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晖
学术论文中英语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元话语比较分析
赵光晖
元话语是文本中用来组织语篇、联系读者和表明作者态度的资源和手段。传统意义上的元话语研究集中于本族语者或不同学科之间的比较,较少涉及本族语与非本族语之间在使用元话语方面的异同。通过建立英语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论文的数据库,以Hyland的元话语理论为工具,分析两者在使用元话语方面的异同,将两者的相同点定位在元话语上,并以此来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建立与读者的联系,试图影响潜在读者,其差异在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了更多的元话语,尤其是在人际元话语方面。
元话语;本族语;非本族语;学术写作
传统的元话语一直被视为“话语的话语”,是非命题性质的。随着元话语在写作、阅读和文本结构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元话语现象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元话语是文本中用来明确地组织语篇、联系读者和表明作者态度的资源和手段(Hyland1998)。现今意义上的元话语涵义来自于韩礼德的语言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而语言的概念功能正是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所以剩下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就反映了元话语的非命题意义(non-propositional)。
国外学者对元话语的研究以Ken Hyland为代表,揭示了元话语在不同学科和学术语篇中的使用情况。在四种不同的学科(生物学、天体物理学、应用语言学、市场学)中,元话语的恰当使用取决于各自不同的修辞语境。因此,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显示了学术团体间不同的修辞手法。国内学者也对元话语展开了相应的研究,有的学者侧重于理论介绍,探讨元话语和功能语言学的联系,介绍国际元话语领域的最新成果;有的学者利用元话语理论对语篇进行分析,如学术书评中元话语的评价赋值功能,文理科学术论文摘要中元话语使用上的差异(周岐军2014)。但迄今为止,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显示,尚未有关于英语本族语者和英语非本族语者在学术语篇中使用元话语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并就此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介绍全文的宗旨及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介绍关于元话语的已有研究,并指出存在的研究空白;第三部分为数据收集,介绍笔者所收集到的数据,并制作图表的过程,简要分析图表显示的结果;第四部分为讨论,探讨了由数据显示的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在使用元话语方面的异同,并阐述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第五部分为总结,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根据牛津英语在线词典,“metadiscourse”的字面意义是:任何同其他话语相关或暗示相关的话语。又指:一种普遍或共同的话语,其设定的范围是其他话语得以施展的界限。由此可见,元话语的基本意义类似于话语标记,它是组织语篇、表达作者立场和对读者施加的方法和手段。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metadiscourse”由两部分组成:前缀“meta”+“discourse”。前缀“meta”来源于古代希腊语,是“超过,在……之上”的意思。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传统意义上关于元话语的研究又被称为“关于话语的话语”(discourse about discourse)的原因。
目前,在语言学领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元话语定义,但如下定义被认为基本上概括了其意义:元话语是指语篇的那些非命题方面的特征,它们帮助组织语篇成为连贯的话语,传递作者的个性、可信度、对读者敏感度的了解及与信息的关系(Crismore 1993)。
随着近年语篇分析的兴起,元话语正在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语言学领域的元话语分析借鉴了韩礼德关于语言三大元功能的区分,即语言的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由于元话语研究的是语篇的非命题(non-propositional)内容,故在Hyland的理论框架中,去除了概念研究,仅留下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虽然,就元话语究竟有没有命题功能这一话题还有争论(例如Ifantidou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元话语研究,认为元话语是有命题内容的),但这一点并不是本文的讨论范围,所以在探讨时,本文仍采纳了Hyland的理论框架,分析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元话语使用的差别。
基于韩礼德关于语言三大元功能的区分,Hyland在1998年的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元话语理论框架,具体内容如下:
语篇元话语:Textual Metadiscourse
逻辑连接语:Logical connectives
位于主要分句间,表达语义功能:in addition /but/therefore/thus/and
