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碧波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论我国边疆理论的言说困境与创制逻辑*
朱碧波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主持人语】 国家因为治理的需要,把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划分出来,采取专门的措施进行治理,于是便有了边疆。就其本质来说,边疆乃国家疆域之边缘性部分,是在客观条件基础上主观认定的产物,并随着国家疆域形态的变化和治理的需要而不断变动。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随着国家疆域形态的变化和国家战略的调整,新型边疆概念不断被创制,并深远地影响着现代国家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由国家建设时期过渡到国家发展时期后,边疆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日趋凸显,并被置于国家治理的视野下审视和谋划。在这样的条件下,边疆研究在中国异军突起,并日渐升温、逐成显学,本刊也专设边疆研究栏目,刊载边疆研究的专题论文。本期栏目从边疆理论的创制对比和边疆研究的总体梳理着眼,刊载了3篇文章:朱碧波博士的《论我国边疆理论的言说困境与创制逻辑》,反思了在西式边疆话语霸权主导下我国边疆话语本体性表达的困境,提出了我国边疆理论的建构必须对既有的西式边疆话语体系进行正本清源式的梳理与凤凰涅槃式的重铸;李朝辉博士的《中美两国边疆观形成与演进对比研究》,阐述了中美两国边疆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对国家发展所产生的不同作用,指出了我国在国家发展时期必须注重边疆观念的与时俱进;朱尖博士、苗威教授的《中国边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则从另一角度,通过文献计量法对边疆研究的历史与形势做了系统分析,勾勒了我国边疆研究的现状和演进轨迹。3篇论文的主题不同、研究方法各异,但都对边疆研究中的重要主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对边疆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学科主持人简介:周 平,男,云南大姚人,云南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民族政治学。]
在当前的国际边疆话语体系中,不管是领土、主权、边界等硬边疆概念,还是利益边疆、战略边疆、文化边疆等软边疆理论都是西方国家创制并占据国际边疆话语体系主导权的边疆理论。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国家利益的外溢,中国迫切需要用传统与新生的边疆理论来阐释中国的和平崛起,解读并维护国家利益。然而,具有浓厚帝国思维和霸权色彩的软边疆理论,却使中国的边疆话语言说陷入了一种两难的悖论:不承认西方边疆理论话语,则中国无法与国际主流边疆话语进行对接与勾连;承认西方两极对抗下产生的软边疆话语体系,又无法解读中国的包容和合与和平崛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边疆理论建构,需要我们对既有的西式边疆话语体系进行正本清源式的梳理与凤凰涅槃式的重铸。
边疆;边疆理论;边疆言说悖论;利益边疆
在当前国际政治大棋局的博弈与地缘政治格局的国家较量中,世界先发型大国出于国家利益的外溢和国家能力的提升,不断创制出利益边疆、战略边疆、信息边疆等新型边疆理念与边疆话语,并与固有的陆疆、海疆、空疆等硬边疆理论相互组合支撑,占尽边疆话语竞逐中理论言说的先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与国家发展外向度的增强,我国的利益边疆、战略边疆等新型边疆形态的凸显已是一个不争之事实,我国也迫切需要建构起能够对国家发展和国家崛起进行理论自证的边疆理论体系。然而,在我国新型边疆形态不断凸显的过程中,边疆理论和边疆话语却陷入了一种言说的“悖论”:不承认西方边疆理论话语,则中国无法与国际主流边疆话语进行对接与勾连;承认西方两极对抗下产生的带有浓厚帝国思维和霸权色彩的软边疆话语体系,又无法解读中国包容和合的国家理念。因此,如何在当前中国边疆言说的左右为难与进退维谷中创制出一种具有生命力和阐释力的中国边疆理论话语体系,就成为建构当代中国在国际边疆话语体系中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前提。①袁剑.民族国家观念的中国式阐释与中国主体性建构[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1).
