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莲
(吉林松花江中学,吉林 吉林 132000)
对联教学浅谈
李淑莲
(吉林松花江中学,吉林吉林132000)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对联教学是一个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化沟通的很好的桥梁,也是训练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一个好的途径。对联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语文能力的提高,它对于学生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学生语言锤炼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想要提高学生的属对能力,应该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语文活动坚持下去。
初中语文;对联教学;属对能力;语文能力
对联试题是课改后新创造的题型,是结合综合性学习来考查积累与运用。对联试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与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着眼于学以致用。近年来对联题型也成为我省中考语文试卷的一个考查亮点。它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对联知识、语法知识,考查语文实践活动,又能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联教学就是要交给学生对联的方法和技巧,使之形成一种能力,使学生轻松地应对中考试卷中对联这种题型的考查,也要通过对联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对联教学是一个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化沟通的很好的桥梁,也是训练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绝好的途径。
对联教学作为语文教材中的新鲜血液,其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属对教学安排在长春版七年级作文教学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也有所提及。在语文学习中,师生是既喜爱又畏难。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教师对于对联教学的意义认识得不够。多数教师只是把它当成了中考的一种小题型来对待,应试的心里成分居多,只是根据教材的编排上几次有限的对联训练课。很多教师忽视了对联教学
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忽略了对于语文学习中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其次,教材中编排的教学内容有限,且缺乏系统性,很多教师觉得无从下手。因为没有可遵循的模式,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多的是热热闹闹地教学生对几个对子而已,没能形成可操作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联教学的这种现状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得要领,对对联感到棘手,在考试和实际运用中并不能够随心所欲地传情达意。对联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是一种语文能力的提高,它对于学生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有深远的影响。学生语言锤炼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想要真正地提高学生属对的能力,应该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语文活动坚持下去。
想要改变对联教学的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应该做一名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实践者。教师应该甘做对联教学的源头活水,巧思妙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讲授一些属对的技巧与方法,系统规范地进行对联训练,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对联教学不宜急于求成,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提高锤炼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进而将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
在我国,对联的应用极为广泛,关于对联的佳话数之不尽。在讲授对联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由这样的对联故事开始:
乾隆五十大庆时,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乾隆以其中一位老者的年龄为题出句云:“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满朝文武莫能作答。这时只见纪晓岚略加思索,对道:“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请同学们根据对联猜猜这位老寿星的年龄。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时,巧妙而自然地引入本课的教学。
花甲,指六十岁。重开,指两个花甲,一百二十岁。三七为二十一岁。上联加起来共一百四十一岁。古稀,指七十岁。双庆,指两个古稀,一百四十岁。一个春秋,即一岁。下联加起来也是一百四十一岁。这副对联既巧妙地对出了老寿星的年龄,又增添了宴会的兴致,传为佳话。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们国家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应用。但是我们年轻的一代却对这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对对子的基础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这样的课前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致,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之前已经被深深地吸引,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会被激发出来。在我国这样的对联佳话有很多,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作为课前的导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联被称为诗中之诗,具有诗歌的一些特点。它从律诗中的对仗脱胎而来,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关于对联的基本特征,教材里有所介绍,但仅限于简单的介绍,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讲解。教师可以由学生熟悉的对联或者错误的对联入手,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水到渠成地讲授常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正一反两个对联,在比较中让学生归纳基本特征。
律诗中的对仗句就是一副很好的对联,教师可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家早鹰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还有流传至今的我国古代文化名人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些对联学生都很熟悉。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对联自己概括并体会对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对;平仄相间;字义相关”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出示一个病联让学生进行诊断,进一步巩固这个特征。“贫困山区想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教学中这样一正一反的对比会让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得到巩固。
对联的基本特征中“字数相等、词类相对”这两个特点相对比较容易掌握。想要达到“词类相对”,教师还需讲授一些基本的词性和短语知识。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在创作对联中做到结构相同,不至于犯结构上的错误。“字义相关”和“平仄相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这两个特征。新疆天山天池有一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名联“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这个对联可以作为典范的对联进行讲解。对联中的“平仄相间”要注意两点:⑴要做到句内平仄交替,⑵还要做到在相对的两句中是对立的,而且基本上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每一个音步的第二个音节是节奏点所在,即以一个词中第二个字的声调为节奏点。平仄对于中学生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在讲授中对学生平仄的要求可以宽泛,但有一点必须要向学生强调,即“上联末尾字应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应为平声”,“仄起平收”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在平仄方面应该遵循的原则。
