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丹青 胡晓梅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梁启超先生是被公认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语文作文教学方面,他以丰富的教授和写作经验专门论述写作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法。重读先生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可总结出本书详细论述实用文体的特点和写作应遵循的规则并提出提高作文水平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虽演讲离现在时间久远,但其中包含的梁启超先生的智慧思想和有价值的写作理论非常值得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借鉴和学习。
梁启超是我国语文作文教学文体分类理论的奠基者。他从作文教学角度出发,将文章分为三大种类,分别是“记述之文”、“论辩之文”和“情感之文”。这样的文体划分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后文体经过发展和规范,逐渐形成了现在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实用文体为主的教学。
在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文体意识逐渐淡化。举例说明,语文高考作文已经从特定文体的写作转向“文体不限”或是“文体自选”;这种文体要求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具有意义的一项举措,学生可以在文体不限的广泛空间里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摆脱了单一文体的束缚。但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或者学生将”文体不限”理解成了“淡化文体”或者“没有文体”。这样错误的导向让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教授文体,学生在写作中毫无文体意识,随心所欲,各类文体混杂,有种“四不像”的味道。这样的文体模糊化,并不是我们最初所规定“文体不限”的初衷,最初的“文体不限”是说学生可以就自己最擅长的某种文体下笔,这样不会让学生拘泥于某一种文体的写作而无话可说,但并不是说明作文教学不需要教授文体。王栋生老师也提到:“写作教学必须要有文体的要求,也应当讲些策略,要适度,适时。”[1]36
梁启超先生提倡写实用文体的文章,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两点启示:第一,有文体意识,掌握基本文体的特点。文章有文体之分,写作教学离不开文体意识的培养,当然也离不开文体的训练。如在低年级,学生可以掌握常见的几种文体的特点,基本做到记叙文有记叙文的样子,议论文有议论文的特点等。叶圣陶在《作文论》里说到:“叙述文的材料是客观的事物,写作的标的在于传述。议论文的材料是作者的见解,写作的标的在于表示。抒情文的材料是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标的在于发抒。”[2]23掌握基本文体的写作特点后,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文体来写作,如擅长雄辩说理,就可以选择议论文等;有擅长抒情或表达就可以选择记叙文或者抒情文等。同时,掌握文体的特点也能提高阅读的水平。第二,多写实用之文。梁先生主张写对自己有实际用处的日常应用之文也提示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和训练时,多教学生写跟生活需求有关的应用文章,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读书笔记、新闻短评等,让学生将作文真正落实到生活之中。
梁启超在开篇就提到了写作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也就是将心中所想合理表达出来,那怎样的文章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他列了两个条件:第一,“自己的思想。”第二,“传达给别人。”须有两条件,“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和“令读者恰恰理会得我的原意。”梁启超所说的“规矩”是“有途径可循的规矩”或“怎样地结构成一篇妥当文章的规矩。”简单的理解就是作文的规律和方法。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出,梁先生的规矩就是教给学生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正确合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虽心中有所想或者想抒发一些情感,但是缺乏写作认知策略、经验和方法,有时会东说说,西扯扯,无法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也无法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思想。并且,新课程改革后,为了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提倡“自由表达”,这个出发点非常好,但实际作文教学中,任由经验尚浅的学生任性发挥,不仅不能达到初衷,反而会适得其反。梁先生认为“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开规矩而能巧者。”特级教师于漪也提到“要能让手中的笔听从自己的使唤,描绘大千世界中新奇的人和事,明辨人生征途中的顺与逆、是与非、强与弱、成功与失败,抒发胸中充盈的壮志豪情,都离不开懂得并逐步熟练掌握作文章的规矩。”[3]4故而在写作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教授学生一些“写作规矩”。
梁启超注重写作“写作规矩”的习得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写作“规矩”,让学生习得作文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就像挖开了“表达”的渠道,学生心里的想法、情感、思考都会如泉水般源源不断倾泻出来。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规矩”的习得只是作文学习的基础,要想写出好的作文,要让学生用这样的“规矩”准确合理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能够“表情达意”才是学习“规矩”的目标。
