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及监测措施

2015-02-15 03:47
当代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类药物医疗机构途径

盛 开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上市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下应用出现的与给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会引起人体的生理功能失调,进而出现发热、各种皮疹、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心悸、胸闷等,甚至会致癌,致畸或其他永久或显著的伤残,不良反应严重的会危及患者生命甚至致死[1]。随着新型药品的不断开发和上市,临床药品的种类也逐渐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也呈上升趋势[2-3]。本研究收集2013年抚州市2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从药物种类、涉及器官和系统、给药途径、以及患者年龄等不同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监测措施,现将结果统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全市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排除报告内容填写不完整的报告,及内容重复的报告,共收集到208例符合要求的报告,按照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相关信息,分别记录各项指标的例数并计算百分比,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各项因素的关联性,并总结相关有效的监测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性别和年龄构成情况 2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患者中,男119例(57.21%),女89例(42.79%);其中 10 岁以下患者 23 例(11.06%),11~20 岁 20 例(9.62%),21~30 岁 15 例(7.21%),31~40 岁 22 例(10.58%),41~50 岁 32 例(15.38%),51~60 岁 41 例(19.71%),60 岁以上患者55例(26.44%)。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P<0.05)。

2.2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及比例 2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引起ADR的药物,抗感染类药物142例(68.27%),中草药注射液 20例(9.62%),循环系统用药 9例(4.33%),维生素及营养药7例(3.37%),消化系统用药7例(3.37%),调节免疫功能用药6例(2.88%),呼吸系统用药5例(2.40%),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调节药4例(1.92%),解热镇痛药4例(1.92%),皮肤科用药3例(1.44%),血液系统用药1例(0.48%)。引起ADR的主要为抗感染药物。

2.3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及比例 2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引起ADR的给药途径,静脉滴注173例(83.17%),口服 21 例(10.10%),静脉注射 7 例(3.37%),局部外用3 例(1.44%),肌内注射 2 例(0.96%),皮下注射 2 例(0.96%)。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

2.4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抗感染类药物的药品类别、主要药物、临床表现及比例 2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ADR的142例病例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大环类酯类为主要的抗感染药物类别。见表1。

表1 引起ADR的抗感染类药物类别、主要药物、临床表现及比例

3 讨论

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有关,老年患者发生ADR的概率较高,本研究中50岁以上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大,这与老年患者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身体素质的下降,以及多种疾病须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4-5],临床应注意观察老年患者药物剂量的个体差异,以及对药物的敏感度和耐受性,且应注意联合用药时的药物禁忌等。而临床抗感染类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ADR发生率的增高,本研究中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和大环类酯类,临床应注意合理的抗感染类药物应用(用法、用量、疗程),以避免不合理用药,进而减少ADR的发生[6]。对于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的关系,本研究中主要是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这与临床上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的广泛应用,且作用较迅速而直接有关[7],因此,静脉注射时,医护人员应注意药物的配置、输液速度、联合用药互相作用等因素,减少ADR的发生。ADR发生时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皮疹、胸闷、血尿、发热甚至头晕和休克等,涉及到皮肤、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器官和系统。临床应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确保ADR发生时能够及时发现。

对于ADR的监测措施,本研究认为应加强以下内容:(1)提高认识:提高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对于药品不良反应问题的认识,加强基础医疗机构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认知[8-9];(2)端正态度:各级医疗机构对于药品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应注意合理用药;(3)引起重视:临床的医生和护士应对药品不良反应引起重视,注意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用药做到患者适当、剂量适当、疗程适当、时间适当、途径适当,联合用药合理的用药原则,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10];(4)相关药品监测部门应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可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报告及时的工作单位进行相应的表彰,以促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顺利展开。

综上所述,ADR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以及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密切相关,各级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加强监测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1] 胡滨青.某医院2009-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统计与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8):23-25.

[2] 秦广东.2007-2009年342例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5):44-45.

[3] 蔡萍,顾平荣.2009年度扬州某三甲医院208例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0,23(3):379-382.

[4] 江亮,肖律.我院4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2):156-158.

[5] Petrovic M,van der Cammen T,Onder G.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older people: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J].Drugs Aging,2012,29(6):453-462.

[6] 黄萍,汪娟.30399例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11):1708-1710.

[7] 赵气魄.2012年我院2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河南中医,2013,33(10):54.

[8] 李俊峰,周学江.增加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水平[J].中国药械警戒,2010,2(3):177-178.

[9] 叶婷婷,丁永来.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246-247.

[10] 张俊玲.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294-296.

猜你喜欢
类药物医疗机构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