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电影教学实践及其大学电影特点
——高校电影教育系列研究之四

2015-02-14 04:21□张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学改革艺术

□张 逸

(广西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论高校电影教学实践及其大学电影特点
——高校电影教育系列研究之四

□张 逸

(广西师范大学 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高校电影教育实践活动有其自身规律与特点,一方面应该遵循教学规律体现出电影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另一方面应该遵循电影艺术规律体现创新创意以及制作特点。在课外活动及其社会实践活动范围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更应该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教学实践与电影艺术实践的探索性特点、校园学生活动的青春性特点、高校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学院派特点,使之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电影教育;教学实践;大学电影;实践教学体系;电影特点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改革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高校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不仅是使教学内容获得有效实现的工具和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的改革,从而影响到教学内容改革和课堂教学体系与结构的整体改革。高校电影教育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电影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专业课程结构调整、艺术教育资源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电影教育方式及其教学方法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构电影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强化电影教育的理论、知识、技术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电影实践教学内容及其实践训练,注重在电影艺术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上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一、推进高校电影教学方式的改革的思路

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新媒介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教学技术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大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陈黎明指出:“我们对文艺学与文学理论应有一种当代性的理解。在新的社会文化情势之中,整个人文教育包括文学理论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科技文化的角度发展,‘读’的时代向‘视’的时代的转型,素质教育的提出与现实运作……。面对以上相关问题,高师文学理论教学必须作出新的选择,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1]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此,电影教学方法改革也是如此。读图或图文时代固然有其负面影响,但其积极作用不能忽视,应该扬长避短将其引入教学方法改革中。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艺术与媒介的融合,电影既是艺术形式,也是媒介及其传播媒介的一种形式,因此电影艺术与电影媒介融合为一体。电影作为媒介既有工具性和手段性又有本体性和目的性,也就是说既可以视为电影信息承载、保存、传播、接受的媒介形式,又可以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电影教学中,电影不仅成为教学内容,而且也成为一种教学形式与教学方式,电影作为媒介的工具、方法、手段被教学方式所充分利用,作为艺术形式的经典作品也成为教学资源和材料,构成一定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一方面必须考虑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教学传统和优质教学资源因素,徐亮指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吸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方面已有的条件和思路中的合理内容。这不仅可体现教育保持的连续性和改革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改革措施有可操作性,可得以实施和贯彻的关键”[2];另一方面,必须与时俱进考虑社会时代发展对教学改革的现代需求。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在整体上趋向于现代化、技术化、硬件设备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改革,凸显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张诗亚、周谊指出:“它含有对人的较多的研究和对学习者的较多的重视和尊重,使用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也比较多,幻灯、电影、无线电、电视、计算机等都在其使用之列。现代的教育技术由于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的支持,经常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一些过去时代不可想象的教学,取得了古人难以想象的教学效果。”[3]教学中教育技术含量的提高,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潮流推向高潮。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知识的承载形式、传播媒介和交流工具手段,无疑具有多媒体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在高校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当然更是电影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和手段。除此之外,电影教学方式还有以下多样化表现形态,体现出电影教学方式的特点。

二、高校电影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基于教学改革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而且基于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潘懋元认为:“在当代,大学肩负着培养高科技、高素质专门人才,引导社会走进知识经济时代的重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将被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进入经济运行过程,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大学自身的变革”[4]。现代高等教育正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产物,实践教学也正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结果。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观念更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无疑推动了教学改革发展。因此,高校电影教育教学改革也必须加快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步伐,构建新型的现代电影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王冀生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的教育、科技、生产这三项活动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浑一’到农业经济社会的‘分化’,再到工业经济社会的‘结合’,再到知识经济的‘一体化’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知识的传承、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物化的统一。”[5]故而,实践教学实质上就是强化理论与实践、高校与社会、素质与能力的统一。实践教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实践性环节及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体现在课外与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杨学礼、马啸风等指出:高师建立起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社会实践”、“中学实践”、“科研实践”、“专业实践”、“劳动实践”、“课外实践”[6]等六个部分构成。电影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围绕电影教育开展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与社会活动,这就需要建立电影活动平台,诸如电影技术实验室、电影创作室与制作室、电影梦工场、电影教学实践基地、电影沙龙、电影协会与电影评论协会、电影观摩会与研讨会等,构成电影实践教学平台及其活动形式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结构性。

三、电影教育实践活动的大学电影特征

所谓大学电影,一方面指以大学及其大学生生活为题材创作制作的电影艺术作品;另一方面指大学电影专业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自编、自导、自演、自制的电影作品及其DV小电影。对于非电影学院的其它高校所设置的电影专业及其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而言,较多地是通过DV小电影创作制作方式构成大学电影形态及其电影作品。这类大学电影可谓高校电影教育教学的产物及其实践教学结果,具有鲜明的大学电影的体质特征。

