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持创新激情,用心讲好中国故事
——记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经济生活频道总监周洋文

2015-02-15 08:04毛旭明
中国记者 2015年5期
关键词:跨海大桥合龙工地

□ 文/毛旭明

怎样保持创新激情,用心讲好中国故事
——记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经济生活频道总监周洋文

□ 文/毛旭明

周洋文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经济生活频道总监

她说她很胆小,可她敢冒着超强台风出海拍摄;她说她很怕冷,可她能为拍一个镜头在冬日寒风里苦等3小时。生活中她很“大条”,甚至都理不清自己的书桌;工作中她却能在数千分钟素材里精准找到合适镜头。

她叫周洋文,是宁波广播电视集团高级记者、经济生活频道总监。她还是“获奖大户”:除了长江韬奋奖,她近5年来4获中国新闻奖,是“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先进个人、浙江省“飘萍奖”得主……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多项,获奖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浙江新闻界名列前茅。

在2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她用“冲得出”又“守得住”的职业状态,坚守新闻理想,用心讲好中国故事,诠释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

坚守新闻理想

周洋文有股执拗的闯劲。无论在随时可能爆炸的火灾现场,还是在刚刚发生坍塌的危房,或者在非典隔离病房,她总是尽可能地“冲”到新闻现场最前沿。

但对周洋文来说,当记者不仅要敢于冲到新闻现场,还要在日常报道中懂得坚守,“对新闻理想的坚守,对寂寞困苦的坚守”。

2003年10月,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周洋文受命与团队拍摄制作一部专题片。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坚守在跨海大桥工地采访拍摄。

在杭州湾坚守采访拍摄很不容易。每次出海采访,都要过三关:第一关是风浪关,如果风浪太大船靠不上码头,就只好调转船头无功而返;第二关是停靠关,船在停靠码头时,风浪会让船和码头之间上下落差变换两三米,携带着沉重摄像器材的他们要在落差最小的瞬间一跃而上码头,“这需要技巧和勇气,我们一次都没有发生落海的意外”,说到这个周洋文得意洋洋;第三关是高空关,采访通常在码头上方十几米至几十米高空,唯一通道是一根只有一人宽、用细钢筋做成的简易梯子。携带摄像器材,徒手爬上铁梯,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爬得越高,海风越大,人悬在空中就越害怕。

除此之外,还要时刻提防偶尔会出现的高空坠物。有一次几十米高空坠下的几坨水泥与他们擦肩而过,这让半空中的周洋文倍感惊悚。“哪怕只是被一粒水泥、一颗螺丝钉击中,都可能是致命一击”,大桥指挥部安全部长吕水明这样说,“大桥工地看似平静,实际上风险丛生”。

2006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来袭,正在建设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工地险象环生。为抢拍台风来袭的真实情景,周洋文和同事们冒险乘船直奔海上工地。在轮船极度颠簸中,她和同事们跌跌撞撞无法站稳,不停呕吐,但仍坚持捆绑着继续拍摄。登上大桥工地后,在没有任何护栏的桥面上,狂风吹得瘦弱的周洋文无法站立,她就蹲趴在地上,坚持带领摄制组拍下一组极为珍贵的大桥工地经受台风考验镜头。

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周洋文和同事们每天拍到的内容几乎一成不变。比如打桩,要打上一年半,每个工地每天都是同一批人在打桩,工作生活没什么变化。对于一个持续多年的特大型工程来说,变化确实是极其缓慢的。而渐渐地,周洋文也发现,在桥上坚守的电视团队越来越少,“我们在海上寒风中的身影也越来越孤单”。

让人难以支撑的不是苦累、风险和孤独,而是时刻萦绕在心头的重压。“大桥建成之日,拿不出一部跟大桥相配的纪录片,那是宁波电视台的耻辱”,时任宁波电视台台长的赵惠峰这样说。

为此,周洋文和同事常常白天奔忙一天后,夜晚还得寻找纪录片的创新思路,在焦虑中度过许多不眠之夜。他们完成的反映跨海大桥的纪录片《合龙》就是在这坚守中、焦虑乃至痛苦的煎熬中完成的。这部纪录片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大纪录片金奖,并入围半岛国际纪录片节。

