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中的传统伦理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015-02-13 15:26付丁群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朱熹启示

付丁群

《朱子家训》中的传统伦理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付丁群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并将之发扬光大。《朱子家训》中的核心思想是促进家庭和谐,基础是实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目的是实现当时社会的整体和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朱子家训》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统治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对家庭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的论述在今天仍有可以借鉴的实践价值及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朱熹;伦理思想;朱子家训;启示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号晦庵,谥文公。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福建尤溪,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武夷山)崇安。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倡导者,他身处中国古代社会,出于对宗法社会稳定的维护,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传统伦理思想。其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虽然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局限性,但是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当下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一、《朱子家训》的内容

在南宋中期,由于金国和蒙古的入侵,南宋政府因战争导致各种赋税繁重,老百姓生活困苦,南宋政府危机重重,再加上统治者的生活腐败,传统伦理纲常被破坏,伦理道德的沦丧,人们精神的缺失,使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朱熹为了维护南宋朝廷的稳定,使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得以增强,继承和弘扬了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他认为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继承“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的宗旨,他力求重整儒家伦理之纲常、儒家伦理之道德规范,重建儒家伦理之思想、构建儒家伦理之精神家园。因此就有了朱熹《朱子家训》[2]的产生。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朱子家训》原载《紫阳朱氏宗谱》。)

《朱子家训》的内容不多,全文只有三百余字,阐述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师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内容涉及朱熹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仁、忠、慈、孝、友、恭、和、柔、礼、信十种伦理思想的道德行为规范。《家训》明确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构建了相亲相爱的和睦家庭的理想社会。

在《家训》内容中的“忠”,《说文解字》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忠”,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之一。原指心态中正、立正纠错,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后指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在《朱子家训》中,“忠”即是指对君主尽忠,对朝庭尽忠。在当下社会中“忠”应该就是忠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工作单位,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家训》中的“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理论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基础内容,是道德的根本,也是仁义之本,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孝”,在传统宗族社会里调整家族中尊长与卑幼亲属间的关系,规范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关系。“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自己父母的尊敬和孝顺。《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随着国家的出现,其内涵由孝敬父母而逐渐延伸到忠于君主,忠于朝庭,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使其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因此孝子也必是个为国家尽忠之人。现在我们所说的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清明和冬至时祭祀祖先,是尊祖敬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在我们当下的孝文化里,所包含内容不仅是孝亲敬老、与人为善,还要明礼诚信。

在《家训》中的“信”,是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立身处世,应当以诚信为本。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包括仁恕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而“信”是一个人的言和行、表和里、名和实的统一,是识别虚伪和真实、好与差的标志,能反映出其他伦理道德的内容。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传统美德,做人诚实守信。“信”,《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信”,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要求做事要信守诺言、诚实不欺。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即指“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但我们从伦理道德方面来看,“诚”与“信”的概念是相同的,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是指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诚”反映的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反映的是内诚外化,即多指“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因此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自身的行为规范和内在的道德修养要求。《家训》全面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同时也体现了他治家、做人的传统伦理思想。

二、《朱子家训》要求家庭成员和睦相处

家庭从古至今一直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任何人来说,家庭是自己人生的起点,也是个人休闲和自由生活的温馨港湾。从社会各界名流到普通平民百姓,其事业成功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营造一个可以放松自己、浪漫而温馨的港湾,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目标。而朱熹的《朱子家训》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个范本。

首先,《家训》中,在国家、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要求君主要爱护自己的臣民,使臣民能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是君主应该做的,也是君主最可贵之处,臣民也要效忠于君主、效忠于国家(朝廷);在个人小家庭中明确要求父母亲对子女不但要“慈爱”,更要“教育”。他认为父母要疼爱子女,但是不可溺爱子女,溺爱是害了孩子。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子孙一定要教育好。特别是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这些孩子中的绝大部分被父母乃至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百般疼爱和迁就,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的性格,不讲长幼之序,不懂礼貌,犯了过错也不知悔改。这种性格的养成,会为孩子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父母在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还要对孩子加以教育和正确引导。现在的孩子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要抓住关键时期给予孩子关键性的点拨和正确的引导,使其懂得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心态,这样等他以后进入社会才能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挫折。

