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兰珠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汉壮五色词比较研究
□邵兰珠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二者息息相关。“青、红、黄、白、黑”是最重要的色彩词,通过来源、构词特点、发音分布、古今读音和文化蕴意演变等方面的阐释比较能更深刻理解汉壮色彩词。
色彩词;汉语;壮语;文化特征
对于缤纷万物的色彩感应认识是具有民族性的,对其来源和读音分布进行深究,我们能分析出不同民族对色彩的不同认识方式、构词特点和构词规律等。人们在给事物分类和命名的时候,会从内涵上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也会从外延上来认识事物的特征。社会的发展带来认识的发展,民族间对色彩本质和外延的感知也会不断变化,新词的产生或者构词法的变化以及民族语言所承载的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会随之发生。
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来说明世间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形成了一整套学说,即阴阳五行说。我们祖先对色彩的理论就是“五色说”,即“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这种传统的“五色”即来自古代哲学思想“五行”。下面将从色彩的代表颜色“五色”中来一一探讨它们的语言文化内涵。
(一)青
1、“青”的汉壮发音分布和词义来源比较
在汉语中,“青”和苍、绿近义。“苍”可以表示青色或者灰白色,我们看到很多表青色的词,如苍绿、苍青、苍碧等等。在传统的“五行说”中,青是木的对应色。春天,木神催春,草木萌生。木为青,青是春之色。《说文》:“東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屬皆从青。”《释名·释彩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由此可见,古代汉族对青的最初理解是绿色。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颜色,在春天里,万物复苏,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青的绿色义在汉语中常见于青草、青菜、青苔、青山绿水等,在古代诗词中随处可见。如《过零丁洋》一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中“汗青”指的是史册,来源和“青竹”有关。[1]
“绿”在壮语中也有几种说法,常见的“he: u1、lok9和tshiŋ1三种。武鸣、平果、宾阳、忻城和三江等都读he:u1,德保读lok9,忻城除了有的读法he:u1,也有lok⁸tshiŋ1,这一说法出现在隆安,但是在南邕演变为tshiŋ1。除了上述三种读法,he:u1分别在贺州演变为je:u1,在上思的读音演变为heu1。[2]he:u1、heu1、je:u¹读法可能和汉语“黝”有关。[3]《说文解字》:“黝,微黑青色。从黑,幼声。”《尔雅》:“地谓之黝。”段玉裁注:“谓谓微青之黑也,微轻于浅矣。”这些读法和汉语“青”很可能是同源词,而读音“tshiŋ1”应该是借用汉语普通话“青”,“lok⁸”也应为粤方言“绿lok6”的借用。壮语本就有固有词“he: u1”,而且“lok⁸”的分布范围较小,所以“lok⁸”应是较晚才借用的。[4]
2、“青”的汉壮古今意蕴比较
汉语的色彩词大多从事物的名称发展而来。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很多色彩词,如黄、玄、黑、乌、朱、彤、青、绿、蓝、白、素等,这些词都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而且颜色的具体概念相对高技术的现代来说要模糊,所以赋予颜色的文化思想也不同。
