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卫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汉语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第三语言(英语)习得的影响研究*
——以楚雄师范学院、东兴中学、紫溪中学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例
李育卫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近年来,三语习得研究逐渐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所谓三语习得,指的是除了学习者的母语和已经掌握的第二语言之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本文以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东兴中学、紫溪中学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为样本,对他们的第二语言(汉语)在其第三语言(英语)习得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少数民族学生的L2(汉语)对他们的L3(英语)习得具有负迁移作用;(2)L3这种影响影响不仅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上,同时也会对L3习得中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及翻译产生负迁移影响:(3)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将有利于减少L2对他们的L3习得的负迁移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英语学习。
第三语言习得;少数民族学生;负迁移
对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英语是第三语言(L3),而其母语,如彝语、傣语、纳西语等是他们的第一语言(L1),汉语则是他们的第二语言(L2)。再加之云南地理环境特殊,少数民族众多,因而呈现出多元文化背景的特征。这无疑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其中母语(L1)和汉语(L2)对学习者的第三语言英语(L3)习得的影响尤为突出。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学习既可能受到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影响,也有可能会受到第二语言汉语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三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问题,即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三语习得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迁移问题。那么,什么是三语习得呢?三语习得指的是除了学习者的母语和已经掌握的第二语言之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Fouser, 1995; Fessner, 1999)。 Jorda (2005)指出 “三语”是一个总体概念,并不确指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数目,而是指除了学习者的母语和已经掌握(可能是不完善的)的第二语言之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追溯三语习得研究的历史,欧盟尊重语言多样性是三语习得研究最初的根本原因。根据De Angells (2007)的研究,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和其他非母语因素会影响他们的三语习得,其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第三语言的影响可以表现在音素、语素、词素、词汇、句法等诸多方面。他同时证明,学习者的母语与目标语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迁移。欧亚丽与刘承宇(2009)研究了蒙古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语音的跨语言影响现象。他们的研究表明,心理语言距离(L2—L3)对L3习得的影响超过了两种语言与语言类型的距离(L1—L3)。换而言之,心理语言距离对L3习得的影响更大。目前,总体而言,国内针对少数民族母语(L1)和汉语(L2)对英语(L3)的影响研究仍然很少。本文将以云南省楚雄市多所高校、中学和小学少数民族学生为样本,对他们的第二语言(汉语)在其第三语言(英语)习得中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研究的问题
1. L2(汉语)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L3(英语)习得是否存在影响?
2. L2(汉语)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L3(英语)习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听力、阅读、口语、写作还是翻译?
3. L2(汉语)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L3(英语)习得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哪个层面,语音、词汇、语法、还是语篇?
4.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是否有利于减少L2(汉语)对他们的L3(英语)习得的负迁移的影响,并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英语学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混合研究法、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等综合方法。
1.样本
本研究共涉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紫溪中学、东兴中学、北浦中学等三所初、高中和楚雄师范学院1所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共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19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92份,涉及到的少数民族种类及情况见表1:
表1 被调查者身份及民族分布情况
注:表中族别的“其他”项包括:壮族2人,哈尼族1人,土家族1人,蒙古族1人,佤族1人,朝鲜族1人,维吾尔族1人,傈僳族1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L2(汉语)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L3(英语)习得的影响研究问卷调查》。问卷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搜集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包括学校名称、民族、性别和年级等;第二部分由16个问题组成,这16个问题涉及到了学生学习第三语言(英语),他们的第二语言情况,学习第三语言(英语)的时间,存在的困难,第二语言(汉语)对学习者的第三语言(英语)的习得最大影响/干扰或负迁移体现在哪些方面及其希望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其中,主要问题及答题情况如下:
