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回顾与思考*

2015-02-14 22:09吴兴帜罗沁仪
关键词:手工艺品手工艺遗产

吴兴帜, 罗沁仪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手工艺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回顾与思考*

吴兴帜, 罗沁仪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手工艺遗产因其“工”的可复制性,“品”的可消费性,“手”和“艺”的异文化性,而成为文化旅游消费主要对象之一,旅游消费既使手工艺遗产得到复兴,引起社会重新审视手工艺的价值;又在迎合旅游者的消费取向过程中,使得手工艺遗产存续发生异化。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手工艺遗产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手工艺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手”和“艺”,即手工艺遗产的原生性主体和其对手工艺的实践、认知与价值内化,手工艺遗产保护传承应以手工艺品的原生性主体对其分类为指导,以“手、工、艺、品”四个层面为方法,从而实现手工艺遗产的活态、原真性保护传承。

手工艺遗产;保护传承;主体向度

从技术层面来看,由于手工艺遗产的原生性主体具有可替代性,手工艺流程具有模仿性与程序性,手工艺品具有商品性,从而使得在消费社会中,手工艺遗产一方面承载着遗产原生性主体的文化使命,按照自身发生、存在、发展、演变的规律存续;另一方面为迎合消费者文化趣向和商人的利益,手工艺遗产同时肩负着遗产的社会价值和商品的市场价值,在双重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中变迁与异化。如何在文化旅游消费中探寻手工艺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成为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关注的焦点,而此类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不同行为体从“手工艺”的本源出发,对手工艺遗产的“手、工、艺、品”四个层面进行认知。

一、手工艺的文化解释与构成体系

手工艺是人类利用自己的双手来改造自然界物质资源的一种技术性劳作,①闫玉,彭兆荣.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1,(3).人类最初的生产实践行为皆为手工。手工技艺是农业文明时期最重要的动力模式及生产方式。②方李莉.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6).《周礼·考工记》将“百工之事”分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磨之工,抟埴之工”六大类,构成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分类制度。《说文》释“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谓之工”;又云:“工,巧饰也。”《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籍中单独使用的“工”字有“工匠”、“技巧”和“工艺”的多重含义。甲骨文中的“艺”()是象形文字,模拟一个人张开双手对着生长的幼苗劳作,其本义为种植草木,源于农业栽培技术。《说文》载:“艺,种也。”《诗·齐风·南山》:“艺麻之如何?衡从其亩。”《诗·唐风·鸨羽》:“不能艺稷黍。”《左传·昭公十六年》:“艺山林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对早期农业社会来说,种植是极其重要的技能,因此“艺”也代表“技”。可见,“手工之工”(技术)、“手工之艺”(艺术),两者从根本上就互为你我,一脉相承,“手工艺”可谓其统一和综合。彭兆荣认为西方的艺术(art)和手工艺(craft)在词源上意思是一样的。Art一词源自古希腊拉丁语ars,也来自法语的art,意为制造的技术;Craft是德语词汇,意思也是制造的技术(skill)。从源头上看,因为部分英国人来自北欧的盎格鲁——萨克逊地区。1066年英国被法国占领后,上层(皇族、贵族)开始说法语,用“art”,而下层(仆人或工人)大部分是英国人,他们是盎格鲁——撒克逊的后裔,故用“craft”。①彭兆荣,Nelson Graburn,李春霞.艺术、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中操行的体系[J].贵州社会科学,2012, (9).