梁启超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阅读涉猎范围非常广泛,这样的理论修养在作文教学方面也显示出独树一帜的教授方法。本书中有一章专门论述“教授法”,其中一些好的思想和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1.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启发和诱导。梁启超提出“我主张教学须启发学生自动地在讲堂以外预备。”这点强调学生要自主的在课堂外的生活中吸取知识和养分,积累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又强调“教员不是拿所有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的方法教人。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这一点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最好的就是教给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在已学得的方法和技能上,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同时他还提到要用讨论法讲授,让学生充分参与作文教学之中,大致的操作步骤是,学习一组范文,让学生品读思考,然后让学生上堂讲,分析其写作优点和长处,再由教师就其论述进行点评、补充、和总结深华,可以看出,教授的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既锻炼了学生评析文章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作文的进展情况。
梁先生的这一教授亮点和我们现在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4]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现今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捕捉和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多赏析优秀经典美文;启发他们思考、评论美文中写作的妙处,教师再适时的进行引导和点评总结,这样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同时还锻炼了他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作文训练应“少做精炼”。梁启超认为“每学期作文的次数至多两三次,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文章要让他充分地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胶卷。”“我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别一种文。”我们可以细分析下他的主张,每种类型的作文精心布置一篇习作练习,在两个星期或者三个星期的时间里,学生充分准备素材,确立中心、精选素材、结构文章、锤炼语言、表达情思。每一篇文章都精思、精写、精炼,这样的练习才是有效地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的目的是教学生习得作文的规律和掌握作文的基本方法,而非机械完成教学任务,作文次数并非越多越好。作文需要多练多写,但不可以错误理解为只有不断布置写作任务,增加写作次数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少做精炼”让我们可这样安排来进行作文练习。每学期布置几篇作文,每篇作文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作文前给学生一定的写作素材和大致指导,让学生在课后有意识地去积累跟主题有关的写作素材,确定作文中心,然后在已有的素材中精选合适素材进行结构和写作,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素材是为了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思而选,写成后再细心自我修改,然后教师点评总结和反馈,学生再重新思考、修改和完善。反复几次,这样每篇作文的训练才有意义和价值,学生既能学到作文之法又不会疲于作文的训练。
阅读全书,梁启超先生在作文教学中最让我受到启发的是作文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学会观察,最好的观察土壤就是个人真实的生活。他在写观察分辨人物个性时举了一个例子,“莫泊桑刚写文章时,老师叫他到街上去看十个车夫一天的动作,回来替这十位车夫做十篇起居注,每篇百字左右,要各个不同。”这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细心观察,车夫的职业背景都相似,要写出不同点,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精准描绘出不同差异。梁先生还在多处看提到观察的方法和角度,如在写静态之文时,可以先确定观察点,并概括出了五种观察法,分别是“鸟瞰”、“类括”、“步移”、“凸聚”、脔尝;这样详细具体的观察法显示出梁启超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所角度多方法去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里也提到观察的重要性,他说:“我们要经验丰富,应该有意地应接外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2]
作文的指导不是单纯地教授和输入,而是教会学生去观察自己身边最真切的生活。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学生“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5]写作和观察紧密相连,观察和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学生只有拥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灵,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体味生活,去书写生活,这才是作文最本真的源泉。
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包含的“文体意识”、“规矩论说”、“教授经验”和“写作方法”对现今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我们也客观看出,梁启超这本作文教学书籍最初来源是他在东南大学的演讲稿,未经修改和补充就出版了,整个理论体系还不太完善;另外,在现今作文教学中,对于“规矩”的把握,应该适度,让学生在喜欢写和愿意写的基础上,再适当进行“规矩”引导。简而言之,在现今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吸收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
[1]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先生教你写文章:作文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3]于漪.于漪文集(第五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