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晖
【天台山文化】
浅谈道家思想对光复会的影响
——以光复军参谋长杨镇毅为例
林晖
(临海市人大常委会,浙江 临海 317000)
杨镇毅参加光复会后,在家乡倾力办学以培养革命力量,后投笔从戎,参与上海光复。陈其美篡夺沪军都督,杨镇毅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光复南京,他亲与其役,挥师援鄂,任光复军代表。民国成立后,从杭州到上海再到故乡,他洁身引退,名不彰显。这是光复会立会宗旨与行动纲领在他身上的集中体现,从中也可窥见道家思想对光复会的影响。道家强调“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当民主共和成为浩浩荡荡之世界潮流,光复会会员云聚而起,为推翻封建帝制抛头颅洒热血,当功成之日,光复会会员解甲归田,无怨无悔,典型地反映出光复会成员无私奉献的胸襟、淡泊谦卑的超然;同时也在他们身上折射出道家功成身退、不恃不争的核心思想理念。
杨镇毅;光复会;道家
由光复会创始人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陈魏讨论拟定,并由陈魏执笔书写的“光复会誓言“:“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集中表现了光复会的立会宗旨与行动纲领。入会仪式上的这16字誓言,无疑对每个会员都是刻骨铭心的。从现有的史料看,光复会的宗旨和纲领,更多的是吸收了道家的思想。今天,辛亥革命的风云已飘过百年,辛亥志士中的光复会会员亦已逝去,当我们冷静地坐下来回望历史时,总有那么一种敬畏在向志士们致礼。本文试图从一个曾经的光复会上海地区领导人,光复军参谋长杨镇毅先生的一生经历,来透视光复会的宗旨和纲领,粗浅地分析一下中国的道家思想对光复会的影响,以之求教于大方之家。
杨镇毅(1876-1960),字梓青,浙江临海城关人。19岁中秀才后,求学诂经精舍,与章太炎同受业于俞樾先生。28岁后,出任故乡鹤峤书院、东湖书院校长。1905年春,他与王燮阳共同创办杭州赤城公学,旨在为“不堪内地黑暗,负笈异乡“的“台郡志士“提供求学场所①见杨镇毅手稿。。同年秋,他东渡日本,留学弘文书院,结识陶成章、秋瑾,加入光复会。越两年回国,协助秋瑾在赤城公学学生中大力发展光复会会员,屈映光就是其中一个。同年夏初,他又以“私费设学,振兴体育“的名义,在故乡创办“耀梓体育学堂“,作为光复会的人才培养和革命活动基地,与绍兴大通学堂遥相呼应。他亲拟的校歌有“穷其源“,“陟其巅“,“莫息肩“,“祖生鞭“等激励文字,充满昂扬的斗志和进取的精神。徐锡麟、秋瑾起义失败后,学堂易“体育“为“师范“,继续开办。而杨镇毅则被当局怀疑而调任温处省视学。“耀梓师范学堂“虽仅存两年,但师生中许多人在以后的光复战斗中献身,如杨哲商。1908年,杨镇毅投笔从戎,加入浙军二标,自号“戎马先生“,与蒋百器、夏超、周凤岐等结交,奔走沪、杭、台三地,从事光复活动。1911年10月的上海,光复会总干事李燮和与同盟会中部负责人陈其美分别主持两会工作,并推定李燮和主导军事起义,事成后出任沪军都督。11月2日,陈其美贸然行事,提前攻打“江南制造局“,被困,后得光复军营救而上海始得光复,但陈其美却抢先出任沪军都督。当时,杨镇毅正代李燮和行使总司令职权,全权处理光复会总部事务,自然目睹了这一切,他在日记中写道:“光复会员于紧急会议上大半主张由燮和出面变更布告,并宣布陈其美之罪状而扑灭之。而二三老成以为不可,主张忍让。盖以大局未定,而有内讧之发生,势必同归于尽,贻误革命,况名与器不可以假人,今名器已为陈篡取,将何以治其罪乎。“①见杨镇毅手稿。这里的“二三老成“,作者没有披露姓名,或陶成章?或李燮和?或王文庆?或作者自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指导思想与道家主张的“不争““忍让“思想,强调的“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功成不名有“理念,实施的“曲则全,枉则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94的方法;一脉相通,妙合无痕。正因如此,光复军总司令部也撤到吴淞,杨镇毅出任参谋长兼顾问长。沪、杭光复后,杨镇毅又参与光复军与浙军会攻南京战斗,接着又援鄂。杨镇毅亲手授予援鄂光复军第一路统领黎天才委任状。同时,杨镇毅还作为光复军代表,与浙军、赣军、苏军代表前往武昌会商有关事宜,亲撰《光复军北伐誓词稿》。