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阈下的《李尔王》

2015-02-13 12:52王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李尔王小女儿荒原

王丽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生态批评视阈下的《李尔王》

王丽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站在生态批评视域下赏析《李尔王》的“自然观”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它能够体现整个环境系统内部的微妙联系,进而使人想到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在《李尔王》中,“自然”是它的关键词,文章是以生态批评的角度去挖掘正文的两种自然观,并以“荒原”意象揭示其中的含义,表述荒原的文化符号和内在的价值。

生态批评视域;《李尔王》;文学

从调查研究发现,很多专家在研究《李尔王》时,习惯从本质论和认知论的角度延伸至文学戏剧作品的层面上,然而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是需要多角度、多层面的。只有从多种角度入手,才能更清晰、更全面、更客观了解《李尔王》的寓意。从目前流行的研究角度上看,“生态批评”已经逐渐被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的探析中。

一、生态批评概述

生态批评大体上可以说是一种从文学批评角度来探究生态问题的文艺理论批评方式。这种批评方式一方面需要如何分开和融合文学与自然间的深层关系。另一方面则需要深刻地明白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与精神生态间的联系。生态批评注重的是如何将人类热爱生命的天性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生命的进程中,如何将人类与自然间的想象激发出来。在宗教信仰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感情和感觉之后,作家开始探索,如何让人类归属到自然的新途径。所以,生态批评就成了新的推动力。生态批评是站在生态观点来探究文学艺术与自然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与人类的关系的。总的来说就是以文学的思想来解释生态文化,思考人与自然、与艺术间的关系。

二、《李尔王》分析

1.《李尔王》内容梗概

李尔王已是垂垂之年,有了想从王位上下来的想法,并开始实施,他希望将自己的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在分土地的时候,他希望女儿们能说些恭维爱戴他的话,越能体现这种爱戴程度的女儿分到的土地就越多。于是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所能,穷尽辞令地恭维李尔王,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在恭维时语言过于质朴,进而被李尔王驱逐出境。李尔王的小女儿因为诚实而得到法国国王的喜爱,并让其作了法国王后。李尔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后,女儿开始流露兽相,她们商量将李尔的随从解散,并将他赶出王宫。李尔被两个女儿赶出王宫后,和随从一起遇到了汤姆,而李尔王此时却以为两个女儿这样对待自己,是因为他将小女儿驱逐出境的缘故。于是当随从离开后,李尔王开始埋怨自己,一个圣徒出现了,李尔王向圣徒诉说了自己的故事,并说愧对小女儿,他认为小女儿是不会原谅他的。但圣徒却很认真坚定地说,小女儿一直都很爱他,最后李尔王发现,圣徒就是自己的小女儿。小女儿在法国知道父亲的情况后,马上集结了一支军队,并在英国登录,因为对父亲不放心,所以在开战之前来看看父亲。由于种种外在原因,小女儿的军队惨败,她和李尔都被抓起来了,埃德蒙下令要秘密处死李尔父女,李尔杀死了想秘密处死小女儿的凶手,但以为时过晚,小女儿最终还是死了,最后李尔因过度悲伤,崩溃而死。

2.《李尔王》的意义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它以独特的存在主义文学创作特色,在文学艺术界备受争议和研究。《李尔王》从出现开始,就被人们定位为悲剧式文学。不过在后来的研究道路上,人们对《李尔王》的研究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从其他角度窥察《李尔王》作品的意义,这些角度包括宗教角度、政治角度、历史角度等等。生态批评的角度是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人们逐渐用生态批评来解读《李尔王》,这种现象主要是受作品中描述的“荒野”意象和自然观影响,进而使人们在研究作品时有了新的角度,并将其延伸至自然界的本身。