“‘疆域’作为一种国家存在的物质载体和空间实现形式,产生于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人文地理条件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之中。”②黄毅.论“边疆观”及其空间表征的历史考察[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中国是世界上疆域概念萌生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诗经·大雅·江汉》中就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之说;《荀子·君道》中还明确地提到疆域概念:“则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边疆作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在王朝统治者帝国空间观的认知模式之下,统治者以中原区域作为阅读天下的原点,在儒家文明的傲慢心态之下,将边疆想象成地理风貌奇异的异域空间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化外之地,边疆也被视为“国家政权由治走向不治的过渡性区域”。③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3.在国家疆域的治理过程中,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主要依赖于内陆的生产和流通,中原农耕区域既不存在来自海洋的外敌威胁,自身又无拓展海上贸易的内在驱动,因此,王朝统治者的边疆认知主要就是“中央属土”对“周缘边陲”的想象,而根本没有预留海洋边疆之位置。王朝统治者关于边疆认知的封闭性、内敛性和局囿性导致王朝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将边疆等同于陆疆,并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晚清时期,西方民族国家从海陆两条线路入侵中国,古老的中华民族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王朝统治者的边疆思维定势遭遇到了严重的解构,主权、领土等西方边疆话语逐渐被古老的中国所接受和认可。
在中国古老的王朝国家缓慢的历史演进的同时,西方海洋文明主导的国家形态却发生着非常灵动的变迁。在国家形态由中世纪基督教普世帝国向王朝国家形态演变再向民族国家形态蜕变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关于边疆的认知不断拓展和深化,并逐渐形成和掌握了国际边疆话语体系的主导权。在西方边疆认知形塑的过程中,主权概念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国家主权概念首先由法国思想家让·布丹提出,随后荷兰思想家格劳秀斯从国际法的角度予以全面的论证,并通过1846年10月签订的西荷条约确认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得到了全面确认。国家主权概念出现之后,边疆(陆疆)就不再是一个随着国家能量损益而动态盈亏的流变之域,而是国家主权辖治下法理意义上的固定之所。
在西方国家形态的演进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拓殖的冲动,西方国家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不断深化了陆疆概念而且还创造着各种新型的边疆概念。在陆疆方面,西方帝国不断对殖民地国家进行“去疆界化”的毁坏性碎化,同时又在殖民地确立符合其利益的新的疆界建构。在海疆方面,随着19世纪末期世界市场被瓜分殆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大英帝国也步入了海外扩张高潮的后期。而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日益崛起的美国,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正在加速步入世界大国的行列,迫切需要从西半球走向全世界。在这样一种国家目的主导下,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自有史以来,海权都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要称霸海洋,并在国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繁荣与安全,控制海权为首要之务;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峡航道的控制。马汉的海权论提出来之后,引起了诸多大国对海权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等世界大国都非常注重海权的扩张。西方国家的边疆认知自此也开始由陆疆向海疆拓展的划时代变迁。19世纪末,随着制空权概念的出现,原初平面意义上的边疆概念开始向立体化方向发展。20世纪初,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飞机的发明和战争中的投入使用,制空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空疆的意义开始凸显。20世纪70年代,为了配合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丹尼尔·奥·格雷厄姆联合美国30多位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空间工程师和军事战略家创建了“高边疆”理论,为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提供了十分精到的论证。
