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中的羌族民间歌舞推广探究

2015-02-13 15:21王利桥安冰冰
音乐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羌族歌舞民间

王利桥 安冰冰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21)

基础教育中的羌族民间歌舞推广探究

王利桥 安冰冰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21)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能歌善舞的民族,其特有的羌族民间歌舞是羌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羌族民族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经灾后重建,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羌族音乐舞蹈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所体现的文化特色更加多元化。令人遗憾的是,羌族民间歌舞的普及与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更是空白。因此,梳理羌族民间歌舞文化历史,探究其在基础教育中的重大意义,有助于在基础教育中丰富艺术教学手段,提升教育水平,使其在基础教育中得到传承与发扬。

羌族歌舞;基础教育;普及传承

一、羌族民间歌舞的基本概况

(一)羌族及其歌舞形式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与华夏文明渊源极深,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族人的记载。“羌族自称‘尔玛’,意为‘天之子民’,源于古居河、湟、洮、岷一带的西戎牧羊人。公元前4世纪末,古羌人陆续向我国西南地区迁移,徙居岷江、大渡河流域的羌人改游牧为农耕,后多个羌族部落先后聚集到岷江上游的高山河谷地带定居,经世代繁衍生息而发展成为今日之羌族。”[1]因为居住环境特殊,羌族也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现主要集中居住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且能歌善舞的民族不在少数,但是羌族的歌舞艺术,无论是其表现形式、歌舞内容,还是音乐曲调莫不自成格局,体现出伟大、繁复、厚重的文化内涵,是羌族数千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存在。羌族歌舞与羌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盛大的节庆活动中、婚丧嫁娶时总少不了歌调的旋律与舞蹈的倩影。歌舞是羌人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一种艺术行为,是伴随他们成长的文化养料,是极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也是他们传向下一辈的精神食粮。羌族歌舞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主要分为“喔都惹木” “直布勒惹木” “西惹木” “祖惹木” “萨朗” 5种,分别代表山歌、劳动歌、酒歌、祭祀歌和锅庄。民俗舞蹈主要分为萨朗、哟粗布、布兹拉(羊皮鼓舞)、巴绒、卡斯达温舞(盔甲舞)、哈日等6类,分别代表节庆、祭祀、礼仪和战事,且每种舞蹈都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①千姿百态的羌族歌舞艺术以多声部民歌、羊皮鼓舞、盔甲舞和萨朗最具特色。“卡斯达温舞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羌族多声部民歌和羊皮鼓舞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首批扩展名录,包含羊皮鼓舞与萨朗舞表演在内的羌年,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二)羌族民间歌舞所面临的濒危现状

羌族文化历史悠久,不论是其文学艺术还是宗教信仰皆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羌族歌舞。然而,2008年四川汶川的“5·12”特大地震使羌族民族文化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其中汶川县最大最古老的“萝卜寨”几乎被全数破坏;珍藏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数百件文物也无一幸免。“由于羌族没有文字,语言文化和歌舞艺术均靠年长者口传身授来传承,而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文化和熟知羌族技艺的传人遇难。”[3]这无疑加剧了羌族歌舞文化的濒危状况。虽然灾后有不少专家学者对羌族歌舞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保护、采录、收集和复原,但现状不容乐观。而且羌族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窘还远不止这一点,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羌区的年轻人大多以外出务工赚钱为要务,缺乏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与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因此羌族民间歌舞文化正处于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在国家提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大背景之下,羌族民间歌舞的传承似乎占据着有利的社会条件,但实际的推广发展状况堪忧。目前,除了少数高校有针对表演性的羌族音乐舞蹈研究外,西南地区再无其他艺术类大学(学院)有针对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研究,特别是羌族民间歌舞在中小学的教学、传承及推广方面仍是空白。羌族民间歌舞除了以表演形式出现在舞台及银幕外,它所负载的民族文化并未得到更大程度意义上的推广与普及。综合上述原因,四川音乐学院积极组建科研小组进行实地采风,充分利用在各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的大四学生在基础教育领域对羌族歌舞进行尝试性教学。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羌族民间歌舞的研究对于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基础教育中普及羌族民间歌舞艺术对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意义重大。

