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双百”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及调整对策研究

2015-02-14 05:48:17祝丽君
语文学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文学院导师实训

○祝丽君

(湖南城市学院 文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双百”课程是指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的一门实训课程,包括“百篇经典背诵”和“百篇作文训练”,要求文学院每一位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背诵一百篇经典文章,撰写一百篇优秀作文。从2012 年开始实施以来,本项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百篇经典文章的背诵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培育了昂扬积极的正能量,但是其实际效果目前无法进行量化统计。从作文情况来看,在2013 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文学院学生杨三喜《陈永洲事件,不能没有赢家》、李莎《职业无贵贱,卖猪肉不丢人》分获言论类一、二等奖,詹凤子、邹婷《一位学生党员的模范之美》获通讯类三等奖;在湖南省教育厅举行的“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大赛中,文学院学生一、二、三等奖各有斩获。据文学院学工办统计,课程改革正式实施后的第二年,即2013 年,文学院学生在省、市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60 余件。当然,在对效果进行评估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在对实施效果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调整策略,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对这一实训课程的实施进行优化。

一、实施效果之现状

实训课程不同于专业基础课程,因其目标明确,实施过程具有一定时效性,其实施效果较为容易评估。文学院“双百”课程到现在已经实行将近两年。第一批接受实训的学生已经基本完成该课程。下面是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时发现的一些问题。

首先,完成“双百”课程的时间安排具有不合理性。在实施改革之初,实训完成时间上采取的是弹性制,即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之内完成即可。从实践情况来看,这种安排并不科学。根据高等教育学理论,刚刚经历高考的大学低年级学生还处于“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阶段,这个时候适合进行背诵、写作等方面的技能训练。而高年级学生处于“发展性学习”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很强,具有明显的自我意识,热衷于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特为注重在实践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学习主体性明显增强的阶段,对于背诵、实用写作等基础性学习的兴趣已经明显减退。同时,由于高年级学生还面临毕业论文撰写、就业、考研等现实问题,在学习状态和时间分配上都已经不适合进行“双百”课程训练。

其次,范畴界定的模糊性和无差异性导致文本选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典文本的“经典”怎么界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最初,学院对于“经典”文本的界定主要涵盖典型性、代表性、多样性、全面性。典型性是针对作品的时代风格而言,指所选文本必须是当时最具典型性的作品。代表性针对作家和流派而言,是指所选作品必须是作家本人或某个流派最好的作品。多样性是指选择的文本要兼顾文学史实际,对于非主流的作品也不遗漏。全面性是指对诗、文、小说、戏剧等文学门类都没有遗漏,每种文学样式都力求有作品入选或节选。这个范畴的界定本来是很合理的。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对于收罗万象的“经典”反应淡漠,背诵完百篇经典文本后,对于“经典”这个概念还是缺少真正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优秀”作文方面亦是如此。对于“优秀”的界定也很模糊。第一,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和导师都把“优秀”作文界定于符合文体基本特征和文字通顺即可。第二,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不同的量化标准。比如对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其广告词的写作要求与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求相同,很明显这是不合理的。

再次,学生与导师对“双百”课程的认知存在明显的误区。从实际来看,学生对“双百”课程的认知度很低,主要把它看作一项取得毕业证书必须完成的培养任务,只满足于背了经典或写了作文。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认为把文本背诵了就是完事了,对文本的内容以及文本被选中的原因毫不关心。在实际评估中发现有些同学在文本背诵中经常读错字,有些同学因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清导致某些古文断句错误。作文方面,也只满足于量化的考核,专注于文章的字数、篇数,毫不关心所写文种的文本特征及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形式的提高。在行为上的表现就是许多学生从不询问也不关心导师对文章的评价,很少针对同一篇文章写出第二稿、第三稿。写完一百篇文章后,除了个别本来对写作就有兴趣的同学,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没有明显提高,还是停留在刚入学的层次。导师方面,也有同样的问题存在。导师在监督背诵的过程中,亦甚少询问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对错字错句只注意形式上的纠正,对其背后存在的深层原因也很少积极探究。对学生的作文也较少积极地提出意见并敦促修改。