西方国家的边疆理论,在完成了陆疆、海疆、空疆三位一体的发展与转变之后,随着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外溢,西方国家又建构起了陆疆、海疆和空疆等实体边疆之外的新型边疆形态:软边疆。在全球化时代,“以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广泛运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科技浪潮,把世界上每一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联结在一起,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元化,从而使得以实体边疆为标志的国家边界开始模糊。”①余潇枫,等.边疆安全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4.国家与国家之间依存程度的提升,使得仅仅着眼于实体边疆的建构和维护,根本无法筑就“国家利益外溢的牢固栅栏”,②何明.边疆观念的转变与多元边疆的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等大国从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海外利益)的需要出发,开始谋划确定战略控制的范围,并首先使用了“利益边疆”的概念,强调国家利益之所在,便是国家边疆之所在。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利益边疆的适用度愈加宽广,国家主权的内涵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③于沛,等.全球化境遇中的西方边疆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50.冷战结束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迁,美国抢占了苏联解体以后形成的地缘政治真空,成为一个“难以撼动的世界权力中心”,美国的战略定位也转变为扮演“世界领袖”。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世界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恶化的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问题、国际恐怖主义猖獗的问题等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适时建构了“人权高于主权”理论、“国家主权终结”理论、“软边疆”理论等,冀图以世界支配性大国为中心和主导来推进全球治理。可以说,西方边疆理论的每一步创新都有着深刻的国家利益诉求,它们要么充当了国家战略建构的理论指南,要么成了国家全球行为的经典诠释。
西方国家创制的一系列边疆概念,包括陆疆、海疆、空疆、天疆、底土边疆等硬边疆概念,以及战略边疆、利益边疆、信息边疆等软边疆概念,几乎将整个边疆理论话语空间瓜分殆尽,并形成了国际边疆理论话语的绝对主导权。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当今民族国家体系中边疆理论若要进行本体性的话语表达,就必须与国际边疆话语体系进行对接和勾连。
西方国家创制出来的边疆范式与边疆话语,已经主导了世界范围边疆话语的表达、交流与对话。中国的崛起与边疆理论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西方边疆话语体系的接纳与运用。然而,在中国大国崛起过程中,我们运用西式边疆理论来阐释中国的实体边疆与无形边疆之时,却陷入了非常尴尬的两难困境。西方国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基于国家利益而创制的边疆理论定式(也包括地缘政治理论),要么在理论本色上带有浓重的殖民主义与零和对抗色彩,要么在实践指向上具有强烈的帝国思维和霸权意味。以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边疆假说”理论为例。“边疆假说”理论源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学教授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于1893年在美国历史协会年会上宣读的一篇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特纳提出美利坚民族和美国社会演进与欧洲国家相比具有其自身内在独特性,特纳认为,“直到现在为止,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一个自由土地区域的存在,及其不断的收缩,以及美国定居的向西推进,可以说明美国的发展。”在特纳美国历史的解读中,美国的边疆是根据国家需要不断“移动”的。特纳“移动的边疆”理论的提出,独特地解释了美国的西进运动和拓殖运动,高度切合了华尔街和白宫都急于向海外拓展的迫切需求,一时之间声名鹊起,备受青睐,“几乎未经批评的检验就为美国的一些历史学家迅速地,几乎一致同意地所接受”。①F.L.Parkinson,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M].1935:132~133.在文中,特纳指出,“美国的发展不单是一条直线的前进运动,而是在不断推进的边境线上向原始状态的回归和在该地区的新发展。”“在拓殖进程中,边疆是浪潮的外部边缘——野蛮与文明的交汇点。”“边疆每十年就会有显著的推进。”②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美国边疆论[M].董敏,胡晓凯译.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2:2~5.特纳的“边疆假说”提出来之后,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受到“很大的感动”和觉得“非常有趣味和启发性”。在一份国情咨文里的有关外交政策部分中,罗斯福甚至直接借用“边疆假学”的言论,扬言道:“用经济和军事力量把美国的边疆向西扩展到中国内地。”综观特纳的动态边疆理论,不仅极具霸权色彩和强权意味,而且弥漫着浓厚的文化优越感的味道。特纳的“边疆假说”,将所谓的“边疆拓殖”看作是“文明”扫除“荒蛮”的过程,充满了自以为是的自我想象。他的“边疆假说”将白人拓荒者视为开发“无主土地”的主力军,是推广“文明”、扫除“野蛮”的先锋队,在克服自然险阻与人为的“印第安人障碍”的过程中,“边疆”不断推移,“文明”区域不断扩大,美国社会也就不断进步。因此,边疆是不断移动和扩展的,而“文明”不断战胜“野蛮”则是社会进化的标志。这种表述,反映了特纳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历史进化观,在当代政治理念的比对之下,其与时代不相适宜之处可谓昭然若揭。
