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移居永乐的地域因素及时间

2015-02-14 07:22智宇晖
运城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会昌永乐李商隐

智宇晖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李商隐移居永乐的地域因素及时间

智宇晖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河东道永乐县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早期寓居之地,创作诗歌数十首,在其创作历程中据特殊地位。他选择永乐置别业,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与永乐地近长安的地理方位密切相关。他隐居永乐的起始时间,也是需要考察的问题。

李商隐;永乐;地域因素;时间;次数

李商隐生平数度至河东道,或从幕,或寓居,留下了生命的足迹,其中以大和六年至七年在令狐楚河东节度使幕府和会昌四年至五年在永乐闲居时居留较长。尤其是永乐闲居时创作诗歌数十首,表现了他这一时期特定的感情轨迹和别样诗风,留下了永乐文化的因素。他选择永乐为闲居之地,与永乐的地理方位密切相关。

一、李商隐永乐寓居的地域因素

李商隐选择蒲州永乐县作为寓居之地,与永乐县地近京师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永乐县行政设置沿革,新旧唐书之《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均有记载,以《元和志》为详。《志》云:“永乐县(文中小注:次畿,北至府九十里),本汉河北县地,周明帝改河北县为永乐县,武帝省永乐县,以地属芮城县。武德二年,分芮城于县东北二里永固堡重置永乐,属芮州,七年移于今理,贞观八年改属。”[1]328-329永乐县位于蒲州府最南端,北倚中条山,南邻黄河,《元和志》云:“中条山,在县北三十里。河水,经县南二里。”[1]329永乐背山临水,环境优美,岑参《题永乐韦少府厅壁》云:“大河南郭外,终日气昏昏。白鸟下公府,青山当县门。”[2]138阎防《与永乐诸公夜泛黄河作》云:“烟深载酒入,但觉暮川虚。映水见山火,鸣榔闻夜渔。爱兹山水趣,忽与人世疏。无暇然官烛,中流有望舒。”[3]583永乐作为杨玉环的籍贯地为人熟知,虽隶属于蒲州辖区,而处于蒲州与虢州的交接地带,与虢州仅一河之隔,在历史上曾一度隶属于虢州管辖。《新唐书·地理志》云:“永乐,次畿。武德元年置,本隶芮州,州废,隶鼎州,贞观八年来属,后又隶虢州,神龙元年复故。”[4]1000永乐县至长安之交通路线有距离相近的两条,一条是向北90里至蒲州府驻地之河东县,再向西4里过蒲津关,入同州境南下达长安。蒲州距长安320里,则永乐经此路达长安途程为410里;另一条是从永乐县直接向南渡过黄河,达虢州之湖城县,向西经潼关入长安。湖城县东紧靠虢州,虢州西至长安430里。这样特殊的地缘,便于居住在这里的士人既能随时往来于京师与居住地,及时获得京城的政治信息,干谒政治上层人物,拓宽人际交往的渠道,又不像长安生活费用高,能够在寻求仕进机会与维持家庭生活方面取得协调。实际上,后一方面的问题曾经困扰着李商隐,开成四年由秘书省正字出为弘农尉,即有离开京城降低生活费用以养家的因素。开成五年作《与陶进士书》云:“去年(开成四年)入南场作判,比于江南选人,正得不忧长名放耳。寻复启与曹主,求尉于虢。实以太夫人年高,乐近地有山水者;而又其家穷,弟妹细累,喜得贱薪菜处相养活耳。”[5]435实际上,在唐代,因地缘关系寓居永乐的士人非李商隐一人。

盛唐诗人岑参,幼童时代曾随父母居河东道晋州十年,十余岁即随母徙居他处。成年以后又曾在永乐县定居。岑参有诗《夜过盘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云:“盈盈一水隔,寂寂二更初。波上思罗袜,鱼边忆素书。月如眉已画,云似鬓新梳。春物知人意,桃花笑索居。”[2]134-135盘豆即盘豆驿,属湖城县,与永乐隔河相望。按诸诗意,岑参游历在外,夫人独居永乐闺中,作诗以寄夫妻之情。

