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2015-02-13 18:53王庆鸾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心理健康大学生

王庆鸾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王庆鸾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互联网以其自主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征开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时代。网络技术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界限。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一等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故而,秉持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性理念,切实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生活性场景,成为提升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与水平的迫切需求。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互联网以其自主性、开放性、高速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为人们开辟一个前所未有的原子化创造性的网络时代。根据中国因特尔网权威管理机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1】。这样一场新的技术信息革命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全新变化和持久影响,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冲击和发展机遇。

一、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冲击

互联网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网络向人类日常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冲击。

(一)网络技术打破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界限

网络是一种具有虚拟性、实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的现代传媒。它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地域环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面向固定的群体以特定的内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经常以课堂讲解、分组学习、师生谈心、个体咨询等形式来进行。而多种网络社交工具(如邮件、论坛、微博、微信、QQ、飞信等)的出现,成为大学生汲取知识、分享信息、表达诉求、宣泄情感和张扬个性的自媒体,为大学生在网上向老师、家长和朋友探讨问题、交流思想和表达意见带来了便利。网络把学生的愿望、家长的希冀、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期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得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形场地变成了开放的、即时的和无限的广阔天地。大学生在互联网世界中既可以毫不掩饰地畅谈、交友与宣泄情感,又可以高效率地搜集资料和信息用以学习和提高。精神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得到现实世界难有的放松与舒缓,学业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得到帮助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自觉有效地应用与分享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神奇世界,将会突破时空限制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浸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网络世界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海量信息

互联网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与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了时效强、容量大、功能多和资源丰富的网络空间和信息多彩的精神世界。这个具有非凡影响力的虚幻领域不可抗拒地侵入大学生平静的生活空间和多彩的人生世界,一方面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眼界,另一方面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和复杂。“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庞杂,其中良莠互现,正反交错,泥沙俱下。这些未经处理、变幻无穷的信息及各种不健康的游戏,严重腐蚀污染着社会文明,削弱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甚至导致其认知混乱”【2】。网络世界向以其知识资源丰富、传播方式迅捷和受众群体广泛而著称,极大的信息传播量和受众面使其成为诸多利益群体奋力争夺的一个重要资源阵地。网站、数据库和承运商等受到市场趋利性的影响无疑成为一些负面、消极甚至违法信息的俘虏对象。频繁上网的“低头族”大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浏览海量的网络信息,如果没有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信息传播作为保障,一切为我所用的网上资源皆可能成为潜在的无形杀手侵蚀大学生心灵和思想。

(三)网络平台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平等交流

网络时代传播媒介的革命给人们的思维观念、生活交往方式带来了深层次的变化。基于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的互联网技术造就了“全民麦克风”时代,在网路虚拟空间中权威、花环、晕轮和声望将一扫而空,代之的是平等的网民尽情地享受网络世界的自由与快乐。平等观念的日益加深,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各类学习活动,由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将不得不适应大学生日益渴求平等交流地位的现实需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倾向于自高而下的态势,教师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教以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调适心理技能,单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如作讲座、课堂讲解、材料印发、大会教育等形式,使得教师穷尽了各种可能利用的教育资源仍然显得捉襟见肘。被动的学生在封闭的时空中被强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盘灌输,到底达到了多少预期教育效果不得而知。网络时代的形成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了广阔无边的网络世界,大学生通过网上可以自主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使受教育者平等地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培养了师生之间双向的平等民主关系,提高了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时代面临的困境

互联网的便利使得大学生可以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交互性、自主性和快捷性的生活方式,既能够满足大学生信息搜集需要,又能够满足大学生人际情感需要。传统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时代中凸显出内容的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和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匮乏。

(一)内容枯燥乏味致使“审美疲劳”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灵活多变、丰富多彩,围绕这一课程目标筹划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自我完善的素材与内容。然而,由于课程体系建设时间不长,不少学校将之类同于心理咨询或心理学课程,一些学校将教学任务分配给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管理的教师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呈现书本化的教条情景,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没有根据课程目标和特定教育价值观去筛选和甄别,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自我调适能力提高所必须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更无法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出现心理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干预与矫正,导致大学生感到教育内容枯燥乏味以致审美疲劳。

