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2015-02-14 10:28陶琳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从军木兰语文课堂

陶琳玲

语文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陶琳玲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随意性和抗干扰性能力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每个人的发言都不一样

在低年级课堂上,一些学生经常有这样的心理:老师的讲述,总是对的;同学响亮的回答,总是正确的;自己的想法,老师不问我就不说……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主体意识慢慢丧失殆尽,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毋庸置疑。一切知识均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有效的教学唤醒,能启迪心智思维,激发生命潜力,从而达到理想教育境界。

【案例1】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木兰从军》

师: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生1:因为他的爸爸年纪大了,又生着病。

(众生附和,教师要求孩子们再读读这个自然段,并听听小组里每个同学的发言。)

生2:我认为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她想“分忧”。“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又小,不能出征。”这是木兰“为家”分忧;“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我从“经常”这个词语上看出国家也是有“忧”的,木兰替父从军,也是为国家分忧。

(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发言,一些孩子恍然大悟。)

在这个案例中,低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将严重影响他们主体意识的形成。教师必须加以引领,如果直接告知学生关键词句是“为国为家分忧”,然后找出“家忧”是指什么?“国忧”是指什么?阅读教学就变成了简单的“求证”,而不是积极的探索。同样的学习内容,每个人的发言都不一样,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在平等的交流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产生积极的独创性思维。

二、展示学生的主体精神——让教学呈现生命的华彩

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始终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发展的任务,一个高明的教师,不该只关注学生上课时是否坐得端端正正,有没有在听自己讲课,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的智力活动,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一句话,课堂是否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主体精神的舞台。

【案例2】二年级生字教学“聪”。

师:昨晚预习的生字词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学习“聪”字的呢?

生1:我是这样记“聪”的:“耳”表示用耳朵听,“总”表示总结,把耳朵听见的东西,多加总结,就会越来越聪明,也许古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这样造字呢!

生2:我这样记“聪”字的右半部分:“丷”像两只眼睛,即用眼睛看,“口”即用口说,“心”就是把听到的、看到的、别人和自己说到的都记在心里,人就会变“聪明”。

教师要给孩子的知识就像冰山一样:看得见的、显性的知识易得,冰山下的隐性的知识不易学。“聪”字本身并不难记,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开始学习文字发展自己的抽象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以上的教学过程让所有的孩子都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原来自主学习汉字可以编出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收获了知识的本身,也培养了学习知识的自主精神,进而让课堂教学呈现生命的华彩。

三、开放学生的主体体验——相信学生就是相信自己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感受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感受学生的阅读体验,他们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相信学生就是相信自己。

【案例3】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天,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生1:老师,我想问个问题,文中“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可不可以去掉?

生2:不可以,因为这些词让我们感觉到这些蝴蝶的心情很急切。

生3:我觉得这几个词语写出了蝴蝶是怎么来到山谷的,这些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蝴蝶飞过的这些地方很美。去掉的话,就感觉它们是突然来到蝴蝶谷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

教师的预设:把“飞过”“穿过”“越过”三个词语统统换成“飞过”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提出的提问:“可不可以去掉?”问题虽不同,但师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都关注到了这句话,教师的一声“你们真棒”,是开启孩子心灵宝藏的金钥匙。这个不期而遇的“精彩”展示了孩子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以及学习的自信心。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场景,他们对此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春风,唤醒懵懂的幼芽,让他们摇曳出满山绿意;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舞台,展示自由的心灵,让他们舞动出快乐童年。

陶琳玲,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猜你喜欢
从军木兰语文课堂
木兰剧片段展示
送友人从军戏作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木兰从军
若是木兰能网购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