表2 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65.1%)认为影响他们的第三语言英语(L3)习得更多的是第二语言汉语(L2),而认为他们的第一语言(如:彝语)影响英语习得更多的占到22.9%。同时,多达63.5%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他们的第二语言(汉语)对他们的第三语言(英语)习得的最大影响表现在语法方面,而分别有51.6%、48.4%和36.5%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他们的第二语言(汉语)对他们的第三语言(英语)的习得最大影响分别表现在语音、句型和词汇上。此外,多数少数民族学生(58.9%)认为,他们的第二语言汉语对第三语言英语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翻译上,而认为汉语对第三语言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口语、写作、听力和阅读上的比例分别是50%、43.2%、28.7%和28.7%。在问到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时候,多达67.7%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英语教师多给同学看英语电影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学好英语,而55.2%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英语教师应该采用交际法进行课堂教学。此外,有效的教学策略还包括采用直接法(40.6%)和聘请英国或美国外教教英语(42.2%)等。在问及哪些学习策略会对他们学习英语有帮助的时候,大多数学生(68.8%)认为应该尽可能多地阅读英语故事及课外读物等,而64.1%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英语学习者应该探索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其他有用的学习策略还包括:注意学习生活中和媒体上使用的英语(58.3%)和制定可行的英语学习计划(44.3%)等。
(一)语言的负迁移及其根本原因
“迁移”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的影响这一现象。18世纪形式训练说是心理学对迁移研究的初始。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语言迁移研究开始兴起。Lado(1957)认为迁移是学习者自己母语的形式、意义以及这种形式和意义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迁移到所学的外语上面。Odlin (1989)将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定义为“目的语和学习者以前习得的其他语言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产生的影响”。他认为,语言迁移包括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母语的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而负迁移对外语学习会有阻碍作用。各种研究表明,负迁移在语篇、语义、语法、语音等各个范畴均普遍存在。
那么,产生语言迁移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就语言自身而言,不同的语言除了相似性外,还可能存在各自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就为语言的负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两种语言都具有符合人类语言普遍性的特点,因而具有某些相似性。然而,从语言谱系上讲,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二者存在许多差异。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英语作为综合性语言,狭义的形态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汉语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能够充分地利用汉语的语法和词汇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使得他们在试图用英语表达同样的思想时不自觉地套用汉语思维,从而导致负迁移的产生。同时,他们是在汉语的环境下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时只有依赖自己所熟悉的汉语环境,因此也容易产生语用和文化方面的负迁移。
(二)汉语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第三语言(英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
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汉语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第三语言(英语)习得具有负迁移的作用。这种负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等方面。
1.语音方面
首先,汉语会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第三语言(英语)习得的语音产生负迁移。众所周知,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英语是印欧语系,而汉语是汉藏语系。从语音系统来看,英语元音的系统比汉语复杂,除了单元音外,还存在双元音如/eI/, /aI/, /I/,每个看似相似的音位在两种语言发音的方法和部位也不一样。就辅音系统而言,从发音部位来看,英语中多了声门音/h/,从发音方法来看,英语中多了滑音/w/, /j/,且英语中存在着汉语中不存在的一些音位//, //,//,/θ/,这无疑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音位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两种语言辅音的最重要的区别特征也不一样,汉语中以送气不送气为主/p‘/, /t‘/, /k‘/, /‘/, /‘/,/‘/ 和/p/, /t/, /k/, //, //, // 这6组,轻浊对立的只有一组/ʂ /, //。而英语中的元音是以清浊对立为主的。
其次,英汉两种语言在音节划分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是表意文字,如上所说,汉语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多音节的词在汉语中很少,绝大部分是外来词,所以在汉语中基本上不存在音节划分的问题。而英语不同,英语是拼音文字,一个音节往往只是一个词的一部分,由一个元音和多个辅音字母构成,因此划分音节对重音的感知和语调的掌握有巨大的作用。
此外,从超音段音位来看,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调位在汉语中的作用特别重要,而重音的作用则不明显,汉语的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而重音往往落在整个音节上。英语则是语调语言,重音的作用特别明显,重音的位置改变往往改变了词类,词的意义作用也不一样。
最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调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英语有五种基本语调:升调、降调、升降调、降升调以及平调。一句话除了词汇意义还有语调意义(intonation meaning)。同样的句子,语调不同,意思就会不同。汉语的语调由于受到声调的制约,因此没有英语那样灵活多变,所起的作用也没有英语那样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系统上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异,汉语负迁移的作用十分明显,这无疑会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语音的学习造成巨大的困难。
2.词汇方面
许多云南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忽视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区别,会产生各式各样的“中式英语(Chinglish)”,例如:有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词义把握不准,因为知道“开门”的英语为“open the door”,于是想当然地将“开会”说成“open a meeting”等;有的学生由于混淆词性,将形容词“social”一词误用作名词,于是将“在我们的社会中”错误地说成“in our social”;还有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望文生义,将“pull one’s leg(耍弄某人)”理解为“拖某人的后腿”,而将“eat one’s words (承认自己说错话)”错误地理解为“食言(break one’s promise)”.
