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阅
摘 要: 《聊斋志异》中的“张道一”是一个饶有意味的小说形象,本文考证此人的真实面貌与品质特征,分析这与其小说形象之间的鲜明反差,并阐释蒲松龄对其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人物原型考论 张道一
一、引言
《聊斋志异》卷三的《狐妾》,讲述了莱芜刘洞九在山西做官,得一美貌女鬼为妾。此女鬼贤惠能干,为他安排家庭事务,巧妙处理家庭关系,兴业保家,又在姜瓖之乱中帮助他脱难。然而提学使张道一觊觎她的美貌,“……闻其异,以桑梓谊诣刘,欲乞一面,女拒之”[1]P411。张道一便以可笑、无耻的手段让此女鬼委身于他,结果被狐仙惩罚。作品中流露出对张道一的讥刺与嘲笑。
《聊斋志异》卷四的《胡四相公》中,也涉及张道一:“莱芜张虚一者,学使张道一之仲兄也,性豪放自纵。”张虚一结交了一位清正的狐仙朋友,两人君子之交甚笃,“后道一先生为西川学使,张清贫犹昔,因往视弟,愿望颇奢,月余而归,甚违初意!”[1]P562兄长张道一冷漠无情,后来却是狐仙救助他于困厄之中。可见,作品里的张道一虽贵为西川学使,但对于投奔亲兄长却自私冷漠,人品之劣亦可见一斑。
蒲松龄在两篇作品里都讽刺了“张道一”这一人物,指出他的寡德鲜耻和自私,那么“张道一”究竟是谁?他究竟是不是这样一个反面人物呢?
二、“张道一”的真实身份
作品《狐妾》中说,张道一是山西提学使,而且与莱芜人刘洞九有桑梓之谊,即为同乡。《胡四相公》中又说,莱芜人张虚一是张道一的亲兄,那么蒲松龄所说的张道一,即是山东莱芜人,而且曾任职于山西提学道。此外,《狐妾》故事中涉及“姜瓖之乱”,据“《陕西通志》卷一百,拾遗三”记载:“姜瓖,榆林人。明崇祯间,挂镇朔将军印,镇大同。李自成之乱,瓖投贼,自成败,来归,仍命为大同总兵官,内怀反侧。顺治五年冬,院府各官出城阅粮,瓖乘虚举兵,朔浑望风奔溃,我师云集,立复朔浑等处,遂围大同。六年秋,贼党势穷内溃,斩瓖首出降。”可见,“姜瓖之乱”是山西省一次明末降将的叛乱,发生在顺治五年至六年之间,那么蒲松龄所说的张道一,即为清初的人物。
在“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卷三十四,传序表志,九”中,有一篇《陕西榆林兵备道按察司使道一张公墓志》。墓志中记载:“岁在甲戌,莱芜张芹沚先生考终于其家,……顺治丙午,乃成进士。”可见,“道一张公”就是“莱芜张芹沚先生”,所以张道一就是指张芹沚。他是顺治丙午年进士,属于清初人物,又是莱芜人,这与蒲松龄笔下“张道一”形象的特征相吻合。
又据“宣统《山东通志》卷一百七十一,人物志,第十一”记载,有位莱芜人张四教,号芹沚,曾任职于陕西兵备道:“张四教,号芹沚,莱芜人……擢至陕西兵备副使。”在墓志里,张道一被称作张芹沚,并且墓志也记载张道一曾任陕西榆林兵备道,那么,可知张芹沚就是张四教,所以张道一也就是张四教。由此可确定:“四教”是张道一的名,“芹沚”是他的号,“道一”是他的字或是别号。《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中也注明:“张四教,本名张源,莱芜藉,号芹沚,室名为大榆山房,别称为宣传、石民。”[2]此外,还要否定两个疑似人物:据“光绪《故城县志》卷七,选举,九”记载,故城县有位张道一,他“同知青州府,万历四年丙子科举人”。因为他是万历举人,不是清初人物,不符合蒲松龄笔下的人物特征,所以应该否决。此外,在清初的高级官员里,还有另一位张四教。据“《江西通志》卷四十八,秩官三,国朝”记载:“张四教,辽阳人,正红旗,荫生,康熙二十七年任江西驿盐道。”因为此人是辽阳人,并非莱芜人,所以也应否决。
三、“张道一”的真实品质
作为“张道一”形象之现实原型的清初莱芜人张四教,其真实品质是怎样的呢?
