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普查略探

2015-02-18 01:06:16卜艳艳
文教资料 2015年29期

卜艳艳

摘    要: 通过对我院近几年新生及若干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对比,了解大学新生UPI测评的基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为以后的新生测评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UPI    筛选标准    心理测评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为社会培养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处在从不成熟向成熟逐步过渡的黄金时期,同时面临着学习、就业压力,容易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1]。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原因[2]。其中,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普遍使用的是“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UPI(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是“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的简称,是为早期发现、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检查表。1966年,由日本大学心理咨询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1993年,由樊富珉等主持召开全国UPI应用课题研究,对UPI的相关条目、筛选标准、实施过程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订。目前,UPI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辅助工具。

UPI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第二部分是UPI问卷本身,共有60道题,其中4道测谎题不计入总分。其余56道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的项目,每题计1分,UPI满分56分。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了解被试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3]。

一、我院近三年来新生UPI测评结果

我院2006-2008级新生的UPI测评结果如表1所示:I类学生占总实测人数的百分比,2006年和2007年分别是2.93%和2.80%,比较接近,2008年是1.95%,与前两年测评结果相比,几乎低了近一个百分点,差异是很明显的。II类学生占总实测人数的百分比,三年来分别是14.41%、16.90%和15.65%,比较接近。

表1  我院近三年UPI筛查结果分类情况统计表

表2  部分高校的UPI筛查结果

对第I、II类学生,我们会让各系兼职心理辅导员按系部归属分批次(第I类优先)进行约谈,进一步确定其心理状态并做简单的咨询和疏导,对于极少数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就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由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

二、与其他高校的UPI筛查结果进行比较

为了对我校UPI筛查结果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过文献搜集到某些高校近些年的UPI筛查数据。

如表2所示,在各高校筛查结果中,I类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的达到25.40%,是我校近三年来平均水平(见表一数据)的近9倍,最低的也达到3.50%,也比我校的高,他们的平均值是12.35%,而我校近三年的平均值是2.56%,大大低于这些高校的平均值。

在各高校筛查结果中,II类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的达到41.12%,是我校近三年来平均水平(见表一数据)的2倍多,其平均值是24.53%,也比我校高出近9个百分点。

三、对各高校UPI测评结果的比较分析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和其他一些高校相比,不管是I还是II类学生的百分比,我院的UPI测评结果都很低,但就能说明我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好吗?

我院新生选择“厌世”所占比例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有:第一,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多年来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当然也有家庭经济困难的,但总体较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水平要高,经济压力及相关矛盾较少,学生因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相对较少;第二,和学生所在院校性质和环境有关。我院是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理论学习和学术科研的要求较低;第三,学生入学前的高考成绩并不拔尖,不管是真不在乎还是受挫放弃,大多数学生的目标就是顺利毕业然后找工作,而毕业条件相对容易达到。所以,学生在学习和深造上的压力很小,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相对较少。

我院I、II类学生的比例也较其他院校普遍偏低,但这并不像第25题那样,能说明我院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很高,因为,UPI问卷关于I、II类学生的评定标准是有弹性的,各校在实际运用时有很大区别,当然也会造成统计结果上较大的差异。

UPI问卷的评定标准为:

I类(即可能有心理问题者)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1)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2)第25题做肯定选择;(3)附加题中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属于心理问题(由于此条选择人数较多,有时不用)。II类(即应引起关注的)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1)总分在20~24分之间;(2)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3)附加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III类:其他。

因为I类评定标准的第(4)个条件是灵活的,不一定每个学校都作为评定标准,那么结果上的差异未必就反映了各校学生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我院UPI测评采取的是更为简洁的评价标准。I类学生的评定我们只选择了符合上述(1)或(2)条件的,而符合(3)或(4)条件的被试我们一概未做统计;II类学生的评定我们只选择符合上述(1)或(2)条件的,而符合(3)条件的被试我们一概未做统计。这样,I、II类学生的统计结果自然会小得多。

这种很简化的评定方法,从理论上讲会漏筛掉部分可能有心理问题的被试,但实际上会漏掉多少,以及漏掉的被试的心理问题是否较严重的情况,我们没做过实证研究,不好定论。不过,有研究认为4项附加题中,项目61和62的措辞可能需加以修订,项目63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值得商榷[4]。也就是说,即使把这些题目是否选择作为评定标准,筛选出来的结果也不一定可靠。

