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福建石狮一中,福建 石狮 362700)
而当下中学生议论文又是如何说理的呢?绝大部分同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例证法和引证法。通过搜寻大量典型新颖的事例和所谓“陌生化”、“权威性”的名言警句铺陈排比来证明观点。这种“中学体”的议论文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的,是一种“缺乏逻辑、层次、没有思考”的文章。其论证的逻辑是“因为例1、2……”“因为某名人1、2……”都说明了观点,所以观点就是成立的。这样的议论文所显示的逻辑是荒谬的。[2]“论说的重点应该在于阐明“论点”——“理”的“因”或“来历”。在一定意义上说,“理由”才是“理”最根本的“论据”。[3]所以,中学生议论文论证方法除了例证引证之外,还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因果分析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果分析是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可以说,因果分析在每一篇议论文中都有用武之地。古今中外的名家学者在说理时,常采用这种方法。《考试说明》中关于作文“发展等级”的“深刻”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可见,因果分析是议论文从肤浅走向深刻的有效方法。
那么,如何运用因果分析展开说理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如2012 上海高考范文《蓦然回首,莫要放手》片段;“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人们往往会将它轻易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又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如今这种情况更多见,究其根本,原因有三:接着作者从三个维度分析微光被人们舍弃的缘由。上海特级教师黄玉峰评点道:这才叫分析!
这种因果分析能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深入内在本质,使说理入木三分。
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导致一个结果的原因常常是多维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应该从几个维度去思考分析导致某一结果的原因。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从几个维度展开因果分析呢?画思维导图——“鱼骨图”能使抽象的思维变得具体。方法如下:画出鱼头,写出结论;画出主骨,填写最重要的原因;再画出中小骨,依重要性顺序依次填写其他原因。
合适的归因分析,首先要分清内因和外因,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不仅要找出“主要原因”,还要列出次要的原因,这样分析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画鱼骨图能帮助学生形象地从几个维度展开因果分析,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法。
有时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借鉴,可以提供更容易实践操作的思维支架,如:
方法一:功利因+审美因
思维揭示:1.提出观点或问题
2.(实用、功利的理由)大的理由:可以从国家、社会、全民的角度分析
3.(实用、功利的理由)小的理由:可以从个人的角度
4.审美的理由:抛开功利、实用,从精神层面考量
方法二: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
思维揭示:1.提出观点或引述现象
2. 原因分析:对某种事物或事件存在的结果、现象产生的先在性、过程性原因的追问、探究
3.背景分析: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原因分析
4.功能分析:会怎样,即结果分析,对这种结果、现象将产生的作用、影响、意义进行推断、前瞻。
方法三:渐进展开式
思维揭示:1.引述现象(如:校园频发踩踏事故)
2. 表面原因(一是“硬件”层面;二是“软件”层面)
3.直接原因(秩序意识的缺失)
4.直接原因下的深层原因(秩序意识的缺失,源于我们的处处“争先”的教育)……
中学生写的是考试议论文,由于篇幅限制,800 多字的文章,不可能在“为什么”上展开过多阐述,所以,要“亮出支持你结论的最厉害的证据”[4]。根据写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一两点或两三点原因展开分析即可。而就某一点原因展开分析,最重要的是把因与果之间的关联说清楚,即在果与因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二者紧密关联。如刘瑜《你不该沉默》片段:泽鲁巴维尔曾说: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结论)——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旋涡,从这个旋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原因)
因果分析始于关联,把这种关联揭示出来,是训练的重点。可以先写出结论,让学生把因果之间的桥梁搭建起来。如以上片段,写出结论,因为……(原因)。让学生写出原因,从简单地写一两句逐渐训练写较长的有严密逻辑链条的语段。这种通过搭建桥梁把因果之间的关联补充完整的训练方式,培养了严密说理的能力,从理论的角度阐释了观点,有助于论证走向深刻。
当然,由于一种关联往往可能有多种解释,所以,找到可能性最大的那种解释,向着可能性最大的解释努力,这是使因果分析臻于完善的必由之路。
如2014 年福建高考范文《巉岩何足惧》片段:
……
但放眼望之,改革发展之路确实遭遇了空谷般的瓶颈期,贫富差距日渐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发展的阵痛刺激着每个人的肌肤和骨骼,此时此刻,理应有人站出来勇敢发声,为种种不公平的现象痛心疾首,匡扶正义,痛陈时弊。但我们所见到的,却是知识界的集体失声,是整个社会面对峭壁的恐慌和迷茫。因此,在面对种种问题时,我们应做那种修栈筑桥的先行者。
以上片段“因此”前的文字就是联系当今社会现状,正因为社会存在种种痼疾,结论才显得迫在眉睫。原因分析有现实针对性,文章有了时代感。写作时,先确立初步的观点,然后回答,这个观点是针对当前社会中的哪些现象提出的?即这个观点是针对什么现实需要提出的,一旦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就从因果关系上论证了观点的现实意义。
论据必须通过分析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而探因分析是分析论据的一种好方法。这种分析法就是在列举事例之后,找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因果句的形式进行分析说理。其表述形式常为“为什么……因为……”“(正是)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事例后的探因分析已普遍运用于议论文中,就不再赘述。
当然,因果分析法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发挥其强大的论证作用,否则,不但无助于说理,可能会触犯逻辑错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多维复杂的,但我们有时会把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当成因果关系,有时把可能只是对事件起促进作用的原因之一当成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从而导致强加因果或简单归因的主观武断。因此,因果分析时,要注意因果链条的严密性,注意多维度的因果分析并能从中筛选出最重要的必然的因素。
事物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因果联系。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宁可找到一个因果解释,也不愿意获得一个波斯王位。恰当地运用因果分析说理,必将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提高论点的可信度,中学生应该认真掌握并熟练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去。
[1]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3.
[3]徐江.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T·爱德华·戴默. 好好讲道[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