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保山二袁”及其诗歌研究

2015-02-14 04:21刘明坤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保山云南诗歌

□刘明坤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清代云南“保山二袁”及其诗歌研究

□刘明坤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清代云南省永昌府就是大约今天的保山市,有两位著名的诗人“保山二袁”。他们在诗歌方面各有特点,二人都有诗集传世,诗集中所写内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也是自己高洁情怀的抒写。二人科举经历坎坷,都曾中举人但都没有被取中进士,二人的诗都反映了清代中期的那个时代。其中,袁文典更多的是写家乡云南的内容,袁文揆奔走南北十数年,阅历丰富,描写南北方诸省的内容较多,二人诗中,羁旅情怀、家园之思、慕陶情节写的最有成就。兄弟二人还在晚年编纂滇诗滇文集,是保山府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今天的云南文学史上仍旧具有重要地位。

清代;保山二袁;诗歌

清代云南省永昌府就是大约今天的保山市(当时管辖面积要大得多),因此,本文所说的“保山二袁”更准确点说叫“永昌二袁”。这“二袁”也就是袁文典、袁文揆,他们二人都有科举出身的经历,都曾去北京参加会试且都没有考中。不同之处在于,袁文典会试落第后回归保山,基本没有再出云南省,而袁文揆滞留京师若干年,还参加了《四库全书》的誊写工作,之后,又去了甘肃任职,多年后,为好友的落难奔走大江南北,十数年在外,形成了不同于其兄袁文典的经历,自然地表现在诗歌中亦有差别。

“保山二袁”诗歌及其家庭背景

袁文典(1725—?)字仪雅,号陶村山人。保山城袁氏街人,出身于诗书礼仪之家,为人敦厚,学识渊博。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考中云南省乡试举人后,去北京参加会试落选,即回家孝敬父母,扶持兄弟袁文德、袁文思、袁文揆读书立业。因兄弟众多,家庭生活拮据,于是就在乾隆三十一年受聘施甸归仁乡去教书,以微薄的束脩稍稍解决家中的困难。后被选送到广西州任学正,因四弟袁文揆中举后去北京会试,母亲年老无人孝养,只好辞职回家,仍以教书为业,手不释卷。袁文典一生著有《陶村文集》、《陶村诗钞》等书,深受社会各界赞许。

袁文揆(1749—1815),字时亮,又字苏亭,袁文典之弟。自幼聪明颖悟,5岁时,父亲口授《大学》教他,便能背诵无差。11岁应童子考试,以其优异成绩显示了才华,受到学使李中简的赞扬,并获得了秀才的身份。父亲去世后,继续跟大哥袁文典学习。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袁文揆中乡试第一名,并被选拨到北京参加会试,但可惜的是会试落选,后留在北京四库全书馆,担任《四库全书》的誊写工作,在誊写过程中一丝不苟,并提高了自己的学识水平。后来又借居住北京的便利,在乾隆四十年、四十五年、四十八年3次参加会试,可惜都未中榜。袁文揆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特别是赴北京科考和甘肃上任,让他了解了民生疾苦,所到之处都与贤士大夫交友,谈诗论文,其人其诗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经历①。著有《时畲堂诗稿》11卷、《时畲堂文稿》若干卷。

“保山二袁”诗歌的主要内容

“保山二袁”诗歌有《陶村诗钞》和《时畲堂诗稿》二个集子,有诗几百首,大都是当时社会和个人遭际的真实写照与真情实感,另外还有个人理想、壮志豪情的抒发。这些诗歌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云南生活的如实描写,也有抒发理想的寄托之作,在内容上大致包含以下几类:

第一是送别与羁旅诗。二袁生于保山长于保山,但都心存壮志,有忠君之心也有报国之举,但因个人性格与遭际的不同,二人的人生道路又是不一样的,在二人的青壮年时期,聚少离多,天各一方又互相牵挂,一次次的无奈离别与缱绻送别,均反映在二人的诗中。袁文典《送弟之榆城》“弟向榆城去,兹行良独难。龙关绕七日,鸟道隔千盘。萱树春风老,棠花夜雨寒。参军鱼可食,长铗莫轻弹”。在诗中,袁文典对弟弟袁文揆的拳拳之情溢于言表,对路途中千山万水、道路崎岖、眠早起迟、夜雨寒凉都有千叮万嘱,依依惜别之情如在目前。