框架标记:Frame markers
明确表示语篇行为或文本阶段:finally/to repeat/our aim here/we try
内指标记:Endophoric markers
指文本中其他部分的信息:noted above/see Fig 1/table 2/below
证据标记:Evidentials
来源于其他文本的信息:according to X/Y,1990/Z states
语码注释:Code glosses
帮助读者掌握概念材料的意义:namely/e.g./in other words/such as
人际元话语: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
模糊限制语:Hedges
保留作者对命题的完全认定:might/perhaps/it is possible/about
加重语:Emphatics
增强作者对消息的力量或肯定性:In fact/ definitely/it is clear/obvious
态度标记:Attitude markers
表达作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surprisingly/I agree/X claims
关系标记:Relational markers
明确表示或建立与读者的联系:Frankly/note that/you can see
个人标记:Person markers
明确表明作者(们)自身:I/we/my/mine/our
根据这个框架,Hyland分析了四种学科的28篇论文,证明了元话语的恰当使用取决于该学科的修辞语境。Hyland认为元话语提供了一种方法来构建合适的语境及形成共享的学科假设。
由于不满足1998年的调查,Hyland于2004年又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元话语调查,此次他建立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模型(Hyland 2004)。在调查了240位硕士论文,共计400万字的语料后,Hyland认为在这些论文中,元话语提供了一种理解作者使用人际资源来展示命题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学术群体间的修辞和社会区别程度。
经过对Hyland(1998)和Hyland(2004)的比较后发现,在Hyland(2004)的研究中,只是将Textual Metadiscourse换成了Interactiveresources,将InterpersonalMetadiscourse换成了Interactional resources而已,其余具体的范畴大致相同。这也许是理论上求新求变导致的,但笔者认为这一模型反而不如1998年的模型更易理解和操作。因为两者在内容上实在无太大差别,故在以下的分析中,笔者仍采用1998年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
迄今为止,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显示,包括以上的研究在内,目前尚未有关于英语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在学术语篇中关于元话语的研究。本文试图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并就此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次研究致力于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和非本族语使用者(这里指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在使用元话语写作学术论文时有什么相同和差异之处?
2.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相同或差异?
3.本项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这次研究共收集了10篇语言学方面的英语论文,来源是国际著名的语言学刊物,如《语用学期刊》《应用语言学》等。文章的来源:5篇为本族语者(美国)撰写,5篇来为东亚国家和地区学者撰写。为了尽量显示出各地的差异,笔者分别选取了来自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和韩国作者的文章。
根据Hyland(1998)关于元话语范畴的分类,笔者对这10篇论文进行了标注和计算,并整理出各篇文章中相关的元话语信息:
范畴:1、2、3、4、5、6、7、8、9、10
逻辑连接LC:300、272、326、389、204、214、159、172、253、254
框架标记FM:0、1、3、1、2、5、3、0、2、5
内指标记EM:22、1、14、4、28、16、29、31、47、11
证据标记Ev:86、31、51、81、77、63、56、52、65、82
语码注释CG:13、3、20、10、24、10、11、2、31、27
语篇元话语TM:421、308、414、485、335、308、260、257、398、379
模糊限制H:28、9、15、16、24、3、19、5、15、23
加重语Em:10、13、18、2、10、2、4、5、0、8
态度标记AM:2、1、4、5、2、1、0、6、0、4
关系标记RM:2、0、7、2、7、3、0、6、0、0
个人标记PM:70、27、106、38、55、18、8、42、6、39
人际元话语IM:112、50、150、63、98、27、31、64、21、74
合计(TM+IM):533、358、564、548、433、335、291、321、419、453
根据以上数据,笔者得出了如下结论:
1.元话语的确是组织语篇、反映作者身份和影响潜在读者的重要手段。在所选的共81570字论文中,得到了4255(2436+1819)个元话语实例。这意味着平均每19.17个词语间就会出现一次元话语。笔者的结论类似于Hyland(1998)的成果,他发现大约每15个词之间会出现一次元话语实例,即他的研究中元话语的使用密度要大于本次研究的结果。差异也许源于笔者援引的一半语料来自于非本族语使用者,而非本族语者的元话语使用率要大大低于本族语者。
