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伟,杨 建,陈 冉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协同创新视阙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任少伟,杨建,陈冉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加强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探索,对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实践证明,以“师傅带学徒”为培养模式,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将高校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的协同式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创新;教育模式
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当今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培育和调控能力。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更是把“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党和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1]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2]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3]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确保我国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力和持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育人追求的一种“全新模式”及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及适应育人追求的全新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应主要关心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2002年教育部召开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要求“高校应当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4]这些为高校育人追求指明了方向,确立了高校育人的指导理念,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必然要求。
(三)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助力大学生成功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与提升“可迁移性”创新创业能力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国内教育体系和家庭不注重培养学生和子女创新、创业精神,更谈不上创新创业教育。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模式压抑着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学生的直接关切,大学生创新创业已逐步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政府在政策上积极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积极探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途径,旨在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再次或重新唤起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人力资源。但是就整体而言,目前中国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比例低、成功率低,创业态势不容乐观。成功者少,失败者众。原因可以归结为经验不足、融资难度大、风险抵抗力不强和缺乏发展思路等方面。只要我们对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创新创业训练,强化创业环节实践,促使其具备成功创业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其创设克服这些创业障碍的基础和条件,定能为日后的创业成功铺平道路。
(一)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很多国家越来越多重视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基石。美国是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并把其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1987年英国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能力,鼓励自主学习。德国政府则提出了“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熔炉”战略口号。在日本、印度等国家也实施了形式和程度各异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国内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以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开始标志。纵观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5]一是以清华大学发起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的自主探索阶段(1997~2002)。二是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2002~2010)。2002年,教育部启动评选出九所“全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扶持、项目孵化,积极推动了全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三是政府大力推动、着力实施阶段(2010年~2015年)。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由主动自发探索、实验、实践到政府大力推动、努力实施的阶段,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研究再到实践推动的两个飞跃。
(二)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述评
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始尝试和摸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性、时代性的战略课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可分为如下类型: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课堂教育为主导”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设“企业家精神”、“创业实训”等创业教育课程,注重“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结合,把创业教育作用定位于“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种子期的融资。三是以温州师范学院为代表的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一种强烈致富的欲望和艰苦创业精神;四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认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基础,坚持以“三个基点”和“三个转变”指导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同时为学生创业融资提供咨询和帮助,确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纵观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意愿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研究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注重挖掘整合校内资源,
(三)目前国内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业活跃期,我们正处在一个崇尚创业精神的时代。据2011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创业兴趣高,比例达到76.7%,并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自由。据另一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0.9%。[6]同时,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在1%左右。而全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左右。[7]尽管中国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很低,都不到1%,这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巨大的。但正因为差距巨大,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空间必然是巨大的,前景也是极其光明的。众所周知,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大学生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很低的原因和因素很多,为着力促进高校学生从“创新创业意愿”向“创新创业行动实践”转化,大力探索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模式和机制,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指出,58.3%被调查者希望能提供资金、项目双选平台,49.7%被调查者希望能得到创业相关的专业培训。这要求我们应高度关注决定创新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探索和实践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时,注重协同创新,强化创业实践训练,搭建项目孵化平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意愿、创业实践转化率和成功创业率。
协同创新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开展协同创新,不仅是学校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责任,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国内某高校创造性地推出“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8]该计划采用一个以浙商企业家为导师支撑,以“师傅带学徒”为培养途径,以俱乐部这一学生社团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式,该模式较好地将高校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新平台,已经成为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创业、联合打造的实践育人高端文化平台。实践证明,该校基于协同创新的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求是强鹰”不仅成为了该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张金名片,同时也成为了该高校乃至中国高校最受大学生欢迎的高校实践育人品牌之一,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一)思路决定出路:“协同创新”理念成就育人“丰碑”