中国传统的“工艺”一体格局在当代社会已被打破,“手工”和“艺术”常被区隔为泾渭分明的范畴和领域,究其原因与西方“美术”(fine arts)的舶来有关。在传统的大学与学科分类中,“艺术”被视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创造和作品,“美术”已成为艺术院系中最重要的学科构成之一,而“手工”在这个体制中却难觅立足之地。“艺”的内涵也从最初的“工艺”同体,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与价值判断的学科门类。②彭兆荣.“中国手艺”之名与实[J].东南文化,2013,(1).卢梭认为“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在所有一切有身份的人当中,最不受命运和他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③卢梭.爱弥儿(第三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62.反映了传统社会中,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但工业革命之后的机械化批量化生产使得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岌岌可危,同时也使得手工艺边缘化。应运而生,19世纪下半叶的一些社会精英和富人发起了“艺术和手工艺运动”(art and craft movement),向村民和民间乐队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各种口头民俗传统,并学习各种手工艺等传统技能。④彭兆荣,Nelson Graburn,李春霞.艺术、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中操行的体系[J].贵州社会科学,2012, (9).20世纪初美国的童子军(boy Scout)运动也是构成艺术和手工艺复兴(recover)运动的一部分,教育都市的孩子一些原住民传统的手工艺知识,逐渐演变为一种风行世界的怀旧方式。⑤彭兆荣,Nelson Graburn,李春霞.艺术、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中操行的体系[J].贵州社会科学,2012, (9).类似的还有日本的“民艺运动”,其创始人柳宗悦跑遍了日本各地,对民间工艺进行考察、收集和研究,领导创办了“日本民艺馆”和“日本民艺协会”。“民艺”即民众的工艺,柳宗悦认为其有五个特点:1)生活性,2)实用性,3)需大量地创造,4)价廉物美,5)作者都是匠人。并指出这些都是民众工艺不可缺少的基础。⑥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53.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工”字有“工匠”、“技巧”和“工艺”;“艺”最初也代表“技”,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工艺”一体格局,但在西方文明传入尤其是大学学科分类引进之后,“艺术”作为社会的“高文化”在迫使“手工艺”所代表的“低文化”逐渐弱化、边缘化的同时,也扩展“手工艺”的内涵。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回归“手工艺”的本源,可以看出“手、工、艺、品”既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联,以“手”为起点,以“工”为方法,以“艺”为价值,以“品”为载体,共同构筑成完整的“手工艺”文化遗产体系。在政治化、商业化为主导的消费社会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人的生命感和身体感也越来越独立于“亲手创造和制作”之物,手工艺逐渐成为商品,如何“留住手艺”成为焦点。

二、手工艺遗产保护国内研究取向

随着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兴起,学界对于手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意义、技术性、传承发展几个方面。伴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在文化旅游情境中如何保护传承手工艺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手工艺遗产保护的起点与延伸

文化意义的研究是手工艺遗产研究的起点,侧重分析手工艺遗产对于原生性主体的意义和价值。技术研究是手工艺遗产的本源,侧重于手工艺遗产的文本与技术,关注手工艺的技术权利和技术知识形态。⑦邱春林.合作化:手工技术权利转移的得与失[J].艺术探索,2007,(4).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所具有的时间停滞、空间压缩、信息流动、身体位移等造成主流文化的弥散性、快餐性,以及社会的环境恶化、疾病成灾、战争、资源枯竭、秩序失控等,人们开始怀旧,手工艺品成为人们消费的内容之一,如何在消费社会中探寻手工艺遗产的保护传承成为研究焦点。

杨正文认为市场及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当原本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技艺逐渐衰落成为少数人掌握的技艺时,它既可能促进某一传统物品的商品化生产和复兴,又可能促使其消减乃至衰亡。消费者与本土社区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割裂,“域外”市场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传统技艺的继续传承。①杨正文.黔东南苗族传统服饰及工艺市场化状况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05,(3).方李莉认为,后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从实用价值转向工艺价值,手工艺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象征,这是文化的转型,也是本土性现代化的一种实践。随着人们对品牌、设计的追求,手工艺的发展应在与传统,与历史,与我们以往文化相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既是本土性的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国际化达到融合的前提。②方李莉.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6).两位学者的研究均已涉及文化消费语境中,如何看待手工艺遗产的变迁问题与保护传承认识论问题,但是缺失具体的路径问题分析。

(二)手工艺遗产保护的三重路径

目前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式大体可以分为: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根据文化遗产的特性和存在状态,各有侧重。抢救性保护主要是对于那些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利用现代媒体、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库处理;生产性保护主要是针对手工艺、歌舞类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其应用价值,实现其保护传承;而整体性保护则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属性“原真性、活态性”出发,对其进行整体性保护传承,主要体现为“文化生态区”建设,因为文化生态是手工艺所依托的社会时间的基础。方李莉提倡“以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的概念,把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而正是这样互相作用的方式才使得人类的文化历久不衰,导向平衡”③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所以,文化生态一方面指文化与生态之间的互动,另一方也隐喻着用生态的法则来看待文化,以使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动态平衡性、多样性等能够持续发展。④吴兴帜.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学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彭兆荣等提出的生成养育制度与文化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生养制度造就不同的文化生态,从而影响遗产价值的生成和累递。⑤彭兆荣,李春霞.我国文化遗产体系的生成养育制度——以三个文化遗产地为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在文化生态保护理念中,主要强调的是手工艺的文化生态层面,部分忽略了手工艺的起点——手,即手工艺遗产的载体人,以及其对手工艺遗产的价值认知。

