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萍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楚雄师范学院于2011年首届招收泰语专业学生,现在校生144人。泰语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泰国语言功底、较强的泰语应用能力,对泰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贸易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较好的英语和汉语表达能力,具有较宽广的国际文化视野,具有良好的人文社科和经济地理知识素养,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和知识全球化背景下中高级泰语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执业能力及相关知识素养的合格人才”为培养目标。经过四年的建设,目前泰语专业学生人数日渐扩大,生源覆盖面更为广泛,师资队伍的素质、学历和职称结构渐趋合理,总体上有了较大发展。
楚雄师范学院于2005年开设《基础泰语》、《泰语口语》两门校级公选课;2008年9月组建“非通用外语教研室”;2010年泰语专业申报获准;2011年首届招生,年招生规模40人。开设有《基础泰语》、《高级泰语》、《泰语语音》、《泰语阅读》、《泰语口语》、《泰语听力》、《泰语语法》等课程。根据我校与泰国高校签署的“3+1”合作办学协议,泰语专业学生第三学年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 (设计)、学术与科研活动、技能训练与测试等环节在泰进行,在泰期间开设理论教学课程13门,26个学分。迄今为止,该专业已正常招生4届,与泰国高校开展的“3+1”合作培养模式已经顺利实施两届。在总结经验的前提下,我们也发现泰语专业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存在阶段衔接问题。按照2011版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学生在我校修完1-4学期相应课程后,于5-6学期到泰国合作高校进行“3+1”模式培养。然而,根据国内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总体要求,一、二年级学生通识课程比重大,专业课开设数量相对较少,专业课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第三学年,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得学生一二学年所学的专业课程不够,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尚不完善,学生水平低于预期,与第二阶段的国外学习要求之间存在衔接困难。
(二)专业实践方面。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训练场所有限,专业实践活动开展数量不足,实践活动的效益不高,形式相对单一,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状况仍然堪忧。
(三)人才储备方面。师资储备不足,师生比过高,教师团队普遍年轻,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学缘结构情况差异大,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影响。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5人 (含外教2人),专业教师具有中级职称教师1人,占总人数比例为30%,具有初级职称教师2人 (外籍教师不计入),占团队总人数70%。师生比为1∶27,师生比过高,专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过重,承担的课程数目过多,不利于教师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
(四)教学设施及教学资源方面。专业教学书籍、教辅书籍、参考资料、自学资源、音像资料等都非常缺乏,学生学习资源有限。同时,因知识产权的原因,原版教材引进困难,国内基础阶段教材多,高级阶段教材少,单本教材多,并行教材少,主干课程教材多,体系性教材少。
(五)招生宣传及策略方面。招生政策缺乏灵活性,小语种的招生对象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应在招生宣传及策略上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
(六)学生就业及择业问题方面。按照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泰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在国内外从事文化交流、经贸、旅游、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在国家桥头堡建设的战略背景及云南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提出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云南省需要较多的既懂专业又能熟练使用泰语,熟悉泰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应用型和高层次人才,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平台,泰方岗位招聘信息和我方毕业生求职信息无法进行衔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就业指导,专业学生不了解国外就业政策,存在畏难情绪。
为了对该专业学生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该专业1-4年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44份,回收144份,问卷有效率100%。对课程的满意度采取的是闭合式问卷,对意见和建议采取的是开放式问卷方式。问卷结果如下:
表一:我方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偏低,证明我们确实有必要对课程设置进行修订和完善。表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最高,而年级越高满意度越低,这说明,随着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深入,他们越能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满意度呈递减的趋势。对开放式问题“你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的意见主要有:1.在一、二年级增加基础泰语的课时数,强化基础;2.增加泰语口语、泰语语音的课程课时设置;3.做好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 (在泰)之间的课程及教学衔接工作;4.加强对学生实习及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等。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做好专业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在一、二学年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课程,注重夯实基础。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阐释工作,加强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质量,强化根本。
由于我校尚无国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具体规定和建设政策,目前只与国外的一些中小学校签署了松散的实习基地合作意向,既无实质性的建设方案、建设措施及双方的责权要求,也没有相应的建设经费及沟通反馈机制。这样的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并无实际意义。国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可参考国内实习基地建设方式,在符合国家外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本着合作共赢的建设宗旨,精心构思,完善责权,让国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既是专业学生的实践地,也成为专业学生就业的潜在市场。