二袁中尤其是袁文揆的诗文,汪洋恣肆,大抵西北地区的都邑、城池、关津、山水之雄峻,东南则江淮、湘汉、洞庭、彭蠡水道之奇崛,无一不快于目、警于耳、摇漾于身心。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天下,又所到之处多与贤士大夫交游,所以写成诗文多有奇气,有子长、太白、子美之遗意②。袁文揆在《自吴江之松江舟中》曾写到:“分明人在蔚蓝天,梦境依稀三十年。极浦蒹葭时近远,遥村烟树影澄鲜。潮平碧浪穿桥急,港小丹枫系缆便。除却机山无可望,四围秋水夕阳烟”。袁文揆虽为赏识自己、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奔走在大江南北,但并没有忘记自己胸中的文章,在这首诗中,“梦境依稀三十年”,三十年来作者的报国之志从没有衰减,对于他来说“何以家为”确实能体现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如他三十七岁时才在朋友的劝说下娶亲,之后带妻上任,完全体现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家”的精神。袁文揆与师荔扉一直交情莫逆,兄弟二人对于这位杰出的云南乡贤亦佩服有加,因此,在《送师荔扉任满保荐入觐》中写到“马首遥瞻蜀,车声更过秦。壮心低华岳,豪气狭江津。不问升沉卜,宁论先后薪。知君在前路,忆我过来人。自我言归后,凭君说客程。犹余燕赵梦,又动别离情。斜月寒驹影,高歌触雁声。送君从此远,我亦欲长征”。作者表达了对朋友由衷的祝福和期望,同时,也表示了相互激励之意。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师范要去北京,先走四川再走陕西的路线和路途中表达了担忧与祝福之情,诗人可以想象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也可以想象到潼关古道的困难。而后面对自己的“燕赵梦”、“别离情”、“斜月”、“雁声”的描述,更体现了作者的羁旅之愁。《西岩夜泊》“拟傍渔翁宿,西岩有数家。寒江明远火,绝壁动栖鸦。衣薄风轻入,篷低雨易斜。今宵故园梦,应在水之涯”。用“寒江”、“远火”来衬托“栖鸦”的处境,用“衣”之薄来衬“雨”之凉,最后,把自己在旅途上的羁旅之愁“故园梦”在水之涯结束,意犹未尽。

第二是怀乡诗。兄弟二人青年时期聚少离多,袁文典又因家庭经济问题多年坐馆,家乡近在咫尺却也不能时常回家团聚与侍奉高堂。特别是袁文揆,滞留京师多年,会试无望,又跨越万水千山去遥远的甘肃任职,之后又奔波于大江南北,在多年的漂泊中,家乡保山作为远行游子永远的精神家园,始终萦绕在心怀,所以,思乡怀乡诗就寄托了他们更深的意义。如袁文典《丙子客中除夕》“雨到今宵歇,天知明日晴。客愁和岁尽,诗思逐春生。爆竹千家响,笙歌半夜清。更阑剪红烛,樽酒故乡情”。丙子年袁文典除夕夜不能归家,除夕守岁一直到今天都是中国人传统,何况几百年前的清朝中期。“客愁”“故乡”等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家园主题,加之当时的天气一直淫雨霏霏,充分体现了“人在他乡、天涯游子”的意象。《将出都留别同人》“明月三更梦,浮云一片愁。客心同惜别,病体不禁秋。书剑空萧瑟,鸿鱼久滞留。京华岂不恋,输与古人游。未去先愁远,临行转恨忙。一家多老病,万里更风霜。落拓宦情澹,踌躇归计长。不堪金尽后,羞涩理行囊”。在诗中“明月三更梦,浮云一片愁。”月明风清的夜晚最容易引起乡愁,而从三更回乡的梦中醒来,更难以入睡,也是最使人感伤的,现实中各种原因回不到家乡,只能在梦中聊以自慰。而作者把自己比作浮云,被风一吹四处飘散,所以这首诗中是浓厚的感伤情怀。“一家多老病,万里更风霜”读起这样的诗句,让人难免不想起杜工部来。袁文揆《冬夜闻雁》“流响过檐端,霜严雁叫寒”,其中寒风里的阵阵哀鸣,亦是让人忧伤的。《舟中闻蟋蟀有感》“劳汝常相伴,因秋助苦吟。远从风浪里,唤起别离心。乡梦有时续,吴门未易寻。多情翻惹怨,愁入暮江深”。相伴的蟋蟀,尽管不是家乡的那一只,但深夜的“苦吟”激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初涉江湖的“风浪”,唤起了作者“不如归去”之感,

