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实践

2015-02-14 04:21刘莉湘君詹皖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刘莉湘君,詹皖生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学生工作处;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学院办公室,广西 桂林 541004)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实践

□刘莉湘君1,詹皖生2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学生工作处;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学院办公室,广西 桂林 541004)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以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并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重要的心理学力量,它超越了消极心理学,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在积极心理学导向下,通过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体验法、案例法、团体活动法等教学实践,对增强大学生积极情感、塑造大学生积极人格、促进大学生人际和谐等进行了积极探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实践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沿革与主要研究观点

(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简介

心理学自独立为学科以后有三项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①“二战”后,大部分心理学工作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领域,并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类的心理问题,这种病理式心理学(又称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通过对心理问题的修复(如修复个体损坏的行为习惯、思想动机、童年阴影等)来达到促使人获得心理健康的目的。消极心理学在治愈人类心理问题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人类发展更为重要的使命——如何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以及如何让生命过的更有意义,却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消极心理学以心理问题为中心,传播和渲染的多是消极的心理体验,而当代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并不仅仅是去除人类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助人幸福快乐并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同样去除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非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正是以改变这种偏向问题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20世纪中后期,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Martin E.P.Seligman)从习得无助研究转向习得乐观,在对乐观、幸福生活三成分理论等实证研究中主张心理学的研究从病态心理的研究和治疗扩展到人类幸福和美德的科学上,从而将积极心理学提升到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地位上。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吸纳了众多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沿用心理学已有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根植于社会应用领域,以实证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和预测人类走向幸福和完善的途径。其主要研究领域为:1.积极体验。主要研究积极情感(positive feeling,如愉快、欣喜等)、积极心境(positive state,如富乐、心醉神迷等)、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乐观和希望等人类主观层次的积极体验。2.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六大美德(包括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其中又包括了好奇心、创新性、爱的能力、勇气、宽恕、人际交往技巧等24种主要的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即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的最主要途径。3.积极的社会制度。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如积极的国家制度、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教育、积极的家庭系统等,使这些积极的外在因素对个体的生活质量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影响与实践

(一)我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由于长期以来受消极心理学主导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也在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暴露了固有的问题,存在着把课程中心偏向于心理障碍的鉴定、心理问题解决的倾向,存在着在目标方面重诊断和矫正轻发展、在过程方面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在效果方面重定性的描述轻定量的测试的问题。②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授课教师往往把普通学生当做“有心理问题”的授课对象,过于强调心理障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积极人格培养与积极行为训练等更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大部分高校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消极心理学导向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却治标不治本,效果乏善可陈。

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教育部阐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并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做了明确指示。作为现代学校教学的一直基本形式,课堂教学在我国目前高校专业课程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学科教学取向下,课堂教学常常变成单纯学科知识的传输:教师只是根据知识的逻辑性和教学的便利性选取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地教授制定内容;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以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健康课程力求在活动、体验、思考和领悟中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智慧,积极认知自我,用积极心态解读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优化学生的人格,加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和发展中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增强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学会创造幸福、分析快乐,提升生命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鉴于此,笔者尝试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探索, 并在实践层面进行积极的尝试。

(二)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

1.开展体验教学法,增强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应是这样的课堂:只要走进课堂,就像走进情感丰富的世界,走进思维碰撞的海洋,不知不觉你就沉醉了、忘情了,教师乐教、学生了学,人人都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这是积极心理学主张的“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又称“沉浸体验”),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并将它定义为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同时认为“心流体验”一般是个体从当前所从事的活动中直接获得的,回忆或想象等则不能产生这种体验。积极心理导向下的心理健康课程体验教学,是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学习与提升主观幸福感,最终掌握调节内部心理状态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操作程序为:情境创设——导入问题——互动体验——总结分析。

例如:在让大学生学习《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章节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哈佛大学《幸福课》中讲述了“蒂姆的故事”。蒂姆从小学开始,忙碌的人生就开始了。老师和父母总是告诫他要认真学习,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蒂姆虽然不喜欢学校,但是仍然努力学习品学兼优,逐渐接纳了大人的价值观并深信不疑,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都会变好的。可是当收到录取通知书没几天,激动过后的蒂姆又陷入焦虑和压力中。大学毕业后他兴奋地告诉自己,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是工作充满了压力,当他拥有豪宅、名车、存款一辈子也用不完时,他被身边人认定为成功地典型。但是蒂姆并不快乐,并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很快,他有感到了对生活的厌倦。

问题导入: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常常是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和老师就会奖励你;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奖金。人们常常关注和不断追寻下一个目标,导致终生盲目追求。如果你是蒂姆,你有什么感想?(或你在蒂姆的身上是否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什么是快乐?快乐与幸福是否等同?