2.在本族语学术论文中,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的使用均要高于非本族语者,即1963:1602和473:217,这也许与语言的熟练程度有关。本族语者对母语的使用显然要好于非本族语者,尽管这里的非本族语者已能用英语发表学术论文,但在细小的元话语使用方面,与本族语者仍有差距。更详细的原因将在第四部分加以讨论。
3.数据显示,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在语篇元话语上的差异不如在人际元话语上的差异大。人际元话语方面的差异为473:217,即本族语者使用的元话语较非本族语者的元话语高了两倍以上。第四部分将会对其差异较大的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
至此,第二部分结尾处的第一个问题就可以进行解答了。在所分析的两种学术论文中,的确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点。相同点在于它们都使用了大量的元话语来组织语篇、反映作者身份和影响潜在读者;差异点在于本族语论文使用的元话语要多于非本族语使用者,尤其在人际元话语的使用方面,本族语论文使用了多于非本族语论文两倍的元话语,其原因将在第四部分进行详细探讨。
Hyland认为,元话语是英语学术修辞写作的一个普遍特征。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元话语的作用在于组织语篇、表明作者态度和联系读者。这一部分将从所选论文中,以实例证明元话语是对达成语篇和人际功能的作用,并指出本族语论文和非本族语论文在使用元话语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最后笔者将对其背后的原因从语言熟悉程度和文化两方面进行剖析。
(一)共同点和差异性
作为组织文本的一种常见方式,语篇元话语在本族语和非本族语写作中被广泛使用。其中,逻辑连接(LC)表达的是主要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LC的例子(如in addition to,therefore)在两种写作中均可找到。在paper 1(本族语文章)中,笔者发现了以下使用LC的例子:
Ex(1)In addition to my observations of the lectures,I participated as a member of the ECE Department’s written portfolio evaluation committee.
Ex(2)Inadditiontothewrittenfeedback,theyhad talked to her face-to face.
Ex(3)Therefore,CA methodology allows a look at the interactional achievement of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that leads to opportunities for language learning.
Ex(4)Therefore,to understand the course of the team meetings,I needed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s of talk in the speech community.
而在paper 7(非本族语文章)中,笔者发现了以下使用LC的例子:
Ex(5)In addition,discourse profiles were also identified for various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repetition.
Ex(6)In addition,to answer a particle question,repetition is also one of the possible types of answers,as shown in(a)below.
Ex(7)Therefore,although there were no explicit instructive expressions in the parents’utterances,the way the parents produced their utterances revealed the elicitation purpose.
Ex(8)Therefore,we may conclude that repetition often reflects children’s competence and not their incompetence as communicators.
这些例子显示出LC在所有语篇元话语中占有最高的比例,可见其在组织文本中的重要性。LC在元话语中使用比例高的原因大概有两种:第一是为了说服和影响潜在读者,作者(不论是本族语作者还是非本族语作者)会使用大量逻辑连接词来使自己的文章显得连贯而又有说服力;第二是Hyland将“and”归入了LC的范畴。我们知道“and”是英语中最常使用的连接词,所以“and”的归入使得LC的数目大增,从而提高了其在论文写作中的比例。
与语篇元话语相比,人际元话语的出现频率出人意料得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在于学术文体准确和谨慎的共同要求和规范,但即使在人际元话语使用如此之少的情况下,本族语者仍呈现出两倍于非本族语作者的使用比率。例如,笔者在paper 3(本族语作者)中找到了33处人际元话语,而在paper 8(非本族语作者)中仅找到10处人际元话语。部分例子如下:
paper 3中人际元话语的例句:
Ex(9)To extend the word analogy,we might see euphemisms and metaphors as lexical indirectness(although we will not include this in our typology below).
Ex(10)Thus,ratherthan tree we mightcallsomething the“sturdy stalk”or the“shade-giver”.
Ex(11)Infact,relationshipswiththe“audience”arenot extra considerations in this definition,but one of the aspects of meaning conventionally encoded by language.