此外,就西方国家创制的利益边疆理论而言,也充满了西式浓郁的帝国思维和霸权色彩。利益边疆概念是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催生出来的一个新型概念。传统地缘政治理论考察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突出特点就是注重空间和权力关系,认为国家为了保障自身的生存、安全与发展,必须扩大和拓展其所控制的空间,进而获得更大的权力,同时应当注意限制其他国家的权力外向投射,避免对本国构成威胁。③于沛,等.全球化境遇中的西方边疆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44.美苏争霸时期,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和运用。美国地缘政治战略家科恩指出,“在欧亚大陆外围建立海外盟国,就是企图阻止苏联控制‘心脏区’,进而控制世界岛。由于共产主义传入东亚打开了一个大缺口,美国遏制中国的目的就在于把‘世界岛’东亚近海区域的其余部分封锁起来。”④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编.军事战略[M].中国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150.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指导下大国争霸和国家对抗,孕育了利益边疆和战略边疆的概念。以美苏为代表的世界性大国,纷纷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不断推动国家利益边疆的外移,重新定位自己在全球范围的战略要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各种手段拓展自己的战略空间,并挤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战略空间,而苏联则大搞“社会主义新边疆”,通过压低或模糊社会主义阵营内各个国家领土主权地位来拓展自己的战略空间。两极对立格局因为苏联解体而至终结,美国不仅趁势拓展自己的利益空间并不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且开始使用“利益边疆”来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利益边疆在西方国家使用伊始,就具有浓厚的大国霸权意味和帝国思维色彩。⑤周平.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利益边疆[J].探索与争鸣,2014,(5).
很显然,带有如此浓厚霸权意味和帝国思维的利益边疆,根本无法解读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如果机械套用基于西方国家本土需要而产生的利益边疆理论,既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客观事实相背反,又给西方敌对势力留以遏制和围堵中国的口实。事实上,中国一些学者在运用利益边疆理论解读中国国家利益之时,境外一些敌对势力出于国家利益的权衡、地缘政治的思量和意识形态的偏见,就大肆对中国利益边疆的探讨进行炒作,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在国际社会掀起一股并不友善的舆论风潮。利益边疆与生俱来的霸权色彩与利益边疆探讨的现实阻滞使得一些研究边疆的学者对利益边疆的概念、思维和理论表示出诸多疑虑,一些专家要求“慎言利益边疆”,甚至拒谈中国的“利益边疆”。①周平.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利益边疆[J].探索与争鸣,2014,(5).
然而,当前中国利益边疆问题的选择性失语并不能真正让我们安之若素。利益边疆话语的缺席,不仅与学术研究的时代使命、现实关怀和道德担当相乖违,而且更重要的是,利益边疆话语的缺席也直接意味着无视中国客观存在的利益边疆日趋凸显和放大的现实。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深入与席卷,国家与国家的交相互动越来越频繁,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高。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发展的外部性特征日益突出,如海外投资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快速增长;国人的海外活动越来越频繁,居留海外人数大幅攀升;从海外进口的能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多,资源供给地和运输线的影响日渐突出;军事安全和其他非传统安全的外部影响越来越突出,国家安全越来越受制于境外因素。②周平.中国的崛起与边疆架构创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如此种种,都说明随着国家对外依存度的加深,国家的战略边疆和利益边疆问题开始显现。在国家利益形态已经发生重大变迁的情况下,依然以非常传统和保守的眼光来慎言中国的利益边疆,显然已经与中国国家利益外溢的客观现实格格不入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利益的外溢和国家安全的建构,也需要我们去进行利益边疆的探讨。以中国的马六甲困局而论,马六甲就是涉及中国利益边疆与战略边疆的典型体现。马六甲海峡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与大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共同成为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吞吐量极大,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5万多艘,其中近六成都是中国船只,涉及中国80%的石油进口。毫不夸张地说,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控制了中国海上石油生命线。③唐文彰,姜红明.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3.然而,就是这样一条至关重要的能源安全线,我国几乎毫无控制能力,并且迄今为止也尚未能找寻到破解马六甲困局或替代马六甲海峡的良方。如果中国不着力解决诸如此类利益边疆问题,中国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的建构都将面临很大的妨害。
既然当前国际主导性的边疆话语无法解释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建构国家利益,解释中国大国崛起又需要我们进行边疆(尤其是新型边疆形态)的言说与表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创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边疆理论。当然,中国边疆理论的创制并不意味着和国际边疆话语体系划地绝交,在当前全球化流动日益加快的时代,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遗世独立,也没有任何一种学问能够摒弃国际社会的主导性表达而另起炉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边疆话语也必须承认、吸纳和利用当前国际既有的话语体系,这是熔铸中国边疆话语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然而,中国在承认、吸纳与利用国际边疆固有的话语体系时,又要注意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灌注,具体而言,即中国边疆话语体系在创制过程中,一方面要对西方新型边疆理论产生的基础,包括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国家安全理论进行“正本清源式的梳理”,另一方面又要对当代国际社会客观存在新型边疆形态进行“凤凰涅槃式的重铸”。