在对生产性保护的研究中,陈华文认为生产性保护的本质性特点之一,民间手工艺可以通过生产性保护来实现发展和传承,是由其技术性和工艺性决定的,生产性保护的目的不是为了形成一种产业,而是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来保存技艺,“它是一种保护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扩大或提升生产能力”。⑥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丁智才指出,“传统技艺类非遗是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习得和传承下来的活遗产,历史上自然地与市场相依存,加之其物质文化的特性而具有生产性保护的优势”,又由于生产性保护的开展而更容易市场化、产业化。但在实践中,“保护”与“开发”仍具有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他以壮族织锦技艺为例,探讨二者良性互动的可能。⑦丁智才.民族文化产业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以壮族织锦技艺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 2013,(5).手工艺类遗产虽然具有生产性保护的内在潜质,但如何去避免过度的“市场化、产业化”而对遗产本身的影响问题,成为难题。因为手工艺品在其原生性主体的文化情境中,最主要的功能是适用性,而非陈设性,但市场化、产业化后的手工艺品,主要是用于陈设。遗产的价值由对于原生性主体的“社会价值”逐渐转向于对消费者的“交换价值”。并且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手工艺展演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手工艺品也逐渐演变为具有纪念意义的符号标示物,对这种纪念品的购买成了“到此一游”的标志和人们炫耀的资本。在这种情境下,手工艺的“真实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类学家的重视。旅游工艺品是一种“类民俗化”的表现,即手艺人借用本土的艺术形式,生产游客喜欢的、有怀旧情调,却没有当地文化内涵的工艺品。①徐赣丽.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类民俗化与文化真实性——以广西桂林龙脊景区为例[J].旅游论坛,2009,(6).

手工艺的特点在于由人手制作,与人性相通,个人所做的每一个物品都或多或少是他(她)的“镜像”,反映出他(她)本身的信息,将人的意志和力量对象化在物品上,达到物我合一,即你做的东西与你有一种类似接触巫术的交感力量,彼此息息相关。向云驹认为身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支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逻辑起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种身体遗产:以人为本体、以人为主体、以人为载体、以人为活体。②向云驹.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哲学问题之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如何从“人”即文化遗产“原生性主体”的角度来进行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综观学者对手工艺的研究,或以描述性为主,记录手工艺的工具和过程;或专注于理论建构,总结手工艺的特点、价值及其现代意义;或探讨传统手工艺的变迁,力图拓展其在当代的生存空间;或强调手工艺的保护,从法律、制度、产业化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措施。手工艺生于民间,活于民间,其保护和传承的主体应是掌握该技艺的普罗大众,不是学者,也不是某一个官方机构。

三、手工艺遗产保护的国外研究视角

手工艺遗产的国外研究也脱离不了遗产的本源、价值;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维系、旅游消费的功能以及如何保护传承等问题。

(一)手工艺遗产的本源与认知

日本学者柳宗悦认为,工艺文化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因为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他将工艺细分为贵族工艺、个人工艺和民众工艺,并逐一展开分析,认为工艺之正宗存在于具有实用性、社会性、道德性、国民性的民众工艺之中,而民众工艺又与手工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工艺之正宗存在于手工艺中是必然的”。③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76.其认为“实用性、社会性、道德性、国民性”是手工艺的基本特点,强调手工艺的社会价值及其存续的文化生态,为手工艺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认识论。R.W.Dutton,Durham,U.K关注手工艺从业者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认为阿曼的手工业者除了生产生活用品,还为乡村生产者制造工作器材,不仅如此,他们在初级生产者与初级生产者之间、初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也起着重要的沟通联结作用,手工业者在整个社区关系网络的创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④R.W.Dutton,Durham,U.K.Handicrafts in Oman and their Role in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J].Geoforum,1983,14(3).两位学者的研究,佐证了柳宗悦关于手工艺的特点和价值。

