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艳 吴 楠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徐海艳 吴 楠
(敦化市江南镇学校,吉林 敦化 133700) (吉林省孤儿学校,吉林 长春 130117)
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功能,教材中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捕捉教材中的美育着眼点,在情境中、语言中、朗读中、写作中开启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审美能力是现代人重要素养之一,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审美能力包括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人的审美意识不是先天的天赋能力,因此,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我们在教学中的重要的任务之一。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功能,教材中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切入点。《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为几个层次,对美的体验、理解、判断、升华并由低到高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立足教材,把握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因素,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的进行美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兴趣自然而然成为学生学习的力量和源泉。由于小学生知识面和生活阅历有限,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肤浅,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的感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创设情境、制造氛围,通过对一定事物的形象描述,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审美情趣。比如利用音乐、绘画、多媒体等引导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有关情景中展开想象,油然而生的情感自然倾注于所观察的事物之中,学生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
例如:《鸟的天堂》是一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融于一体的好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在感受美的画面的同时明确大榕树的特点,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按作者的观察顺序由远及近地展示大榕树的特点,短时间内把的学生的感观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看着这美丽在大榕树,在直观上感受到大榕树的“大”,会发自内心的赞美。在学生整体感受大榕树静态之美时,再随即引导学生:“榕树美,“美”在哪呢?”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意境中,去找优美的词句理解、发现了榕树不同的美。有的学生认为榕树的叶特别美,颜色鲜艳欲滴,又十分的繁茂,充满了生机;有的学生认为榕树最美之处还在于它的根。榕树的根与众不同,枝上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学生能结合生活实践,逐步观察、发现了榕树的枝、干、叶、根的奇特,培养了审美的情趣与感受能力。
在学习表现榕树的动态美这一段落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众鸟纷飞的情景,可以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都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同时配着画面解说,和学生一起伴着欢快的音乐有节奏地打节拍,在美的意境之中体会鸟的天堂的美。学生用自己的真情、真心感受小鸟的快乐,珍爱大自然的美丽。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小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学生把自己画的小鸟贴到黑板上的大榕树上,学生感受到了动物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培养了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趣。
创设情境是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如在教学课文《月光曲》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美好的意境,可以制作大海、月光、波浪的动画融合在一起的课件,配上音乐《月光奏鸣曲》,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之中,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入情、入境。情景交融之中,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学生的感受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中生动的语言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首先要抓住课文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细致品析,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意境,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怎样审美,在领会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如《桂林山水》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山美、水美这两个特点,首先给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寻找山美在哪里,另一组寻找水美在何处,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读,画出自己认为描写山水最美的句子,之后两组进行讨论汇报,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能寻找到作者恰到好处的工整对比,淋漓尽致描写山和水的和谐之美的语言,从中发现水的特点是:静、清、绿;山的特点是:奇、秀、险。体会了大自然美的韵味,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审美的欣赏能力。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欣赏。如教学《荷花》这篇课文,荷花对于学生来讲,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大多学生都是通过图片已经认识了荷花,陌生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本地区不生长荷花,很少有学生能身临其境去观察荷花,只是觉得这种花很美,但花的特点不够明确,因此,在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荷花的录像,先让学生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学生通过看,感知荷花的美丽。之后,激发学生去探求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自己感觉描写荷花美的词或句子,圈一圈、划一划,学生在寻找美的语言中发现了荷叶形状美:“碧绿碧绿的,似一个个大圆盘”。荷花的颜色美:“有的红,有的白,有的粉……”还有姿态美:“形态万千,这朵已露出花蕊了,那朵还是花骨朵,另一朵则含苞欲放。