(一)正本清源式的梳理
西方边疆理论的创制,尤其是新型边疆理论的建构,既是扩充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又是传统安全理论和地缘政治理论在边疆概念上的反映。中国若要对西式边疆理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创制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边疆理论,就必须对西方边疆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作正本清源式的梳理,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理念熔铸其中。事实上,在西方帝国思维和霸权色彩浓郁的利益边疆概念背后,徜徉的都是霸权安全论等对抗型的国家安全观。这种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以谋求国家霸权为归依,强调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统治国际体系中其他国家,认为霸权国的存在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而且有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霸权国实力越大,世界和平与安全就越有可能。④刘胜湘.西方国际安全理论主要流派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5,(3).西方国家的“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大国谋求世界支配地位所做的理论论证,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帝国思维之烙印。它与中国一贯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国家政治理念完全不相匹配,如果我们简单地复制西方的相关地缘政治理论和国家安全理论,不仅无法解释中国的和平崛起,反而使得我们身陷思想和思维被殖民的困境。①郑永年.边疆、地缘政治和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J].外交评论,2011,(6).因此,中国若要对传统国家安全理论孕育下的新型边疆话语进行改造,就必须深耕中国的本土实践和本土经验,在新安全观的理论视野下去建构中国的边疆话语。关于新安全观的探讨,余潇枫教授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针对传统国家安全的“危态对抗”,余潇枫教授相应地提出了“和合主义”的概念。“和合主义”是一种体现人类价值的国际交往行为,它既跨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历史鸿沟,又超越物质主义与观念主义的二元对立,追求的是“和而不同”的别具一格的坦途。“和合主义”理论范式的理性原则是“社会共有、权利共享、和平共处、价值共创”,核心价值是“优态共存”,实现途径是“和合共建”。②余潇枫.和合主义:中国外交的伦理价值取向[J].国际政治研究,2007,(3).在“和合主义”的国家安全范式之下,当代的地缘政治和国际交流将从“危态对抗”走向“优态共存”。“把优态作为对象的安全置于发展国际关系的最基本前提下,就使安全研究的主题从战争—和平—安全拓展到发展—和平—安全,不仅表明了国际关系理论从源起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转向了和平与发展的思考,而且标示出了安全所要达到的更广泛深远的价值目标。”③余潇枫.从危态对抗到优态共存——广义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战略的价值定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2).“和合主义”和“优态共存”,既渊源于“天下大同”、“和合中庸”的中华传统文化,又符合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这种与传统国家安全迥异的理论范式,随着中国国家影响力的提升,将会具备更为广阔的实践图景。
(二)凤凰涅槃式的重铸
随着各种新型边疆概念的出现,中国利用新型边疆概念解读中国国家利益的外溢与对外依存,将会愈来愈成为一个日趋普遍的常态。新型边疆概念的创制与流行,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并不是承认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对现有的边疆概念进行凤凰涅槃式重铸的问题,即如何祛魅西式边疆概念中内蕴的帝国思维和霸权色彩,并以中国包容和合的精神注入其中,为我所用。譬如当前中国学术界对利益边疆的理性而自主的探讨,就已经逐步彰显出学界在西式边疆话语霸权挤压之下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学界对利益边疆概念成功的吸纳、改造与重铸,在某种意义上也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边疆理论创制提供了一种颇为可行的思路。
在西方国家创制利益边疆概念并且中国利益边疆不断凸显之时,一些学者并未对利益边疆作本能地拒斥,而是理性地认可和接受利益边疆概念,并从诸多方面对其进行脱胎换骨式的重铸,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使之呈现出与传统的利益边疆迥异的价值意蕴。具体而言,当前中国建构的利益边疆概念强调的是:
其一,国家权力投射的有限性。美苏争霸时期美苏等世界性大国利益边疆的建构谋取的是一种全球性的霸权,体现出鲜明的侵蚀和掌控他国主权的政治意图。而当代中国利益边疆建构是以维护本国的生存与安全为基本目的,中国不会对超出国家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进行干涉,也不会谋求世界霸权,更无意于以本国形象去塑造世界。