C.M.Rogerson与Johannesburg对南非乡村手工艺者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处境进行了调查,指出南非必须在更大的经济体系中承认乡村手工艺者的地位。认为以孤立的视角看,乡村手工产业似乎总是被严格局限在发展的从属地位,但以整体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其与城市中的非正式部门是同等重要的。⑤C.M.Rogerson,Johannesburg.Reviving Old Technology:Rural Handicraft Production in Southern Africa[J]. Geoforum,1986,17(2).同时,C.M.Rogerson和P.Sithhole试图从手工业生产者本身的角度,认为不能把乡村手工业看成一个同质的系统,因为不同的手工业者面临的难题和所需的扶持是不同的,其中存在着无法忽略的显著差异。⑥C.M.Rogerson,P.M.Sithole.Rural handicraft production in Mpumalanga,south Africa:organization,problems and support needs[J].South African Geographical Journal,2001,83(2).学者既提出要在整个社会发展的体系中来看待手工业者的作用,又提出对于手工业者的扶持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具体的办法。从而为人们理解手工艺提供了“整体性、长时段性以及差异性”的视角。

(二)商品化与手工艺遗产保护

Mairna Mustafa认为手工艺品展现了本土的传统和流行,并作为一种珍贵的纪念品成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买纪念品是游客在异国获得满足感的关键要素之一。手工艺品的旅游产品化,既能挣取收入,又能推进地方文化及其独特性的发展。但是,这种联系在约旦的手工艺品与旅游产品之间却出现了断裂,约旦的手工业在旅游业中的表现远远低于预期,且大多数卖给游客的手工产品都是进口材料制作的。①Dr.Mairna Mustafa.Potential of Sustaining Handicrafts as a Tourism Product in Jord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2011,2(2).此例说明旅游在促进手工艺遗产复兴的同时,又带来手工艺遗产的异化。Nelson Graburn将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归为“第四世界的艺术”,认为这些艺术品人为地承载了层出不穷的信息,并构成了欣欣向荣的少数民族旅游艺术品市场,但是,游客们很难辨别出他们所购买的纪念品究竟是真正的传统艺术品,还是仅仅是特别为纪念品市场而制作和修饰的商品。②Nelson Graburn.人类学与旅游时代[M].赵红梅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也就是说,旅游业的发展为东道主社会手工艺遗产提供了一个“自我再生产”的舞台,原来处于东道主社会实践中的“手工艺品”转化为“旅游工艺品”。从游客的角度来看,其消费的是东道主的“手工艺品”;但从东道主的角度来看,供旅游者消费的“手工艺品”就是“商品”,是去情境化、去情感化、去主体化的“手工艺品”,而不是“手、工、艺”合而一体的“品”。显然旅游业发展为“手工艺复兴”提供的舞台更多的是“商业化”的舞台,而非一个手工艺存续的“文化生态”。

RositsaBineva举了民族志式博物馆Etar Museum的例子,作为欧洲最负盛名的露天博物馆之一, Etar Museum展现了前工业社会手工艺人的文化。该博物馆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存真实性并确保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它的另一个职能是追溯和呈现保加利亚“活的人间珍宝”,关注的核心是那些掌握和从事手工艺等传统技术活动的人。③RositsaBineva.Open Air Museum and Preserving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Skills[J].ActaEthnographica Hungarica,2010,55(2).Marcello Carrozzino,Alessandra Scucces等人试图采取一种多媒体的现代技术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指出保存的虚拟化便于人们观看学习,强调利用新技术保护杰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必要性,持续的技术更新是保存的最好方法之一。④Marcello Carrozzino,Alessandra Scucces,Rosario Leonardi,Chiara Evangelista,Massimo Bergamasco.Virtually preserving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of artistic handicraft[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1,(12).生态博物馆对于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在西方国家可能是个成功的方式,但是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一旦被贴上这些符号标签,旅游者就会闻风而动,大量旅游者的到来恰恰又是遗产制造、遗产表演、遗产失真的一个推动力并加速村落文化的变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建设是失败的。⑤吴兴帜.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学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数据化的文化遗产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是最无奈的选择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要求其存在于遗产主体的文化生态中,而不是被陈列在数据库中。随着越来越多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对手工艺的重视,如何从“手工艺”的本源出发,探寻适合我国手工艺保护传承路径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焦点问题。

