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观念的基础实验“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尝试

2015-02-17 09:27查卫方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江苏苏州215153
化学教与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

查卫方(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 江苏苏州 215153)

基于化学观念的基础实验“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尝试

查卫方
(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江苏苏州215153)

摘要:基础实验“物质燃烧的条件”完成时间短,可以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给学生终身难忘的安全教育和化学观念教育。文章对该实验的教学中的几个不同阶段和问题分别进行了设计,展示了基于化学观念的实验教学尝试。

关键词:化学观念;燃烧条件;生命安全

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3-0086-02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总观性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守恒观、实验观、分类观、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实验对比等学科思维观等。实施"观念建构"教学,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该实验的意义与作用

教材安排这样一个实验,目的是验证物质燃烧的条件。有的学生做了近二十分钟就完成了。有老师说,实验拿掉也没事。

事实上,物质燃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伴随学生一生。人类区别于普通动物之一是会用火石、钻木、打雷等取火熟食。火柴、打火机,家用煤气灶具的点火,均与物质燃烧条件息息相关。发生火灾,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会让人痛心疾首;救火、逃生知识,事关社会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燃烧的能量和安全,往往被人忽视。该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二次开发,让学生体会能量守恒观、微粒观、对比思维和安全观等化学观念,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对火的敬畏意识。

二、燃烧概念与物质燃烧条件的“课题式学习”的复习设计

教学过程①导入:展示燃烧现象;激发学生利用燃烧产生能量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教学程序①展示火箭上天、建筑物被烧的震撼音频,引出燃烧的能量与安全。给出蜡烛照明、煤气燃烧和电灯通电发光的图片;从变化与能量角度,说出生活中能量的利用与浪费。②温故:物质燃烧条件;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寻找出这一过程中物质燃烧条件的运用。②让学生点燃并熄灭一酒精灯。找出能燃烧(酒精蒸气)和不能燃烧(灯芯的瓷盖)的两种物质;找出能燃烧但没有燃烧的两种物质:灯内酒精和灯芯棉线;说出盖灭酒精灯的作用。③知新(课题式):探究酒精灯点燃中灯芯棉线没有燃烧的原因。③发散思考,提出假设。查文献法,根据酒精蒸汽与灯芯棉线着火点,内焰中灯芯处温度数据,探讨酒精灯点燃中灯芯棉线没有燃烧的原因。

酒精灯点燃中灯芯棉线没有燃烧的原因论证如下:

首先,酒精蒸气燃烧,焰心部分酒精蒸气与空气接触少,温度低。酒精灯的灯芯棉线受到内焰部分酒精蒸汽的隔离,可以认为与空气中氧气不接触。其二,棉线着火点约150℃,95%工业酒精的燃点:390-430℃,闪点16℃。一般认为,实验酒精灯中使用的酒精浓度为95%,燃烧产生热量被水吸收,水气化带走热量,使灯芯棉线温度不能达到其着火点。灯芯棉线有毛细管虹吸作用,源源不断引导灯壶内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到达灯芯瓷盖以上棉线,这样就形成了灯芯上酒精蒸汽燃烧而棉线不燃烧。所以,酒精蒸气燃烧之后,可以认为,酒精灯的灯芯棉线不与氧气接触,温度也不易达到着火点。但是,根据2003年《化学教学》第11期王克勤等同志“酒精灯温度的测定数据”文中数据表明:酒精灯点燃时,相对棉线灯芯高度0.0cm的三次焰心温度测定数据依次为:400℃、400℃和420℃,平均406℃,而棉线着火点约150℃。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酒精灯灯芯棉线不燃烧,主要是受到内焰酒精蒸汽的隔离,使棉线与空气中氧气不接触而不能燃烧,并不是因为酒精灯的灯芯棉线着火点比酒精蒸汽的着火点高而

