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朝楚
(成都大学 美术与影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2015年被誉为中国游戏产业的转折之年,曾经急速发展、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游戏产业似乎开始出现了一些颓势:2015年中国的游戏市场实际销售达到605.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1.9%,相比2012-2014这两个年度36.4%与46.4%的同比增幅放慢了不少[1]。同样,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际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也在持续降低:2013-2015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4.4%、41.3%和33.3%[2]。以上两者中移动平台游戏都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同时中国移动游戏用户数量也呈现了增长下降的趋势,由2013年的119.3%下降到了2014年的89.5%[3]。同样中国移动游戏的市场销售额的同比增长也从2014年的394.9%暴跌到2015年的67.2%[4]。再结合成都地区的游戏公司大量关闭,其中大部分是研发移动平台游戏的公司,且游戏美术方向的毕业生逐渐呈现出的就业难,充分说明移动游戏产业的发展已然从急速扩张的时代开始放缓。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文将进行相应的论述。
移动平台的游戏虽然借助移动设备强大的便携性、借助移动数码设备的性能的提升得到了极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移动设备本身的固有属性导致了移动游戏的平台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关于硬件功能导致的游戏画面质量低下的问题:这点很好理解,无论当今硬件与软件的发展速度如何之快,但是考虑到移动数码平台的便携性,甚至是决定用户体验的人体工程学,移动数码平台的体积是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的,自然相应的硬件性能、功耗、电池续航能力与散热能力也都受到了严苛的限制。例如被誉为移动平台最强的处理器,搭载于最新的iPhone 6S,被誉为目前移动平台最强的苹果A9处理器负责运算职能的CPU部分,也仅仅是核心频率为1.9GHz的双核处理器,这样的技术水平PC平台上十五年前的Pentium D处理器就已经实现。更不用说相比如今达到了6核12线程、单个最大核心频率达到了3.73 GHz的旗舰级PC处理器Intel i7 990X,相比之下苹果A9处理器是完全无法与之匹敌的。
同样在负责显示功能的GPU方面,作为当今移动平台最为强悍的GPU Tegra X1,而且这还是PC平台GPU制造商双雄之一的NVIDIA的泣血之作,Tegra X1尽管配备了桌面级的麦克斯韦架构,装备有256个流处理器与16个纹理单元,仅仅也相当于6年前NVIDIA同门的GTX260+的水平,同样也远远无法企及由2688个流处理器与224个纹理单元所组成的GTX Titan。
所以,当今最新的移动数码平台涉及到游戏方面的硬件性能,相比PC或者是与PC性能相当的主机平台差距是非常巨大的。手机游戏的画面效果与当前的PC游戏也存在8-10年左右的差距,达到电影级的大型游戏在移动平台上运行是目前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移动游戏画面普遍性的简单粗糙,与其自身的硬件问题是分不开的。
毫无疑问,触控屏是一项跨时代的技术革新,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对于数码产品的人机交互,更是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核心部件,继而催生了为数众多的以触摸操作为基础的移动游戏。虽然触控游戏由于其便捷、直观、新颖的操作模式受到了强烈的追捧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市场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触控屏本身的硬伤也日渐让众多玩家对于移动游戏的操作产生了怨言。
触控屏主要在于按键反馈、按键分布位置与占用游戏画面这三个方面存在着固有缺陷。相对于PC键盘与主机手柄,触控屏无法通过按键的弹性对于手指做到信息的反馈,同时按键之间也不存在物理差异,导致玩家在操作触控游戏的时候缺乏相应的操作回馈,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已经准确地按下了相应的按钮,自然会出现过多地按键操控导致游戏操作的失误;如果再加上安卓系统碎片化过多导致的运算缓慢,那么这样的用户体验毫无疑问是灾难性的。
那么触控屏按键位置的分布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面对智能手机相对较小的屏幕的相应操控还相对比较容易接受,但是面对如今尺寸日渐扩大的手机屏幕与平板电脑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例如9.7寸的iPad系列,当我们通过其玩游戏的时候不仅要以双手负担平板电脑自身的重量,同时还要控制左右距离较远的虚拟按键,这其实并不符合人体工程学,较快出现的疲劳感也是影响移动游戏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虚拟按键又不可避免地会占据游戏的画面,加之我们需要操作游戏的手指在屏幕时的滑动也不可避免地对屏幕产生了遮挡,进一步加剧了游戏画面的信息量的缺失。
硬件功能的低下导致移动游戏平台无法运行具有震撼画面的大型游戏,存储容量的不足导致移动游戏的剧情方面的信息量与可玩性也大打折扣,触屏的操纵问题导致糟糕的用户体验,是目前移动游戏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在智能触控手机与平板电脑新兴之时,由于前所未有操作模式与用户体验造成了极其庞大的市场效益,促使数量巨大的非智能手机用户选择了对手机进行换代升级或者购买平板电脑。在这一阶段中移动游戏一方面可谓手机换代的重要推动力,不少用户更换手机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智能手机所能安装的触控游戏;而另一方面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巨大潜在市场与影响力也为移动游戏的推广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空,两者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可谓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