其次,《家训》中,体现出朱熹继承了儒家“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他认为所有善的行为都是从孝开始的,孝是做人之根本,要求子女对父母亲要尽 “孝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子须为孝”[3]。“孝”,是指子女要孝顺善待自己的父母,尤其是父母在世时,子女要从内心和精神上给父母以抚慰和关爱。子女要奉养、尊重、爱戴孝顺自己的父母,多陪父母说话,多带父母外出旅游,让他们享受到亲情的温暖,使他们心情愉快、身体健康。父母去世后要按照一定的礼仪来安葬和祭祀。朱熹所说的“孝”是要真心实意的尽孝道,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相传朱熹十分孝顺自己的母亲,因为他的母亲喜欢吃他亲手做的饼,所以朱熹每次出门远行讲学前,都要亲手做好大量的饼供奉母亲,以慰藉母亲思念之情。后人感其孝心,相互效仿,做饼奉母,因此就有了现在市场上的“朱子孝母饼”。“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是生命与生命交接的纽带,我们要传承这种美德,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大,给了我们无私的爱,等我们成家立业后,才发现他们却是满头银发,满脸皱纹,不再年轻,这时我们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要关心父母,同时还应该在精神生活上关心父母,要经常看望父母,多问候身体及生活情况,使父母能开心快乐地安度晚年。当然,我们的子女也应如此传承这种美德。

第三,《家训》中,朱熹更是要求夫妻关系和睦。“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如夫妇和而后家成。”[4]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与基石,也是社会稳定的关键。夫妻关系和睦了,家族安定了,社会也稳定。“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夫和妇柔是夫妻相爱、和睦相处的关键。“和”,指的是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遇事保持心平气和的理智,才能解决问题。“柔”,指的柔顺温和,即性格柔顺。夫和妇柔,夫妻就会相亲相爱,即使夫妻出现矛盾也会很容易化解,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能一起面对,共同克服。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即是此理。

第四,《家训》中,强调兄弟之间要互助友爱。他指出“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所谓“友”,就是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恭”则是指尊敬、恭敬。“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基础,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不团结,谈何友爱、团结其他人呢?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办法感受到这样友爱的温暖。所以家长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交流,学习如何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孩子成人后,进入社会中才能更容易和别人相处,在工作中能和别人合作并形成团队,完成各项任务,从而使他能工作中找到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从上面可以看出朱熹的《朱子家训》从“慈、教、孝、友、恭、和、柔”等方面对家庭中的三种伦理关系,即对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道德伦理关系做了详细的阐述,又指出了每个人在家庭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父母要疼爱并教育好子女,子女要孝顺善待自己的父母,夫妻之间更应该互相关心帮助,家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在一起,这些传统伦理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对维护和巩固家族、家庭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当下的社会中,对我们每个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朱子家训》强调为人处事及做人道理

从远古时期到今天的高科技文明社会,人类一直追求的是和平共处、和谐发展,这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统一,朱熹的《家训》所推崇的为人处事、做人原则与其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朱熹在《家训》中特别强调,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要坚持从我做起,要努力做到“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即在与人交往中,不要随便谈论别人的短处,不要在背后说他人的坏话,伤害了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所长或工作上有了成绩,就自我炫耀而瞧不起他人。作为一个有着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人应当保持平和谦逊的本色,不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当与人发生矛盾时,解决的方法就是“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对于仇恨自己的人要用友谊之情来化解它,对于怨恨自己的人要用诚心诚意的友爱态度去化解怨恨,用平和的心态、友爱的方式去化解与人交往中的矛盾。如果能这样做,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与他人发生不愉快时,都能做到“随遇而安之”,不能为一点小事就记恨在心,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应该做到“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给予理解,当别人有小的过错时,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别人有大的错误,要做好其思想工作,用讲道理、摆事实来说服他,使他明白错误之处及会造成的影响,并努力使其改正。

朱熹在 《家训》中还强调指出,“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侍奉尊敬师长,对师长以礼相待,是晚辈后学必须要做到的。对待朋友要讲信用守诺言。遇见长者应当尊重,看见孩童应当细心呵护。要做到“处事无私仇”“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朱熹在《家训》中教育族人为人处事要做到敬老爱幼、诚实守信。“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在古代社会被人们认可、推崇,奉为做人的根本要求、治国之基础,就是当下的社会中也同样要求人们要诚信做人。“信”是人的言和行、表和里、名和实的统一,与其他伦理道德的内容紧密相连,是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工作中、处理事件中及与人交往中都要信守诺言、诚实不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生而平等,都应该诚实守信、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就会拥有一个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