四、手工艺遗产保护研究的主体性认知

从国内外研究的内容和取向上看,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均被放置于消费的语境中,虽然部分学者关注到手工艺遗产对于遗产原生性主体的价值与意义,但就如何在文化消费中探寻手工艺遗产保护的路径上缺少认知论的引导,而无法既实现手工艺遗产活态性、原真性保护,又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于手工艺遗产消费的需求。手工艺遗产是由特定的人群共同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天、地、人、神价值观、宇宙观及其符号,包含着世俗与神圣的文化演绎。世俗文化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神圣文化处理的是人与祖先、人与神灵的关系,均是为了满足手工艺遗产原生性主体的身体与灵魂的消费需求。而在文化消费的语境中,手工艺遗产的物化载体“手工艺品”消费主体由“我者”逐渐让渡为“他者”,在商品拜物教的价值观主导下,手工艺遗产的发展发生异化、去情境化和商品化,迫切需要从遗产的原生性主体角度来重新审视手工艺遗产的保护问题。

(一)手工艺遗产的属性碎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属性在于“主体性、整体性、多元性”。①吴兴帜.遗产属性与遗产反思[J].东南文化,2012,(6).三重属性中,“主体性”是根本,其决定了遗产“属于谁”的问题。“手工艺”的文化解释已经给其保护传承提供了方法:(1)手,即为手工艺遗产的原生性主体;(2)工,即为手工艺遗产的技术;(3)艺,即原生性主体对手工艺遗产的审美与价值取向;(4)品,即为手工艺的符号化载体。在手工艺所依存的地方人群共同体中,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在于“手、工、艺”;而在发端于西方的现代消费社会中,“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文化旅游情境中,具有地方文化表征的“旅游工艺品”成为旅游者消费对象。手工艺由最初满足地方人群共同体生活、生产需求的手段,逐渐发展成为“身份、地位、等级”的象征性符号,手工艺品的价值也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转变成“符号价值”。Nelson Graburn从社会变迁和文化适应的角度,对第四世界的艺术品进行了七个分类。②Nelson Graburn.人类学与旅游时代[M].赵红梅,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6~40.指出这些传统艺术品的发展道路是从功能性艺术品逐步发展成商业性艺术品。商业性艺术品一般只具有功能性艺术品的表现形式,而不具有功能性艺术品的文化内涵,主要用于外来者的文化消费,遵从的是市场原则。

随着工艺品角色的变化,手工艺遗产出现了“主体让渡”、“整体性阉割”和“多样性简化”,即手工品的使用主体从遗产的“原生性主体”部分让渡与“大众消费群体”;手工艺遗产整体性从“材料、材料加工、制作工艺”等一体化程序逐渐阉割成“简单的技术”;手工艺遗产的物质化符号“实用品、陈设品、牺牲品”被简化为“消费品、商品”。如何在消费社会中实现手工艺遗产的保护传承就需要从原生性主体向度的视角,对遗产保护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行延展。

(二)手工艺遗产保护的主体认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遗产作为文化旅游的资本之一,是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在接受这一事实的前提下,为实现手工艺遗产的保护需要对手工艺品进行分类。即由遗产的原生性主体确定手工艺品中的那些物品可以供“他者”消费,哪些仅供“我者”消费。因为仅供“我者”消费物品属于“不可让与的财产”,其能够证明和代表某个个体或群体社会身份的财产,确认某个人或群体与其他人或群体之间的差异。③Annette Weiner.Inalienable Possessions.in Inalienable Possessions:The Paradox of Keeping-While-Giving [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1~22.也正是这些“不可让与的财产”吸引了旅游者。古德利尔把事物分为三类:“赠与之物、出售之物和不可赠与或出售、只能保存之物”。④莫里斯·古德利尔.礼物之谜[M].王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与之相对的为一般物品、珍贵物品和神圣物品。一般物品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互相交换和买卖;珍贵物品处理的是人与人/祖先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不能买卖;而神圣物品处理的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不可交换和买卖,属于一个社区或族群集体所有。⑤彭兆荣,葛荣玲.遗事物语:民族志对物的研究范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所以,神圣物品、珍贵物品是遗产原生性主体“自我”消费的物品,而一般物品则是可以在消费社会中进行交换与买卖的物品。对于手工艺遗产来说其载体手工艺品在旅游消费中可以进行分类化处理,如傣族的“织锦”一般分为:(1)实用品。包括毛巾(帕接)、挎包(筒帕)、床单(帕论)、筒裙(裙搭)、围巾、披肩等;(2)陈设品。精致的实用品也都可以作陈设品;(3)牺牲品:佛幡(董)、帕寄望、在搭、苏在搭⑥帕寄望摆在寺庙里面的礼器,赕佛的时候要做赕;在搭就是写有他们生辰八字的物件,每个傣族人都用;苏在搭是用竹子和白色织锦搭的小棚子,身体不好的人就带苏在搭到寺庙里做仪式,仪式结束后,苏在搭留在寺庙。;手工艺遗产的纹样一般象征着:(1)勤劳、勇敢、朴实和力量,如傣锦的象纹;(2)神圣、庄严、护佑,如傣锦的佛塔纹;(3)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如傣锦中动物纹;(4)自然崇拜,如傣锦中的植物纹;(5)趋吉避凶,如傣锦中吉语、地名、文字纹等。实用品和陈设品由于不关乎祖先、神灵和佛祖,可以用来买卖和交换,而牺牲品则是沟通人与神、人与祖先的媒介,具有不可让渡性和不可买卖性;同时,型构织锦纹案中关乎宗教、信仰的构成要素也不能成为买卖的资本。因为这些“不可让与的财产”或“不可赠与或出售、只能保存之物”代表社会身份、确认个人或群体的差异,也就是说其是“我之所以是我”的符号表征。

