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双基制八学段”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5-02-20 19:25庞佑霞庞小兵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机械类产学研校企

庞佑霞,许 焰,庞小兵

(长沙大学机电工程系,湖南长沙410022)

“校企合作”的概念最早产生于欧洲,众所周知的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1].“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进行全过程跟踪,因此这种培养方式是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各种教学(实习)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实习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李忠山[2]等开展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邓飞[3]等指出机械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与最新制造技术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提出了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刘薇娜[4]等利用校外资源,开展了机械专业实习和实训,为工科院校利用校外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参考.

1 校企合作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外愈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校企合作”也面临着如下的许多问题.

(1)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浅

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对技能人才存在“重招用,轻培养”的错误观念.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能从校企合作中受益,如降低教学成本,扩大学生就业,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但就企业而言,除了能够挑选优秀毕业生,现实的受益并不多,造成了企业的积极性不够高.“校企合作”层次浅,学校参与企业解决生产难题、技术革新、项目攻关等活动较少,企业也没完全深入学校开展的有关教学和教研活动,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援助较少.

(2)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与生产之间存在矛盾

学校在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无论是学生的教学实习还是顶岗实习,都不能等同于企业的生产活动,而且都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企业兼职教师的自身工作与教学及其管理存在矛盾

被学校聘请的企业兼职“工程型”教师,一方面要完成企业内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完成学校里的兼职教学工作,由于这两种工作的性质、要求和管理机制等都有很大不同,两种工作会经常产生冲突和矛盾而且往往难以协调.

(4)校企合作与校内教育之间存在矛盾

不少高校压缩校内教育课时,大幅度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这一现象证明,校内教育正被削弱,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校内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文化知识传授,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训,特别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校内教育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形式等具有直接的影响,是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应该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观,清醒地认识校内教育是落实所教、所学、所用对接要求的重要阵地,是校企合作应有的重要部分.既要转变重校内教育、轻校外实习做法,又要防止校外实习过多,校内教育作用淡化的现象,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做到校内教育与企业实习并重.

本文从长沙学院实际出发,根据机械类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地理优势及长沙市区域经济特色,联合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高压开关厂和远大空调等大型企业,从双方实际出发,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形式,解决目前“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中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2 “双基制八学段”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措施

2.1 明确专业办学定位和特色,突出“双基制八学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组建由机械行业管理部门、知名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机械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充分到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根据用人单位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我校实施的每周六天工作制,构建机械类专业“双基制八学段”人才培养模式.

(1)第一学段(第一学年):以学校理论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岗位群要求的工程制图、机械基础、测量、计算机、英语等基础知识和能力.

(2)第二学段(第一学年暑假,共四到五周):以合作企业工程能力培养为主,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指导,培养学生对相关企业文化的了解,直观感受到工程机械和汽车行业的生产、营销、管理过程.

(3)第三学段(第二学年):以学校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侧重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岗位群要求的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方面的知识能力.

(4)第四学段(第二学年暑假,共四到五周):以合作企业工程能力培养为主,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指导金工实习,培养学生对相关企业产品结构、强度及优化设计等方面能力.

(5)第五学段(第三学年):以学校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为主,侧重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岗位群要求的液压传动、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机械制造工艺和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能力.

(6)第六学段(第三学年暑假,共六到八周):以合作企业工程能力培养为主,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训,具体培养相关企业的生产设备维护、产品维修、产品设计,零件造工艺及装配工艺方面的能力.

(7)第七学段(第七学期):以学校专业方向理论教学为主,侧重培养学生从事工程机械服务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8)第八学段(第八学期),以合作企业为主,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具体设计制造过程,并对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支持.

2.2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同建立校内外专业实践基地

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一方面吸引“校企合作”企业将专业实践基地建到学校内,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共建工程机械和汽车方面的实训基地,基地既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向共建企业开放,培训其在职员工,还可进行技能鉴定、技术开发和工程试验;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企业将专业实践基地建在企业车间内,结合企业具体生产任务,学校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及动手能力.

2.3 共同指导学生实践环节,完善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及方法

在上述两种校内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模式下,合理安排校内教学环节,引进企业的真实产品和真实生产;根据企业兼职教师的自身工作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校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指导本专业的实践环节,手把手对学生进行指导,合作撰写实践教学教材,一起对学生的实验环节进行考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打造学校的“工程型”教学人才队伍、提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理论水平.

2.4 深化“校企合作”的层次,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含教学和科研团队)

以“校企合作”企业为主导,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以及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构成的教学和科研团队,按照双方共赢为支点,提炼合理的以企业为主导、双方共建、资源共享的产学研平台的建设模式;并且在科研合作、开发企业新产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基础上,将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运行模式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层次.

3 “双基制八学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3.1 加大高层次“工程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培养力度

紧紧围绕湖南省特别是长沙市的产业布局,坚持“立足长沙、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定位,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本专业相关、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进行对口培养人才,比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高压开关厂、山河智能和远大空调等企业,探索校企联合办学“双基制八学段”模式下的理论与工程能力交叉培养的教学方式与过程,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真正结合.2015年机械类专业学生肖永前、张佳等积极参加各种学科创新大赛,获得国家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湖南省机械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湖南省工程能力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3.2 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层次

根据长沙学院机械专业特点及合作企业的相关需求,开展双方产学研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种方式合作,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适应企业的要求,既保证这些合作企业用工需求,又实现学生的就业目的,真正达到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家庭五方满意,真正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化校企双方合作层次,为湖南及长沙地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2014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居同类院校前列.

3.3 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型”教师的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长沙学院机械类专业教师可到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及时地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型”教师,有助于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2013年以来,本专业段想平、黄升宇等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生产现场培训,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

3.4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机械类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使得长沙学院与相关企业有了切实开展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加速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共同研究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有利于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2013年以来,本专业唐勇老师带领学生与合作企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难题4项,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4 “双基制八学段”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在“校企合作”平台下,企业直接参与机械类专业“双基制八学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使得人才培养更接近于市场的需求.

(2)依托所建立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和专业实验室、校级或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教师的科研成果直接来源于实际也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很好地参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同时培养本专业“工程型”教学队伍,共建专业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开发.

(3)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和学校资源(研究机构、技术人员等),培养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素质,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同时为企业培训在岗技术人员,提升企业技术开发与管理水平.

(4)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外延,真正达到学校和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并向兄弟院校推广所构建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等研究成果,为我校及兄弟院校机械类专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面向工程打好基础全面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6,(7):4-8.

[2]李忠山,张玉峰,张其久.创新实践教学机制对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6):5.

[3]邓飞,庄月皎.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探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10):32-33.

[4]刘薇娜,杨立峰,张树仁,等.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实习实训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4,7.

猜你喜欢
机械类产学研校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