其次,在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短语和颜色有关,但是在两中语言中的表达和意思是不一样的,如:英语用“black art”表示“妖术”、用“black sheep” 表示“败家子” 。英语里“be born in the purple” 意为“出身于王室或显贵之家”,在中国人眼里,只有“黄色”才代表皇家,代表高贵。在英语中用“blue blood”代表 “贵族出身;贵族血统”,而用“blue book ”表示“社会名人录”,类似这些短语会给少数民族学生在理解方面造成困难。
3.语法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作为一种分析性语言,主要靠语序、虚词、语调等无词形变化的语法手段来区别语法意义,而英语则是一种综合性语言,主要依靠附加、重叠、内部曲折等有词形变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意义,具体包括:1)时态:英语是一种时态语言,包括十六种时态,各种时态的动词形式和结构各异,如进行时态用be doing来表示,完成时态则用have/has/had done来表示,一般过去时则体现在动词用过去式。而汉语中不存在时态一说,在表达时间的概念时是借助时间副词“正在、已经”等作状语或用虚词“着、了、过”等作补语的手段来体现,动词本身无任何变化;2)语态:英语和汉语都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汉语中的谓语动词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动词本身没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常用修饰词“把”或“被”来体现主动或被动,而英语的被动语态有时态和词形变化。汉语更多使用主动语态,而英语被动句的使用更为频繁;3)人称:英语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单数、第三人称复数之分;不同的人称和数还要求谓语动词的一定形式与之相搭配;英语的名词有单、复数,可数与不可数之分。而汉语则没有这些形式上的变化,因而少数民族学生对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方面的一致性和名词单复数方面经常感到无所适从,就容易产生错误,造成负迁移现象;4)语序:英、汉两种语言的陈述句都以SVO(主谓宾)为正常语序,所以汉语的陈述简单句对英语所造成的负迁移较少,但是在有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的中文句子里,我们一般先说时间,后说地点,而英语则恰好相反。
4.语用方面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英语语用知识,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会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令人满意的交际效果,从而造成语用失误。而语用失误的产生主要是因为:1)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性的和演绎性的,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分析性的和归纳性的;2)联想差异。外国人听中国人说“望子成龙”时,经常感到疑惑不解,因为西方人认为“龙”(dragon)是非常可怕的,而中国人则认为龙是神圣的,是权力的象征;3)语用规则的差异;4)文化差异。来自不同背景的话语双方通常会按自己的文化观来评判对方的行为。
本文以地处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楚雄师范学院、东兴中学、紫溪中学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为样本,对他们的第二语言(汉语)在其第三语言(英语)习得中的显著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汉语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第三语言(英语)习得具有负迁移的作用,而这种负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等方面。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让少数民族学生真正了解汉语负迁移的存在及其根本原因,引导学生对由于汉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进行检查和修改,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其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使用教材上的阅读课文,精讲多练,使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好重要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同时,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和指定少数民族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从而加大语言输入,促进语言输出。最后,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加大有关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英文电影,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和民族的人文风俗,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汉语对他们第三语言(英语)习得的负迁移。
[1](加拿大)De Angells, G. Third or Additional Language Acquisition [M]. Toronto: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7.
[2](美)Fouser, R. Problems and Prospects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J]. Language Research, 1995,(31).
[3](英)Jorda, M. P. S. Third Language Learners-Pragmatic Production and Awareness [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5.
[4](英) 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guistic Influence in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欧亚丽,刘承宇.语言距离对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蒙古族学生语音迁移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4).
(责任编辑 杨万斌)
On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of Minority Students of Yunnan on Their Acquisition of a Third Language (English)——A Case Study of Minority Students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Dongxing Middle School and Zixi Middle School
LI Yuwei
(ForeignLanguagesSchool,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L3 acquisi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focus of linguistic researches. L3 acquisition refers to a learner’s learning behavior of one or more than one new languages in addition to his L1 and L2.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the significanr effect of ethnic learner’s L2, Chinese, on their L3, English acquisition. It is discovered that: 1) Ethicl learner’s L2 can have negative transfer effect on their L3 acquisition; 2) The negative transfer involves not only their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discorses, but also their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3)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can help decrease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L2.
L3 acquisition; ethnic leaners; negative transfer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
项目编号:2011Y047。
2014 - 11 - 17
李育卫 (1973—),男,彝族,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7406(2015)01 - 0097 -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