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三点思考

2015-02-14 04:21孔杰斌张春秀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选文学史

□孔杰斌,张春秀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三点思考

□孔杰斌,张春秀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本文认为,要提高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可以从以下这三方面着手:一、重视文体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二、适当运用对比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三、适当选讲作品选以外的作品,让学生全面了解文体的面貌及作家的创作风貌。

古代文学;文体;对比教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近年来,古代文学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受到轻视,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逐渐引起了国内各高校专家学者的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对此亦形成了一些看法,在此不揣浅陋,也谈谈自己的观点,以就教于方家。窃以为,文学史教材,包括作品选编写存在的某些缺陷、教学方法上的陈旧,是导致古代文学教学效果不佳的两个原因。笔者以为,在授课时对文学史教材和作品选的内容进行调整和重新整合,在教学方法上能适当运用对比法,对于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古代文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下面试作详细的论述。

一、重视文体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当前高校通行的文学史教材的编写方式多是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这对于学生了解某些阶段的文学发展面貌固然有利,然这样的编写方式并非立足于文体本位,其后果是导致学生对于文体的特征和变化的认识十分模糊。赵义山先生对此曾有专论:“中文系的学生学了几年的文学史,不少人能按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思路,对某些朝代的文学发展概况有大致的了解,但如果要具体到某一文体的体式结构与发展变化这些真正属于‘文学’之‘史’的内容,恐怕就难有清楚的认识,也难言其详了……存在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这与多年来我们在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中所持有的历史本位主义原则有极大的关系……人们在探讨文学发展历史时,不是真正立足文学本位,而是有意无意地立足社会历史;不是注重研究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是注重探讨社会对文学的影响;不是把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去研究它的审美构成,而是过分重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及其社会文化内涵。”[1]

赵义山先生一语道出了当前高校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弊病,相信这也是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文学史教学中所产生的困惑。我们认为,教师在讲授文学史时,就应该要讲清楚“文学”发展之“史”,要让学生了解各文体的特征及发展规律。然由于现行文学教材的编写模式以及高校依此模式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要达到上述要求并非易事。要改善这一局面,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给学生梳理各种文体的特征及发展走向。以汉代辞赋的教学为例,笔者所采用的教材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汉代辞赋分属秦汉文学的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和第五章“东汉辞赋”,中间还综合了散文、诗歌等章节。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材存在这样的缺点:赋体的发展脉络勾勒得并不清晰,对赋体各阶段特点的介绍也语焉不详。如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在正式介绍西汉辞赋之前,对于赋的起源只有简短的几句话:“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2]。在第一节“骚体赋及九体”,论及骚体赋的代表作家贾谊及其《鵩鸟赋》,对于《鵩鸟赋》的体制只有这样简短的两句话“在体制上,则表现为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3]那么骚体赋的特征是什么,它与后来的新体大赋有何区别?贾谊之后,骚体赋的发展又是如何?如此等等,教材均没有作出具体详细的介绍。甚至有学生认为,在汉大赋盛行时期,骚体赋便消失了。鉴于此,笔者把教材的第二章和第五章独立出来,梳理了汉赋的起源、发展、兴盛和转变过程,通过讲授具体的作品,引导学生概括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的主要特征。同样的方法还可在宋词教学中应用。众所周知,宋词是宋代的代表性文体。但是,因为通行的文学史教材在编排宋代文学时,往往把诗、词、散文、小说等文体“共冶一炉”,所以宋词的发展脉络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这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把宋词单独列出,梳理其从晚唐五代至南宋末的发展脉络,并详细分析宋词在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适当运用对比教学法

本文所谓对比教学法,主要针对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将古代文学中同属一系列题材的文本进行对比;二是将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文学元素(主题、人物、情节等)的异同;三是对于某些有争议的作品或文学现象,可列举学界的多种观点,让学生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在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运用对比法,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试分述之:

第一种情况最适合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世代积累型作品的教学中。所谓世代积累型是指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种题材进行不断加工完善,最后由文人编订而成的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要讲授的作品与其前代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文本中人物、情节、线索、冲突、主题等文学元素的变化。如《西厢记》的教学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众所周知,《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传奇,随后又经历了宋、金、元时期民间和文人的重新阐释。在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细读《莺莺传》和《西厢记》,让他们思考《西厢记》是如何在人物、情节、冲突、主题等方面对《莺莺传》进行创新和超越。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加以点拨和总结。通过这样操作,不但使教学水到渠成,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文本的教学中。如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学生对作品比较熟悉,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容易。但是,笔者想到《陌上桑》是由“桑中”母题演变而来的,此前的相关文本有上古时禹与涂山氏在桑中遇合的神话传说、《诗经》中的“桑中”篇目、汉代以“桑中之事”为题材的同类型故事,如《鲁秋洁妇传》、《陈辩女传》等。因此,在正式分析文本之前,笔者首先把上述文本列举出来,并逐一作简要的介绍。然后,笔者让学生思考《陌上桑》在写作手法和结局处理上,是怎样对前代作品进行创新和超越的。通过这样处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了,最后经过学生的讨论和笔者的讲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

