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 贾龙弟
倡导真语文,考查真阅读
——以近三年嘉兴市中考命题的取向为例
☉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贾龙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以考定教”,随意压缩课程,“以练定教”,使学生深陷题海,语文教学成了模块化的“死应试”!
我们的现代文阅读评价到底是基于阅读素养的考查,还是基于答题技术能力的考查?值得深思,因为这是关于我们要不要教真语文的问题。
作为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核心——阅读素养,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是这样定义的:“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对书面文本的理解、运用、反思和参与的能力。”也就是说,真正的现代文阅读评价应该是衡量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标杆,绝不是一种答题技巧而已。
本文以嘉兴市近几年的中考命题评价改革为例,从两个方面谈如何努力朝着教师教真语文、学生学真阅读的方向迈进。
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们在命题导向上,从真实的理解、赏析与评价三个方面积极倡导真实的阅读。现具体加以说明:
(一)注重整体阅读与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第四学段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评价有如下表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目标与内容”
2.“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建议”
3.“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四学段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求、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本文章的能力。”——“评价建议”
从“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角度审视,这三条共同指向“整体感知,读懂文本”。因此,我们在命题中特别重视关注整体阅读,注重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筛选、提取、整合信息等能力,在不肢解文章的前提下着重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探究、语言的揣摩、文本形式的分析等能力,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因为有了对文本整体的感悟和把握,才有可能抓准需要深入分析的关键性细部;而局部的深入揣摩,又会反过来对整体的感悟有所补充、校正和深化,使之真正落实。整体感悟失去局部揣摩的支撑,容易陷入空疏和空泛;局部揣摩如不建立在整体感悟和把握的基础上,就会变得琐碎,甚至“抓住芝麻,丢了西瓜”,造成误读与遮蔽。如2011年文学作品阅读试题:
1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
(整体阅读概括要点)——(理解)
1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语言赏析含义理解)——(理解、体验)
13.文章写偷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3分)
(人物分析写法作用)——(理解、评析)
14.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3分)
(自我感悟读者意义)——(思考、评判)
四道阅读题,从整体表层阅读,到语言细处体味,到局部技法评价,到主题深度探究,由易到难,由语文的工具性考到人文性,由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延伸到对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审视,突出了阅读理解考查的“整体性”,从而引导学生真实阅读。
(二)考查思维过程,倡导深度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教育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粗浅的、表层化的“感受性阅读”,而是选择以“言语”为载体的探究式的“鉴赏性阅读”。
因此,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文本,真切表达情感。中考要考查思维过程,反对浅阅读(消遣性阅读、快餐式阅读),倡导深度阅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高度,培育创新思维,让思维的灵光照亮课堂。以语言品味题目为例:
(2)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筒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
这道题以“语言的揣摩品味”为途径,通过“语言的理解”考查学生“研读文本、纵深挖掘”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必须深刻体察作者的心境,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及文章表达的主旨,并运用思辨能力,才能“透过语言表象”深度解读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阅读教学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阅读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获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二层面,理解文本的语言形式并内化和运用语言。深度阅读需要考查的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文本言语形式的内化和运用。因此,在考查中,不再停留在课文理解的表层,而有了品析的深度和训练的力度,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解放,得到训练,得到发展。如:
7.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的痕迹”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4分)
此题从写法切入,要求学生对人物的塑造方法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在对“怎么写”的追寻中,让学生“探得”言语表达的秘密,同时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诸如探究构思、领会内容、提炼思想意义等,其答案在选文中或者在字面上是找不到的,需要从文字背后寻找答案,需要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归纳提炼,形成新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并组合语言呈现出来。“用原文的词句作答”,可以应付个别题,但也容易造成思维惰性。中考评价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开展真实的语文阅读。
(三)尝试适合个性化阅读的命题与评分机制
学生多元解读是阅读教学应有的状态,是教学的重心,也是现代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新课程关注评价的改革,体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因为学生是鲜活的、充满灵性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如何在试卷中体现出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能力、不同层次的水平,多些可供选择的余地,为学生的个性展示创造广阔的空间。
当然,这对我们实施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对学生个体作出正确的评价,对合理的体验作出肯定,对错误的说法加以鉴别,实现命题角度与评价标准和谐统一。让多读书的学生不吃亏,让体验(感受)丰富独特的学生不吃亏。
1.适应个性化阅读的命题
嘉兴市在这几年的现代文命题过程中努力寻求命题的“新”“活”角度和合理的“陌生化”表达(测试形式与测试内容的契合度),呈现试题的层次性、开放性,考查多元解读能力。同时,试题追求“因文定制”,反对机械化、模式化,让仅仅专注于答题技术和模式化解答的学生无用武之地。比较嘉兴市2011—2013年的阅读试题:
2011年:
9.下面句子话里有话,请根据语境,分别说出它们的潜台词。(4分)