中唐宰相武元衡亦曾在永乐寄居,其《使次盘豆驿望永乐县》云:“山川不记何年别,城郭应非昔所经。欲驻征车终日望,天河云雨晦冥冥。”[3]1161-1162

与李商隐同时稍前之李石,晚唐宰相,会昌三年末至四年初为河东节度使,在永乐有别居。《酉阳杂俎》《玉泉子》《北梦琐言》皆有记载,《酉阳杂俎》续集卷十云:“三枝槐,相国李石河中永乐有宅,庭槐一本抽三枝,直过堂前屋脊,一枝不及。相国同堂兄弟三人,曰石,曰程,皆登第宰执,唯福一人,历七镇使相而已。”[6]晚唐诗人薛逢有《送李倍巡官归永乐旧居》,据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李倍为李涪之讹误,《文苑英华》正作“涪”。据《新唐书·宗室世系上》大郑王房条:李福子涪。李石李福兄弟为唐宗室,于永乐建别宅,至李涪时尚居于此地。

李商隐友人刘评事、韦评事亦曾寄居永乐。义山先后有诗《和刘评事永乐闲居见寄》、《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二前辈二公尝于此县寄居》、《灵仙阁晚眺寄郓州韦评事》,刘、韦二人姓名不详,应为与李商隐同时交游的下层文官。

稍后于李商隐寓居的尚有罢幕士人卢颖。高元谟《侯真人降生台记》记述大中五年永乐县中条山道静院有道士侯道华修道升仙事,中有“忽有范阳卢颖自蒲罢幕,寄居永乐,闲游道静,因诘削松枝者谁,曰‘道华’。卢君诟责,欲请邑宰治之”[7]云云。

晚唐宰相张濬亦曾于永乐居住。《北梦琐言》云:“黄巢犯阙,僖宗幸蜀,张相国白身未有名第,时在河中永乐庄居。里有一道人,或麻衣,或羽帔,不可亲狎。一日,张在村路中前行,后有唤:‘张三十四郎,驾前待尔破贼。’回顾,乃是此道人。相国曰:‘一布衣尔,何阶缘而能破贼乎?’道人勉其入蜀,适遇相国圣善疾苦,未果南行。道者乃遗两粒丹曰:‘服此可十年无恙。’相国得药奉亲,所疾痊复。后历登台辅,道者亦不复见。破贼之说,何其验哉?”[8]《新唐书》本传所载与《北梦琐言》异,传云:“张濬,字禹川,本河间人。性通脱无检,泛知书史,喜高论,士友摈薄之。不得志,乃羸服屏居金凤山,学从横术,以捭阖干时。枢密使杨复恭遇之,以处士荐为太常博士,进度支员外郎。黄巢之乱,称疾,挟其母走商山。僖宗西出,卫士食不给,汉阴令李康献糗饵数百驮,士皆厌给。帝异之,曰:‘尔乃及是乎?’对曰:‘臣安知为此,张濬教臣也。’乃急召濬至行在,再进谏议大夫。”[4]5411两书所载,应以《新唐书》为是。黄巢之乱以前,张濬已经杨复恭推荐入仕,黄巢乱后避走长安以南之商山。综合两书记载,黄巢入长安,张濬返回永乐居所奉母南下至商州山中避难,后仕至宰相。永乐县境有五老峰,为道教名山,永乐境内神仙信仰氛围浓厚,前述侯道华成仙事为晚唐时轰动朝野之新闻,侯道华成仙羽化后,时人“瞻礼称叹,焚香供养,日有千众,岁余不绝”。《宣室志》卷九云侯道华仙去后,院中道士相率白节度使郑光,“按视踪迹不诬,即以其事闻奏,诏斋绢五百匹,赐御衣,修饰廊殿,赐观名‘升仙院’”[9]。张浚由处士而富贵显达,为乡人所艳称,道士利用此事造作传说,宣扬神仙道术。可以推测,张濬能够“以捭阖干时”,获得政治高层人物的青睐而步入仕途,与其寄居地邻近京师有重要关系。

由以上简略考察可知,李商隐选择永乐作为闲居之所,并非个人的偶然选择,有时代氛围的影响。反过来说,正是由于永乐县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使得李商隐在此处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诗歌,映射着永乐县一定的地域文化背景。

二、永乐寓居的次数与时间考察

李商隐会昌中寓居永乐的时间,冯浩《玉谿生年谱》、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和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附《李商隐年表》,皆属之会昌四年春至会昌五年春之间,然而是否首次寓居永乐及寓居永乐的起始日期则异说纷纭。以下稍作辨析,以明确李商隐与永乐的具体关系。

