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的祠堂文化

2015-02-18 10:17王明月
文化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漳浦县漳浦宗族

王明月

(福建省漳浦县博物馆,福建 漳浦 363200)

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宗神灵的庙堂,漳浦祠堂有多种名称,如家庙、祠堂、宗祠、祠祖、祠宗、大宗、小宗、祖厝、大祖等,名称多而杂,其实就是祠堂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称谓,内涵不外为宗祠与支祠,而家庙是有一定等级的品官奉祀祖先的宫室。

一、漳浦祠堂的兴盛

漳浦县是闽南古老的县份,唐垂拱二年(686)建立漳州,漳浦附州为县,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该地名人辈出,特别是明中期到清中期,是漳浦经济的繁荣时期。这时期人口增多,经济发展促使文化繁荣,同时在程朱理学对社会的影响及朱熹《家礼》中祠堂制度影响下,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上疏建议世宗皇帝允许臣民祭始祖,促成“诏天下臣民祭始祖”。[1]民间可以祭始祖,于是族人便联合祭祖,择地建祠,宗族祠堂迅速发展。加上科举制度进一步推广,这一时期的漳浦出现了许多人物,七品以上的文官和五品以上的武官至少在五百人以上,著名的有林士章、朱天球、卢维祯、黄道周、蔡世远、蔡新、蓝理、蓝廷珍、蓝鼎元等,这些文官武将封官加爵,促使漳浦建造祠堂兴盛发展。到了清道光九年(1829),漳浦县人口为303570 人,[2]达到历史高峰,这也就形成了漳浦各个村社的建祠高峰。为漳浦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丰厚的人文文化。

在漳浦农村中,村民聚族而居,祠堂主要作用是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家族为兴旺发展,将书塾多设于祠堂,教育子孙。直至解放后,由于条件困难,很多村办小学仍以祠堂为教室,许多村中祠堂的墙壁上至今留着当时的板画。祠堂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至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海峡两岸寻亲认祖,修建祠堂之风复兴。其中有的祠堂已兼具老人活动场所的功能。据漳浦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在册的祠堂有300 多处。这古老的建筑成了凝固的历史,散发出浓浓的文化古韵、简朴淳厚的乡土气息,以及深沉博大的民族精神。

二、祠堂的风水文化

漳浦大部分的祠堂都建于村社中,选址建祠时都讲究风水,重视“来龙”靠山。祠堂多倚山傍水,祠堂前平坦开阔,大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泮池,聚山川之灵气,以福泽子孙万代。这充分说明祠堂在整个村子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宗族和权利的中心。讲究祠堂建筑风水,可使子孙更好地得到祖先的庇佑,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如赤岭的石椅蓝氏种玉堂祠前有200 平方米的铺石大埕,埕前正对小山坡,埕与山之间隔着一条狭长的低洼农地,原来不规则地排列着七口圆形的水潭,称七星潭。祠后为小石山,山上又有二口水潭,状同日月,前后水潭构成了种玉堂的风水形胜。这就是非常典型的风水文化。石椅种玉堂当地人又称为蓝氏大祖,是赤岭蓝氏的祖祠,子孙繁衍众多,分传于赤岭众村社,还有传到晋江、南靖、平和、漳平、福鼎、浙江、广东、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中期以后,赤岭蓝氏家族出现了十二个进士举人,近三十名五品以上的武官,成为当时闽南地区最大的望族。

三、祠堂的建筑文化

漳浦的祠堂最基本的是上、下堂加天井庑廊的面阔三间的二进堂屋式建筑,而最多的是较简单的正堂加天井围墙式,这种建筑大多属于清代早中期时的建筑,当然还有格局较高的三进加左右厢房的建筑,如乌石的海云家庙为三进五开间,正面开三个大门,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为全县乃至闽南第一。从这点可看出,明清时期乌石林姓在漳浦是一个望族。另有一些祠堂是其先祖居住的,经过一代代繁衍,开枝散叶,祖厝便独立出来,作为祭祀。这种祠堂涵盖面小,一般为该宗族的某一支。因此,这种祠堂上下堂的明次间有实墙隔开。而家族集资兴建的祠堂,下堂的明次间没有墙体,是以木柱支撑,空间开阔,便于家族活动,如湖西诒安堡内具有漳浦民间特色的穿灯脚活动就是在祠堂内举行的。

漳浦祠堂中,最重“门面”,最有特色的是凹窝式大门(如图1),即明间内收,通常还于正门前设青石门鼓或方形门墩,两侧须弥座柜台脚上开螭虎窗或直棂窗。整座建筑采用大量精美的石雕,浮雕青石柱础被大量使用,式样极多,有覆盆式、圆鼓形等,鼓形柱础上还浮雕花草图案。梁架大多采用抬梁木结构,通下设有卷草纹样图案的透雕通随,最常见的木构件是瓜柱,最引人注目的是精美的狮象形、团花形和元宝形等驼墩。屏风上雕刻有精美的戏曲人物、花鸟虫鱼图案,通上、梁上还绘有精美的彩画。木构件与石构件雕工精致,栩栩如生。祠堂对屋面款式的设置也颇考究,规格较高。普遍采用悬山式屋顶,燕尾脊,并在屋脊上作艺术处理,多为砖雕、灰雕,也有的采用剪瓷雕花鸟图案作装饰。

