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强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近几年,随着我国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好转,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健康的追求日益迫切,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总量急剧上升,在这种契机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有了更大发展空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由于其服务的广泛性,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其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与社会无缝衔接,因此,学生只有不断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才能掌握专业知识,准确自身定位,满足社会需求。
关于实践教学的概念及其价值体现的内涵,人们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认为,实践教学等同于专业实践(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和实训、毕业设计、实验等),而忽略社会性实践教学,降低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同时,在人们的意识观念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无论是培养方案设立,还是学时和学分安排,或是课程体系设计,都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地位,并且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课程要求那么严格和规范。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除专业实践内容外,也开展了一些社会实践教学,如开展了进健身俱乐部、进社区等活动,但总体来说,难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极大影响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当代大学生渴望通过实践教学,了解健身市场、社会现状,渴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而目前“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缺少连续性和指导性,学生体验难以深化”[1]。如何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采取多样化的、体验性的,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效果良好的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是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突破和解决的难题。
实践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但对于高校来说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较为有限。首先,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缺乏合作的意识和积极性,有调查数据显示,大约48%的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来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持中立态度。其次,地方普通高校与拟合作单位之间,由于缺少认识上的一致性,因此难以顺利搭建社会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互通’是指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如企业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联合课程开发、参与实践教学、联合编写教材等深度合作”[2];“教与学间的双向多元互通”是利用校企间的横向项目和任务,如组织全民健身活动或健身俱乐部营销方案的制定等,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方式,形成教与学的互通,克服以往实践教学的弊端,以项目和任务为核心,重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组织和考核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创设与学生未来发展类似的‘社会情景’,让学生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和有选择地对知识意义进行建构”[3]。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将“校企互通、双向流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定位为:通过构建校、企间和教、学间的双向多元互通的教学机制,将实践教学置于现实社会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完成各类项目与任务。
图1 “校企互通、双向流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情景”设计
从真实“情境体验”的要求出发,“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仅是获取书本知识与间接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直接感知,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4]。传统教育方式没有为学生创设“情景”,教学内容也无“情景元素”,这就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差距较大,“学无所用”成为人才培养的阻碍因素。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校企互通、双向流动”实践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三个环节都引入了“企业情景元素”(见图1),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需求,并力图实现“以教师为本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以教师的教为本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本,以知识传授为本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本”[5]。
现阶段,高校师生对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多形式、多层次逐步加以改善。其一,开展专家讲座、教研活动、研讨等达成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共识,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发生;其二,结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案例,对实践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讲解、剖析和研讨,并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
体育类企业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无法盈利的情况下,企业缺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此,有些企业虽然勉强接受了学生实践,但并没有实际的岗位供学生实践,而另外一些企业将实习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让其从事日常业务工作,学生学不到真本领。针对上述情况,“要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功能与服务社会功能结合起来,依托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智力资源,帮助健身企业解决经营中实际困难”[6],并以项目和任务形式,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实践期间完成。这样,将实践教学与企业经营紧密结合,并让企业获得收益,可以提高企业参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个性明显,需求不同,学生能否认同并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也是“校企互通、双向流动”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可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项目、健身市场案例分析大赛、健身俱乐部营销大赛、假期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的目的。二是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活动的学分。对于有明确目标和任务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要根据实践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认定学分。三是对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报酬,避免企业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
[1]吴国民. 论体育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与策略: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23-26.
[2]王爱丰,王正伦,王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1-32.
[3]王正霞. 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86-89.
[4]王志刚,关北光.基于职业角色的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21):128-129.
[5]陈雪娟,牛小洪.我国健身市场人才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J].2014,(4):80-84.
[6]郝晓蕊.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