其一,高校教学实践与电影艺术实践的探索性特点。作为高校电影实践教学的电影活动,从创作活动看,与电影制片厂、电影制片公司等电影生产厂家的创作活动具有某些共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探索性强。大学电影或学院派电影、学术电影往往被称之为探索电影,就在于追求电影创意性的艺术内容与形式的探索,甚至融入新的理念、观念及其新理论、新方法探索元素,以及新媒介技术与新媒介艺术元素,诸如纪实性电影、非常化电影、非虚构电影、先锋电影、实验电影、生态学电影、人类学电影、学术电影、文化电影等,以及探索电影的数字技术、3D技术、动漫技术、设计技术的电影应用等。但核心仍然是艺术电影,或纯艺术电影,它不仅是一种新的艺术探索,而且是一种学术探索,赋予艺术探索以学理肌质和学术意义。主张艺术电影而提出非“标准电影”的“艺术电影”观念的美国电影理论家安德鲁认为:“艺术片更加与众不同——它们打断了整体的视野好凝聚性。我们允许这种‘中断’常常出于对拥有这种真正视野的创作者的尊敬,正如我们想象布莱松对于价值有着完全‘另一种’感觉一样,我们尝试去吸纳他们的感觉,哪怕仅仅只是试验。”[7]其书译者许怀静在译者序中指出:“安德鲁提出‘标准电影’这一概念,指出受众在观影过程中的‘接受模式’,而艺术电影是‘不一样’的电影,因为它们置身在系统之外,是对‘标准电影’背后系统的突破,也是对受众‘接受模式’的挑战。艺术电影经常会唤起观众对电影全新的感觉。”[8]因此,学院电影的艺术化和学术化探索带有先锋性、前卫性、反叛性不言而喻,突破“标准电影”的“接受模式”的努力追求毋庸置疑。尽管他们在探索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问题,但其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难能可贵。

其二,校园文化活动的青春性特点。实践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平台,学生时期的青春特征由此凸显。楼倩指出:“新型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提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现代教学方法基础上的,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它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9]事实上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十分浓厚,青春朝气和热情十足,活动特征尤其明显。从实践教学意义上而言的学生(或师生)主体与作为实践教学活动成果的作品,青年文化身份必然充满青春与活力、激情与理想、萌动与骚动,使其活动具有青春期带来的所有特点、优点和缺点,惟其如此才能体现出不同于世故老成的朝气、勇气与锐气,才能在成就与功名面前敢于超越。因此,尽管大学电影或学院派电影显得有些稚气而不够成熟,但或许会给电影圈吹进一丝丝青春气息,或许会给电影新人一点点经历和经验,或许昭示出电影发展方向与未来。

其三,高校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学院派特点。学院派这一概念颇有争议,既含褒义也含贬义,但作为一种现象与类型已经引起社会与学界重视。本文着重于从特点指称角度分析。大学电影来自大学,确实具有大学的一些特点、优点和缺点,具有理论优势而实践则成弱势,具有学科专业优势而不乏职业应用劣势,具有教学资源优势而缺乏社会资源等基本状况,大学电影因之而表现出优势之长和弱势之短,当然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并非难事,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学院派电影特色,特色本身就是一种优势。殊不知,影坛活跃的大腕导演、明星、名人大多数出自大学培养,甚至成名者还要报考大学及其提高学历层次,今后活跃在影坛的电影人也许就在学生中,大学电影也正是他们迈入影坛的第一步。当然,学校毕竟是一个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场所,作为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产物的大学电影与电影艺术存在许多差异,需要在质量与品质上不断学习和提高,因此,在保持和发扬大学电影传统及其优势特征基础上,还需要探索与创新,提高大学电影的层次与档次。

以上这些特点不仅是实践教学的电影创作活动及其大学电影的特点,而且也是电影欣赏、评论、研究的特点,都应该与高校环境、校园文化氛围、专业教育、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紧密相关。艺术素质与能力培养,也是理念精神和鉴赏力的培养。康德指出:“人们把由理念灌注生气的心灵原则称之为精神。鉴赏力是对在想象力中联结杂多的形式作纯粹范导性评价的能力,而精神则是为这种先验想象力提供基本模式的创造性的理性能力。精神和鉴赏力,前者是为了建立理念,后者是为了那些与创造想象力的法则相适应的形式而要限制这些理念,以便把它们首创性地(而非模仿地)塑出来。”[10]艺术教育塑造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与艺术能力是多么重要。因此,根据电影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及其教学方式特点,打造和培育高校办学特色以及专业、学科、课程和人才培养特色是素质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途径。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不仅仅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而且在于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确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确立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知识理论应用作用、验证作用及其创造作用。王先霈指出:“我们的教学应该鼓励和启发学生正视新的现实,通过观察和思考,逐步引出新的见解”;“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见解,批判的精神和开阔的视野,能够适应世界的变化,能够参与到新的文艺思想的建设中去”[11]。为此,电影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及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都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旨归,使培养对象成为社会时代与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新型人才。 ■

[1]陈黎明. 高师语文教学论[M].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214.

[2]徐亮. 21世纪知识状况的估价[A]. 吴秀明主编. 大学文科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学改革与实践[C]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92.

[3]张诗亚,周谊. 震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48.

[4]潘懋元. 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趋势丛书·序[A]. 田建国主编. 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趋势丛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1-2.

[5]王冀生. 现代大学文化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17.

[6]杨学礼、马啸风主编. 高师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研究[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13.

[7][美]达德利·安德鲁. 艺术光晕中的电影[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10.

[8]许怀静. 译者序·艺术电影与精英批评[A]. [美]达德利·安德鲁. 艺术光晕中的电影[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7.

[9]楼倩. 中文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中文人才的成长[A].吴秀明主编. 大学文科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学改革与实践[C].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222.

[10][德]康德. 实用人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7:145.

[11]王先霈. 文学理论·前言[A]. 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

【责任编辑 吴庆丰】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University Film Education and the Features of University Film

ZHANG Yi
(School of Desig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university film education has its own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it should follow the teaching law and reflect the fil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characteristic;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uld follow the rules of film art and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ative and production innov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involv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should reflect practical and explo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film education, displaying the youth characteristic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embodying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in film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

film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university films;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ilm feature

G642

A

1004-4671(2015)03-0114-04

2014-11-27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学批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YJA751063。

张逸(1983~),湖北黄冈人,艺术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与摄影艺术、动漫艺术。

猜你喜欢
大学改革艺术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改革之路
纸的艺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