《李尔王》这部作品充满了戏剧化,不过正是这种戏剧化,才勾起了观众的探知欲望,让观众的思绪与剧情紧紧相连。当人们看到李尔王流落荒原无处可去时,人们就会对人间的情感和人间的复杂关系有所感悟。而此时的李尔王也对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懊悔,不过这时候已经迟了。

莎士比亚在写作时,很注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在《李尔王》这部作品中,常常使用“荒原”意象来将作品推向更高的境界。比如,作品的第三幕,李尔王被两个女儿赶出王宫,在环境的衬托下,李尔王的遭遇更让人唏嘘。那是一个荒原,那里狂风肆虐,暴雨滂沱。恶劣的天气、荒凉的荒野、被驱逐的李尔王,一颗受伤懊悔的心,这几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强烈地撼动着人们的内心。作者利用“荒原”景象将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来,于是李尔王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时候人对善与恶的认知更加清晰。这也正应和了书中所描述的一段话:“当一个人不再风光,不再高高在上时,他眼中一切卑贱的物质都会变成无价之宝”。这句话是从人性角度来看待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也可以将其视为是生态批评角度下的人类罪恶。事实上,很多研究文学艺术的精英都认为“生态批评”是最有价值的文学研究项目之一,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宝,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是变化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我们是否能看得见自然,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李尔被两个女儿赶出家门,来到荒原时,其良心才突然发现一样。这种现象可以看出“荒原”意象是人类意识自然存在的源头。那么综上所述,以“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李尔王》,就可以解救生态自然和人类异化的问题。

三、生态批评视阈下的《李尔王》

1.《李尔王》两种自然观的争执

在20世纪中期,英国就有学者注意到《李尔王》中,“自然”的重要性。经英国学者丹比发现,《李尔王》的是以戏剧为外形,以自然为外景,以道德为中心来表达李尔所遵循的“仁爱自然观”,并以埃德蒙的“残酷自然观”作为反派。《李尔王》中所说的“自然”并不是指风霜雨雪等现象,而是指人性与天性。学者丹比还提出,对于这两种自然观的形成,是当时时代社会意识矛盾的表现,是远古时代人性本善和如今权术邪恶间的分裂与斗争。学者奈茨针对丹比的论述做了一个分析,并研究了自然观是否可作为人类行为模式的这个问题。奈茨所论述的自然指的是像风霜雨雪一样的自然秩序,奈茨认为李尔王所吸收的是自然界中,与善良相关的和谐部分,如风调雨顺、阳光明媚等。而埃德蒙吸收的是自然界中暴戾邪恶的部分,如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等等,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人。尽管两位学者在论述《李尔王》的过程中,频频应用了“自然”这个词,不过他们的评判还是脱离不了人性这点。在两位学者的批判中,自然不过是一个修饰物,而真正的中心,依然还是人性。

众所周知,“自然”的含义是多种的,其含义是在不断地变化。自然在每个时代,其含义都可能不同,每个词语其含义的变化都与当时人们观念的变化相关。从古希腊的“自然”,到现在的“自然物”,都表现了这个词含义的演变过程。刚开始时,“自然”一词的含义是“长生”,它是一个带着神性色彩的词语,自希腊哲学出现后,这个词的意思就变为了万物的“本源”。而到了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为了强化上帝的位置,将“自然”归为上帝的创作,所以这个词就没有那么尊贵了,从而又演变为“自然物”。文艺复兴后,人可以利用机器工具来劳作,于是“自然”就成了一个没有生机的工具。

