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戚光宇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宋涛
顺应高考语文改革趋势优化练习系统编排策略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戚光宇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宋涛
练习系统一般是指与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助学系统相并列的教材组成部分。好的练习系统,是学生有效提高语文能力和考试成绩的重要工具与途径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有助于教材目标的实现。当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对语文高考分值未作调整,但可以说,“大分”无疑是未来深化改革的发展趋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为迎接“大分时代”的来临,适应“大分”考试的需要,在语文教、学、练等方面都应该早作谋划。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练习系统的编排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练习系统一般由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等能力层级构成,其中后三个层级主要体现的是“语文应用能力”。但在各能力层级的构成比例上,不应该平均分配,必须根据课程和考试要求而有所区别,如此方能达到更好的练习目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课程性质时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其课程目标包括“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五个方面。同时,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也明确提出“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很显然,新高考的语文试题也应该围绕着“语文应用能力”这个核心来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效果。因此,在练习系统层级结构设置上,应注意围绕“应用能力”,适当增加“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等能力层级的比例。
(一)“分析综合”能力层级。分析综合是指分析解剖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层级。在练习活动中,既涵盖客观题,还包括主观题。
(二)“表达应用”能力层级。表达应用是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练习和考试中,主要体现为写作和语言运用题。
(三)“鉴赏评价”能力层级。鉴赏评价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练习和考试中,主要体现为阅读部分的主观题。比如阅读题中的“赏析”“理解内涵”“探究意蕴”等试题。
当然,突显这三个能力层级的比例并不意味着取消“识记”等考查基础性内容的能力层级。所谓“适当”增加,主要是在练习系统的整体即练习活动的总量上,既保持一定“识记”内容的量,又对“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等能力层级有所倾斜。
练习活动的内容必须以考试内容为依归。从新高考的语文试题考查内容的趋势看,笔者认为,应会增添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生活两大方面的内容。对于前者,2014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增加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2014年的北京高考进行了初步尝试,其试卷涉及传统文化的试题直接分值超过50分,占比为33.3%。后者主要是指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和说理性思维训练。语言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无论学习还是考试,倘若内容不接“地气”,不仅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课程目标的实现也会大打折扣。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部分主要体现为练习活动的文言文、古诗词、民间文化等内容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主要以儒家、道家、佛教(释)等思想为内核。在高中语文课程中,主要体现为古诗文、成语、对联、灯谜、传统节日及各种民俗等内容。在考试中,也是直接或间接地以上述形式予以体现。如2014年北京高考试卷,就包括文言文阅读(29分)、诗歌鉴赏(11分)及语文基础知识中涉及的诗词、对联、俗语等内容。此外,以“老规矩”为材料的大作文也属于这一范畴。由此可见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考试中所占的分量。
(二)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又体现在对练习活动的阅读材料和作文材料的选择上。例如人教版必修一《大堰河——我的保姆》研读与练习中第四题:“生活中不乏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请你去观察生活,搜集有关素材,写成一首诗或一篇短文。”这道题的设计意图之一是关注社会、关心弱者,但是相当多的学生是接触不到像大堰河这样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所以我们可以对这个练习作适当改变,即增加材料,把《母亲》这首歌的歌词(“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你身在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补充给学生,请学生去观察生活,搜集有关素材,仿写一首歌词。再如人教版必修一《新词语与流行文化》的一个练习:“查找相关资料,探究下面的词语反映了怎样的生活观念和文化追求。豪宅、大片、韩流、AA制、丁克家庭、SOHO一族、新新人类。”这些词语已相对不新,应该改换。
(三)说理性思维训练的内容。思维训练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主要目标,即“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等。说理性思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按徐贲的说法,说理就是“用合适的、经得住理性检验的论证支持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并且有教养地、公开地说出来”。对语文学习和考试来说,说理性思维是写好作文必需的条件之一。尤其是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也越来越强调这种思维的运用。
练习的具体编排方式可以有三种:一是直接增加,即在特定练习单元增大相应内容的比重;二是链接拓展,即在练习下面链接相关内容;三是相互渗透,就是在不同练习单元,都不同程度地安排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尽管考查内容的范围大大增加,但教材的容量有限,教学时间也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教学与考查标准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变小,反倒可能增大。这就要求我们用尽可能少的练习活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覆盖“大分”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可能作到“广”“深”“活”。
例如人教版必修教材《鸿门宴》研讨与练习设计的四道题分别是:
1.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人的活动拟一个小标题。
2.试对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作简要分析,说说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够死里逃生。
3.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
从练习的性质看,这四道题包括识记性、理解性和应用性练习,分别体现如下设计意图:整体把握,精炼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引导独立思考。可以说,这个设计比较合理,但是若在“广”“深”“活”上再加以雕琢,则会令人耳目一新。比如:
第一题可以加一个小问题,把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改写成话剧或电影片断的脚本。这个问题中又包含了历史朝代常识、话剧、电影等方面的知识,有“一石多鸟”之效,体现一个“广”字。
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而次要人物的性格也可以设一道小题来考查。比如,如果我们把鸿门宴中的人物请到现代社会,下列安排合适的选项是:(A)请曹无伤担任陆军某部参谋长;(B)请樊哙为“心动不如马上行动”代言,请陈平为“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代言;(C)张良给刘邦写信用“大鉴”,范增给项羽写信用“钧鉴”;(D)项羽在人民大会堂款待刘邦,座次的安排是:项羽面门居中,他的左手边是范增,他的的右手边依次是刘邦和张良。练习中既有古代官职制度常识、礼仪文化常识,还有现代社会常识,将传统与现代对接,“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设计活泼又令人回味,既体现“活”,又体现“广”。
第三题可以使学生各抒己见,但答案绝大多数都是“不同意这个看法”。为了使学生思考更深入,表达更充分,还可以再设计一道辩论题: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
练习系统的编排设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让我们怀着一颗探索、创新之心,乘着新高考的东风,一路思考、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