李商隐会昌四年以前曾寓居永乐,为多数研究者持有之观点。冯浩《玉谿生年谱》《玉谿生诗集笺注》、叶葱奇《李商隐诗歌疏注》、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巧英《李商隐在山西的行踪及其诗作系年考证》皆主此说,其主要依据是《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二前辈二公尝于此县寄居》诗中的相关表达:“驱马绕河干,家山照露寒。依然五柳在,况值百花残。昔去惊投笔,今来分挂冠。不忧悬磬乏,乍喜覆盂安。甑破宁回顾,舟沈岂暇看。脱身离虎口,移疾就猪肝。”[10]479-480冯《笺》谓“其云‘依然五柳’,又云‘昔去’、‘今来’,则其前必已居之”。刘学锴、余恕诚《集解》更明确而言:“‘五柳’显指旧宅,诗云‘依然在’,重返故居口吻显然。……且上句云‘家山照露寒’,更可证永乐为义山旧居。”[10]486刘、余《集解》又以《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手种悲陈事”句为义山曾经寓居永乐的辅助证据,云“义山经营永乐所居,恐不自居丧移家之日始,而永乐之为义山旧居亦可进一步证实”[10]500。傅巧英《李商隐在山西的行踪及其诗作系年考证》亦以《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诗题为补充证据,认为无论此诗作于会昌四年或五年,新栽种的树木长至枝繁叶茂,非短期所能达到,故李商隐在会昌四年之前肯定曾经在永乐寓居[11]49。张采田基本持相反观点,《玉谿生年谱会笺》谓:“诗云‘依然五柳在’者,以陶令闲居自比。‘昔去惊投笔’,谓从前历佐方镇。‘今来分挂冠’,谓此后自甘闲费。”又明确言:“义山从前未尝于永乐寓居,‘昔去’句不过泛言当日入幕耳。‘依然五柳在’句,自指二公(按:指刘韦二评事)旧居而言。”[12]相较而言,主张李商隐会昌四年之前曾经寓居永乐之说证据较为充足,张采田对诗歌的阐释过于忽视诗人诗句中蕴含的与创作地点的情感联系,其说不能成立。此外尚有另一首诗《灵仙阁晚眺寄郓州韦评事》的内容也传达出李商隐曾经在永乐寓居的信息,诗中有“满壶虫蚁泛,高阁已苔斑。想就安车召,宁期负矢还。潘游全璧散,郭去半舟闲”[10]506之句,表明作者曾经与韦评事同居永乐县,同游共饮,而此际两地暌隔,仕隐异途。

关于李商隐寓居永乐的起始时间,诸家之说各有不同。冯浩《玉谿生年谱》定长庆三年父丧除服后,李商隐即移居永乐。其理由是,据《祭裴氏姊文》记载,其父亲去世后,“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祔故丘,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5]814。“占数”即占户籍之数,蒲州在西京东北三百里外,贞观中升为四辅,故曰东甸。后会昌四年移家永乐,有“昔去惊投笔,今来分挂冠”句,则“占数东甸”指移居永乐。然冯氏于“永乐说”亦无把握,又提出“怀州说”加以补充,游移不定[13]。张采田《年谱会笺》和刘学锴《李商隐生平若干问题考辨》不同意冯浩观点,就“东甸”又分别提出“洛阳说”和“郑州说”,二说对冯浩之说无有力之反驳,而是围绕各自主张提出许多正面的论据,其中尤以刘学锴之“郑州说”最具说服力。冯浩此说尚有可疑之处,据李商隐会昌四年至五年寓居永乐所作诗歌,其前期的永乐寓居距离会昌四年为时不会太久。《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味题意,永乐居所的一草一木都是自己曾经亲自栽种的,到今年春天都已经长得非常茂盛了。如果是长庆三年即移居永乐,距会昌四年已15年之久,此时的树木早已围拱参天,不宜如此口吻。诗题所言应是栽种花木时间尚未太久,诗人即欣喜已经长得繁茂,故作诗达情。又据《灵仙阁晚眺寄郓州韦评事》中回忆与韦评事的饮酒畅游,且云“共誓林泉志”,应是成年以后情事,长庆三年李商隐方始十二岁,到十八岁入令狐楚幕府,少年时代不可能有此种生活情致。再者,李商隐《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二前辈二公尝于此县寄居》称韦评事为前辈,非少年时代好友的口吻。可以说,李商隐前期寓居永乐已经成年。是否可以说,少年时移居永乐,到成年时方始栽种草木,与友人游赏宴饮呢?这种推测过于纡曲,而且最关键的是,在有关李商隐早期生活居住地的文献记载中,郑州、怀州、洛阳在他本人的记述中都有可循的蛛丝马迹,而唯独无永乐之记载,这应该也是一个反面的证据。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在肯定义山会昌四年之前即寓居永乐为事实的同时,对于其始居时间则持存疑态度。傅巧英《李商隐在山西的行踪及其诗作系年考证》又提出了开成四年说,理由有二。第一,李商隐开成四年《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中有“思子台边风自急”句,悬想母亲对游子的思念,永乐县与盘豆驿隔河相望,而岑参又有诗《夜过盘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因此极有可能此时李商隐母亲即居住在永乐。第二,据《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树木从栽种到繁盛茂密需五六年的时间,从开成四年至会昌四年相隔日期正与树木生长期相符,故定会昌四年为宜[12]49-50。傅氏此说有牵合比附之嫌疑。实际上,尚有坚实证据表明,开成二年至开成五年,李商隐家居济源。张采田《年谱会笺》引钱楞仙说,据开成二年《上令狐相公第六状》中“虽济上汉中,风烟特异;而恩门故国,道里斯同。北堂之恋方深,东阁之知未谢”[5]118之句,济上即济源,义山母亲时居济源。又会昌四年作《祭裴氏姊文》云:“小侄寄儿,亦来自济邑。”[5]815-816同年作《祭小侄女寄寄文》又云:“寄瘗尔骨,五年于兹。”[5]830则寄寄开成五年夭折于济源,商隐弟羲叟其时同居于济源,故寄寄暂时埋葬其地。因此,傅巧英开成四年之说亦误。