图1 漳浦祠堂中的凹窝式大门

四、祠堂的匾额文化

祠堂里的匾额为木刻匾,有两类,一类为堂号匾,另一类为表彰匾。堂号匾大多悬挂于大门上,也有的悬挂于正堂正中,一个祠堂只有一个堂号匾。而表彰匾可有多个,大多悬挂于正堂或前厅梁架醒目的地方,主要是彰显祖上功绩,颂扬祖先,记录本族历史上的光荣大事。匾额越多,该家族的历史越显辉煌,如赤湖陈氏总祠内悬挂的除堂号匾“崇孝堂”,还有“进士”“文魁”“五代传芳”等众多表彰匾近50 个,充分说明赤湖陈氏一脉繁衍昌盛,人才辈出。

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每个祠堂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家族或宗族的标志。宗族子孙每提起自家堂号,就会知道本族来源,记起祖先功德,激励、启迪后人。每个家族或宗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深刻含意,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根据取名依据和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恶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比较普遍,且往往各姓共用。如种德堂、敦睦堂等。(二)寄予美好的愿望与祝福的堂号。这类堂号表现了族人希望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因而最为普遍。如安庆堂、福寿堂等。(三)以封号为堂号,如太尉堂,奉祀陈元光开漳主要部将张伯纪的祠堂,因其南宋时被追封为太尉,故称太尉堂。(四)以地名为堂号,如佛昙陈氏鉴湖堂,因布政陈亹聚族居于县东三十里处的鉴湖旁,其后人以之为名,以纪念族人的发源地。(五)以郡望为堂号。蔡姓的郡望为济阳,蔡世远、蔡新的族人建的祠堂称“济阳堂”。另外也有一些祠堂没取堂号。

五、祠堂的堂联文化

堂联是通过对联的形式,将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等,以艺术手法展现内容,表现了达人们重传统、溯本源、崇宗族的精神;对敦亲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堂联一般刻于或张贴于祠堂的大门两旁或、正堂的墙上,或刻于石柱上。堂联一般有以下内涵。

第一,将堂号嵌入对联。绥安草埔陈氏光裕堂:光迪于前念祖宗沐雨栉风始成燕翼,裕垂厥后愿子孙文经武纬更扬鸿图。

第二,点明姓氏渊流。位于长桥的丹井陈氏凤仪堂大门对联:泉灌分支祖自同,漳中立族宗开浦。就是说,其祖于宋末元初自泉州同安县灌口前来开基。

第三,劝诫、激励后世子孙。如霞美上黄黄氏祠堂的廊柱上刻:念先人不外纲常大节,属后裔莫忘忠孝初心。上黄黄氏是南宋未闽冲郡王赵若和内阁侍臣黄材的后裔,对联以祖先的事迹来激励后人。

第四,描述族人居住地的环境。如湖西城内黄氏承恩堂:丹山终此地,城环池拱,气脉从三台而直至;湖水朝斯宗,峰明镜秀,孙支自一本经传芳。“丹湖”为湖西的别称,对联嵌“丹湖”二字,点明了祠堂所处的地方。且描绘了西湖的环境,湖西是四面环山的小盆地,盆地中有一口池塘,映现丹山倒影。

第五,颂扬祖先地位的尊贵显赫。如石榴东山的薛氏祠堂:学宗白鄂,镜悬湘陕千秋月;官至紫衣,东南剑倚半壁天。颂扬薛士彦学问高、官职高。

第六,将祖先的事迹嵌入联中。如横口王氏清引堂:历任十九年两郡思膏及士庶,曾活八一命毕生德泽庇儿孙。写的是王氏先祖王会任知州时体察民情,为被诬为盗贼即将处死的八十一名无辜村民平冤。点明了祖宗积德,后世子孙将受庇佑的观点。

第七,认祖的一种标志。如赤岭蓝氏种玉堂对联: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这一堂联是赤岭蓝氏后人牢记祖地的特征之一,传衍外地者以此联得以寻亲认祖。[3]

漳浦祠堂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一座座祠堂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活史,叙述着祖先的故事。我们可以从祠堂这个文化载体溯本追源,了解每一个姓氏的渊源,宗族的迁徙、兴盛与衰败,闽台之间的同根同源,还可从中研究古代的建筑风格、雕刻、绘画、文学等艺术。

[1]陈支平,徐泓等.闽南宗族社会[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59.

[2]漳浦县地方专编纂委员会. 漳浦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147.

[3]漳浦县政协,《漳浦村社要览》编委会.漳浦村社要览[M]. 漳州:漳浦村社要览编委会,2002.157.

猜你喜欢
漳浦县漳浦宗族
漳浦县赵木兰养殖有限公司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漳浦县举行“圆梦大学”助学金发放仪式
船载万斤靠舵人——记漳浦县直机关下派干部、美林村党支书赵文勇
道周精神 漳浦之光
——漳浦小记者参观黄道周纪念馆
爱,是一曲温暖和弦——记漳浦地税“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