(1)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10.文中的故事令人叹息,发人深思。读了本文,你会对文中的“我”或“郝奶奶”们说些什么?(不超过80字)(5分)
2012年:
9.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4分)
(1)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10.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不超过60字)(5分)
2013年: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7.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的痕迹”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4分)
像2011年和2012年的第9题,2013年的第6题,都是需要联系语境、结合文章才能作出解答的,命题者有意改变了设问的角度与重心,使得答题要素跳出应答套路的范畴,以此昭显考生的思考过程和真实表达。这种题注重用陌生化的试题情境,考查学生运用现时所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任何应试教学都难以预测预训的。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这两道题改变了传统设问的角度和重心,既使得答题套路无法发力,又使得桥接性词语无法取巧。学生回答这两道题,既需要真正理解内容,又需要准确把握主旨,更需要真实的表达呈现。如果回答问题脱离文本,洋洋洒洒却不能得分。
如此开放性的题目,是任何套题和模式化答题都无法应付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改革的整体趋势,是回归“真语文”,倡导“真阅读”。因此,我们命题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一组题目既是检测的过程,也是引导的过程。各题具有内在关联,问题的思考方向、思维容量、问题与问题之间构成一条“逻辑链”,这条“逻辑链”恰是学习一篇课文的思维路径的外显,是进行学习策略指导的依托。学生攀援这条“逻辑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走向纵深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思维路径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的语言学习的过程。
2.适合个性化阅读的评分机制
针对个性化阅读的试题,以往的答案的拟定及采点评分已不再适应。理解、赏析、探究类试题的答案绝不会是唯一的。但是我们在阅卷时,往往过于死板地抠答案要点。阅卷老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为了追求阅卷速度,只是一把尺子量到底,某理解、赏析或探究题的某要点甚至答案中的某一层意思缺了就扣分,从不考虑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有价值的答案要点。其结果难免制造许多“冤假错案”。一方面,大大打击和伤害了部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个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教师瞄着所谓的评卷规则,更加不遗余力地死教死考死练,恶性循环,直至把阅读赏析教学彻底教死,推上绝路。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试题的答案必须开放灵活。而对于这样的答案,也必须有相应的评分机制,于是,我们引入能反映学生思维能力层次的分层评价理念,以努力祛除采点给分评分标准的一些弊病。关于“采点给分”与“分层评分”,浙江省初中语文教研员蔡少军在2014年1月23日的《钱江晚报》上说了下面这段话:
“问‘文中体现猪八戒的什么性格特点’,根据以往的答题经验,有同学把背过的猪八戒性格关键词一股脑儿搬上去,什么‘胆小怕事、搬弄是非、好吃懒做’,暗想按照以往‘采点给分’的方法,总有一个凑得上,但这回可不行。将所有性格往上搬,所凭完全是记忆,采点给分看到的只是结果,因而得分。分层评估关注的是思维过程,试卷中的题目指向的是猪八戒的‘精明’,将所有答案写上去,根本没有体现阅读思维含量,所以得零分。”
与学生自主阅读相呼应的是,今年部分地市文学类文本阅读突破了以往采点给分的评分模式,出现了按层级给分的评分方法,这对于精细化评分有建设性作用,有利于更加精确的水平区分。如温州卷像作文阅卷一样,按正确理解、基本理解、有所理解、基本偏离这四类打分;衢州卷则罗列出不同具体内容的答案,要求根据答案的合理度、思维的充分度以三个层级赋分。
按层级给分是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状态的一种真实评定,符合读者反应原理;从考试形式看,也突破了以往设置标准答案、采点给分的单一模式,其改革意义巨大,因为这是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差异,基于不同学生阅读的真实情况的评价机制。
现代生活中有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多重文本、混合文本,面对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信息和多种观点,我国学生变得手足无措。学生的实用类阅读能力偏弱,抗干扰能力和推论能力低下。这与我们以往在考查中强调材料的整齐提纯而轻视原生性阅读,偏重固有信息的筛选而忽略运用推理有关。一句话,为考而考,是属于养在温室里的考查。而真正的实用文阅读应该是面对真实的社会生活,指向生活的需求,强调实用阅读,培养学生推断、运用能力。因此,我们在非文学类阅读命题上强调与生活无缝对接,追求原生态阅读的评价改革。
例如非文学类现代文阅读:
(二)记得给别人留条路(14分)
*12.结合文本,阅读下面材料,就如何正确理解“给别人留条路”,阐述你的观点。(4分)
2011年9月15日,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因无证驾驶豪车并参与肇事打人被收容教养一年。事发之时,因其尚未成年,有不少网民及知名人士纷纷发表言论,希望媒体和大众宽容他。不料,就在李天一被解除收容教养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又因触犯刑法“二进宫”。
此题为异质材料,要求学生加以辨析,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形成整体观照,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结论是在过程展开的前提下,在学生充分读懂文章并有了自己的感受后水到渠成得到的结果。考查反思性思维与创造性理解能力——学以致用,形成全面、辩证的思考方式。
省里对我们的评价是:要求学生结合文章阐述自己观点,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及学生的思想认识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借用已有材料和真实事件进行辩证思考,设题新颖,有一定思维深度。
另外,考查运用专业性知识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或假设的题目,这类题目需要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作出推论,进行假设。PISA中的“运用意义”指读者要利用他们从文本中获得的观点和信息来满足特定的阅读目的和情景需要。这从一个角度表明,非文学类文本的考查,要强调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文字以及情景线索,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对阅读内容产生意义,并进行反思。我们设计出了三种探究性题型:
1.内部深入型。对作者的观点、写作形式或意图进行探究,用以考查学生对深层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2.由内而外型。从文本之内走向文本之外。引导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事件等。
3.内外兼顾型。考查学生建立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阅读积累与生活经验之间某种新的联系,形成新的观点与策略的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改革回归“真语文”之路成为共识的情况下,现代文阅读越来越凸显紧扣文本的阅读能力考查,越来越强调对“真阅读”的过程性评价和“深阅读”的结果性评价。表现在题干上,“结合相关语句”“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的具体要求和角度越来越明确。那种脱离文本无限发挥的“开放题”越来越受节制,越来越强调要“结合语境作具体分析”,越来越强调要“运用文本信息支撑自己的观点”。嘉兴市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改革就是要引导大家开展“真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