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荣
摘 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着手,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和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切实做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相结合、个人职业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正式步入大众化、普及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创新需求和社会职业发展趋势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就业观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达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科学设计自己的未来,并在大学期间着力培养自己的生涯管理能力”。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正式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有的学校将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人员、就业指导层次偏低、职业规划形式落后,导致该课程普遍存在对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认识存在偏差、课程管理缺乏规范性、课程开设时间和内容不合理、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缺位等问题。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从2007年开始在大三下学期面向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由辅导员兼职承担,并连续多年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授课、试卷考核为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仅仅停留在比赛层面并没有固化为课堂教学,从而造成就业指导停留在纸上谈兵、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性缺乏且覆盖面有限的局面,与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学会运用职业生涯的基本方法进行科学决策,制定个人的学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理性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全院相关职能部门、各系、各专业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和关心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2013年,学院在原来《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总负责,学工部、教学部、各系共同管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始末。同时,为保证课程改革和实施效果,学校专门将此课程改革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院级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立项,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牵头,对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全方位改革。
一、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共1.5个学分,2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12学时。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突破传统的短期课堂教学的模式,学院将该课程分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0.5个学分,8学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二)》(0.5个学分,8学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三)》(0.5个学分,8学时)三门子课程,分别在大一(上)、大二(上)和大三(上)开设,把新生导学与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三大模块分别纳入其中,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增强课程的实际指导性,解决好学生的进(招生、入学)与出(实习、就业)的连接和过渡问题。
(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系密切配合,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以第一、第二课堂为主阵地,合理设置与学生学习、职业启蒙、职业规划和就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相结合、个人职业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学一年级组织开展入学导航教育和专业介绍与学业规划教育。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对周围全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所学专业十分陌生,通常会感到学习目标不明确,未来发展很迷茫。所以在大一上学期,首先由教学部和学工部分别用2学时对所有新生开展入学导航教育,介绍《大学生手册》和《教务100问》中的学生管理模式和规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的社会功能,了解学院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制度与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形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意识,避免在大学四年和今后职业发展中走弯路。专业介绍与学业规划由各系和各专业负责组织落实。专业负责人通过举办讲座与学生进行4学时的介绍和交流,让学生能够初步认识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要专业课程与未来就业去向等内容,增强角色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为今后的学院规划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二年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原则教育,开设创业教育讲座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原则教育共4学时,由教学部根据开课计划落实教学任务,各系具有《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经验和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辅导员担任任课教师,课堂教育结束后,要求学生填写职业兴趣量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优点、缺点、特长、爱好和专业,谋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创业教育讲座为4学时,由各系党总支书记牵头组织,邀请企业、行业具有创业经历或从事创业教育的中高级职称人员,为学生讲解国家出台的创业政策,培育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三年级主要围绕就业政策与就业渠道、就业程序和求职准备等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技巧。就业政策与就业渠道、就业程序部分内容由讲授过《就业指导》课程、具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辅导员,在已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基础上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求职准备主要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内容,由各系党总支书记牵头,根据本系各专业特点,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省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行业协会负责人来校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国家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当前就业形势,正确确立就业观念和就业期望值。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形势,由辅导员组织学生观摩招聘会或参加国际交流宣讲会,每个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完成1份小结或心得体会交给任课老师,让学生在与不同用人单位的接触中真正了解社会需求,感受就业压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与一般理论课程不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较弱,不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指导性,能够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对不同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因此在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校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传统授课方式,改变以前《就业指导》课程一味进行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积极鼓励院系共同参与、师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通过大一年级邀请专业负责人进行专业介绍与学业规划教育,大二年级要求每个学生填写职业兴趣量表测试、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邀请具有创业经历或从事创业教育人员举行创业教育讲座,大三年级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组织学生观摩招聘会或参加国际交流宣讲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职业和就业的感性认识,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质量。
(四)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课程组改变一般公共必修课程采用试卷或大作业考核的方式,而是采用听取报告、聆听讲座、制作简历及书面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子课程(一)主要采取开卷考查的形式,由教学部和学工部协商形成组卷方案出卷。试卷考查内容以大学生手册、教务100问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主,所有考查的知识点融入案例题中,重点考查学生对相关规章制度的熟悉和应用能力;同时在试卷中,通过主观题了解学生参加专业介绍和学业规划讲座的收获和体会。课程最终成绩由卷面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上课点名情况、回答问题表现及完成由教学部和学工部制作的《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学生学业规划书》的认真程度。子课程(二)考核由填写职业兴趣量表、参加讲座、提交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三部分组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职业兴趣量表,对每个学生的职业人格进行分类,并对照《测试结果与职业匹配对照表》分析得出每个学生适合的职业,从而对学生最终提交的职业生涯规划报告进行针对性修改和完善,为辅导员今后督促实施做好准备工作。子课程(三)课程结束后,学生必须通过关于就业政策与就业渠道和就业程序的课程考试,制作一份适合自己的求职简历,同时在观摩招聘会或参加国际交流宣讲会后完成1份小结或心得体会。
二、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在全校上下历经三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第一轮教学改革即将结束。虽然2013级学生在校生尚未毕业,课程改革成效还没有完全体现,但是从学生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校内学生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的程度、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方面已初见端倪。
(一)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理性规划学业生涯的能力初步养成
一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迅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有了一定了解,对何谓大学、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与高中的区别有了清晰认识,对如何尽快提高独立生活能力、适应大学学习环境、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有了自己的想法。同学们在完成学业规划书的过程中,一方面重新对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进行认真审视,初步确立大学四年的学业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完成大一至大四每年的阶段性目标选择,对每学年可以做哪些事情建立初步轮廓,从而为今后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理性规划做好准备。
(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未来就业去向和人生发展目标初步形成
经过三年积累,对比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的学业规划书、职业兴趣量表、职业生涯规划报告和个人简历,可以发现,在贯穿学生大学阶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帮助和指引下,很多学生已经学会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从而形成清晰的、达成度很高的未来的就业去向和人生发展目标。为了实现制定的目标,同学们更注重专业学习,并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便于学生之间学习和交流,通过更多的平台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划职业生涯,学校每年都由团委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并选拔优秀的学生和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参加省级比赛,成效显著。2014年底,在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省招就中心承办的江苏省第九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中,我校两名同学凭借优异的表现在全省132所高校中获得本科组二等奖。
(三)一支专兼结合、具备职业指导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初步建成
高水平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基础和保障。为了解决《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经验的问题,学校与各系各专业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充分挖掘企业、行业资源,邀请具有创业经历或从事创业教育的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省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负责人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同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队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经常性地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研讨活动和相关学术会议,让他们尽快获得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等相关从业资格证书,成为熟悉学生专业发展趋势、具备扎实的职业指导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尹兆华,韩经.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2]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
[3]李勤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6).
本文系东南大学成贤学院2013年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课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