复次,“双百”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冲突。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把背诵经典文本视作一个学期最重要最繁重的学习任务,在专业课堂上也在背诵经典文本。很明显,这种冲突的存在是亟待解决的。

针对上述存在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策略完善本项目。

二、调整对策

首先,应该明确“双百”课程之定位。“双百”课程是一门实训课程,属于基础性的技能训练。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安排在大学低年级“接受性学习”阶段,即第一到二年级。本课程技能训练的目的是“能说会写”。“能说”是基础,属于陈述性知识,是在“能背”的前提下实现的。“会写”是技能,属于策略性知识,是要经过一定的技能训练才能形成的。能背、能说、能写三者之间具有递进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学习迁移”。“双百”课程要分配专门的课程训练时间,不能占据专业课上课时间。

其次,在文本的遴选和作文的种类上,不同专业应有不同的量化标准。有些文本和文类是可以重合的。但是,不能笼而统之。比如,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在经典文本的选择上要多选古今中外的优秀广告文案,在作文门类中要合理提高广告专业文种的门类。文秘学专业的学生要多背优秀的公文,在作文门类中要提高实用文秘写作的文体数量。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所背的经典文本要适当向中国文化方面倾斜。

第三,经典文本要导向明确,及时更新。经典文本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专业特色,兼顾全面性和多样性,更要注重与时俱进,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一是文本选择的价值标准要与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诵读和解读嵌在学生的脑子里,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念的接轨,传承中华文明优秀文化基因。通过回归经典,于无声处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观。通过学习先贤的文章,理解其理想,参悟其精神,景仰其作为,激励新时代的大学生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往后的工作中努力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二是要注意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定义经典,适时更新文本。某些文本在当时的时代可能属于代表性作品,但其价值观已经被现代社会所否定,就不必为了求全而收入。

第四,对学生与导师的课程认可度和参与度进行积极合理地引导。根据高等教育学的“双主体”论,大学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与导的全面结合才能使知识得到充分的有价值的迁移。双百课程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至关重要。只有学生的认可度提高了,其参与才会变成自觉行动。实训课程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取得实际效果。认可度的提高首先需要信息准确而完整地传达。所以,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就要把双百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任务、实训时间、实训机制跟学生阐述清楚。同时,还要把实施效果及时向学生公布,以便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在导师方面,最好是实行导师负责制。对导师也要实施教育培训和反馈机制。首先要让导师增加对该课程的认可度,充分认识到“双百”课程是重要的基础性教育,是学生发生良性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前提。其次,导师与导师之间也可适当进行实时评估与激励性考核。建议每位导师负责的学生一般不要超过7 个。因为小班集训的教育格局更容易达成显著效果。

第五,“双百”课程的设置要契合学校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定位,要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观合理对接。培育通才还是专才一直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两难选择。作为湖南城市学院这样一个地区性二本院校的学生,将来从事专业研究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文学院在“双百”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仅要高瞻远瞩,准确定位,还要注重分区和细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前提下,以提高学生技能为导向,合理整合学校整体人才定位和文学院不同专业培养要求,区别设置不同专业的经典文本和优秀作文文类,不能使用单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文学院“双百”课程教学改革既是对当今社会高分低能现状的合理纠偏,也是对大学校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回应。在实施过程中,要分阶段、定性考察及评估实施效果,积极规整、优化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强化实践操作性和可行性,以便早日达成预期目标。

猜你喜欢
文学院导师实训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时代报告(2021年5期)2021-07-02 08:17:20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娘子关(2020年6期)2020-12-09 08:36:16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咏 河 大
新生代(2018年15期)2018-11-13 19:48:53
V eraW an g
导师榜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