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香
(肇庆学院人事处,广东 肇庆 526061)
组织变革理论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黄水香
(肇庆学院人事处,广东 肇庆 526061)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该举措源于工商企业管理中的组织变革理论,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应在转型发展的关键、基础、目标定位、重点环节上做出理性选择。
关键词:组织变革;转型发展;分类管理;协同管理
自从人类社会上存在着组织,就有了组织变革,可以说,组织变革伴随着组织发展的整个过程。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组织变革理论也逐渐建构、发展和完善起来,并在实践中指导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组织变革理论不仅指导着企业的组织变革,对高等教育组织变革也有指导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基础
组织变革理论形成于工商企业管理中,最早提出组织变革理论的是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他是计划变革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著名的力场分析法,认为任何组织的变革都存在着两股对抗式力量,一个是推动组织变革的力量,一个是阻碍组织变革的力量。要使组织变革获得成功就必须强化推动力量,削弱阻碍力量,最终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为了实施组织变革,他提出了著名的成功变革三步骤法,他认为变革是对组织平衡状态的一种打破(解冻阶段),通过实施相应的变革措施,促使组织对与组织环境不相适应的因素进行变革(变革阶段),使组织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再冻结阶段),并使之保持长久的稳定。简单地说,组织的变革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解冻(unfreezing)——改变(conversion)——再冻结(refreezing)。
变革与环境关系密切,从一定意义上说,变革是由环境和内部分裂引起的,组织因适应环境而生存,当组织与环境不相适应时,变革就会发生。BurKe Liwin认为:组织变革分为转型变革和交易变革。其中,转型变革因素存在于员工迫于外部和内部环境压力而产生新行为的领域。这些因素包括领导、文化、使命[1]。环境对组织变革的影响非常大,大部分的变革都是因为外部环境,如其他组织的竞争、技术进步等使组织面临危机感,而促使组织内部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使组织能够生存与发展。开放系统理论大师帕森斯(Talcottparcons)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每一个组织内部又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系统。任何组织都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都与特定的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不断与之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与转换。社会大系统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环境中子系统或组织的变迁,高等教育组织系统亦概莫能外[2]。
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产生裂变,组织进入一种全新的状态。但并不是所有变革都能成功,有的组织在濒临破产或危机时,因为变革而走向辉煌,有的组织却因为变革而走下坡路。为了使变革取得成功,组织变革领域的公认权威约翰·科特历经了10多年的努力,对100多家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实践研究后著有《领导变革》(LeadingChange),在书中他将变革划分为八个阶段,勾勒出成功变革的八个步骤,在实践中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大学组织也是组织系统的一个组织部分,它与企业组织相比,有不一样的性质特征,表现在自身的组织发展构成体系中。但组织变革理论同样适用于大学组织,在组织变革理论的指导下,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组织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的发展,大学组织变革理论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尽管组织变革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不断深入,但学术界对组织变革的概念还没形成确切的定义。研究者多从大学组织变革的环境以及内部结构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组织变革的路径,明确组织发展的规律性。根据组织变革理论的演化,并依据现代大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将大学组织变革概括为:大学组织为了适应或预期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条件的改变,以适应组织竞争和发展需要,通过改变组织内部结构,转换组织功能方式,重塑组织文化,达到改善和提高大学组织效能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活动[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所作出的必然选择,正是组织变革理论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多新建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与他们的现实发展水平不相符,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在办学模式、办学方式上效仿一流大学的发展,结果既赶不上一流大学的发展水平又缺乏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基础,发展陷入尴尬境地,面临着再一次转型的现实选择。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对高校实施分类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4]政府要求充分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引导高校根据自身的特色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特点。分类管理的有效实施为地方本科院校明确了转型目标和转型方向。
(二)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区域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高校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提供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要靠地方经济发展来吸纳。区域经济发展倒逼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低技术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而目前高校能提供给企业的技术人才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其次,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这势必要求人才培养规格和结构随之发生变革。城镇化率的提高,促进服务类产业进一步提高,服务类产业中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员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向城镇,他们谋生的手段需要技术的支撑。
(三)校企合作互需的动因。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之一就是地方性,为地方服务是本科院校发展的基本职能。校企双方在各自领域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内在需求,都希望获得对方力量的支持。一方面,地方院校的发展依托当地企业。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大多数面向当地企事业单位,高校需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用人需求,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接、相匹配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地方企业发展需要高校的支持。地方企业需要当地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科技信息和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实现科技创新,需要高校成为行业、区域的技术中心,深度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合作与创新。同时,需要高校培养适合地方企业发展所需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双方存在相互需求的动因,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成为当地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四)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不仅包括一流大学的国际化,也包括特色发展的应用型大学。虽然为地方服务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而且这种功能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不断得到增强,但知识是无国界的,教育需要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才能有发展,有竞争力。如德国、瑞士、荷兰应用技术本科比较成功的办学模式、办学经验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这些国家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占总人才数量的比例较大,能有效地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据统计,“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5]国外具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三组织变革理论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转型发展的关键是创新管理体制,推进分类管理和协同管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转型的过程中,要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并优化整合,管理创新是关键。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需要国家、教育部的指导性意见,要从顶层设计方面给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也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为转型提供保障,需要通过制度性、法规化来提供保障。要加快落实分类管理措施,“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6]强化政府层面的管理是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有力保障。
“转型也包括组织在如何建构和管理自己方面的一些断断续续的变革。”[7]地方本科院校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一元管理的格局,向多方治理结构转型,明确以高校管理为主体,地方企业、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的相关管理机制,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项目,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转型发展的基础是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人力资源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础,高校要做好人的工作、改善人的行为。一是加强教师以应用科学、科学技术的应用开发为主的研究,努力实现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有机统一,优化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引进高级应用型人才,鼓励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高校师资队伍行列中。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以借智的方式壮大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力量。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对现有师资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应用技能培训,校企双方制定合作培训计划,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轮流下企业脱产进修。三是建立健全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教学等多元评价机制的形成,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组织目标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即以倾向研究型为主转变为以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衡量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其转型的核心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系中。从人才培养的定位来看,转型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起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高校要更注重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将产业发展的优势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等具体教学工作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使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应用为导向,合理配置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
(四)转型发展的重点环节是强化实践教学。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实习时间短,实习内容与现实相对脱节,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造成学生有知识但能力不足的普遍现象。为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加强校内实践课程、实训平台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强化校内实训平台建设,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建设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训实习基地。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验、实训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项目合作机制与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监督,适当延长实践教学的时间。
参考文献:
[1]A chilles,A Armenakis,Arthur G,et al.组织变革:20世纪90年代的理论与研究综述[J].管理世界,2010,(10).
[2]陈安吉尔,高文豪,岳磊.南方科技大学与上海科技大学自主招生改革路径比较——组织变革视角下的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管理,2014,(9).
[3]李桂荣.大学组织变革成本分析[J].教育研究议论文,2006,(2).
[4][6]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2010-07-29.
[5]邓晖.高等教育酝酿大变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N].光明日报,2014-05-15.
[7]托马斯·卡明斯,克里斯托弗·沃里.组织发展与变革[M].李剑锋,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责任编校:余中华)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ory
HUANG Shuixiang
(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China)
Abstract: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o deepen reform at present stage, and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ory originated from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usiness management measurements.Nowaday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mands of enterprises towards talents, and the internationiz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evitably become the reality basis of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As a result,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rational choices from the aspects of key point, basis, target orientation and critical links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chang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作者简介:黄水香(1965— ),女,江西赣州人,肇庆学院人事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收稿日期:2015-05-19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4-0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