第三是酬唱诗。在教书之余,袁文典进一步研习经史诸子百家之书,著书立说,文章闻名远近。此时,因邻国缅甸多事,侵及边境,清王朝征缅大军到永昌,军中一些文人名士,如王昶、陈孝升、张凤孙等,慕名和他交往过从,诗酒酬唱,友情颇深,留下了美谈。

第四是怀古诗。怀古悼亡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母题,它在对历史、古人的凭吊中表达了当下的意义。袁文揆一生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到过许多地方,经常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慨和对古人的敬仰之情,亦表达自己对于“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向往。如《舟过赤壁》:“两赋从来吟赤壁,一帆今日过黄州。迹如鹤影虚传梦,肠断箫声不待秋。世事都皆悲逝水,高名谁弗仰层楼。临皋风月两无主,安得先生为我留。”用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之“两赋”来表达自己对于苏轼的景仰,黄州是苏轼的贬谪之地,但豁达的苏轼并没有消沉,却是洒脱地对待生活,写下了无数的名句,不由人不产生敬佩之情和追慕之意。再联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与苏轼比,根本不值一提,何况自己患得患失,因此,在对苏轼的凭吊中,表达了深深的自责意识。

二袁的诗从自己的性情出发,真实的抒写自己的所见、所感、所忧、所叹,很多诗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特别是羁旅情愁之诗,是二人多年奔波执着于科举仕宦的见证,诗中带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是了解那个社会的一个角度。

“保山二袁”诗歌的主要意象

“保山二袁”的诗歌大多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以及漂泊在外的羁旅行役之感。诗歌内容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较有艺术性,其中,“月”、“舟”、“雨雪”等几个意象最有代表性,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寓意和思想,我们从这几个意象中,仿佛看到清代中期的“二袁”如何翻山越岭、艰难跋涉,如何天各一方、相互期盼、相互扶持、相互鼓励,这些意象,仿佛还原了二人的人生遭际和爱恨情仇。

第一是“月”意象。月亮是中国古诗词作家永恒的书写对象,在月的身上既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美好团圆的寓意,又代表了人间的相思之情,通过它的变化来写人世的悲欢离合,是永远言说不尽的母题。在二袁的诗歌中,月亮更多的表现了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通过“月”意象来表现主题。袁文典的《柳塘待月》“山月欲吐时,垂柳不忍别。待月夜将半,柳荫中断绝。濯濯拂回廊,依依过女墙。柳荫不到处,萧疏月有光。月中人不见,柳丝一何长③”。山月与垂柳,二者相互映衬,用古诗词中常用的“柳”与“留”的谐音来表现对人无力留住的无奈,把对人的挽留与离别的现实揭示出来。袁文典曾离开家乡去北京会试,迫于家计也常在外坐馆,因此,通过柳塘的月,来写月圆人不圆,是合乎情理的。袁文揆的《见新月》“芦荻湾头月,今宵向客生。乱山犹杂沓,一水独分明。野色摇禾黍,香风接杜衡。不知此蟾魄,可供我长征。”“芦荻湾头月”通过“芦荻”的萧瑟与湾头的月亮,写客居他乡的孤独和忧愁,袁文揆在青壮年时期,长期漂泊在外,通过一弯“新月”来抒发自己淡淡的哀愁,在二袁诗中,“月”被赋予了更多离愁别绪的味道,与二人经历不无关系。

第二是“舟”意象。“舟”是由此岸通向彼岸的工具,也是漂泊在外长期借以的工具,更是飘荡江湖、经历风雨的象征。“舟”在古诗词中,形象大于本身,产生了特定的说不尽的寓意。袁文揆的《舟中喜雨》就写到了“微雨、山峰、晓烟、山岚、荒村、远树”等景物,借以抒发自己闻雨欣喜的悯农情怀。《舟中闻蟋蟀有感》中写到:“劳汝常相伴,因秋助苦吟。远从风浪里,唤起别离心。乡梦有时续,吴门未易寻。多情翻惹怨,愁入暮江深”。两首诗中都没有出现“舟”字,但处处体现出作者的飘荡流离之叹。“劳汝常相伴,因秋助苦吟”通过深秋“苦吟”的蟋蟀来写自己的经历,深秋的蟋蟀处处可闻,但能听到深夜蟋蟀的声音,说明了作者夜深未眠,独自思乡的同时,在不经意间听了一夜的蟋蟀声,不管是“别离心”还是“乡梦续”都因蟋蟀而起,而自己栖身的孤舟,正是漂泊异乡的见证。《舟中晓雾》:“轻舟入小河,客子贪迟起。橹声摇残梦,飘荡荻花里。渐觉秋气重,揽衣推篷视。大雾迷平芜,湿影压秋水”。通过舟中早晨的雾,写了“贪迟起”,但并没有写明为什么“贪迟起”,显然是昨宵失眠,“橹声摇残梦,飘荡荻花里”,通过一夜橹声来摇碎了自己的残梦,那么“残梦”是什么呢?作者也没有说,但显然有思念家乡的成分,而这个“梦”飘荡在瑟瑟的“荻花”里,增加悲凉的气氛。而这一切都是飘摇在舟上发生的,因此,二袁诗中的“舟”意象,大多是常年漂泊在外,无力也无法归家的苦恼与无奈。

