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接受中的“错位”现象——以《沃特希普荒原》为例

2015-02-14 05:48:17宋晓鸥
语文学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兔群沃特榛子

○宋晓鸥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由于儿童文学中成人的参与,导致儿童文学自身的矛盾性。本文将以英国优秀儿童小说《沃特希普荒原》为例,分析儿童文学“错位”现象中儿童读者、成人读者不同的接受心理。

一、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作品“错位”

要想了解儿童文学“错位”现象的接受心理,就一定要先明确什么是“儿童文学”,然而对“儿童文学”似乎很难下一个定义。很多学者认为“‘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相对应存在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是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分明的”。[1]3这是因为一些本来并不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的作品,比如《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也能为儿童理解接受并感兴趣;而一些本来为儿童所创作的作品,诸如《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在成人中也很受欢迎。因此他们认为儿童文学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通常来说,儿童文学就是为儿童创作的文学。王泉根认为:“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适应3 ~17 岁的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创造的文学,是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文学的集合体。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差异性及其对文学的不同要求决定并制约着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各自具有的本质特征与思想、艺术上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文学都以其作品的文学价值——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作用,将少年儿童培养引导成为具有健全的文化心理、理想的精神人格、高雅的文学修养、优渥的审美意识的社会成员。”[2]486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文学是“为使儿童得到娱乐和教益而创作的兼有文字和插图的文学作品”[3]4143。也就是说,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相对应,并且根据创作目的有明确界限的文学类别。

从读者接受角度来看,儿童文学作品应当是满足儿童需要,儿童选择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成人文学作品应当满足成人需要,成人选择成人文学作品阅读。但是一些本来是为儿童创作的、教育儿童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被儿童所阅读,常常也被成年人所接受。日本学者西田良子认为:“儿童文学是成人以儿童为读者对象创作的文学的总称,作为读者的儿童一般认为是从最早期的图画书读者至中学生,不过,有时也包括高中生。另外,成人内心中的‘儿童’也会成为读者。儿童文学的‘儿童’是指内含着可能性向上成长的人,并不特别局限于年龄。”[4]这也就是说,成人读者与儿童读者的划分并不是依靠年龄,而是依靠内心。方卫平认为这种“儿童文学领域闯入了来自成人世界的不速之客的情况,是‘错位’的接受。”[5]45与此相对的是,一些本不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作品,如《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等,被儿童读者喜爱的现象被定义为成人文学的“错位”接受。

二、儿童与成人眼中不同的《沃特希普荒原》

《沃特希普荒原》是英国著名的当代小说家理查德·亚当斯(1920 - )的第一部小说,1972 年出版后获得卡内基奖章和卫报儿童小说奖,被誉为可与《柳林风声》和《魔戒》等相媲美的、同时被儿童和成年人喜爱的现代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一)简单而有隐喻的情节

《沃特希普荒原》的情节发展并不复杂。小多子(Fiver)预感领地会有危险,于是榛子(Hazel)率领兔群从原本的兔子国的领地出走,四处流浪,来到九轮草的兔场,以为到了“圣地”,在小多子的预言下发现是“屠宰场”,于是又从兔场出走,继续流浪,直到沃特希普荒原,重新建立新的兔子国。然而兔群全是公兔,于是前往纳桑格尔农场、艾佛拉法领地去带回母兔子,又因为带走母兔子和艾佛拉法发生了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兔群最终“后继有兔”,整个兔子国生机勃勃起来。

小说按照“建立新家园”的发展过程描写,故事的主线十分清晰,儿童读者并不会觉得读不懂;然而小说的情节又足够曲折,建立家园的过程时不时遭遇各种各样的难题。故事情节发展迅速、有趣,故事主线单纯清晰,符合儿童读者的心理图式,因而易于被儿童读者接受。