《李尔王》是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中的各种人物,不能不让人将其联系到自然变化的范式上。在作品中,自然中的两种现象被分派到了两个人物身上,也就是李尔王和埃德蒙。李尔王和小女儿考狄利娅是自然和人类表现中的光明一面,他们总会将上帝、自然和人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将上帝当做一切的主宰,人类便是这自然的一部分。而人类的主要目的是依照自然的规律将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他们信奉神灵、对自然表示理解,而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又十分无奈,于是他们开始尊重自然,利用自己的地位来尽自己的义务。比如李尔王以自己君王的地位,向他人发号施令、分配自己的财产等;小女儿恪守孝道;肯特、格沃斯特忠于君王,忠心不二。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发挥自己需要发挥的能力,人与人之间井然有序,仁慈怜爱。就像考狄利娅说的:“如果我敌人的狗把我咬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也会让它躺在我的火炉之前”。他们对自然表示尊重,但又害怕自然的残酷。当他们遭遇埃德蒙的报复和打击时,他们没有一点应对能力,因为埃德蒙那种打破秩序的行为是很让人畏惧的。他杀兄害父,丧尽天良,在他眼中没有所谓的自然,有的只是人的欲望和征服一切的能力。

如果说李尔王等人是上帝所造的一件完美作品,上帝在他们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那么像爱德蒙等打破自然、创造自己的自然秩序的人,就可以说是充满了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了。自然作为一种失去威力的东西,从此被人类看轻,从那以后,西方自然哲学范式就有了新的变化。二次元对立形式彻底形成:人性;万物为我们;我为自己;我为自然。

2.荒野意象

荒野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们在征服自然后,自然失去自律性和规律性的一种表现。在最近几年,荒原逐渐发生变化,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人心中的感受,体现人心中的感受。荒原的这种文化价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们赋予的。荒原在这种文化符号中表现的是人类道德的迷失、精神的堕落、良心的发现、心灵净化等。荒原的文化表现在《旧经》中就已经被隐约赋予,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夏娃犯了罪,上帝给大地下了诅咒,让大地长出荆棘和蒺刺,让人类面对荒野。在基督教的观念中,荒原是净化灵魂的场所,是远离罪恶的地方。在基督教的观念中,荒原又是一个接近上帝的地方,它也是上帝用来考验人们的场所。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荒原是经常出现的,《李尔王》这部作品也不例外,荒野是悲剧的基础,它的出现,往往能将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在荒原的环境,人类的精神世界会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比如《李尔王》中的荒原出现在第三幕,当李尔王被两个女儿赶出家门,流落荒原时,李尔王的精神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将女儿的行为联系到自己身上,于是产生悔恨情绪。

西方的荒野是有象征性意义的,它是一个考验人类精神的地方。在《李尔王》中,荒原还夹带着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这种自然现象在正文中是冷酷、无情的象征,是人类道德沦丧的结果。就像中国民间所奉行的一句话“做了坏事就遭天打五雷轰”。当李尔王被女儿赶出家门时,没有什么惩罚能力的李尔王就希望有自然之力来惩罚这种行为。不过,李尔王的这种念想只能是念想,它盼望自然之力能惩罚女儿,但他又觉得自然之力在帮助女儿折磨他,是女儿罪恶的帮凶。

所以,人们赋予荒野的寓意是双面的,它一面是人们做了坏事之后所产生的结果,是人类道德沦丧和精神荒芜所受到的惩罚。另一面又是人类回归善良的场所,是道德发现的地方。

总的来说,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析《李尔王》,以荒野意象为主线,揭露文艺复兴时自然哲学范式转换时的反应。这些都反应了人们需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表达自己内心的纠结,可见以“自然批评”的角度来审视《李尔王》的意义是很高的。

参考文献:

[1]陈晓兰.为人类“他者”的自然——当代西方生态批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6):42-48.

[2]宋丽丽.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的文学批评视野[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26.

[3]杨章辉.秩序的毁灭与重建:《李尔王》中的宇宙图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8-141.

[4]刘红霞,赵立平,李金玲.人性的历练——对《李尔王》中人性的解读分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115-116.

[5]许原雪.《李尔王》的男性意识——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对《李尔王》的解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50-153.

I106

A

1673-0046(2015)7-0200-03

猜你喜欢
李尔王小女儿荒原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家有小松鼠
马医生的女儿
难忘雪漫荒原夜
远方的远
股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