(一)墓志与方志里的记载
《陕西榆林兵备道按察司使道一张公墓志》中记载,张四教“释褐除山西平阳府推官。司法平,折狱敏,至官九阅月,而抚按交章以卓异举,赐貂绣,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皆能其官。俄超受山西按察使司、提学佥事。先是先生去平阳也,士民涕泣不忍别,及是则通国喜过望!先生既视事,严明有加于昔,请托路绝,课士先德行。升陕西榆林兵备道、按察使司副使……凡三年,以不能事权贵,罢归”。可见,他曾筮仕山西平阳府推官,司法公正平允,审案干练敏捷,贤良爱民,百姓非常爱戴他,以至他离任时,“士民涕泣不忍别”。后来他再次返回平阳为官时,“则通国喜过望!”可见受拥戴之深。他为官得到山西巡抚和巡按的一致称赞,得以升任山西提学佥事。
张四教曾任职于山西提学道,那么他是否在任学使期间日渐堕落,以致留下骂名呢?并非如此。墓志中说他在此期间“严明有加于昔,请托路绝,课士先德行”。并且后因不能阿谀权贵,结果被罢官。可见他依旧是清正严明、品节端方。《国朝山左诗钞》卷十之十九,也记载了张四教任提学使时的良好声誉:“张四教,字芹沚,莱芜人,顺治丙戌进士,官榆林兵备道……公为学使者,清能知人,为当时第一士!……公去数十年,及公殁,称之有感恩泣下者。”可见作为提学使,他奖拔贤能清正的士人,在士林中有长久的清誉。
此外,墓志里还记载:“伯兄忤县令,令捕之急,先生百计护持以免。仲兄应公役赴临清,为吏所系,先生徒步往,申诉当事。初为长子谋婚于王氏,既受聘,乃知前已许他氏矣,先生并聘财让焉……朱孝廉海署者,先生少所从学,累官至金华太守,落职后逋负重,不得归,先生有羊数百,尽贷以代其偿,朱君乃获归,老于家。盖先生之卓行类如此!性坦易,不为礼俗所拘。”
可见,张四教对兄长极为友爱,兄弟间感情笃厚,两位哥哥落难之时,都曾得到他尽力相助,这与蒲松龄笔下的那位对兄长自私无情的“张道一”判若两人。张四教的老师卸任后,因负债累累而无法还乡,张四教仗义相助。张家与别家有婚姻纠纷,张四教豁达大度,以信义为重。那么,这样一位仁义朴厚的张四教,为何被蒲松龄写成了反面人物?难道是因为墓志文常有的“谀墓”倾向,所以张四教被美化了?下文以更多的资料,核实张四教的真实品质。
据“乾隆《山东通志》卷二十八之四,人物四”记载:“张四教,莱芜人。为诸生时,以岁荐让,同舍人高其谊。……视学山右,所得士,旋发甲榜者二十六人。晋陕西兵备道,至则兵戢民安,政声益着。其生平训子弟读书,则以立身为第一义,作家则以早完官税为第一义,故张氏一门端谨奉法,无挂吏议者,殁后公举入祠。”可见,《山东通志》中也对他称赞有加。张四教当秀才时就淡薄名禄,重义轻利。他任职于山西提学道时,善于发现人才,被他奖拔的士人当中有许多后来荣登进士榜。他教育子弟,以儒家的“立身”为重要标准,可见他重视人品和人格修养,所以张家一门中没有犯法违纪的子弟。我们很难将这些与《聊斋志异》里那个贪色丧义的形象联系起来。
又据“宣统《山东通志》卷一百七十一,人物志第十一,国朝人物”记载:“张四教号芹沚,莱芜人。父布号东岩,善读书,以父老丁繁,乃焚笔砚。应赋役,遇逋赋迫索至鬻男女者,布即慷慨代完。抚弟极友爱,弟卒,视其子女有逾于己所出,婚嫁必先之。”可见,张四教自幼所处的家庭环境,洋溢着慷慨、孝悌和重义的精神,这必会对他有一定影响,很难解释他会蜕变成蒲松龄笔下的那种形象。宣统《山东通志》里接着说:“以忤当道归,家居敦尚俭素,有问业者至,诲之无倦容。”可见,他晚年被罢官确是因为触犯了权贵,这与他性格刚正不阿有关。后来他弃官家居时,凡遇到以学问相请教的人,则必然以一个慈厚老者的身份,谆谆诲谕不倦。由以上大量资料可见,张四教一生中没留下秽行污点。
(二)文学作品里的形象
以上列举了方志与墓志里的记载,可见都是持称颂褒扬态度的。下面举出文学作品中对张四教形象的描写。在王士祯《居易録》卷五中,有一篇讲述张四教故事的小说。王士祯称这一奇异故事是他的朋友李奉倩告诉他的。在《居易録》里,有多篇有关山东奇异人物的小说都是源自李奉倩的讲述。这篇讲述张四教故事的小说,将张四教塑造成了钟情、痴情的美好形象:
莱芜张四教,字芹沚,顺治丙戌进士。以部郎居京师,买一婢,年十四,姿首甚丽。询其家世,曰东乡艾氏女也。适迁山西提学,因纳之携行。至一驿,晚歩驿圃中,有雉起草间,感之而孕。到官十月,张以公事将往他郡,妾泣告曰:弱质托体君子,今将娩矣,君事毕当速归,冀可相见。张慰之而去。去数日,妾生一子而殁,预留书与张,诀词极哀艳,多非人世语。