四、《朱子家训》重视德行和修身

朱熹《家训》中非常重视道德行为修养和自我修身养性的教育,这也是朱熹《家训》中的又一重要传统伦理思想。他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从这可以看出朱熹对德行的重视,这与我们当下所倡导的“以德为首”的教育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和修身就如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同时他还就重德修身提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见解。他在《家训》中提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强调了对别人善和恶的处理态度,对行恶的人要抑制,对行善的人要宣传表扬。隐恶扬善是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看人看优点,放大其优点,缩小其缺点,会使其更优秀。另外,他还提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指善事再小也要积极去做,恶事再小也不能做。这是教育引导我们不要忽视小恶,任其发展就会演变成大恶。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当下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注意细节,用心修养,才能有良好的德行,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才能做到全民族、全社会、全世界发展成为一个和平美好、和谐幸福的家园。

五、《朱子家训》中的传统伦理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儒家的传统伦理思想在朱熹那里得到继承和发展,虽然其家族伦理思想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思想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调控、维护和指导作用,对当下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也有着深刻影响和指导作用。

(一)《家训》中德育观对当今社会道德风尚教育的影响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5]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积极培育家庭美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这可以看出道德伦理建设在当下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了社会道德建设的层次性,即“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次。因为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崇尚拜金主义,出现了道德严重缺失现象,一些人为了满足私欲,将国家、民族、集体、他人的利益弃之不顾,丧失党心、民心、良心,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丑恶行为,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道德伦理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要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要求人们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中加强自身的道德德行约束,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德行的要求。朱熹非常重视道德伦理的教育,即德行教育培养,因此他在《家训》中强调个人伦理道德修养比家族伦理道德更有主观能动性,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对家族伦理道德的传承、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样对今天的社会道德风尚教育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家训》中家国一体观对当下和谐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家和国是一体的,家是国的缩小版,国是家的扩展版。在《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儒家家国一体的思想完整体现,将个人、家庭、国家关系密切联系起来,家国同构伦理思想内涵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当下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5]这使儒家的传统伦理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以体现。一个人努力践行着德行,自觉承担起家庭中的责任和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朱熹在《家训》中将个人修身养性和家庭道德伦理结合起来,使家庭道德伦理能得以施行。他认为治家的目的就在于“和睦”,家庭和睦了,那么国家也就稳定了。这充分体现儒家“家和万事兴”的传统思想理念,表达了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社会大家庭的和谐是个人小家庭和睦的发展和体现。

(三)《家训》中诚信观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种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朱熹在《家训》中要求族人待人处事应该做到诚实守信,这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我们应该将这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服务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建设一个诚信的国家,不仅要依法治国,同时还要以德治国,诚信就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诚信经过时代的解读,不断的充实,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下的社会,是瞬息万变、快速发展的社会。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眼前利益弄虚作假,缺乏诚信,给社会带来了很大危害,这是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缺失造成。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强调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诚信建设,为此国务院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6]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形成诚信建设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着力推进诚信建设的规范化、长效化。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弘扬诚信理念,推广先进典型,开展专项整治,使诚信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诚信缺失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诚信建设制度亟待健全和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力推进诚信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强诚信制度化建设,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从《朱熹家训》中可以看出,朱熹在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国家社会和谐,重视德行,修身养性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伦理道德规范行为的理论依据,使后人在践行中有了德行标杆,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能符合德行的要求。从《家训》中所涉及的立志、立德、敦品、修身、治学、家族伦理等方面,反映了中国人的修身、齐家、治国的伦理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行为范本,也是当下社会伦理、家庭伦理范本。

参考文献:

[1]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朱熹.朱子家训[Z]//紫阳朱氏统宗谱.刻本.卷一.

[3]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续近思录: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11-08.

[6]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Z].2013-11-09.

(责任编辑:徐星华)

中图分类号:B2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5)04—0066—05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5.07.015

收稿日期:2015-04-19

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朱熹礼学的哲学价值研究”(10BZX037);安徽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yfc100114);安徽大学徽文化传承与创新2014年招标项目“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国内徽学研究信息收集与整理”;安徽省传统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研究项目(2013zs05zd)

作者简介:付丁群,女,安徽合肥人,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朱熹启示
奉天法古: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的双重样态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朱子深衣”与朱熹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