第三是“雨雪”意象。“雨雪”既是现实中江湖路途上的风雨云雪,又是政治生涯科举道路上的失意挫败,有“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政治寓意。二袁在科举道路上都是得意者,但也都是失意者,在外宦游的岁月中,袁文揆比其兄袁文典更坎坷,也经历了更多的风云变幻,所以,在其诗中,“雨雪”更有深意。而在袁文揆《舟中喜雨》一诗中,雨却是现实中的“喜雨”,是作者忧思劳人的及时雨。

“保山二袁”诗歌中主要的文化精神

“保山二袁”诗歌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乡土精神,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兄弟二人立志高远但仕宦艰难,在中举后,都经历了长期的苦闷彷徨,最后,达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化理想的失落为亲情的牵挂,寄情山水,忘乎自我,成为清代中期云南知识分子“乐山”、“乐水”的代表。其诗歌中体现了以下几种文化精神:

第一是积极的进取精神。袁文揆中乡试第一后,去北京会试屡试不第,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骨子里儒家圣贤的教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乾隆四十九年,《四库全书》工程告竣,完成16.8万余册,约十亿字,抄成7份。最后四库馆对誊抄者评议等级次第,袁文揆先后在馆7年,并兢兢业业,于是被授县丞职务,后来以抽签方式分发到甘肃,第二年徒步到皋兰县报到。此地回族与汉族杂居,情感不融,争议不休,历来为难治之地,令很多县丞与县令都头疼。而袁文揆上任后勤政爱民,秉公办事,没有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受到各族人民爱戴。时值河州夏旱,他奉命参加赈济事务。赈灾历来也是棘手的事情,灾民虽然可怜,但处理不好,灾民亦有可怕之处,历史上这种因“灾”成“灾”的例子屡见不鲜。但他一心为民办事,没有官架子,勤政爱民,灾民深深感激。在这之前去甘肃赴任之际,有人以家贫亲老为借口劝他不要去,他慷慨激昂地说:“甘肃为九边要害,适石峰堡匪乱甫靖,行当历览关塞、屯兵、聚粮、牧马诸险要。有事则为朝廷出力,无事亦可学太史公、太白、子美,以名山大川为陶写诗文之具。终不效长吉昭谏,扼于科名,终老牖下④。”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具有了更为积极的担当精神,而不是痴迷于科举的范进之流。《除夕醉中作歌》“关山月黑乌夜啼,征人梦尽旋春闺。愁云片片心惨悽,奋然起舞中夜鸡。誓从大将扫鲸鲵……”在这首诗中,袁文揆表达了身处边关大漠,但以天下为重,不儿女情长,决心要闻鸡起舞、扫除天下的积极进取精神,而这也与子美“穷年忧黎元”的精神不谋而合。

第二是慕陶情节。袁文典因兄弟众多,家庭生活拮据,于是就在乾隆三十一年受聘施甸归仁乡去教书,以微薄的束脩稍稍解决家中的困难;第二年又转到永盛乡教书,见那里村庄篱落,桑田鸡犬,像古书中描绘的晋代诗人陶渊明所居的栗里南村风光,加上自己的性情与经历以及自己的气质,于是自号陶村山人,忘情于滇西美好的山河及田园生活之中。袁文典的《读陶诗有怀靖节先生》写道:“先生何所有,惟有宅边柳。飘然返三径,不肯营五斗……”在这首诗里面,“先生何所有”既是对陶渊明的自问自答亦是自己的夫子自道,尽管外在的物质上一无所有,只有宅边的柳树在风中摇曳,但自得其乐,少却了官场的应酬与尔虞我诈,舒心自在的在保山的乡村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书先生,诗酒自娱,正是自己的心境使然。“但会书中意,求解不在口”也正是作者自己所喜欢的。所以,在做广西学政有年后,既是为了照顾自己的家庭,又是自己欣然接受的结果。