Ex(12)Wesuggestthatbothviewsarevalid,andinfact could be combined to make a more elaborate taxonomy.
paper 8中的人际元话语例句:
Ex(13)Onemightwonderwhetherthesyntacticallyindependentclause could function as a predicate,and,if so,whether it could generate an extra open syntactic position.
Ex(14)Although it is possible for(43)to be followed by a clause containing a gap related to the topic...
Ex(15)In fact,there are problems with the adverb test itself which suggests that,if any comment clause can pass this test,it will be regarded as an idiom chunk.
Ex(16)In fact,this emphatic marker test is not reliable.
正如Hyland所说:“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论文中寻求同行的认可时构成了一个中心方面。”模糊限制语既有认识功能也有人际功能,使得作者能够准确和谨慎地发表意见以保留作者对命题的完全认定,而强调语的功能在于增强作者对消息的力量或肯定性。非本族语作者在人际元话语方面的缺乏,其原因除了语言熟悉度外,也许同东方学者所处的文化氛围有关。
笔者用一些具体的例句讨论了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在使用元话语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结果显示,两者都使用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来组织文本,表达立场和影响读者,但本族语者使用元话语的频率要高于非本族语者,尤其是在人际元话语方面,本族语者呈现出高于非本族语者两倍的使用频率。
(二)原因探讨
通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在学术论文中使用元话语方面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导致上述差异的第一个原因在于作者本身。本族语学者与非本族语学者在使用元话语方面的不同反映了他们对于英语这种语言的熟悉程度。Schiffrin在研究口语的话语标记时曾说过,对于话语标记的熟练掌握程度可以反映出说话者对这种语言的掌握程度。笔者认为,学术语篇对元话语使用的熟练程度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对这种语言的掌握程度。对于本族语者来说,用母语写作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其中表示语篇连贯与人际关系的元话语自然也就更加丰富多样。而对于非本族语作者来说,在掌握自己的母语之余,要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写作,其自然程度会大打折扣,他们往往关注命题内容的正确性,而在表示人际互动的元话语方面,由于熟悉程度不够,使用的次数较少,因而与本族语者的元话语使用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与本族语者相比较,非本族语者使用人际元话语较少的第二个原因是其所处的文化氛围。在笔者的研究中,所选的非本族语者都来自于东亚国家或地区。这一地区深受传统儒家学说和东方哲学影响,崇尚自律、尊敬他人,这一地区的文章中几乎没有出现过“I”或“mine”,作者更倾向于使用“we”或“our”,以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相比之下,美国的同仁受其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更加自我、更加自信、更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现象间接地反映了本族语者的论文中出现更多人际元话语的原因(除了上述分析的语言熟悉度之外)。
笔者经研究发现:元话语是组织文本、表明作者立场和影响读者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中,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多使用一些语篇元话语,使文章更为连贯和有说服力。此外,东亚地区的作者在使用人际元话语方面做得还不够,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应当更大胆地使用人际元话语,以阐明立场和说服对方。
本文以英语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两者在使用元话语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就此进行了原因的探究。在研究的数据中发现了本族语论文比非本族语论文使用了更多的语篇元话语和人际元话语,尤其在人际元话语方面,本族语论文使用的比率要比非本族语论文高得多。而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为语言熟悉度和文化背景。最后,笔者指出了本研究在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启迪意义。关于元话语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英语方面,汉语方面元话语的研究还没有很大的进展和影响,仍需要各位同仁进行更多的研究。
引用文献
周岐军.2014.学术论文摘要中的元话语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3):114-117.
Crismore A,Raija M and Margaret S,1993.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 American and Finnish university students [J].Written Communication10,(1):39-71.
Halliday M A K.2000.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yland K.1998.Persuasion and context: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30):437-55.
Hyland K.2008.Metadiscour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Ifantidou E.2005.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meta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37):1325-1353.
Thompson G.2001.Interaction in academic writing: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J].Applied Linguistics(22/1):58-78.
作者信息:250101,山东济南,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