又自画小像一帧,留奁箱中,张归见之,惋叹而已。自是夜必见梦,休咎皆预告,又时时来自乳其子,张悬像别室,食必亲荐。一日羮污其上,夜梦妾怒诘曰:奈何污我!旦视之,画已失,张怅怏弥日,致画师数辈,为言姿态曲折髣髴,追写卒不肖。偶谒巡抚中丞,见屏风画美人絶肖,屡目之,中丞曰:颇爱此乎?张因自言其故,中丞即辍赠焉,携归食奠如常,见梦亦如昔矣。常语张君不利宦途,稍迁即宜为退休计。及秩满,迁榆林道参议,遂罢归。李中丞奉倩说。
可见,小说里将“芹沚”误作了张四教的字。小说中描述,张四教任山西提学使时,爱妾难产而亡,化作女鬼依附于画像之上,张每日供奉画像,极其钟情悱恻,而女鬼亦能预言他前途的凶吉,帮助他趋利避害。
因为王士祯是蒲松龄的好友,蒲松龄很可能是从他那里听说了这个故事,经过改造便成了《狐妾》一文。《狐妾》有着明显的脱胎于王士祯小说的痕迹。然而在《狐妾》中,女鬼却转变为与刘洞九情投意合,帮助刘郎脱困避厄,而张四教却反而成了无耻的觊觎者。《狐妾》虽保留了张四教每日向着画像祷告的情节,却被改用来对张四教进行嘲笑和讽刺。在这种改造中,蒲松龄让可爱女鬼的爱情不再给予张四教,认为张四教不配拥有。蒲松龄对张四教的反感情绪暴露无遗。在那篇《胡四相公》中,遭遇张四教薄情寡义对待的弟弟张虚一,经笔者查阅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和其他资料,并无张虚一此人的记载,此人很明显是蒲松龄为了讥刺张四教而刻意虚构的人物。可见,那些讥刺张四教的故事情节与情境都是蒲松龄虚拟的。
四、蒲松龄的误解
综合以上材料可见,方志和其他文学作品里对张四教的评价都是肯定的,唯独蒲松龄是持贬斥态度的,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蒲松龄将另一位“张四教”误作了莱芜的张四教,所以对他产生了反感。事情原委是这样的:
清康熙年间,曾发生过一件轰动朝野的大案,此案引起康熙帝的亲自过问,屡次复审,两江总督和安徽布政使,都因此被革职查办。如此大案,蒲松龄一定是知晓的,而此案的罪魁祸首就是安徽布政使张四教,但这位“张四教”,是辽阳人张四教,据“《江南通志》卷一百六,职官志,文职八”记载:“张四教,奉天府辽阳州人,荫生,康熙三十六年任安徽布政使。”
此人借康熙南巡之机,与僚属共同侵吞国帑,结果被安徽巡抚告发。他便收买两江总督阿山,阿山包庇他的罪行,竟两次上奏欺骗皇帝,结果被严明的康熙帝识破,两人都被严惩:
(康熙)四十年三月,上与大学士等论各省督抚,谕及阿山虽任事未久,居官亦甚善。会安徽布政使张四教丁忧离任,巡抚高承爵劾其在任时加派火耗,挪移库银,事下阿山察勘。覆奏:所加火耗及挪借帑银,皆充公用,请免审拟。上命详晰再讯实情。四十一年七月,阿山奏言:康熙三十八年皇上南巡,不用民间一草一粒,皆动正项钱粮豫备,而大小各官惟恐供办迟误,督抚等公议将司库银暂用,张四教先后给发十一万余两,皆公议扣俸抵补者。今讯问各官,俱自承认,臣不敢隐匿,寔情奏入。
上谕大学士等曰:朕三次南巡,所过地方蠲免钱粮税课,发出仓榖赈济,凡食用俱自京城备办,并未动用地方丝毫,恐地方官借端妄行科派累民,如有,供给跟随大臣官员者照军法处斩。谕旨甚明。前阿山曽将张四教之案屡请停其审拟,朕不允驳回,今复奏,称亏空库银因南巡时动用。张四教以库银私给各官,阿山开释其罪,又不确究各官以何事支用,殊为狥情沽誉!交部严加察议。寻命漕运总督桑额鞫讯张四教罪欵,得寔拟罪如律,部议阿山应革职,得旨从寛,留任。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八十,人物志六十,大臣传四十六。
可见,此案中那位“张四教”的确是个品行败坏之人,贪婪狡诈。如此巨案大白于天下之后,民间必然对此人十分痛恨、鄙视,而疾恶如仇的蒲松龄一定也痛恨他的秽行,鄙夷他的为人,于是通过作品对他进行讽刺。然而蒲松龄将他误认作了莱芜的那位张四教,张冠李戴,结果无辜者被讥刺笔伐,背负骂名,千古留冤,真是“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参考文献:
[1]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杨庭福,杨同甫,编.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