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雪华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主持人手记
深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研究
施雪华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在政治学法学理论研究协同创新领域,西南政法大学政治学法学理论研究基地走在了我国前列。基地科研梯队齐整,基地教研人员研究视野宽广。近期,基地在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或学术思想。
在思想文化战线,学术理论研究应当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理论导向并深刻领会和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博大精深的文艺战略发展思想。美学及文艺学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祝词〉中的美学思想》,认为邓小平在积极构建毛泽东思想过程中,以及在改革开放中正确地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党性原则,探讨了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继续丰富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性追求,意味着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对现代性的两种预见与反思——马克思与尼采的美学思想比较》一文探讨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以美学为对象的现代性解构。
作为一个国际性话术语,“国家治理”已成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政治共识。其中,厘清中国语境下的国家治理与西方治理理论的差异,有助于推动中国国家建设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中的法治困境及其出路》一文以国家治理与法治之间的张力为纲,提出了破除国家治理法治困境的创见性思路。
政治文化既是人们观察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推动现实政治发展的一种理路。在我国社会转型和政治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政治文化也在发生深刻转型。《法治型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一文认为,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可契合法治中国建设,在不断向法治型政治文化转变的过程中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现代化。
全球化使世界日益呈现全球风险社会的态势,中国也已步入高风险社会,而风险社会历来是治理的难题。《风险、治理与法治》一文着眼于风险社会对现代治理的挑战,提出了“风险治理”这一理念,并对作为现代风险治理机制基础的法治,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现代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制度化建设。《从孔子到董仲舒:传统儒家伦理的制度诉求之路》概况总结了从孔子到董仲舒的传统儒家伦理的制度诉求特点,解读了我国传统儒家伦理在制度模式上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德治与法治并举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深刻的历史意涵和现实需求。《道德现象的层次结构》在批判传统的内部划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伦理学学科新的纵向层次划分法,以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传统结构。
本文责任编辑:林士平
DF0-05
A
10.3969/j.issn.1008-4355.2015.05.01
2015-08-11
施雪华(1963),男,浙江嘉兴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政治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编译局西南政法大学政治学法学理论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