(三)手工艺遗产保护的主体视角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手工艺遗产的文化系统包括:手、工、艺、品四个环节及其存在的行为环境。目前手工艺遗产侧重于遗产的“工”的程序保护,如:生产性保护、数据化保护方式;而旅游消费侧重于“品”的市场价值,手工艺遗产保护处于一种“去情境化”的情境中。对于手工艺遗产,首要的环节是“手”,即遗产的原生性主体,手工艺遗产保护的良性状态是遗产原生性主体中“有人教授、有人学习、有人使用”;其次的环节是“工”,即遗产的技术,手工艺完整的技术应该包括:原材料种植、加工、手工艺生产的工具及制造、手工艺技术程序等;第三个环节是“艺”,即遗产的审美与价值,包括构建手工艺品的纹案、造型、色调以及原生性主体对其的认知等;第四个环节是“品”,即遗产的符号,也是原生性主体和“大众消费群体”消费的对象,集中体现了手工艺遗产的价值。从本质上讲手工艺遗产关乎:谁的手工艺品、谁制作手工艺品、谁使用手工艺品、谁评价手工艺品、谁践行手工艺品的文化规则等问题;从遗产的“活态性”表征上讲:“谁”则指向“遗产的原生性主体”,即由原生性主体按照地方性文化知识进行手工艺品生产、使用,并由其对手工艺遗产的“艺”和“品”进行价值判断。

手工艺遗产保护内在规律是对“手”和“艺”的保护,即保护遗产的原生性主体及其对遗产的体验和认知,而“工”是“技术”符号,属于手工艺遗产中动态要素,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得以改进。在消费社会中,文化旅游消费群体对手工艺品的消费是按照市场的原则,关注具有“市场价值”的“品”,弱化了“手”、“工”、“艺”及“品”的社会价值。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旅游促使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让社会重新审视手工艺遗产的价值,但此种复兴的动因是“利益”,复兴的方式是断裂式的构建。所以,留住“手”和“艺”,分类消费“品”,为手工艺遗产保护之道。只有地方性人群共同体在生产、生活中继续制作、使用手工艺品,手工艺遗产才能得到“活态的、真实的”的保护;同时,只有地方人群共同体对手工艺品进行分类,恪守“不可让渡之财产”的底线,才能使得作为大众消费的“手工艺品”继续保持市场吸引力,从而完成手工艺遗产的活态、真实、持续的传承。

A Study of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raftsmanship

WU Xing-zhi&LUO Qin-y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Handicrafts as one of the main consumer products have enjoyed a revival through the consumer handicraft heritages and aroused more people's interest in assessing their value.However,this process has led to an alienation of handicraft heritages due to their catering to some consumer orientations.With a review of the relevant stud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is research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otection of the handicraft heritages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should rel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handicrafts,that is,on the four levels of“hand”,“craft”,“art”and product so that a dynamic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authentic handicrafts can be realized.

handicraft;heritage subject;classification;handicraft product

G122

A

1000-5110(2015)01-0056-07

[责任编辑: 黄龙光]

吴兴帜,安徽合肥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2CMZ033)阶段性成果;“云南省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创新团队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手工艺品手工艺遗产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精品意识是手工艺品价值的基础
遗产怎么分
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即开票手工艺品大赛评选结果出炉
千万遗产
意大利手工艺品传承百代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嘎玛:扎曲河畔的手工艺之乡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