其二,国家权利的交错性。当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提升,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也不断地交合、共生与增长,“利益边疆的界限处于一种变动的模糊状态,且多出现相互重叠的局面”。④张健.国家视域中边疆与边疆观念的演变:内涵、形态与界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因此,我国利益边疆的建构是在承认国家共同利益,尊重他国主权基础上展开的,它谋求的并不是我国国家权力在疆域之外的绝对性和排他性的投射,而是寻求对国家之间共同利益的呵护。
其三,安全建构的多元性。纵观整个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西方大国对利益边疆的控制,不管是热战时的攻城略地,文征武讨,还是冷战期间政治联盟、经济援助、海外控制扶持代理人,抑或是后冷战时代多边和集体安全条约,其利益边疆的建构,都是在赤裸裸的军事威胁和政治结盟下保持和扩充自我的战略空间和利益空间。①金钿,等.国家安全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283.与西方国家基于军事力量的刚性建构不同,我国利益边疆的建构是一种基于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的韧性、弹性、软性,甚至是柔性的控制,是在发展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处理与相关国家的关系,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的安全建构。②周平.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利益边疆[J].探索与争鸣,2014,(5).
其四,利益共生的双赢性。传统利益边疆的划定,以国家利益的拓展线为参照,划定国家的边疆范围。为了实现国家安全的最大化,各个大国都试图拓展国家利益边疆,侵蚀、压缩甚至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边疆。这种国家之间利益边疆“无声的较量”常常导致国家的零和博弈,在一个深陷“修昔底德陷阱”而迷信“丛林法则”的世界里不可能有真正的赢家。而当前中国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一直积极倡导和呼吁国际社会应该建立一种“以合作求安全”的新型安全观,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协作、政治包容、经济兼容和文化宽容,从而使得新型安全观指导下中国利益边疆内蕴与西方帝国主义利益边疆概念呈现出根本性的不同,它更强调的是“平等互惠、合作共赢”。③何明.边疆观念的转变与多元边疆的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Antimony of China's borderland theories and logic of their innovation
ZHU Bi-bo
(School of History and Administr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In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borderland discourse system,such concepts as territory,sovereignty,boundary,interest-related borderland,strategic borderland,and cultural borderland are key terms created by Western countries.With the emergence of a peace-loving and powerful China,it urgently needs some borderland theories to explain its rejuvenation,and help safeguard its national interests.The Western borderland theories with some imperial and hegemonic color have rendered China's borderland discourse into an antimony,that is,if China refuses the Western borderland theories, it will be un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dominant borderland theories of the world;if China accepts their borderland theories,these theories are insufficient in explaining China's peaceful rejuvenation and openness to the whole world.Thus,the construction or reconstruction of some borderland theor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lies on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existing Western borderland discourse system and the recreation of some related theories in China.
borderland;borderland theories;antimony of borderland discourse;interest-related borderland
K249
A
1000-5110(2015)01-0001-07
[责任编辑: 王德明]
朱碧波,男,湖北潜江人,云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云南大学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政治、边疆治理、地缘政治。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4CZZ010);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球化进程中的软性边疆研究”(2014J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