互动体验:《幸福账本》、《情绪万花筒》、《创造心流》、《乐观大妙招》等团体心理活动。

自我总结:学生畅所欲言地谈情境学习与活动体验后的感想和感受,推荐学生进行课后深度自学(《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幸福心理学》等),让每位学生写下本章的学习心得。

2.开展案例教学法,塑造大学生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强调健全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并认为任何个体的人格均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当人格的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表现出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时,便容易形成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45种积极人格品质,包括乐观、爱、感受力、创造力、关注未来等,并归纳出积极人格的三个特点:内部心理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常常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结合某主题的学习,选取具有启发性(学生常见的问题)的案例或新闻,鼓励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思考意见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案,筛选出令人满意的行为模仿标准。并通过课堂组间分享,了解更多不同角度的观点,集思广益,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观念体系。具体操作程序是:案例呈现——主动学习——小组协作——建构提升。

例如:在学习《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或《生命教育》这一章节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了一个真实案例:田甜,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现北京田甜动画工作室总经理。12岁时遭入室抢劫的歹徒割断了颈髓,导致全身高位瘫痪。小女孩没有因生活的不幸遭遇而沉沦,她意志坚强聪明好学,每天躺在床上用嘴咬着筷子坚持打电脑,年复一年,小女孩终于在电脑世界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了小有名气的“大闪客”,2000年开始接触FLASH动画,作品《没有爱的地方没有天堂》等在全国大赛中获奖。2003年MTV作品《不变》获得傲旗MTV精选FLASH大赛一等奖,2005年成为中央电视台《快乐驿站》栏目合作伙伴,制作了近百部相声小品动画。曾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中国十大闪客。

自主学习:根据教师讲解的积极心理学“心理韧性”(Resilience,大陆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心理韧性”、“韧性”、“灵活性”、“抗挫性”等。台湾学者称“复原力”,香港学者译为“抗逆力”、“压弹”等。指个人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重大生活压力的良好适应,即一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理论和,在自主学习阶段独立思考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完成《生命的底色》、《不做受害人》等个人练习。

小组协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开展《生死对话》、《携手走出阴霾》等团体心理训练;全班再次分成两个大组,正方与反方分别以“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挫折不利于成长”为题,每组成员学习本章的内容,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案例,让学生充分讨论:造成挫折的各类原因是什么?如何正确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本章节学习后的收获总结出来。并鼓励学生课后利用参考资源《韧性——寻找压力之下的韧性》、《恢复力》等进行深度学习。

3.开展团体辅导训练法,促进大学生人际和谐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增强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如张灵等以大学生为对象专门研究了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和人际关系困扰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积极情感和人际交谈困扰、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呈显著相关,消极情感和人际关系困扰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孟万金教材)大学生在各类人际团体中,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因此,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如团体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行为示范与训练等),以营造积极、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途径开展促进大学生人际和谐的教学活动。团体辅导训练法的具体操作程序为:引发兴趣——情感体验与感知——自我探索——领悟内化——练习迁移。

例如:在学习《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这一章节,我们采用了如下的团体心理活动设计,操作步骤为:

引发兴趣:情景剧表演《友谊的内涵》,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分别扮演友谊中的6类朋友:成就你的朋友、支持你的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牵线搭桥的朋友、听你倾诉的朋友、吃喝玩乐的朋友。思考:那种是真正的友谊,友谊的内涵包括了什么核心元素?

情感体验与感知:《早班车厢的故事》,体验真诚开放内心才能走进别人心灵世界的交友原则。

自我探索:《走出圈外》,学会表达与倾听。在练习纸(纸上有4个由大到小的同心圆)完成如下练习: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安静下来;然后,看着手中的这张纸,请在最外圈写出:生活中你感到最开心、满足、快乐,但很少跟人说的一件事;在第二圈写下:生活中你很不开心、很感伤心、难过,但很少跟人说的一件事;在第三个圈内写下:我想结交的朋友的5条标准,为什么?在最内的一个圈里,用三个形容词来概括你觉得最能代表自己的人格特质。完成后两两一组分别扮演表达者和倾听者,将以上完成的内容向对方倾诉。

教师请学生代表发表担任倾诉者和倾听者的感受。总结:开发内心,并学习与人交谈时真诚的态度和尊重对方的原则,灵活运用倾听技巧,增强人际交往的技能。

领会内化:从《希腊神话故事:讽刺神》中体会人无完人,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他人过于苛求;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多体谅和宽容他人。

练习迁移:《友情健身操》等团体心理游戏。教师总结:美好的友谊与人际关系,不仅需要原则约束,同样需要一定的技巧。只有付出真诚、用心感受、真心接纳和理解,积极实践,一定能收获真正的友谊!

结语

很多研究表明,参与程度高、内心体验深刻的教育形式才能使心理健康获得真正的实效。课堂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对于处在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根据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特点,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导向的积极尝试。 ■

注:

① 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107

② 石文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宜宾师院学报,2011,(9):96

[1]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 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62-566.

[2]周飞生.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56.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275.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89.

[5]王春娜,金鹏.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33.

[6]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89.

[7]刘正荣,陈家麟.论科学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J].扬州大学学报,2005,(4):36.

【责任编辑 吴庆丰】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about the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LIU Li xiang-jun1, ZHAN Wan-sheng2
(1. Dept. of Student Affairs; 2. University Office, 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

The ris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o human virtue and potential, and to help all people get happiness as a goal of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strength, it transcends the negative psychology, becomes the core value of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rough the teaching , such as the experience method, case method and group activities method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explores the way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emotions, shape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ersonality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so on.

positiv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teaching practice

G444

A

1004-4671(2015)03-0143-05

2015-02-02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2013ZZ017)阶段性成果。

刘莉湘君(1978~),女,湖南益阳人。讲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心理方向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等。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