“青山外早莺争树,操场上学生做操”,学生创作的对联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字义不相关而出现错误。仍然可以用天山天池的对联“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进行讲解。在这个对联中上下两联所写“墨”、“砚”、“毫”、“笔”都是文具类,如果有一个不是文具类都会破坏这个对联。为加强这个特征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对字、对词练习,进行巩固。“剑”对“弓”、“琴”对“瑟”、“笔”对“墨”、“茶“对“酒”、“亭台”对“楼阁”、“金盘”对“玉盏”、“风清”对“月朗” … …所对的词语同属一个义类,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相关”这一特征的理解和巩固。
掌握了基本特征还不够,真正掌握对联的要领,还应掌握对联的禁忌。对联有两个禁忌,一忌重字,二忌合掌。教师可通过展示错误对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个考生曾写了这样一个对联,“科学能致富,养猪能发财”。这个对联就可以作为反面例子给学生讲解。学生在笑过之余会指出这个对联的错误所在。除它的上下两联内容上的不相关之外,这副对联上下两联对应位置的字重复了。此为对联第一禁忌。“春晖盈大地,朝霞满山川。”这个对联的上下两联中“春晖”和“朝霞”犯了对联中合掌的禁忌,此为对联第二禁忌。
学生喜欢对联创作,但往往不得法。我们教师不应仅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还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给学生以方法。学生初学对联,还没有相应的对联知识,开始就进行整句对联是不适宜的。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可以由字到词再到句子,由浅入深地进行科学系统、有梯度的训练。
教师可以挑选《笠翁对韵》里的一些例子进行相关的对字、对词练习。“晨”对“午”;“夏”对“冬”;“奇”对“偶”;“只”对“双”;“云”对“雨”;“雪”对“风”;“泉”对“石”;“干”对“枝”;“速”对“迟”;“忧”对“乐”,对字训练简单有趣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喜爱对联创作。在对字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对词训练。“柳暗”对“花明”;“口蜜”对“腹剑”;“来鸿”对“去燕”;“一日”对“千年”;“古柏“对”“苍松”;“大海”对“长江”;“吹竹”对“弹丝”;“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 “千里马”对“九霄鹏”;… …对字、对词的训练相对简单,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掌握。通过对字、对词的练习,学生巩固了对联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对句的练习了。
对句要比对字、对词难一些,因为要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所以在对句之前可以先通过两副对联来强调一些基本要求。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展示经典名联或错误对联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审清题意,选好角度;合理联想,大胆想象;旨趣高远, 情感鲜明”的基本技法。此环节可以安排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可以连线,组合,也可以进行补拟式练习——根据上联对下联、或根据下联对出上联。我们中学生对联考查的重点是补拟式情境对联,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联练习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补拟式情境对联创作训练:
相传明代学者解缙(一说为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之子)自幼聪慧,善长联语。一次他去参加童子试,途中采得鲜花一枝,边走边闻,不觉到了考场。老宗师(主考官)坐在堂上,他赶紧将鲜花藏入袖中。谁知老宗师早已看得一清二楚,随口吟道:“小童子暗藏春色。”他一听,知道事情已无法隐瞒,于是也对一句下联回应。聪明的你能替他写出下联吗?
因为这样的对联极富趣味性,学生很容易记住补拟式情境对联的概念,对联创作的积极性也会增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进行对联创作。情境对练创作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任何一个情境对联都有一个特定的情境,所以必须要“审清题意,选好角度”。例如下面这个对联“2008年8月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华彩落幕;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在中华大地上盛大开幕。两大国际盛事的成功举办,让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感到自豪。请根据所给上联,完成下联,表达你这种自豪的情感。
上联:北京奥运圆国民梦想”。有的学生就对出了这样的下联:上海世博展各国风姿。显然这个对联没有审清题意,自然是错误的对联。可改为“上海世博展华夏风姿”。还有一些对联有一些隐性的要求,如果学生审题不清,会导致错误。例如下面这个对联“为迎接奥运圣火的到来,学校组织征联活动,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下联中要有我省山川名胜的名称)上联:迎奥运,松花江江水欢笑;如果学生没有审出上联中隐含的修辞及题干中要求写”我省山川名胜“的要求,就不可能对出正确的下联。”
情境对练创作还应注意“旨趣高雅, 情感鲜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进行对联练习“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学生可能对出‘操场上学生做操’这样的下联来,教师应该结合‘绿水前新燕啄泥’这样的下联指出对联要旨趣高雅。兼顾意境之美是对联的更高境界。
在学生巩固相关知识之后可以增加难度进行独创式对联练习。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设置情境独立创作对联;也可以鼓励学生挑战古今绝对,激发学生兴趣,激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挑战意识。当然这要在具备了一定的对联创作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尝试。在独创对联的练习中教师可以适当讲授一些常识。对联根据形式分为单句联和复句联,可以列举一些例子经行讲解。如“三湘隽士调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是单句联;“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是复句联。单句联多为五言、七言联,其次为四言、六言联。复句联多为八言以上。在独创情境对联中单句联字数少,难度较小。复句联难度相对大一些,更具有挑战性,且意境更高远,内容更丰富。
自创对联训练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轻轻走进诗的世界,清凉的智慧之水缓缓流进我们的心田。悠远的意境,高雅的情调,给予我们无穷的精神指引与熏陶。品读古诗词,与诗人相约,我们会得到无尽的收获。请你拟一副对联写出自己诵读古诗词的感受”。“我们正值初三,书山揽胜,题海遨游,踌躇满志为明日的梦想在拼搏,在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压力与无奈,请你写副对联鼓励你周围的同学。”设置这种情境对联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自主创作的快乐。鼓励自创,允许合作完成。对练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创新,又能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积累的实用性,灵活性,真正地体验对联与生活的联系。
对联创作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文学形式。教师应该匠心独运,创新对联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内容,探索出切实可行又科学的模式来。对联教学不能一蹴而就,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创作、学生互评、师生互动,教师示范创作的方式,激起学生创作的热情,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在课堂训练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扩大知识容量,增加信息量,加强直观效果,优化课堂教学。
古人云“观千件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掌握属对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是学以致用。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对联教学的研究,在精彩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对联创作中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和智慧之美。对联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发现语文的风景,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的语文。
G633.3
A
1673-4564(2015)01—0087—04
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