“青”在汉族中主要有四种文化意义。第一,表蓝色调。《荀子劝学》中提到“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里的“蓝”是蓼蓝草名,可用作蓝色的染料,在这里是指靛蓝色。这种用法主要是在古代,现今几乎不再使用。第二,表卑微,现今已经不存在。在古代服饰中,青衣的地位是较低的。古代穿青衣的人一般地位较低下,比如婢女或者戏曲表演中的一些旦角。唐代官制规定八品、九品服青色,诗人白居易元和十年被贬任九江郡司马,官列九品,着青衫。第三,表开阔或者光明正大。这个意义在“晴天”中体现很明显,“青天”给人的感觉是高远坦荡的,所以经常用来喻指胸襟开阔、光明正大,“包青天”由此而来。现在这在汉语很少见到,只是在“青天白日”、“蓝天白云”中可窥见其踪迹。但外族天主教仍认为青色是纯洁、超凡脱俗的象征。第四,表绿色,象征黄金岁月、希望、和平,古今同义,而且在现今用得更多。青是春色,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也代表人生中最精彩的岁月,比如青年、青春岁月、绿色家园等。[5]
在壮族地区,“青”的用法和汉族稍有不同。和汉语最后一个意义“青”表春色,象征生命和希望一样,壮语也有同样的用法。除此之外,壮语的“青”还有两个特殊含义。第一,表凶狠、厉害之义。这个意义刚好和“希望”相反,是贬义色彩,如他真凶狠:te¹kau⁵he:u¹ho¹。第二,青气,作名词使用,指蔬菜水果没熟的味道,如臭青hau¹ he:u¹。[6]
(二)红
1、“红”的汉壮发音分布和词义来源比较
汉语中,表示“红”的词语主要有赤、朱、丹和红等。“赤”是火红色,属于正色,对应五行中的火,在古代使用范围广。“朱”是大红,颜色较深。“红”指浅红,《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可见古代“红”出现的年代较“朱”要迟,而且和今天所用的红色有认知上的差别。
壮语“红”的说法较多。武鸣有两个读音,分别是hoŋ²和ʔ diŋ¹,平果读niŋ¹,宾阳读hoŋ²,忻城也有两种读法,hoŋ²或者ʔ diŋ¹,贺州读作ʔ diŋ¹,三江读liŋ¹,上思是ʔ dəŋ¹或者hoŋ²,德保读作 ʔ dəŋ¹。[7]蓝庆元先生认为上述大部分读音和汉语“赬”有对应关系,“赬”在《广韵》中作“赪”,彻母清韵,折合为上古音*theŋ,段注:“《周南•汝坟》文,今《诗》作赬。”而hoŋ²应为汉借词“红”的读音。“红”的上古音构拟为“*glo:ŋ”,中古音为“*ɦuŋ”,和今天的“hoŋ²”读音比较接近。[8]
2、“红”的汉壮古今意蕴比较
在世界很多地方的原始岩画中都能发现人类早期涂抹了矿物颜色或者动物鲜血的痕迹,可以看出红色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颜色之一。不管是汉族还是壮族,红色都是受欢迎的颜色,所赋予的意义也有大部分相同。相同的意义有:第一,驱疫辟邪。先民对红的认识离不开火,火光赤红,取火较困难,火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可以驱赶恶兽等,先民对火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这个意义一直在各民族中沿用至今。如壮族现在还有挂红kwa5hoŋ2的风俗。第二,表喜庆。从古至今,各民族的人们都会把红色和喜庆联系在一起。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贴红对联,放用红纸包裹着的爆竹,有些还挂很多红灯笼。结婚办喜事,要发红喜帖,贴红双喜,穿红礼服和红鞋子。一切和喜庆相关的事情,不管是结婚还是店庆,都称为“红事”,壮语也有“hoŋ2fø5fø5、hoŋ²klək7klək7”等词语。第三,表妒忌或者暴力,这时候可以用作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最常见到的词语是“眼红、红眼”,在壮语中是“ta1hoŋ2。[9]
除了这些意义之外,在汉语中还有两个和壮语不同的意义。第一,红在古代是正色,而且地位高,一般是特权阶级使用的颜色。古代服饰有等级之分,一般穿红色衣服的都是贵族或者高官,普通人不能乱穿红衣。红色也和宫廷官府的建筑或者日常用品相关,如宫殿庙宇等都是用红色涂料,皇帝用朱砂红来批阅奏章等。第二,在近现代,红色还有革命的象征。这一象征意义先来最法国,再由共产主义活动,经苏联传入中国,这一意义是后起之义。[10]
(三)黄
1、“黄”的汉壮发音分布和词义来源比较
汉语中,“黄”在五行中和土对应,土处于中央,为最尊。《唐韵》:“乎光切。”《说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自古以来,农耕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人们崇尚大地。黄色是大地的本色,其子让之性,万世不易,有天德之美,古人以此为尊,而统辖四方的最高统治者处于中央位置,故称为“黄帝”。[11]
