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富有自我成长功能的班集体

2015-02-18 01:06:16王静娟
文教资料 2015年29期

王静娟

摘    要: 班集体管理与建设是一门艺术,本校省级立项课题《团队文化观照下的“自能”班集体建设的校本研究》的开展改变了班级管理传统模式,充分发挥了每一位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升了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完善了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 自律意识    自律行为    学习主人

新时期班主任不是仅凭责任、热情就能做好工作的,更需要智慧和理性,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开展了省级立项课题《团队文化观照下的“自能”班集体建设的校本研究》的实践与研究,两年来,我们着重加强和推进班集体建设,把班级管理权还给班主任,把班级还给学生,构建富有班级特色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创建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一、激发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促使人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人大附中的一位特级教师循循善诱,帮助自己那本来并不十分优秀的女儿培养习惯,树立信心,端正心态,将她引进了北大。我很佩服这位父亲兼老师,就在一次教师会议中引用了这个故事,目的是让老师认识到只有当孩子们自己想学、会学、用心学,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1.班级是我家,培养归属感。新生入学第一天,新接班的班主任第一课往往就是学生的自我介绍,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相互熟悉、了解,成为朋友。因为孩子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长大,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走进了同一个集体,他们稚嫩可爱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他们渴望了解“新家”和这个“新家”的每一位成员,渴望早日找到“家”的归属,获得“家”的温暖与关爱。班主任的责任就是将班级建设成像家一样的集体,孩子们在班级中就像在家里一样温暖和愉快。

2.班级管理我参与,强化责任意识。班级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贯穿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良好的班级管理起到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的管理智慧和艺术将在班级管理成效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们通过课题管理,引导建设自能班集体,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班级集体荣誉感。在课题引领下,学校组织开展“我知、我能、我行动”班级岗位管理活动。新学期开始,老师利用班会时间,让孩子们参与制定班规,内容包括值日、作业、两操、上课、路队、定岗等,每一项还包含一些注意要点。孩子们都是班规的制定者,对内容和各条设置原因十分清楚。因此,大家自愿遵守意识大大增强,大家参与班集体管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样就形成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实行岗位管理活动后,学生感到集体需要他们,他们有为集体作贡献的具体任务,不仅增强了自主意识和对集体的责任感,而且培养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3.班级管理有目标,培养集体荣誉感。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者,每个班都可以成为优秀班。这个优秀,不仅指学习成绩优秀,还包括方方面面,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努力展示光彩照人的一面,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作为一个集体,当然要有优秀的习惯。班主任不能在学生面前说自己的班不如其他班好,看到不如意的地方,不仅是批评指责,还应多加提醒大家不应该懈怠,有竞争意识。要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是只“兔子”,尽管有很快的速度和很强的奔跑能力,却也有输给乌龟的时候。所以,时时刻刻要不停往前跑,允许休息,但不可以打瞌睡。况且,另外的班更不是乌龟,他们也是兔子,要做最优秀的兔子。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奋斗目标要明确。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学校优秀班集体,成为这个优秀集体中的一员,努力为集体荣誉增光添彩。

二、在竞争中体验快乐,激活学生的自律行为

1.体验不同角色求全面发展。班干部、值日班长、岗位人员等都是竞选的。一学期内,各人员角色、岗位是不固定的。第一次设岗时,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个性、习惯、爱好、能力特点、学生意愿定岗;过一小段时间后,老师让孩子们利用晨会等活动进行调整,鼓励他们哪里不行练哪里。班内设有督察员,他们每天负责提醒和督促遗忘、马虎人员及时、认真完成任务。遇到同学有困难他们就加以指导,有时还要协助。在不断的更换中,孩子们的薄弱点得到了改善,得到了多样的收获。大家自我管理经验越来越多了。

2.自主活动开发潜能。小组是班集体中最灵动、最自由的组织。我们鼓励班级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参加各种小组活动。各班根据班务需要分设各个小组:板报小组、科技小组、爱心小组、绳毽小组、图书借阅小组等。学校里的小组就更多了,包括航模小组、鼓号队、文学社、空手道、舞蹈队、电脑绘画……每一个同学可以加入一至几个小组活动。比如:图书借阅小组,每周一中午,他们就去图书馆忙着登记、整理。板报是板报组的用武之地,设计,布置,画画,写写,他们一起商量,自主完成。每年的阅读节、科技节,孩子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编排节目、组织训练、参与比赛、分享成果……一次次小组活动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看到孩子们的快乐身影。孩子在这些喜爱的活动中开发了潜能,培养了自我组织能力。

3.集体活动展示风采。自从开展“自能”班集体建设以来,很多班集体活动都由孩子们自己策划组织,如每月的班级主题活动,“十分钟自主晨会”活动等。记得一个班的“水果拼盘”主题活动,老师告诉我:是孩子们自主确定表现内容,分组,排桌椅,制定比赛规则,各自准备的材料等人人参与,共同合作,特别成功。“谁是小能手”、“天天有进步”、“四礼八仪在我心”等自主晨会活动也是孩子们自己组织进行的。在活动中,同学们讲讲自己的收获或困惑,谈谈自己的打算,提提对他人的建议,夸夸别人的进步,说说对集体的设想。由此,大家观察、分析、评价、工作的能力提高了。学校的“阅读节、科技节、校运会、冬季三项运动比赛、义卖活动、班牌设计、‘自能卡设计大赛”、争做‘自能小达人”等为孩子们提供了自我发展的舞台。这些活动,同学们自主管理班级,自我教育。大家的班级集体荣誉感增强了,还学会了合作。

三、在教学中强化训练,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小学生而言,缺乏最多的就是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如今的中国,小学老师往往像老母鸡一样,太不放心孩子们。我们尝试从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着手,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1.培养预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地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要求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疑难,或者根据主题收集相关资料等。

2.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有的时候,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学习目标,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明确本次学习主要任务,而不是稀里糊涂过堂。

3.养成质疑解疑的习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不能认为有问必答就一定是好老师,在教学中,是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面,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发现了问题,先鼓励学生勤动手翻工具书,再勤开口问师友,及时而有效,是十分了不起的。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课堂属于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是自主进步的过程。我们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学生的勇于参与、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教学过程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

5.课后善于总结。从课文中学到方法,巩固所得。有的时候,是在单元后进行总结,发现规律和特点,形成敏锐的感觉。

6.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从三年级开始,我们要求学生做阅读笔记,边读边想边积累。后来,随着年级升高,阅读量增加,我们建议学生省出更多时间用来阅读,取消这种需要大量时间的工作,改成读书做记号。课堂上,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在书中做记号,或圈或画,然后在一旁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一段时间示范和训练后,我们开始要求学生在自己买来的书上也试着做。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不管是课堂做,还是课后做,学生都习惯成自然,敏锐而见解独到。

自能班集体建设符合新课标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才会生动活泼地发展、主动积极地发展。让自能班集体建设成为孩子们自我成长的沃土,是我校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期望。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