该高校坚持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养成。同时,也在思考“在倡导文化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如何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在企业逐步成为国家创新主体的新格局中,如何改变大学教育中产学研脱节的现状?”,“在‘创新创业,永立潮头’的浙商精神生根发芽的热土上,优秀的企业家在大学人才培养中是否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及“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品牌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等问题,在思考和践行中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是那些能够契合国家重大战略,回应时代重大关切,满足师生重大需求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实践”。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协同创新”这一理念才得以萌生和践行,塑造成一个实践育人高端文化品牌,树立起一座座坚不可摧的育人丰碑。
(二)点“石”成“金”:构建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型学生选拔培养测评体系
建立“个性化的高校创新创业型青年学生选拔培养测评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和重要保证。为培养拔尖创新创业型人才,该高校经过反复酝酿、讨论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型青年学生选拔方案,该高校以“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生”为选拔对象,经过严格笔试、专家面试等程序进行初选,择优推荐给当地知名企业家,由企业家本人面试确定培养对象,成功入选者即成为“求是强鹰”学员,学校举行“师徒结对”仪式,结成对子,在接下来一年培养时间里,企业家导师会为每个学徒制定一份个性化的创业实践培养计划,根据培养计划,接受企业家指导,言传身教,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有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一年期满后,由学校与企业家本人共同对大学生实习、实践状况进行考评,并给考评优秀的大学生颁发“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证书。对实绩突出的企业家导师,授予“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突出贡献奖”和“求是强鹰实践成长优秀导师”称号。
(三)互“利”共“赢”:打造协同创新“企业家导师带徒弟”育人新模式
学校一方面联合省青年联合会、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等社会高端平台邀请知名企业家,同时也邀请“具有社会责任、企业影响和个人魅力”企业家导师。确定拟邀请企业家名单后,学校举行盛大仪式由校主要领导出面授牌聘请他们为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企业家导师亲自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包括亲自与学员每年六次以上的面对面交流、包括亲自带学员奔赴各地考察市场行情或参加高层交流会等众多高端活动。“企业家导师带徒弟”这一源于传统又别具新意的模式,取得了很好效果。在导师企业设立求是强鹰实践实习基地,不少学员被导师聘请为导师企业总经理助理,为学员提供经验传授、项目指导、资金支持和人脉资源分享,极大地推动了学员成长。例如该校博士生陈某,师从求是强鹰导师成功创办“格致教育”,并获得赛伯乐一千万元额度的风险投资,成为浙江省在校生获千万风投第一人;研究生梅某,在求是强鹰导师指导下,相继创办杭州杰竞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晟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等。一个个青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梦想通过企业家终成了现实。同时,一些学员毕业后也进入导师企业成为重要骨干和培养对象。学员也为导师提供了很好的创意。如“牛肉干的起源”、“农夫与海的故事”等脍炙人口的产品创意,并不是出自任何一位杰出的产品策划大师,而是来自导师和其学徒的想象。在“2010APEC未来之声”中国区全国总决赛中,求是强鹰竺福江组学员吴同学获得第一名,代表中国青年参与APEC领导人峰会等,这都为求是园的创新创业文化添了砖、加了瓦。从一项精英的实践活动到引领校园创新创业的文化风潮,求是强鹰的理念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求是学人,这场高校与社会的协同创新教育所篆刻下的傲人成绩,已成为引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金牌项目,已在社会各界树立起一座座坚不可摧的育人丰碑。
(四)搭建协同式“共生”平台:实现“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
青年学生通过“求是强鹰俱乐部”这个平台,使得有机会与各行业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和“心与心碰撞”,这些企业家视野开阔、人生阅历和实战经验丰富,通过接触交流,促使青年学生通过感悟企业家跌宕起伏的人生履历,引导其更加成熟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从企业家身上学到成功创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拥有更重要的创业资源,为实现由“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提供了可能性和重要条件。“求是强鹰俱乐部”社团平台已经成为学校扶助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一个“孵化器”。学员之间强强联合,多次在全国挑战杯中荣获金银奖等,更在导师的支持下,五十余位学员开始了真正创业。包括浙江省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千万风投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正是由四期学员徐某和三期学员陈某共同创办的格致教育。三年时间,初创的大学生企业形成了年销售额八千万的规模。这正是四期学员单某与六期学员刘某创办的杭州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完成的业绩。实践证明,协同式“共生”平台是一个全新的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育人平台,是当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探索和有效途径。
(五)培育“隐性文化”:彰显创新创业实践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
何为隐性文化?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乃至群体氛围、社会风气等,能强烈影响和改变人们思想行动的一种“力”。隐性文化是流淌在人们思想深处的一股股潜流,这潜流是活脱奔涌的潜能,是蓄势待发的潜力。[9]“创业创新,永立潮头”的浙商精神在浙江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而十年来,一代代怀抱创新创业理想的求是学子也在这股精神暖流的感召下前赴后继地踏上了自主创业的征途,以真知投入实践,以奋进战胜挫折,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为学校学子的“鹰”图腾添上了重重的一笔。“求”,勇于求索;“是”,明辨是非;“强”,自强不息;“鹰”,敏锐是鹰。一群怀揣梦想,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在创新创业途中风雨兼程的优秀学子,他们以是一名“求是强鹰人”而自豪。每期“求是强鹰”启动仪式都是一次创新创业文化的仪式。导师专门为求是强鹰成员特别制作了求是强鹰徽章,仪式现场企业家导师亲自为学员戴上徽章,祝贺他们成为强鹰一员,更让学员感到自豪、光荣、责任和感恩。每期“求是强鹰”结业典礼都是一次创新创业文化的典藏。每位导师都要在一年后的结业典礼现场做三分钟精彩寄语并亲自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学员们都会在典礼上当众表达他们对导师和学校的感恩言行,并在启动仪式和结业典礼上,齐声合唱自主创作的强鹰之歌。因此,每期“求是强鹰”都是一次创新创业文化的彰显。这些隐性标签,无疑彰显创新创业实践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
高校青年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有生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增强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站在高处,看在远处,谋在深处,想在细处,抓在实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致力于打造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新平台、新模式和新机制,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2007-1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DB/OL].(2004-10-15).http://news.sohu.com/20041015/n222514470.shtml.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DB/OL].(2011-0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72/201105/xxgk_120174.html.
[4]党的十八大报告[DB/OL].http://phycjy.pinghu.gov. cn/readnews.asp?id=3121.
[5]万细梅.我国大学生创业模式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1(7).
[6]首份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发布[DB/OL]. (2011-03).http://www.ccyl.org.cn/newscenter/tendency/201103/t20110309_455787.htm.
[7]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仅1%[DB/OL].http://edu.0575360.com/newsshow.aspx?id=2836.
[8]以“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打造协同创新创业高端育人文化平台[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4aa070102e02d.html.
[9]隐性文化[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 56dd16310101jy0j.html.
G40-054
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先进典型人物挖掘、孵化模式创新及实践探索”(15JDSZ3090);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辅导员)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路径研究”
任少伟(1984-),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