再看第二种情况,教师将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作比较,引导学生从主题、情节、人物、内涵等方面思考二者的异同。如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这也是一篇被选入高中教材的作品。对于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学生早已如数家珍。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对授课的内容作了更深层次的处理。如同样是分析焦母的形象,笔者将其放到东方文化中“母子一体”的文化现象中去分析。因为在古代东方,女性爱情普遍受到压抑,无法张扬,于是将爱的力量注入儿子身上,而这种爱一般都伴随着对其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的剥夺,焦母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中外名著中,“焦母”式的女人还有许多,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寒夜》中的汪文宣母、《原野》中的焦大星母、《大雷雨》中的卡巴诺娃、《儿子与情人》中的莫莱尔太太,等等。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把焦母与上述作品的人物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看问题的视野也会更加开阔。又如上古神话的教学,我国的神话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等,而外国神话,如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日本神话等,亦有相同的神话类型。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把外国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中的相关篇目作了简要的介绍,这样处理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课后主动去查找相关的作品阅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中外神话在民族精神、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差别。

当然,这种教学法虽然能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但同时对教师文化素养的要求也较高,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最后看第三种情况。大学的教育与中学的应试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它更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学术的熏陶是其中的一条途径。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对一部(篇)作品或一种文学现象存在多种看法是屡见不鲜的事情,教师在讲授古代文学史时,也会不可避免地碰到类似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笔者的做法是,把学界的相关论点列举出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将其作为锻炼学生思维的途径。如讲授《古诗十九首》之一的《涉江采芙蓉》,关于该诗的作者,学界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游子;二是思妇。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笔者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学生就以上两种说法进行简单的辩论。最后,笔者才把具体的学术观点列出来,进行点评。又如汉乐府名篇《江南》,诗句十分质朴易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该文句虽然质朴,然其思想内涵则可有多重解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朱东润先生的“劳动愉悦说”;第二种是“爱情隐喻说”,以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持这种观点的如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吉川幸次郎的《中国文学史》,闻一多先生的《说鱼》等;第三种是“向往自由说”,持此观点的有王富仁先生《鱼,自由的象征》。笔者在讲解时也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列举上述三种学术观点,并逐一讲解,学生同时也可以对上述观点进行辨析,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见解。总的来说,这种教法能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欣喜,既锻炼了思维,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当选讲作品选以外的作品

古代文学课程可以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在讲授文学史的过程中,必定会穿插作品的讲解。但是,某些作品因文学价值不高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重要,往往未能纳入作品选的编写中,这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作家创作的风貌是十分不利的。如郁贤皓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教程》,这是一部将文学史概说和作品结合起来的教材。该教材在简介李清照词风时云:“前期词多涉闺情相思,不乏清新优美之作;南渡后所作,每多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风格一变为低回婉转、凄苦深沉。”[4]这段文字较准确地概括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差异。但是,在其后的作品选讲时,却只选取了李清照后期的词作《声声慢》一首。又如在评价明代诗人李梦阳的诗风时,教材是这样概述的:“……而以格调高古、风格遒劲、气势雄健见称,词意深刻而微婉。由于过分强调复古,其诗流于形式的模拟,缺乏创新,为世人诟病。”[5]可见,李梦阳诗作的优缺点都是十分明显的。但在选取作品时,编选者却只选取了《秋望》一首,该诗抒发了感时怀古的幽情,风格雄浑劲健,慷慨悲凉,是李梦阳诗作中文学价值较高的一首。笔者以为,编选者若能再选取李梦阳一到两首缺乏新意的模仿之作,那么学生会更好的了解李梦阳诗歌创作的缺陷。

再者,某些文学样式因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高,导致很多作品选没有把它们选入其中,这对于学生了解这些文体的面貌是十分不利的。如大多数文学史教材都有介绍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章节,内容包括话本的定义、种类,诸宫调的定义及形式等。但大多数作品选只选取比较重要的作品供学生阅读,如郁贤皓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只选取了话本《碾玉观音》,而诸宫调作品则无一篇入选。李道英、刘孝严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选的作品较全,有《西厢记诸宫调》和话本小说,但所选话本小说全属于小说话本,而讲史话本和说经话本则无一作品入选。笔者认为,对于文学史教材已有提及的,但并没有入选作品选的篇目,教师在授课时可适当列出一到两篇供学生阅读并讲解。如说经话本,今仅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什么是“诗话”,教材是这样定义的:“至于‘诗话’一体,王国维在所作‘跋’语种说:‘其称诗话,非唐、宋士夫所谓诗话,以其中有诗有话,故得此名。’”[6]又谓“就‘诗’与‘话’的关系看,‘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诗’是一种辅助手段,便于听众或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7]虽然教材对于“诗的解释比较详细,但是依然比较抽象,而目前大多数作品选都没有选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哪怕只是其中一部分。笔者以为,既然现存说经话本仅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种,要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话本中“诗”与“话”的组合形态,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并就其中的某些部分作简要的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上述内容只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所引起的一些思考和所作的微薄努力,旨在抛砖引玉,希专家能批评指正。 ■

[1]赵义山,万伟成. 让文学课教学回归文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550.

[2][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55,156.

[4][5]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教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11,380.

[6][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05.

【责任编辑 潘琰佩】

Three Thoughts about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KONG Jie-bin,ZHANG Chun-xiu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there were three aspects need to be embarked on when comes to teaching. First, stress on stylistic features and its law of development. Second, use of contrast teaching method properly, arous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broadening their horizon. Finally, introduce some works beyond the textbook to the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them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both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he author’s creative features.

Ancient Literature, Literary Form, Contrast Teaching, Selected Works

G642.4

A

1004-4671(2015)03-0107-04

2015-02-20

孔杰斌(1983~),男,广东南海人,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戏曲。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作品选文学史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张欣欣作品选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卿可均作品选
作品选
非遗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