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一媚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浙江杭州311231)
对大学人文素质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究
魏一媚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浙江杭州311231)
将再次呼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此课的具体情况与特征,探索研究一些既实用又富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使人文素质课的效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能够达到最大化。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关于素质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来了,并且经过教育界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有识之士在理论层面早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特别是高职教育中,仍需进一步强调与努力,故本文在继续呼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对其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将进行一番探究与总结。
关于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口号已经喊了30年了,上级有关部门也是不断地发文发指示,三令五申地强调又强调,远的就不说了,近期的有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又《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有明确指示:“把人才培养放在高校工作的中心位置。……完善基础课程教学。优化通识教育,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育,强化实践培养。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紧紧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由此可见,对于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级教育部门从未放松过号召,而相当数量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教学实际中,仍存在重技能训练、重科学知识,轻人文素质、轻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总之,把高职教育几乎当成了某种职业的岗前培训,将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能挤压的则挤压、能砍掉的则砍掉,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今后可
持续发展。因大学时代正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文素质教育实在是不可或缺、非常必要的。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绝不能偏废的,希望高职院校主管教学的顶层领导放远眼光,开阔胸怀,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教学的内容决定或选择了教学的形式,人文素质课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4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具备人文知识;二是要理解人文思想;三是要掌握人文方法;四是遵循人文精神。要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从内容上来说:首先应该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等内容。其次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再次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最后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学校办学特色及学生实际,应该以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的经典作品为切入点,理解、领悟其精髓,然后联系实际践行人文精神,这与古人读书讲究的“出入”二法相一致,古人云:“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2]可见“入书”是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出书”是对作品的反思与运用。在读书、学习过程中,这两者缺一不可,大学生人文素质课也理应如此,先学习领会然后再践行。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根据上述教学内容,我们已编定相应的教学用书——《大学生人文素质》。因为教学时间极其有限,共480分钟,分为4次课,每次课120分钟,所以我们将运用“以线串珠式”进行教学,即以史为线,以具体的作品或人物为珠,在讲史中穿插性地讲作品或人物。从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的经典作品中选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阅读、解析、探讨、品悟其中深蕴着的人文因素,以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它们彼此共存互通,相辅相成,这就为我们的人文素质课程提供了绝佳的教学资源,方便我们从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的经典中学习人文知识,进而领悟里面的人文思想与精神,掌握其中的人文方法,再联系社会现实、热点、焦点,思考分析,加以正确的评判,渐进式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中的核心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因此,要积极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文化、精神的滋养。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认为如下一些教学模式在人文素质教学中是比较具有创新性与适用性的。
3.1 模块化教学模式
也叫专题教学模式,即一次课一块内容,省略了课与课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在最短的教学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开设的人文素质课分为:文学、哲学、历史、艺术4方面内容,分4次教完,每次一块内容,所以很适合运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课堂就是讲堂,老师可以讲,学生也可以讲,现在讲究师生互动,所以很适合用讲座式来教学。但这个讲授得像百家讲坛上的那些名家那样,讲得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还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并感染学生。在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置疑提问,让学生回答或提问,师生互问互答,也可以生生互问互答,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受到教育,在讲座结束时还可就某个专题,布置一些让学生在课外开展调查研究的课题,为下次课作一定的准备。
3.2 主题探究模式
一次课(120分钟)要讲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中任何一块内容都是不可能的,因此,须采用主题探究式,即一次课只讲其中的某个主题,如文学,可只讲《红楼梦》,因为它是中国文学的顶峰之作。然研究《红楼梦》已成为一门红学,要讲完它也是不可能,所以一次课也只能讲其中一个方面或一
个人物,比如就讲《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贾宝玉,讲他身上的爱(怜香惜玉)与美(忏悔与赎罪)。主题探究性教学模式对教师本身要求很高,教师须对这方面有独特的研究,有新颖的观点与创见。
3.3 翻转课堂模式
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先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然后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除首次课外,这种教学模式都可以尝试,这样可以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避免教师一味地灌输式讲授,放手让学生成为上课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引领者、答疑者。在这样的课堂里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用于讨论、辩论,进行心得交流,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就可以充分展开。在这里还可以把微课、幕课、微电影运用到课前、课中或课后的教学环节中,相应的视频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创建,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制作,在下次课中展示、交流,这样就可以使课与课之间相继相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的能力也逐渐上升。
3.4 调查研究模式
即教师事先设计一些课题,让学生带着相应的任务,去实地进行体验式的调查研究,了解相关的历史或文化,采集相应的材料,然后写成小论文或报告(也可制作成PPT或小视频),成果可作为作业也可作为课上的交流材料。在调研中能够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是这种教学方法很受外部条件的限制,实际的教学时间也极其有限,故不易频繁进行,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3.5 参观体验模式
因为本课是人文素质课,又学校地处省会杭州,有许多得天独厚的外部资源可利用,杭州图书馆新馆有“市民大学堂”(又叫文澜大讲堂),可组织学生去现场聆听互动也可在线观看。还有浙江人文大讲堂,聘请有全国知名学者,围绕历史文化传统、人生哲理和社会热点,采取“场—媒”联动的传播方式,每周一讲,也可“为我课所用”。杭州还有很多著名的博物馆及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文化遗存可供学生前去参观、体验、调研,去亲身体验、感悟人文历史,从而培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质。同时还可利用杭州省会城市高校众多、名家荟萃的优势,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人文专题讲座,让学生与名家零距离接触与对话,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亲临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提升人文素养。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品格修养,以适应多元化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与时俱进、继承发展、推陈出新,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根据授课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介与外部资源,不断翻新花样、优化组合、博采众长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精神滋养与心灵感悟,使人文素质课的教学质量与功效达到最大化。
[1]中国教育新闻网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12-22]http://www.jyb.cn
[2]李诩.戒庵老人漫笔[M].魏连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竺小恩)
Explor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of College Humanistic Quality Course
WEI Yi-mei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Hangzhou Zhejiang 311231,China)
G640
A
1674-2346(2015)02-0091-03
2015-03-31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改项目《对大学生人文素质课课堂创新模式的探索》[编号:2015YB18]
魏一媚,女,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旅游文化及旅游文学
10.3969/j.issn.1674-2346.2015.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