加强东南亚、南亚语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东南亚、南亚语种师资聘用采取相对灵活的政策,在进人方面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引进优秀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师,减少师生比。另一方面增加对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师的师培支持力度,围绕专业课程建设,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合理分布师资力量,加快科研成果与教学转化、结合的过程,形成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知识具有体系性,教学团队呈阶梯性的良性发展机制。
国内相关的泰语专业教学资源非常欠缺,学生学习资源有限。学校应该加大对东南亚、南亚语种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持工作,加大对教师主编、参编、合编东南亚、南亚语种教材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专业教师在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应该不断选优择优,同时合理开发校本教材、教辅资料及测试类教材,并对学生在泰阶段的系列教材进行分析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优秀教材。
通过以下两个图表,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我校泰语专业的招生状况和生源结构。
表一 近4年招生情况柱状图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招生人数39人;2012年招生人数32人;2013年招生人数31人;2014年招生人数33人,招生情况总体呈波动下滑的趋势。
表二 泰语专业生源结构图
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到,135名学生中,云南省生源110名,占81.5%,外省学生25名,占18.5%。也就是说,泰语专业的主要生源仍是云南省生源。那么,究竟是招生有困难,还是我们的招生政策及宣传策略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背景知识来了解潜在生源情况。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我国壮语使用人口约1600万以上,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壮族人口分布约100万人。傣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但主要聚居于云南、广西两省。云南省傣族人口约114.21万人,为傣族总人口的98.55%(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所以,在面向全国招生的同时,泰语专业的招生对象应瞄准壮族和傣族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云南和广西,尤其是云南省的德宏、西双版纳、瑞丽、澜沧、德宏、金平、文山等壮、傣民族聚居区,主动出击,采取灵活的招生及宣传策略,有针对性的加大对东南亚南亚招生项目的宣传力度,可以采取学校和学院结合,派教师到上述地区宣传学校,推介专业,讲解招生政策及国家、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支持政策及相关项目。
进一步加强对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的过程管理。在强化专业院系两级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东南亚、南亚语种教研室的实体性建设和功能性建设,发挥好教研室按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安排、严格监控教学质量、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研与科研、注重教学痕迹管理的作用。严格东南亚、南亚毕业生管理制度,健全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提高兼外专业及学生受益面,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使社会评价及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呈正态分布。
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科相对优势的形成,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目前我校与泰国高校的合作办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我校与泰国高校签署的“3+1”合作办学协议,泰语专业学生第三学年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 (设计)、学术与科研活动、技能训练与测试等环节在泰进行,在泰期间开设理论教学课程13门,26个学分。由于第三学年教学及实践在泰进行,我们应该加大对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力度,完善教学信息反馈及教师互派制度,参考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同时,通过合作办学项目,促进专业教师本科高级阶段教学能力及对学生实习、见习实践及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能力。
因为泰语专业是顺应国家桥头堡建设战略及大湄公河次经济区建设战略的新专业。学院应该抽出力量来与国外教育部门、跨国公司、各大中小学校建立广泛的用人信息交流平台,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同时,积极实践“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泰语专业学生提供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教育等辅修学位课程组,为东南亚、南亚语种学生提供其他相关专业的双学位辅修课程,夯实语言类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语言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革新我校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据专业特点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任选、第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等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强调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以协调东南亚、南亚语种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为目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优化和调整实践学分结构,重点对实践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综合实践与技能训练、实践活动与素质拓展)和实践环节 (国防教育和军训、国、内外教育见习、国、内外教育实习、中、小、学教育研习、毕业论文写作、参与学术与科研活动、参加技能训练和测试)的学分设置进行改革,同时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泰语专业是一个新专业,新专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泰语专业从首届招生就开始中外合作办学,学校拥有目的语国家的外教和留学生资源,专业起点比较高,但泰语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才能使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