开发和更新,许多企业、机构、组织和个人也在打造自己的APP,试图在移动互联网中抢占一席之地。同时,除了广为人知的传统应用外,许多手机用户下载使用满足自身特定需求的应用如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等,人们在手机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手机的粘性越来越强。
再次,APP应用市场竞争激烈,盈利模式各有不同。现阶段的APP应用主要分为免费下载和付费下载两大类。免费是大多数人理想的消费理念,相当多的应用都以免费的方式吸引用户下载使用,再通过吸引广告或提供增值服务来盈利。另一些应用则为付费下载,凭借其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的某种不可替代性来吸引用户付费下载。
最后,APP应用开发者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贴近用户个性需求。如2014年10月,支付宝的转账功能新增加了转账备注,与电脑端相比,利用手机下载的支付宝钱包还能免服务费,“用支付宝聊天”流行起来。
基于微信平台的自媒体蓬勃发展。2014年,微信的用户数量进一步增长,并且实现了多次改版和战略布局,已然成为智能手机中最重要的应用终端。基于庞大的微信用户数量和成熟的社交运用,微信媒体公众平台影响力逐步扩大。
如果说博客的兴起开启了自媒体(We Media)时代的大门,fackbook、微博使之勃兴,那么基于手机的微信公众号模式,很可能将会成为自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至少在中国大概会如此。自媒体的时代使“人人都是发布者,个个都有麦克风”成为可能。
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微信自媒体与以前的博客没什么区别,都是“一个人写作,众人阅读”“草根发布,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但本质上,它们之间却有很大区别。一是前者主要基于PC,后者主要基于手机;二是前者是传统的“点到面”传播,后者是“点到点”的对等传播;三是公众号模式为优秀的的自媒体作者提供了获取商业回报的可能。
传统媒体不断试水手机媒体初见成效。在移动互联大潮涌来的当下,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挑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现实而迫切。近两年,“媒体融合”和“移动传播”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无论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运用新的传播方式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客户端与微信公众账号是两个最新的也是最主要的方向。在这两个领域中,有已经运作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也有正在探索中前行的试水者。
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社上线了新闻客户端,这是继人民日报社在2012年7月开通法人微博、2013年7月启用二维码之后又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巧合的是,就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前一天,6月11日,新华社也上线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发布”。
为了有效的加强施工人员工作水平,应该成立专门的安全培训部门,针对不同的施工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断的灌输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核工作,在让施工人员进去到施工现场施工。相关施工人员在进行安全培训后,为了有效的增加受训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使相关施工人员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为了有效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醒目的安全事故标识,保障相关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
2014年6月10日中午,有媒体报道上海《东方早报》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已经低调上线。“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公布的第一个成果,其口号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澎湃新闻有网页、WAP、APP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同时也开通了众多微信公共账号,其中基于手机的APP和微信公众账号无疑是其亮点。
在传统电视媒体方面,类似北京电视台的“BTV大媒体”手机APP等手机客户端也不断涌现,电视媒体也在尝试借助手机终端的入口来拓展和丰富其节目形式及扩大影响力。与此同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电视”也被陆续推出,用户可以通过关注电视台的官方账号在手机终端上看各类电视直播及往期节目。
在广播媒体方面,基于手机的各类广播客户端也类目众多,用户可以通过下载客户端来在线收听各类广播栏目。例如,在2014年12月份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精心打造的移动互联网APP应用“听听FM”精彩亮相,该客户端移动音频分享与互动社区平台,汇聚了全球范围的2000多家电台直播节目以及海量音频资源,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个性、互动和社交的需求。
在2014年,手机媒体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甚至是可喜的成就,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仍然伴随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用户的隐私保护与便捷服务之间的冲突,其次是传统媒体借势手机媒体过程中面临的盈利模式等问题。
手机用户遭遇“难言之隐”。手机号码实名制后,号码本身成为用户身份的一种象征,与用户的诸多账号绑定在一起,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需要通过手机获取验证码,有些应用(如微信)可能手机号码本身就是用户名。因此,倘若手机丢失,除了造成用户隐私泄露,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可能借此诈骗,造成财产损失。同时,手机通讯录、通话记录、短信息等的泄露也可能给自己的社交圈子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手机商务应用尽管给人们的购物、支付带来便利,但诸多广告信息特别是虚假广告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媒介使用造成困扰。如微信朋友圈中,大量代购或微店信息肆意传播,若听之任之,则不需要此类信息的用户可能会因此而徒增烦恼,降低用户手机使用的满足感;若屏蔽或删除发布这类信息的好友,则影响自身的社交关系。
此外,手机媒体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安全隐患。手机的拍摄、上传功能可能会被人别有用心地利用,如偷拍使个人隐私时刻处在易遭侵犯的环境之中。有时候无意中的拍摄也可能会引起误会,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既能向用户精准推送信息,也因泄露用户位置而可能被人盯梢,影响人身及信息安全。
传统媒体借势新媒体转型中面临的“障碍”。互联网技术给传媒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此消彼长,时至今日,传统媒体业要借势新媒体进行转型几乎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不过,从“要做”到“怎么做”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内容和运营的博弈与平衡问题。移动互联时代是内容为王还是入口为王是个热门的辩论话题。相当多的传统媒体认为,只要自己内容做得好,任凭技术如何变迁,渠道如何变化,都能做到“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只是持这种观点,那么转型之路之艰难已经可以预料。不过如果只专注运营而没有内容生产,似乎也存在问题,2014年《今日头条》面临的众多传统媒体的压力即是验证。
二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的管理问题。传统媒体在借助手机媒体等新媒体进行转型时,往往实际操刀的都是独立运作的新媒体部门。新媒体部门作为传统媒体组织内部的一个新机构,如何与其它部门进行有效合作进而实现资源整合应该说是很多传统媒体正面临的问题。
三是传统媒体在手机平台上的盈利模式问题。就目前而言,虽然微信平台已经为自媒体用户建立了广告分成机制,手机客户端也可以通过各类形式的广告获得一部分收入,但是对绝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盈利模式仍然是当前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依靠传统媒体的利润补贴甚至是政策性资金扶持的发展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展望2015年,手机媒体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机遇期。
第一,移动互联网成为互联网重要入口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智能手机进一步发展,4G手机会更加便宜和亲民,4G技术将会更加平民化,我们也将跑步进入真正的移动宽带时代。
第二,手机硬件市场格局进一步变化,以小米为代表的国产手机的份额将会进一步扩大。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预测,中国的品牌智能手机厂商将在2015年拿下全世界40%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这一数字也将全面超越三星和苹果这两大智能手机生产厂商。
第三,传统媒体借助手机媒体实现媒介转型和融合的实践将取得新突破,许多当前面临的问题也会在实践中一步步调整乃至解决。
本文系匡文波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在“茉莉花革命”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立项批准号11BXW03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匡文波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靳建刚、亓玉昆、崔巍耀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