考之李商隐生平,有关早期永乐寓居正面证据不多,实难确切考索,选出行迹明确且地理空间上与永乐相近、时间上与会昌四年相隔不太久远的人生阶段,或许可以推测早期寓居永乐的可能线索。按既然少年时代“占数东甸”非属永乐,且开成元年之前的寓居时间距离会昌四年久于十年以上,所以考察李商隐早期寓居宜限定在开成元年之后。开成二年登第之后,李商隐曾经东归济源省母,可知开成元年已经在济源居住,直至开成五年十月,又由济源移家长安。会昌二年,母亲去世,会昌三年在京守丧,又因岳父王茂元去世及亲属迁葬事宜,往来奔波于洛阳、河阳、怀州等地,三年底即赴太原李石幕府。(参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年表》)此八年时间,先居济源,又迁居长安,似无寓居永乐的可能。以往研究者执着于同一时间居住地唯一性的前提,非此即彼,故永乐寓居扑朔迷离。事实上应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李商隐在家居济源或长安的同时,亦有可能于永乐另置别宅。准此思路,再考察李商隐此期行踪,任职弘农尉与入周墀华州幕府与永乐地理相近,弘农县与华州皆与永乐隔河相对,一在永乐东南向,一在西南向,且居留时间都一年以上,有在永乐置宅之可能。李商隐任弘农尉为开成四年春夏至开成五年九月,十月得到河阳节度使李执方资助,即由济源移家长安,如在弘农尉任已置永乐居所,必无紧接着由济源迁居长安之理。相较而言,开成五年年末至会昌二年春在华州幕的时期,置永乐别居的可能性较大。首先,在周墀幕,未有幕职,且时往来于华州和长安之间,李商隐有余暇短暂闲居永乐;其次就时间上言,会昌元年距离会昌四年再次寓居永乐时间未久,与《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诗题所表达较为相符,故李商隐极有可能在会昌元年(841)至二年(842)在华州刺史周墀幕府时首次寓居永乐。

[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5.

[3]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4]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056.

[10]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傅巧英.李商隐在山西的行踪及其诗作系年考证[M].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12]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咸增强】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Geographical Factors and Time of Li Shang-yin's moving to Yongle

ZHI Yu-hu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Qiongzhou University,Sanya572022,China)

Yongle County in Hedong area was Li Shangyin's early residential place where he composed dozens of poems.This county was important for his poem writing.He chose to stay seclusively in Yongle because of the then social influence and its favo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which was near Changan.But from when he began to live in Yelong is still a question.

Li Shang-yin;Yongle;geographical factors;time;times

D638

A

1008-8008(2015)02-0022-04

2014-10-21

智宇晖(1976-),男,山西太谷人,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会昌永乐李商隐
彩色笔动起来
嘲桃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石榴
雪夜
醉菊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杨永乐油画作品
会 昌 米 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