不能燃烧。课本“烧不坏手帕”的实验中,将酒精浓度调高,燃烧过程中酒精燃烧而手帕几乎没有燃烧,酒精即将烧完之后,手帕才被烧毁,应该是同样的原因。

三、基础实验“物质燃烧的条件”中学生实验的两种设计比较

有两种教学设计。方案1让学生有充裕时间去尝试并思考,操作结束之后,再共同讨论并总结,用时约四十分钟。例如,实验1中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应该将蘸95%酒精的玻璃棒放在哪一层火焰,知道放在外焰也不清楚放置最佳的部位;通过尝试并思考,知道为了观察到燃烧现象,应将玻璃棒放外焰尖端或外侧。笔者的教学公开课采用方案2,增加了实验提醒和实验总结;遗憾的是学生缺少尝试发现的体验。现将两种方案比较如下:

实验 方案1学生实验 方案2边讲边实验实验1问题:玻璃棒放酒精灯的内焰、焰心。看不到酒精燃烧,再伸入瓶中蘸95%酒精,存在安全问题。灯帽随意扔放桌上提醒:用玻璃棒分别蘸95%酒精和蒸馏水在酒精灯火焰的要点:放外焰尖端,便于观察现象。灯帽正放桌上。实验2问题:坩埚钳夹持燃烧之后,不知道石棉网的用处。用完没有及时盖灭酒精灯。提醒:坩埚钳夹持棉花和玻璃棒燃烧之后,应放石棉网冷却。用完及时盖灭酒精灯。实验3问题:有的把两燃烧蜡烛依次罩灭了。 提醒:烧杯罩燃烧蜡烛,尽量与桌面不留空隙实验4问题:坩埚钳前端朝上夹小煤块烧,坩埚钳前端被烧。 提醒:坩埚钳前端朝下夹小煤块烧,坩埚钳夹的煤被烧。特点 独立操作,尝试发现得出结论 指导操作,按部就班得出结论

四、火柴燃烧现象中探究点的“问题式教学”设计

设计1:安排6位学生进行游戏,体验生活中的化学。

将没有火柴的空盒子、有火柴但没有盒面的内盒,分别交给前两位学生。由于没法操作,哑然失笑并恍然大悟:因为没有可燃物、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而划不起来,两位同学在嬉笑中被淘汰!然后,比一比谁能一次划燃;再比一下谁的火柴燃烧旺且燃烧的时间长。教学中提供火柴头朝上、朝下两种燃烧方式图片暗示;一些老师也告诉学生第二种方式是正确的。做一做,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游戏中发现:第二种头朝下方式火柴烧得旺,但保持时间并不长;而且容易烧到手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必须克服思维定势而采用辩证思维,火柴头朝下且倾斜的燃烧才是好的方式,这也是生活中常有的方式。

设计2:火柴燃烧的火焰为什么总是朝上呢?(微粒观看空气密度变化)

先由学生抢答,学生想到热气球。然后,归纳总结:空气受热膨胀,微粒间隙变大,单位体积微粒数减少;与冷空气相比,热空气密度变小,带着火焰上升。

房间着火,应该留在热空气中还是留在冷空气中?展示消防员穿带图片和被烧伤人员痛苦治疗的情景,学生真切领悟了不能玩火和正确逃生的意义。

再补充实验:点燃一高一低两蜡烛,用大烧杯罩住。哪一个先熄灭?

学生意外看到蜡烛火焰,从高到低依次熄灭。从而进一步验证:热空气密度小;热空气中二氧化碳变轻而积聚烧杯的上方。如果房间着火,二氧化碳和有毒烟气主要留在热空气的上部。所以,逃生时应该矮身退出房间。

五、生活中灭火方法问题讨论的教学设计

例举生活中灭火方法,方案如下:

方案1:给出燃烧图片或火灾情景,学生说出灭火的方法与原理。这样一种方案,学生容易按照老师的设定,总结得出老师设定的结果。

方案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灭火的方法,并说说灭火的原理。这样一种方案,思维发散,通过总结灭火的原理实现思维收敛。课本就采用了这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基于课本学生实验,可以保持实验原汁原味;通过探究点的开发,可以丰富实验内涵并延伸知识的生长点。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给学生终身难忘的安全教育和化学观念的教育,才是真正尽了一个化学启蒙老师的高尚义务。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3.032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
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探究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现状与解决策略
高职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探究
新都区:强化工伤源头治理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守护“洲岛”民众生命安全的卫士
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设施选用经济性分析——以G312无锡段为例
关于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
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价值与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