但是随着手机换代的逐渐完成,当公众对智能手机与移动游戏从最初的狂热追捧慢慢淡化为如今的习以为常时,必然会造成移动游戏潜在用户的相应减少,这也必然会为移动游戏市场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潜在用户的相应减少,很多游戏公司采用了对现有用户提高收费、或者是加大内购力度的方式来确保盈利。但是通过ARPU值的提高来确保利润的做法其实是把双刃剑,一旦处理得不好就很有可能造成现有用户的反感与大量逃离,自然也在客观上增大了游戏公司的运营难度,迫使游戏设计的投入也相应提高。
移动平台与网络对接的现状也是如今移动游戏发展的一个大的制约因素。因为我国目前Wi-Fi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很多移动游戏用户面对的是资费较高的流量消耗,所以不少的用户选择在较为安全的Wi-Fi环境下进行下载,这对游戏的推广就产生了很直接的影响。同时移动游戏的更新也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制约。以上的现状迫使游戏开发商必须在体积较小、易于下载但是画面较为粗糙的产品和体积庞大、画面相对精细但严重依赖 Wi-Fi的精品中做出取舍,因而还不得不失去一部分用户。另外网络问题造成的登录难、网速不同步等问题也会对用户的留存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于目前移动游戏平台所存在的这几个基本问题,不少游戏开发商面对这些难题选择的方式是回避,开发了大量画面相对简单的、对于触控要求相对较低、对于网络要求较低的游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较为容易地进行市场推广,但是无论是从长远看还是从整个移动游戏产业的发展看都不利。休闲竞技类游戏便是其典型代表。2013-2015年休闲竞技类游戏的市场份额在日渐扩大,但是同质化现象却日渐突出。例如以糖果传奇、可爱的小鸟、四大元素、七大奇迹等为代表的三消游戏,其数量庞大到了难以统计的地步,其他类别的游戏也都有大量的同类作品,这些同质游戏之间差异性并不大,自然会让玩家产生乏味的心理效应。虽然有些游戏已经引入了微信好友排名这种模式对玩家进行激励,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近年来休闲类游戏增长的同比下降便能很好地对此进行印证。
这种现象的成因是许多游戏企业将眼光放在了少数具有较高人气、较强盈利能力的代表游戏上,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模仿跟风,导致大量同类游戏充斥于市场之中,也造成产品饱和、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而且这种盲目的跟风也会对游戏公司和创业团队带来诸如创意低下、成功率低、融资困难等诸多颇为不利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大面积的移动游戏的创意低下,这是整个国内移动游戏产业发展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前移动游戏发展所存的诸多问题中,关于硬件与触控屏的矛盾、手机红利的消失属于较为纯粹的技术难题。但是这一技术难题的解决只能等待数码平台的技术革新,在时间跨度上目前尚不能清晰预测。从目前发展的态势看来,数码移动平台的硬件是在往具备更加强大的运算功能方向发展,与PC平台的性能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同时在有限硬件资源的基础上,优化操作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决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减缓由于系统资源不足所造成的用户体验下降的问题。再者,生产商也可以引入诸如蓝牙游戏手柄等外设的方式来解决触屏操作的不尽人意,相信以上的措施能够做到较大程度的补救。网络的资费问题现在国家也在大力调整,让游戏企业投资参与到公共Wi-Fi的建设并以此对自身产品进行宣传的这类合作共赢的经营模式,也许能为目前的网络环境对移动游戏的制约有较大的改善。相对这些客观因素,移动游戏的自身设计这一主观原因,更是我们要加倍重视的。
其实游戏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站在IT技术的前沿。广大的从业人员习惯于采用最新的编码、使用最新的引擎,这些最新的软件技术使得设计人员以为他们是处在游戏设计的最前方,引领着游戏设计的未来。这是在整个游戏设计产业较为普遍的现象,众多平台的游戏设计出现了画面越来越漂亮,但是游戏性与人机交互却越来越止步不前的普遍现象。然而,“更多的技术,更少的游戏性”并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5]。大量同质游戏涌现市场的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目前高速发展的移动游戏产业存在严重的创意缺失,跟风制作也许能够在短时间为游戏公司带来较快的经济收益,但是对于整体的游戏行业发展却是灾难性的。况且移动游戏设计还必须面对PC和主机游戏开发不需要考虑的硬件严重受限、引擎低下、人机交互存在问题和网络限制等诸多不利因素。然而硬件的问题我们其实也可以通过优化游戏引擎的方式进行完善,日本的一些诸如《最终幻想》类型的PC游戏出现过通过深度开发适合有限硬件资源的引擎,以尽可能细致的美工设计加以弥补的设计思路,多少能够得到较为美化的游戏画面。最为核心的是移动游戏的开发商更应该贴近玩家的心理需求,在游戏性与可玩性方面进行细致设计,在创意上征服玩家;在人机交互与人体工程学方面用心考量,尽可能减少不良的用户体验。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国产移动游戏产业的发展具备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
[1][2][4]刘杰华,张遥力.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5年1-6月[R].CNG&IDC.2015.
[3]刘杰华,张遥力.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4年1-6月[R].CNG&IDC.2014.
[5]西门孟.游戏产业概论[M].学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