壮语“黄”的说法较统一,有he:n3、je:n3和liŋ1等说法。he:n3主要分布在武鸣、平果、宾阳、忻城、三江和德保等地,而贺州主要是读作je:n3,上思读作liŋ1。he:n3是民族固有词,有其它变体,如hɛ:n3、xe:n3、je:n3、jian3等。liŋ1也有不少同源词,如ly:ŋ1、lu:ŋ1、lɯ:ŋ1、lə:ŋ1、ʦɯ:ŋ1等。[12]马山壮语中,he:n3的使用范围大,凡黄色东西均可用,lɯ:ŋ3则多指黄土、黄泥等。
2、“黄”的汉壮古今意蕴比较
汉语和壮语中,“黄”的相同意义主要集中在两点上。第一,表尊贵者权利,主要用在古代。“黄”在古代是尊色,和儒家“君权神授”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因素有关,黄色成为帝王之色是在汉代,专用在唐代。黄色代表天德之美,体现了自然之性,是皇权、崇高和尊严的象征,皇榜、黄袍等词语中都能看出此意义。而在壮族闻名远近的五色糯米饭黄色是首选,在对黄色的这个意义认识上是一致的。第二,表示草木枯萎,或者事情失败,生活部景气等,比如汉语词汇的黄花凋零、面色枯黄,事情黄了;壮语短语he:n3raŋ2raŋ2。
汉语中现今一般表低级、淫秽,此象征意义是外来的。1963年出版的《国语词典》中对“黄色刊物”的注释如下:谓以低级趣味争取读者之刊物,因半世纪前美国纽约的世界报以黄色印刷版之漫画互争销路而有此称。后来,黄色词义不断扩大,象征堕落、腐化,色情等。黄色新闻、黄色图像、黄色笑话等词语在充斥着现代社会。[13]
壮语中,黄色还有一种有趣的用法,当人们每个月都有工资领的时候,会说成ʔdwɯ:n¹ʔdwɯ:n¹ he:n³,意指谷黄熟而月月有收成。
(四)白
1、“白”的汉壮发音分布和词义来源比较
汉语中,“白”本指日光的白色。古时候,人们根据对日光的观察,认为白色是日光最耀眼的时刻,所以称日为白日。“白”是出现比较早的颜色词,表“白色”意义还有很多词,如素、缟、皓、皎、皑、皙等。“白”在五行中对应“金”,西方属金为白色。《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也。”《释名》:“启也。如水启时色也。”《尔雅•释天》:“秋为白藏。”在我们很熟悉的古诗《登鹳雀楼》中就有关于白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现“白”的诗词很多,证明古人对白的认识是比较早,也比较深刻的。
壮语的“白”主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ha: u1、pɯ:k8、pə:k8。除了这三种形式之外,还有pi: k8、pək8、phi:k8、kha:u2、piək9等。
武鸣主要有ha:u1、pɯ:k8和piək9三种说法,平果读作ha:u1,宾阳读作ha:u1、pə:k8和pək8,忻城、贺州和三江都读ha:u1,上思读phi:k8,德保读kha:u2。[14]
壮语的读法可能和汉语“缟”和“皓”有关系。“皓”意思是明亮,白貌,上古音构拟为*gu:ʔ。[15]《诗经》: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而“缟”意思为细白的生绢,《说文》:“缟,鲜色也。从糸,高声。”上古音是*ko:wʔ。[16]
2、“白”的汉壮古今意蕴比较
“白”是在早期就被人们所认识,概念比其它的颜色清晰,汉语和壮语对白的意蕴认识也较接近。汉壮对“白”的意蕴主要有三种,从古到今一直沿用。第一,单纯表颜色白或者表示白天。可以用在皮肤白或者任何是白色的东西上,和夜晚相对的白天也是白的,但人们这时候经常会解释为明亮。第二,引申为表示什么也没有,空的、徒劳的。说一个人穷得什么都没有是一穷二白,古代官员被剥夺官职又允许效劳被叫做“白衣从征”或者是“白衣从事”,表相关意义的词还有白费力气、白丁、白身,壮语piək7ha:u1等。第三,含有禁忌的成分。中国自古就有红白喜事的说法,红色代表喜事,白色代表丧事,这在各民族都一样。白色常见于死丧活动,是不吉利的凶色,传统文化中,喜事场合不能穿忌讳的白色,现在这种文化在壮语保留得很好,但是在汉族有所改变。