四、对大学新生UPI测评的几点思考

1.对新旧版本的选择

UPI量表还有新版、旧版本之分(1998年修订),有研究[5]表明不同版本部分项目的文字表达有较大差异,这会极大地影响被试对该项目的选择。如第53题旧版本的“对脏很在乎”含义比较模糊,一般爱干净的正常人都可能对脏很在乎,而会选择该项目,特别是女孩。而新版本“对脏过分敏感”含义十分清楚,对强迫性倾向的鉴别力较高,正常人一般不会选择该项目。再如第57题新版本“对周围人怀有戒心”一项对人际关系过敏有较高的鉴别力,而旧版本“总注意周围的人”的含义较模糊,会有更多被试做选择,但并不一定都是对人际关系过敏。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择新版本。

2.对UPI评定标准的取舍

前述分析已经说过,UPI的分类评定标准是有一定弹性的,各高校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操作,实在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从当前现实出发,各高校在运用UPI进行测评时,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筛选标准。因为UPI分类筛选出来的被试只是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否真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还要专业人员和他们沟通,凭专业经验进一步排除是否需要心理咨询的介入。如果学校的相关人力资源丰富,有更多机会和筛选出来的学生面谈,就可以考虑涵盖更多评定条件,虽然有研究认为附加题的鉴别作用有待商榷,但毕竟筛选多了比漏筛要保险些;如果学校的相关资源不足,则可考虑适当缩减评定条件,从而减少需要面谈的学生。若担心这样做会遗漏掉实际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将那些附加题做了肯定选择,可以归入I、II类但UPI总分又低于20分并且没有选择第25题的学生归为“待进一步鉴别类”,放在I、II类学生之后再面谈,或不面谈,但让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平时多加留意,加以防范。

其次,从长远来说,期待我们的专家再对UPI问卷进行进一步修订。如对问卷项目的文字表达应进行更精确的修正,减少被试在理解时可能产生的歧义。通过对多年来我国高校UPI调查实际应用情况的分析总结,应对UPI的筛选评定条件进行更明确合理的修订,以避免筛选标准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调查有效性的降低。

3.对UPI测评的时间及操作规范的把握

高职学生进校一个月后,是许多心理问题最突出的阶段,特别是环境、学习、生活、人际等的自我处理效果,对学生心理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普查应放在新生进校的第二个月,此时效果较佳。心理普查一旦实施,进程一定要快,一般应在一周内完成调查表的填写、回收、统计、分析工作,并尽快启动心理预警干预机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实施预警干预[6]。

还要注意UPI测评的操作规范:(1)测评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以保证测评过程的规范;(2)指导语要规范简洁,不会对被试产生误导;(3)测评所用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4.对UPI测评所起作用的客观认识

作为一个经验性问卷,UPI量表只是把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筛选出来进行干预,而且引进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标准化分析,这势必影响其进一步应用及效果。因此UPI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工具,但不能作为鉴定工具,实际上任何一个心理测评问卷都只是提供了一个参考,而不是给了一个定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意识到心理测评仅是我们工作的一个初始环节,还有面谈、咨询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不能过于相信心理测评结果,也不能为了测评而测评。另外,使用UPI问卷的同时,可以引入其他问卷(如SCL-90、MMPI等)作为相互对照,增加测评结果的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

5.相关心理测评软件的应用

在信息化、电子化日益普及的今天,各种软件的应用已经是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常态现象,对增强各种活动的效果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心理测评工作也不例外,如果不使用心理测评软件而完全靠人工,从问卷的印制、实测和回收到问卷的计分、统计和分析,是一件非常繁重和细致的工作,不仅耗费人力多、时间长,而且容易出错,影响测评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应用心理软件更快更好地做好心理测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华菊.湖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析[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3):54-58.

[2]孙东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7,(13):191.

[3]冯建国.学生身心健康调查(UPI)报告[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7:77-80.

[4]余莉.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修订版的信效度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8.

[5]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2):483-486.

[6]朱双华,刘海雄.基于UPI的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现代企业教育,2007.0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