然而,成人读者对这个简单的情节会有不一样的体验,这样的情节会让人想到《出埃及记》《特洛伊战争》。《沃特希普荒原》的前三个部分,“领地——(由于人类入侵导致的)迁徙流浪——福地(沃特希普荒原)”与《出埃及记》的“先知——摩西——出埃及——上帝——救赎”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家园——漂泊——应许之地三地的转换。第四部分可以概括为“母兔”引起的战争,榛子等人发现兔群没有母兔无法繁衍后代——远赴艾佛拉法去诱拐母兔——长毛潜伏带回母兔——和艾佛拉法的兔子大战一场。而特洛伊战争中则是,帕里斯裁决金苹果赌约——帕丽斯诱拐海伦私奔——莫涅拉奥斯召集希腊英雄赶往特洛伊——希腊、特洛伊交战。经历过“文化修养”的滋养,成年读者具有黑格尔所说的“特殊的审美”[6],《沃特希普荒原》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宗教、神话隐喻的情节,符合了成人读者的心理图式,从而被成人读者接受。

(二)榛子形象

《沃特希普荒原》的核心人物是榛子,当小多子警告他领地即将毁灭时,他马上禀告兔子首领。在受到首领的训斥后,榛子率领兔群从桑得福领地逃跑。尽管榛子并不是最强壮的,但是他冷静、沉稳、谦逊、公平,带领兔群抵达了沃特希普荒原,正式成为兔群的首领。作为首领的榛子,鼓励民主,善于聆听其他兔子的意见,和所有兔子一起在沃特希普荒原建立了一个美好的家园。

榛子是一个形象性格鲜明的角色,他是领袖,但是并不完美,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在同伴长毛(Bigwig)被铜丝套套住的时候,作为领袖的榛子焦躁不安,“茫无头绪地在地上乱抓了一通”,最后是由黑莓(Blackberry)在旁边指挥众兔救下了长毛。在冬青等去艾弗拉法寻找母兔的时候,榛子也会违背众兔意见、偷偷地做一件“值得夸耀”的事。这样的榛子,如同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朋友一样,会焦躁、会炫耀。这样的角色生动、形象,避免了单一性格的死板,在可被儿童理解、接受的范围内,也易于增强儿童对榛子的认同。无疑,这种认同是符合儿童的“期待视野”的。

对于成人读者来说,榛子会让人不自觉地想到古希腊的英雄形象——奥德修斯。奥德修斯并不是最善用武力、最强壮的人,但是他机智勇敢,人性中也暴露出一些小瑕疵,如会装疯避免加入战争,把受伤的预言家菲洛克忒忒斯抛弃在荒岛上。榛子的形象很容易让成人读者产生联想,让人想到古希腊那些冒险、征服的英雄人物,这让成人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区别于儿童读者的体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古希腊英雄,很容易唤起儿童、成人心中对于征服、武力等的集体无意识。

(三)水意象

《沃特希普荒原》中运用了大量意象,然而最突出的一个意象就是水。如榛子带领母兔从艾佛拉法逃跑时,“河水不疾不徐,像一个迈着大步走的人一样流动着,带着船平稳地向下游漂着”。关于“水”的描写与其它的环境描写并无不同。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在阅读过程中看到这些水的意象,并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但是对于成人读者而言,这里的出现的“水”与《出埃及记》中摩西率领信徒穿越红海一样,暗含了对艾佛拉法专制统治的惩罚,同时也表达了兔群即将开始繁衍后代,进入新的生活,隐喻了“生命”。根据从古希腊神话、圣经中的阅读体验,成人读者也会发现《沃特希普荒原》中,当兔群到达生活新阶段,就会出现新的河流,水隐喻了兔群的生命。如恩波恩河象征着离开领地,开始迁徙的新生活;泰斯特河象征即将到达预言之地,开始新领地的新生活;静水河象征着带领母兔离开,开始繁衍后代的新生活。这些都是成人读者区别于儿童读者的阅读体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来说,水作为儿童每天可以接触到、感受到的物体,水是生命之源这样简单的道理,儿童是已经了解的。即使儿童读者不了解水的种种暗喻,水还是很容易引起儿童读者群体的集体无意识。