通过学生在寻找语言美的同时,欣赏到荷花的形状、色彩、姿色之美,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和散文,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陶冶美的情趣,达到鉴赏美的教育目的。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教读古诗词应在指导学生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反复朗读,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词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目的。学习一首古诗,要体味诗的语言美,应先从朗读入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让学生大声地、动情地陶醉于朗读之中,使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分析重点词句,边读边想,构思与古诗有关的画面,在读中启动学生的想象,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获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美的感受。在朗读方式上,可采用齐读、范读、领读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反复朗读吟诵,学生才能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达到对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统一,产生共鸣。如教学古诗《小池》,首先让学生反复读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找出小池中的景物:泉眼、树阴、小荷、蜻蜓,再通过交流、诵读逐步理解想象:泉眼渗出的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象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景象和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如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望月》,这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通过阅读,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为了让学生品读夜景,感受月色之美,教学时从读入手,告诉学生如果读了让你心动的词、心动的句子,就把它画下来,细细的品味,想想它为什么打动了你的心?然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读,学生从优美的文字里品味出月光的宁静、安详、朦胧之美,在动心、动情的朗读中,每个同学的声音里都有一片独特的月色。由于文中的对话很多,让学生分角色读,在读中加上了背景音乐,让每个学生进行积极的尝试,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读中明确诗的含义、领悟诗的意境,还加深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再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由于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对于学生来讲是很久远的,是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会被动的接受。所以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朗读上,有关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小组合作,在读中分析出各个人物的特点。学生在讨论中分析出各个人物的特点:班长的沉着,副班长的勇猛,宋学义的老练,小战士的严肃专注,在读中学生感受到了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就水到渠成,能入境入情,引起共鸣。在教学“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这个段落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读,再让学生说说五位战士为什么会有喜悦的表情。通过朗读学生从战士们因为任务已经完成而微笑的脸上,感受到五壮士的欣慰,面对牺牲无憾而自豪,通过读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感悟和理解,对英雄的崇高形象更加鲜明。被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所打动、所感染。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的判断与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而且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写作帮助实现表达美、创造美的愿望。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写作《家乡的变化》时,在写作之前让学生亲自观察体验家乡的变化,学生的兴趣会很浓。有的组成小组一边实地观察,一边做着记录,有的学生以采访的方式,从家长、长辈那里了解家乡的变化信息,从家乡的楼区去观察对比,从前是草房、发展到平房、再到楼房,现在是高层楼房。有的学生从街道入手、观察路况,回忆自己居住的地方曾经是窄窄的泥路,后来加宽觉得很高兴,之后变成水泥路,现在是柏油路,路边有街灯、装饰,处处繁华的景象,还有的同学写到商贸建筑等等,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变化,从活动体验中获取劳动创造的美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从景物的变化中发现凝结人们劳动和创造的力量之美,景色之美和心灵之美都一一展现出来,学生能用我手写我心,表达了真情实感,同时培养了情操,寄托了理想。通过写人记事,记录当今社会的各条战线上的人物形象,反映当今社会时代气息,感受并表达社会之美、人物的心灵之美。学生从自己的拟定的人物中写出他们的先进事迹。
如写《可爱的人》,首先在写作之前上一节口语表达课,以这节课为铺垫,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最可爱的人,由于学生的接触面有限,大多学生都说爸爸、妈妈等亲人,还有的说老师,但不能放宽选材范围,为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创新,教师要教会学生从身边的人中去观察,可以有工人、农民,解放军、警察、清洁工、医生、教师、还有亲人,从更多的范围中去选取谁是最可爱的人,写作素材也更宽泛了,审美能力有了上升的空间,这时让学生写作,让学生互评《可爱的人》可爱在哪,实际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让学生发现美的过程,能写出人物的可爱之处,实际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笔表达美、赞赏美的一次真实感受。再比如通过《难忘的一件事》,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捕捉在生活中的诸多印象,去选材立意。实际写事的习作训练很多,但写作不是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审美能力有所创新。因此,在这样很普通的习作中,让学生做不平凡的积累训练。首先,收集材料,让学生先口头作文,让学生说说难忘的事,并让学生互评,之后教师点评,在学生自己感觉难忘事的事立意新、有意义时再进行写作,就这样在完成写作任务的同时,学生能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让学生感受人类的精神之美,在写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在不断创新。无论教学方式怎么变化,但始终抓住审美教育这一重点,从多方面、多角度捕捉教材中的美育着眼点,在情境中、语言中、朗读中、写作中开启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必然是高效的,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日益得到提升。
2015—04—06
G623.2
A
1673-4564(2015)03—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