三、在基础教育中普及羌族歌舞的意义

(一)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发扬羌族文化特色

羌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优秀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高原农牧文化的创建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保留延续直接影响着该民族的未来和发展,而基础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传统民间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中有效地推广与普及羌族民间歌舞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趋近性,更能够更大程度地传承羌族民间歌舞。在实施尝试性教学的过程中,四川音乐学院大量提取、整合羌族传统民间音乐与舞蹈的特色元素及风格特点,针对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重新编排与创新,总结出科学合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在与学院长期保持友好合作的中小学中进行试点教学,例如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小学、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玉林小学等。目前,该举措已初见成效,但在基础教育中纳入羌族歌舞的实践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羌族民间歌舞以其声情并茂、情形并发的审美特性展现出与单一歌唱或舞蹈所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和综合美感,而抒发情感、表达自我最直接、强烈的手段就是歌舞。歌舞同载本身就是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的,这种综合表演艺术能够全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以羌族“萨朗”歌舞艺术为例,其民间表演形式一般是男女共同围绕火塘,手拉手沿逆时针方向载歌载舞,且不限制参加人数。男女共同轮唱舞曲,而后舞蹈,速度由慢渐快,到高潮时还可变换多种舞步,整个歌舞活动的氛围十分热烈。“萨朗”是原生态歌舞文化的产物,作为羌族民间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颇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传递着祖先们遗留的生活气息和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通过提取“萨朗”歌舞的特色元素,将羌族民间歌舞艺术应用于基础教育中,以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美好民族形象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在这种极富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染中自然地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自发地体验与感受羌族歌舞文化的魅力。此过程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学生天性好动的特点,更能够帮助学生以最真实、自然的内在体验来抒发情感与表达自我,同时产生愉悦、健康和美的享受。由于在开展羌族传统民间歌舞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想象与创造的活动和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羌族民间歌舞艺术进入基础教育不仅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新手段,同时也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使艺术教育真正做到本土化,并回归人的本身,回归以抒发情感、感性理解为主的美育境界。

(三)丰富艺术教育手段,形成多元化教学

羌族民间歌舞艺术古朴中呈现出典雅,粗犷里体现着优美,热情中蕴涵着奔放,神秘里展露出开朗,极具艺术生命力和形象感染力,凭借着声、形结合的综合艺术手段,以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羌族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块亮丽瑰宝。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基础教育中以美术和音乐为单一格局的艺术技能教育已满足不了当今学生的审美需求,也满足不了社会文化对于综合艺术人才的需要。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羌族歌舞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进行细致分析,强调以趣味性、娱乐性和创新性为主,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羌族音乐舞蹈的编排与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取民族特有元素,将羌族传统的民间歌舞形体动作进行提炼与优化,让简单的内容更趋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之更符合现代基础教学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同样以 “萨朗”为例,学生手拉手围圈进行歌唱舞蹈,不仅有效地延续了萨朗歌舞的传统民间特色,并且还能够迅速地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地域文化场景中,感受羌族的民族文化魅力,使课堂教学与民间艺术得到巧妙对接,在传承民间传统表演形式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在这样多元化的综合艺术教育形式之下,学生能够在体验和感悟传统民族艺术的同时感受心灵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通过歌舞体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社交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整体的艺术表现力有所增强,有利于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情操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将羌族的民间歌舞纳入基础教育不仅是传统歌舞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人生愉悦教育、情感教育、智能教育相结合的并具有强大内化作用的最佳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因为只有情感才能充当人的内在尺度,才是教育走向创造、实现价值理性的根据。

四、小结

羌族民间歌舞是羌族先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锤炼而成的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性的文化艺术也更具有世界性,羌族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性质让其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瑰宝。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地普及羌族民间歌舞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心理的自豪感,同时也能够促进羌族民间歌舞在更大程度上的传承与发扬。学生在有声有形、声形并茂、情形兼达的民间歌舞艺术教学中体验和感受丰富的人文习俗,了解民族的历史与地理关系,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审美体验,陶冶了心理情操,更能在审美愉悦的同时升华为一种更为旷达的审美蕴涵,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经过前期的努力,尝试性教学初见成效。但是如果从整体上看,对于羌族民间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研究和创新等方面仍然是万里长征才刚开头,任重而道远。由此,科研组拟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今后研究的突入点:第一,教师要对羌族民间歌舞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它们与羌族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理出根脉,抓住源点;第二,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开展这项工作,拓宽其深度与广度,加大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联系,增加传授歌舞艺术的课时,让学生真正喜爱它,真心地传承并发扬它;第三,在研究和普及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创新,利用现有的艺术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活动。要加大与艺术团体的联合,创作出既富有羌民族精神底蕴,又能超越其上具有广泛的精神内核的民族歌舞,既带有古老的文化烙印,又充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惟其如此,古老的羌民族民间艺术才不仅能在我国的西部大地上灿烂夺目,更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展露辉煌,让全世界都为羌民族这一优秀的文化瑰宝所陶醉。

注释:

①有关羌族歌曲和舞蹈的分类,可参见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编著的《四川省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集》,第601-604页。

[1] 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745.

[2] 焦虎三,庄学本. 羌族歌舞:源自远古的艺术[J]. 文化月刊(下旬刊),2012(3):54-60.

[3] 抢救羌族文化行动启动[J]. 科学之友(A版),2008(8):84-85.

J722.22

A

1004-2172(2015)04-0138-03

10.15929/j.cnki.1004-2172.2015.04.021

2015-03-15

2013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 “羌族民间歌舞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QXY1304)。

王利桥,(1982— ),男,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

安冰冰,(1962— ),男,硕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钱芳

猜你喜欢
羌族歌舞民间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一起歌舞吧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