第三是担当精神。滇西大山中走出来的云南举人袁文揆,不但才华出众,参与了《四库全书》的工作,而且,在被委派去甘肃任职后,表现了大山深处的担当精神和知难而进的良好品格,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功名富贵,颇具为国分忧、尽忠朝廷的精神。甘肃定羌驿距河州百余里,回民几倍于汉民,而河州曾经在辛丑年被新教会所破,后来才有了古教、老教、新教之分,回、汉错综杂处,讼狱繁多,人们说最难治理。但袁文揆上任后,勤于政事,敏于笺启,深为州牧定园德某倚重,每次有狱讼必陪同袁文揆一起办理。次年,河州夏旱成灾,襄办赈务,无浮冒,无渗漏。后藏用兵时,陈孝昇以云南粮储道督运军粮,招袁文揆同往中甸。癸丑年冬,陈孝昇执权藩篆,又相依三年。乙卯年春,服阙,治装将仍赴陇右补官,他的兄长不忍心让他再远涉万里,赶上黔、楚军兴,陈孝昇又招他入幕。从这以后楚北、川陕邪教扰乱,滇省威远、缅宁、平彝、罗平、广西、师宗、五嶆、丘北也有苗倮之乱。迤西民众困于盐政,乘间群起,戕胥役,省垣戒严。嗣又有维西傈僳两烦王师。征调无虚日,藩辕通问商榷诸笺启,陈孝昇倚重他像自己的左右手。迨诸路军需平者甫平,将罢者未就罢,而陈孝昇被劾落职,责偿官币。袁文揆为他奔走吴越间,一时士林称他有古侠士风范。这种精神在《太原早秋》也写道“聊将无限意,收拾一登楼”。袁文揆奔走经年,艰苦的经历磨练了他,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

“保山二袁”及其诗歌的主要贡献

云南省从明朝跨越到清朝,各郡知名人物的诗文,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能够有幸传下来的十无二三。袁文揆与兄长袁文典广为搜辑,约四方同志,参互考订,编著成《滇南诗略》47卷、《滇南文略》47卷。晚年修改补全云南县教谕,与绅士商量修复两庑、棂星门、乡贤祠,添建名宦、忠烈、孝义、土地四祠。举贤孝,黜不肖,勤于训课,士林风气为之一新。著有《时畲堂诗稿》十一卷。

最后,引用《新纂云南通志》列传上的话来赞美二袁这对保山的先贤。“赞曰:文典、文揆,兄弟怡怡,互相师友,视富贵利达若敝屣。汲汲于滇中文献,辑滇南诗、文《略》二书,刊刻流播,仪征程崙见之曰:‘举数百年之零珠碎璧,合而成宝,使古今人一片苦心,不致埋没。凡吾辈之稍知笔墨者,皆宜金铸而丝绣之。’然哉!然哉!三迤文献功臣如二袁者,金碧有光矣”。 ■

注:

①《保山二袁遗诗·诗稿叙》,《云南丛书集部之三十四》,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97页。

②《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列传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页。

③《保山二袁遗诗》,《丛书集成续编》(第117册下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年版第398页。

④《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列传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页。

【责任编辑 潘琰佩】

On “Baoshan Two Yuan” in Qing Dynasty and Their Poems

LIU Ming-ku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Yongchang County in Qing Dynasty is actually today's Baoshan City of Yunnan. There were two famous poets called “Baoshan Two Yuan”. They ha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poetry; they also had their own poetry collections in which true descriptions of reality and their noble feelings were depicted; They both experienced bumpy road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y both got a scholarly degree of Juren, but neither of them attained the highest scholarly degree of Jinshi; Their poetries reflected the reality of mid-Qing Dynasty. Yuan Wendian’s poetries were mainly about his hometown Yunnan, while Yuan Wenkui’s were mainly about his experience in past decades. The most prominent achievements of their works include: traveling feelings; homesickness and their admiration for Tao Yuanmng. In their later years, the two also compiled poetry anthology of Yunnan. They were prominent intellectuals of Baoshan. Even today, they still have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Yunnan literature.

Qing Dynasty; “Baoshan Two Yuan”; poetry

I207.22

A

1004-4671(2015)03-0051-05

2015-02-05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规划基金项目《明清云南科举文献整理及研究》编号13XJA751004

刘明坤(1974~),男,山东新泰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保山云南诗歌
诗歌不除外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保山百花岭中国“五星级”观鸟圣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诗歌岛·八面来风
漫画1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