(二)教学方法陈旧呆板且方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部分学校依然没有脱离“粉笔+黑板+P P T”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任课教师主要在封闭的教室里进行理论讲解。这种“灌输-接受”型单一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技能的培养,违背了学生充满主观体验的心理成长规律,形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亟待突破的瓶颈。美国公共关系学家格鲁尼格层认为双向对称模式在传播和交流模式中是一种最佳的状态,“双向不对称模式的从业人员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决定怎样劝服公众朝着委托人组织期望的方向去行动,而双向对称模式从业人员则使用研究方法和对话以求委托人组织和它的公众能在观念、态度、和行为上产生共生性变化”【4】。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是自主的、平等的,可以结合自身的体验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进行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渴求一种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符合自身体验的双向对称教育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如果无视这种时代变化带来的教学需求,将不能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三)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足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这既是长期灌输填鸭式教育的结果,也是社会教育大环境影响的结果。长久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评价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以传播知识为主,大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被动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学生存在着较强的依赖心理和跟从习惯,很难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发挥积极主动性。随着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和面临的学习、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对周围世界消极逃避的心理与念头,使得自身不能正面去主动地进行疏导和协调所遇到的问题和障碍。依靠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在不能解决自己内心困惑的时候,自己又不能有效地规划和处理这些问题,健全的人格培养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个体思维活动也未有得到充分地锻炼,就很难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激发起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互联网的出现为大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为大学生情感宣泄提供了场所,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在大学生身上逐步减弱,网络信息的即时、快捷和全面使得教师失去了昔日的信息优势地位,网络时代的师生关系日趋走向平等、自由和多元化,为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三、网络时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迥异于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重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条件,把握青年人的内心需求,切实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用生活性场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手段,是网络时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秉持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性理念

大学生是一个文化层次高、未来潜力大、富有创造性和充满个性的青年群体,他们渴望朋友、能够分享快乐和同情、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并具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网络的多元化、社交性、自由度和便捷性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群体需要,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是主要参与者,其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直接映像了这一群体的需求和愿望,为大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条件和依据“互联网为什么能给学生带来如此的魔力,那是因为互联网能给学生带来平等感、自由感、身份虚幻感,上网成为是学生的心理需要”[5]。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互联网为载体有效地把握大学生心理需求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不仅能有助于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又能帮助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能有效地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适时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便利性和反馈性特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反馈评价活动,不断及时更新和丰富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满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等方面不断提升的教学需求,有效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实际问题,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切实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作为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工具的互联网日益侵入现代人的生活,智能手机的上网便利更使得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天天离不开网络。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上虽然发展已经成熟,但是心理上仍然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对于新鲜事物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平等观念,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他们进行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有利的资源和契机。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充沛的精力在网络世界能够得到极大地释放,网络世界也为大学生认识能力的高度发展与自控能力的有效提高准备了平台。任何一个有网络的电脑终端都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从而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局限。网络虚拟社会的角色双向互动消除了地位、金钱和尊卑的歧视,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了师生平等参与的体验与互动。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生活性场景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它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把课堂和课外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内化为优良的品格、完善的人格和综合的素质与能力。只有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在生活性的日常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才能引导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高尚情操,从而达到身心自由地全面发展。教学经验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越是接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周围实际问题,就越有说服力和生命力。自由开放、高速运转和超越时空的网络世界以其多种多样的信息呈现方式,给大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认识、感知和心理体验。超文本的网络集成技术达成了图片、文字、声响、动画的有机融合,使人的感官从平面到立体、从单调到多彩,充分调动了人的视听和感触功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摈弃传统单调枯燥的强制灌输式教育模式,开展贴近生活的、形象生动的启发式、引导式和研讨式教育准备了有利的条件。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和虚拟网络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声音、色彩、图画等形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教授心理健康技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生活性场景之中,极大地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同时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新华网,2015,07,23,,http:// news.xinhuanet.com。

[2]牟艳娟.互联网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J].改革与战略,2004,3.

[3]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教育部网站,http: //www.moe.gov.cn.

[4]詹姆斯·格鲁尼格.合作、集体主义和社会工团主义是公关行业的核心价值观[J].美国公共关系研究杂志,2000,1.

[5]李建华.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5.

G441

A

1674-6198(2015)05-0040-03

2015-07-11

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高职生就业心理危机状况及干预防护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2SJDFDY021)研究成果。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职生自我定位与择业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编号201510849021X)阶段性成果。

王庆鸾(1975-),女,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心理健康大学生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网络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