但是,一些其他暗含作者价值观念的意象,儿童读者会完全无法理解。如作者借用沃特希普高原、艾佛拉法两种不同管理的兔子领地,象征了人类社会不同的政府机制。成年读者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艾弗拉法代表着集权制度,治伤草和其他首领靠暴力来管理兔群,任何一只兔子稍有不满或抵触情绪,便施与处罚或立即处死;而沃特希普荒原则象征着一种理想的政府形态,即使身为首领的榛子,也要受到其它兔子的制约,不能为所欲为。显然,这些是儿童读者可能完全看不出来的内容。

三、文学接受中“错位”的原因

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条件。然而儿童的审美心理积淀远不如成人,因此,儿童读者的心理图式、接受经验和接受心境方面与成人读者是有较大差别的。儿童读者的心理图式更加简单,面对同样的情节,产生的思考要少;儿童读者接受经验较少,因此在面对一些复杂意象的时候,无法理解感知,比如上文的艾佛拉法意象,儿童并不具有丰富的主体经验的依据,在面对艾佛拉法这样的意象时,没办法进行联想。这也就是说,儿童的心理条件比成人读者要低。

通常来说,文学作品分为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心理生命意识层四个层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也应当是四个阶段:语言符号的接受、意象形象的显现、深层意蕴的开掘、心理生命意识的探求。[7]378-389

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简单生动,在能够被儿童理解的基础上,追求生动、形象、有趣。通过对语言符号的接受,读者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注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形成视觉形象,根据《沃特希普荒原》中的描写,在大脑中形成画面。这两个层次是成人读者和儿童读者都可以达到的。

然而对于深层意蕴的开掘,需要读者凭借自己所拥有的感知经验、审美意识去完成经验性的理解、想象,比如关于榛子和古希腊奥德修斯的想象,需要拥有古希腊神话的经验、审美,这种开掘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很困难。对心理生命意义的探求,比如通过艾佛拉法和沃特希普荒原两种不同的形式,发现作者以沃特希普荒原的民主统治暗喻自己的政治理想,对于儿童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文艺心理学认为,文学接受过程“贯穿于整个艺术活动的始终,而且处在不断地‘增值’运动中”[8]236。基于成人读者与儿童读者心理条件的差异,存在“错位”现象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读者只能完成第一、二层次,即通过语言符号的接受、意象形象的显现,完成对于形象的感受,只有成人读者才能完成全部的接受层次并且获得增值。

综上所述,成人读者、儿童读者往往具有不同的接受心理。儿童读者理解情节、认同人物,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而成人读者可以对情节、人物进行联想,发掘种种意象的含义以及文字背后所暗含的作者的价值取向。因此,一些能够同时满足儿童读者、成人读者期待视野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吸引大量的成人读者阅读,形成了儿童文学的“错位”现象。

[1]孔宝刚. 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出版社,2000.

[3]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日)西田良子.儿童文学读者论[J]. 东北师范大学报,1994(2).

[5]方卫平. 论成人读者与儿童文学[J]. 文艺评论,1993(4).

[6](德)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86.

[7]张佐邦.文艺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童庆炳.艺术与人类心理[M].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

[9]理查德·亚当斯.沃特希普荒原[M].蔡文,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理查德·亚当斯.兔子共和国[M].徐兴,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1]周家斌,王文明.《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12]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13](奥)格特鲁德·福森奈格.圣经故事[M].焦庸鉴,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4]高迎春.神话原型批评解读《德伯家的苔丝》[J]. 作家杂志,2012(10).

[15](加)诺德曼,雷默. 儿童文学的乐趣[M].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16]金莉莉.儿童文学审美情感中的成人参与[J]. 当代文坛,2000(5).

猜你喜欢
兔群沃特榛子
英国举办布里奇沃特狂欢节游行
国企管理(2023年11期)2023-12-19 04:18:47
超越现实的食物创意
中外文摘(2021年11期)2021-06-29 07:11:44
拯救最后一批幸存的沃特蛙
综合防治兔病的措施分析
榛子的猫猫图鉴(上)
兔场常见消毒误区有哪些
兔场常见四消大毒误区
农家之友(2017年11期)2017-03-27 10:15:29
野生榛子实用管理技术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6
一起突然变更饲料引发的獭兔魏氏梭菌病
兽医导刊(2016年11期)2016-07-14 02:10:32
松鼠采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