周洋文说,“优秀作品很多都是熬出来的,带给我们内心的煎熬越多,最后回望那段岁月,它所产生的感动和温暖也会越多”。

保持创新激情

“我是学地质专业的,偶然的机会成了宁波电视台的主持人,成为新闻工作者。”周洋文说,“如果精神产品有什么标准可循的话,那就是要对受众负责,始终带着新闻人的职责,保持一种创新的激情。”

周洋文不断用心创新,强化新闻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小镇民警王辉是她在一条通联稿中发现的典型。从庞杂琐碎、看似平常的素材中,她敏锐发现“应对金融危机,维稳保大局、保民生、保增长”的新颖视角,从而突破以往基层民警报道“好人好事式”的固有模式。新闻专题片《小镇民警维稳事》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不仅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而且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对王辉的事迹也进行广泛推广和嘉奖。

重大工程报道也是媒体长期以来“轻车熟路”却又最难创新的一个领域。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例,这个历时4年的系统工程,分布在36公里海上陆上几十个作业面,技术、管理等各项工作纷繁复杂。究竟该记录什么?怎样记录?主题是什么?国内外大量报道都以大桥的技术成就为主题,周洋文没有追随这个套路,而是认为这不足以彰显大桥的核心精神。“技术成功是一个结果,我们还应表达出这背后的灵魂与时代背景”。最终,周洋文从7000多分钟素材中,浓缩呈现出大桥建设者的群像,为重大工程报道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情怀。

用心讲好中国故事

周洋文多年从事电视外宣工作,在探寻城市台对外宣传方式和路径,特别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创作大量的外宣优秀作品。2012年,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先进个人。

周洋文说:“以前国际传播在选题上,传统文化的东西比较多,现在要多向外国人讲当代中国人的精彩故事。”

电视专题片《合龙》正是这样的典范。《合龙》属于主旋律片子,却入围了半岛国际纪录片奖,无非是里面讲的故事能感动人。这部片子最后的一段采访就具有这样的效果:合龙前夕,许多建设者等不到见证合龙时刻,就要告别大桥奔赴新工地。一位建设者离去时说:“有感情了,我们想等整个桥面贯通以后,再从桥上走一下,那是我们最好的表达。”他转身离去,记者对着他的背影问:“你叫什么名字?”他回头说:“不用了”。这位建设者的背影就这样消逝在大桥尽头。周洋文说每当她想起这个镜头,眼泪就开始在眼眶打转,相信很多看过片子的人也会感动。

对外报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主题埋在故事和人物当中。看起来是在讲故事,其实已把观点告诉了观众。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在这举世瞩目的大事件中,周洋文却在电视外宣片《来吧来吧》中将镜头聚焦在了一个竞选世博会滕头馆馆长的普通农民身上。滕头村人吕文广自称三军总司令,因为养了鸽子、松鼠和鸭子。为了竞选馆长,没有文化的他很认真地学英语,一笔一画用中文标上音。他念出的英文很多人听不懂,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特地挑了衣服,却把棉毛裤系在衬衫外面,露出一截。虽然最后他落选了,但片子呈现了滕头村的生态状况(滕头村是世界生态村五百强之一),反映中国农村的人权现状。这一节目是全国首个获得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一等奖的城市电视台作品,成为基层电视台创新国际传播,增强对外传播亲和力、感召力的一个成功范例。

除此之外,在宁波市委宣传部支持下,周洋文和她的国际部团队2014年6月还在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开设了一档《阿拉宁波》精品电视栏目,每周播出,每期节目时长20分钟。该节目通过国家长城卫星电视,落地覆盖包括欧洲、北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数十万家庭用户。这也是宁波历史上首次创办在境外落地的、有固定播出时间的综合性周播电视品牌栏目。

(作者单位:宁波广电集团经济生活频道)

猜你喜欢
跨海大桥合龙工地
世界最高全飘浮伶仃洋大桥成功合龙
宋代跨海大桥——洛阳桥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波比的小工地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热闹的工地
SVG在舟山跨海大桥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工地上的女人们
多跨连续梁桥合龙方案研究
武汉第八座长江大桥主跨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