除了上面说的相同含义之外,汉语的白色有两个后起之义,在古代并没有的意义。首先,就是接上述的忌讳颜色而言,现今很多汉族地区都喜欢白色,象征纯洁。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婚礼上,常出现白色的东西,比如新娘一般穿白色婚纱,新郎也会穿白色西装,婚礼上出现白色羽毛等装饰品,都象征了纯洁的爱情。还有就是象征反动、反革命。比如“白区”是指革命的敌对势力所控制的地区,“白色恐怖”就是反动政府镇压、屠杀革命者制造的紧张局势等。[17]
(五)黑
1、“黑”的汉壮发音分布和词义来源比较汉语的“黑”来源于火熏之色,即烟火所熏的颜色,“黑”的同义词还有乌、墨、玄、黯、皂等。按古代的五行之说,黑色对应的是水。相关辞书的解释有很多,比如《说文》原文“火所熏之色也。”韩康伯曰“北方阴色。”《唐韵》:“呼北切。”《释名》:“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壮语的“黑”有ʔdam1、fo:n4等读音,在武鸣、宾阳、贺州、上思、德保等地读ʔdam1,在忻城读nam1,在三江读lam1,平果有ʔdam1和fo:n4的读法。[18]梁敏、张均如先生把侗台语的“黑”构拟为*ʔndləm,[19]吴安其先生则构拟为*q-dam。[20]蓝庆元先生认为侗台语这一形式和汉语的“黵、黕、黮”有关,而侗台语的ʔdam1和汉语的“黵、黕、黮”很可能是南岛语底层词,南岛语的“黑”构拟音为*quȡam。[21]
2、“黑”的汉壮古今意蕴比较
和白色一样,黑色在汉壮民族的认识比较早,所以赋予黑色的意义都差不多,不同的一般是后起意义。汉壮对黑色意义的认识也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代表贫贱,这个意义一般在古代,现今已不使用。《孟子•梁惠王上》有“黎民不饥不寒”,朱熹注:“黎,黑也。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也。”第二,象征死亡、悲痛,或者和阴险、恐怖、狠毒联系起来。汉语中常用“黑心肠”形容阴险恶毒之人,壮语用ʔdam1ʔdok7ʔdok7说人脏兮兮,心黑是sim1ʔdam1。第三,“黑”还有非法、不公开、秘密象征意义。人们把在社会上暗中进行犯罪活动的帮会集团等称为黑社会或者黑帮,很多关联的词也由此产生,如黑道、黑话等,这个象征义是在近代才被赋予的。
在现代汉语中,现在“黑”被赋予了不公开、违法的涵义,这个意义在外来概念引进中也可以见到。比如外来词“hacker”翻译为黑客,黑客利用自身高超的电脑技术破坏别人的计算机,一般是为了宣示对社会的不满,属于犯罪行为。[22]
汉壮语的色彩词在表达方式古今变化趋势上,几乎是一样的,总体上都体现为构词方式的变化和数量的增加。在构词方面,汉壮语的演变也是一致的,下面将作详细的分析。
(一)构词方式
色彩词在古今结构上的演变和汉语词汇系统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唐代之后,复音色彩词数量增多,一些表同一色调的单音颜色词因常连用而逐渐定型,成为联合式复音色彩词。壮语亦然,在现代壮语中,也是多音节颜色词占优势。多音节颜色词总体上可分为前加式、后加式。
1、前加式:BA式,前缀+单音节颜色词。这种形式是为了顺应社会词汇系统发展的需要,从古汉语中沿用下来的许多单音节颜色词大多数作为构词语素来使用,在下面后加式的语素也是如此。BA式在表色彩意义的构词语素前面添加一些修饰成分,这时候主要是根据人们对色彩的不同感受,区分颜色的深浅程度。比如深红、浅红、墨绿、浅绿、幽蓝、湛蓝等,或者用相同的语素来表示,有些人用AA式表示这种重叠的形式,如红红、黄黄等。
2、后加式:后加式主要是AB式和ABB式,即在表示颜色意义的词语后面添加修饰成分。
(1)AB式:这种形式主要是在壮语中,壮语的构词法是将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其实和上述BA式一样,只是语素的位置不同而已。壮语的AB式色彩词黄褐色he:n3ke5、粉红色hoŋ2mai5、暗红色(或褐红色)hoŋ2ke5等。
(2)ABB式:是指单音节颜色词+后缀。后加式复合颜色词是现代汉语和现代壮语中比较有特色的颜色词,既表现了色彩的丰富性,也突出了人们对色彩的不同感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现代汉语中的ABB式色彩词有白茫茫、白花花、黑压压、黑漆漆等。壮语中ABB式色彩词有白晰晰ha:u1ta:t7ta:t7、白惨惨phi:k8lu:t8lu:t8、青幽幽he:u1θup7θup7等词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用相同的语素来表示色彩词,并用AA式表示这种重叠的形式,如红红、黄黄等。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一类像“黑不溜秋、黑咕隆咚、累了吧唧”这类词难以用字母公式表现出来,都归为复合式中的后加式颜色词。
(二)数量增加
在古代,汉族的色彩词多由名词转化而成,表相同颜色的词数量也不少,但是几乎全是单语素,而且是近义词。由于古代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像现今一样敏锐,对颜色的感性认识也没现今深刻。在古代,表白色的有素、的、皓、颢等,但是现在有白茫茫、白蒙蒙、白皑皑等,数量多了很多,表红色有朱红、绯红、粉红、猩红等数不胜数。壮语也一样,he:u1fe:u6fe:u6、lok8ja:u4ja:u4、ʨam4niŋ1等颜色词数量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色彩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汉壮文化底蕴。通过考究色彩词来源、读音、构词特征等,认识到汉壮两个不同民族对颜色的早期共同的色彩概念和文化价值,而且窥探出汉壮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特征,对汉壮其它方面的对比研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1][5][10][11][13][17][22]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2-38,31-34,28-30,24,25-27,35-37,38-41.
[2][7][12][14][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M].南宁:民族出版社,2008:632,630,630,631,631.
[3][16][21] 蓝庆元.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J].民族语文,2007,(5):38,35,34.
[4]张永言.上古汉语的“五色之名”,语文学论集[M].语文出版社,1998.
[6][9] 苏锦春.马头壮语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浅析[J].今日南国,2010,(148):123,122.
[8]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6.
[15]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19]梁敏,张均如.侗台语族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潘琰佩】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Color Words in Zhuang Language and Chinese
SHAO Lan-zhu
Language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culture. Green, red, yellow, white and black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lor words. Comparing Chinese color words with Zhuang color words through their origins, formations, distributions,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so on,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m.
color words; Chinese; Zhuang language; cultural connotation
H313
A
1004-4671(2015)03-0074-05
2015-01-13
邵兰珠(1989~)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言学、汉语和壮侗语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