1912年1月14日,光复会实际领导人陶成章遇刺身亡。上海作为光复会的发源地和出发点,光复会一直处于先发的优势地位。武昌起义成功以后,上海成为革命党人同盟会、光复会追逐名位、权利的中心点。在杭州、上海光复后,光复会又发动全浙会员的力量,组织敢死队,参与援宁,在攻打清王朝东南统治中心南京战斗中建立奇功伟绩。当光复会的北伐战略目标:下南京,定东南实现后,也就是誓词中的前八个字“光复汉族,还我山河“的光复伟业基本完成,后八字“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也适时提上议事日程。在光复会章太炎与陶成章这两位领袖之间曾有这样一句话,“丈夫当有远志,不宜与人争权于蜗角间。“[2]18而且在行动上,陶成章对浙江都督一职也退让不遑,无心竞争。但不幸的是,偏偏这时,互称老乡、同志的陈其美却派人暗杀了“自己人“陶成章,一下子把同盟会与光复会的内部矛盾转化为对立的敌我。光复会顿失实际领袖,来自南洋的活动经费几乎断绝,元气大伤,“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自然而然地提前实施。这时,会中领导层有人提出帝制已废,共和始建,革命成功,不必拥兵自重。于是,杨镇毅等于次月自动解散光复军,参加上海光复的官兵每人发一枚“奠定东南“纪念章,光复会员们纷纷离开上海而返回故乡。这个不寻常的举动,也间接反映了光复会同志们弃名位之争,避内部分裂之祸的道家智慧。
杨镇毅卸职后,在杭州浙江都督府和巡按使署任职。此间他亲眼目睹了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遂于1914年冬拒绝就任浙江政务厅长和铨叙的陆军中将衔,彻底脱离政界,辞官归退。从此,年仅39岁的杨镇毅真正践行了“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光复会誓言。其在同年《送陆军步兵二十三团一营诸兵退役序》中云:“功成之日,亦复相随长揖,归我田庐,斯则镇毅之有迟乎诸君,倘即诸君之有期于镇毅欤!“①见杨镇毅手稿。完完全全地表达了“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1]99的道家思想。他先在上海7年,后奔母丧回临,遂在故乡终老,改自号为“蔬香居士“。期间,其挚友夏超主政浙江,力邀他出任教育厅长,他坚辞不再出山。这段时间,杨镇毅所写的诗联不时流露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104的心情,如“性好楼居,若有仙骨;人知种竹,便无俗情“。此后,他还研读易经、道学,探讨堪舆之秘。闲时游历故乡山水,撰联直指道学真谛:“名山大川性所好;清风明月人不争“。后来,他以自己的声望,营救共产党员,掩护进步学生,救济贫苦百姓。并取晋代左思《咏史》:“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诗意,名新居为“居田庐“,自号“居田庐主人“。抗战时期,对日本侵略者和反动派,他以“墨作资粮笔作兵,代天讨伐不闻声“。1958年,他讲述辛亥革命亲身经历,留下《辛亥东南之光复及陈其美篡夺沪军都督之真相》,《光复会与光复军》等回忆文章,并将珍藏的光复军胸章、臂章、纪念章、护照等献给国家。
纵观杨镇毅一生,从青壮年时期的求学办学,辟佛革命,身居要职,复沪援鄂;到40岁以后的躬耕垄上,灌园种菜,修道学佛,洁身自奉;从校歌的凌云壮志到诗词的淡泊心情;从儒家的施仁仗义到道家的不争不恃;从自号“戎马先生“到别号“蔬香居士““居田庐主人“,他的思想与言行轨迹与光复会的宗旨纲领完全一致。这抑或是16字誓言约束和影响他一生,还是他身体力行了道家的真言、真功和真行。
道教是中国固有宗教。她土生土长,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思想祖述黄老,继承庄列,尊道而贵德,不争而善应,事过境迁,心不系物,皆奉行“圣人之道,为而不争“[1]116,宁可亏己,也不去损人。用老子《道德经》语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87借庄子《南华经》义是“为善无近名“[1]148,“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133。同时,道家视“水“为“道“的化身,为人处世以水为榜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1]89。有学者认为,先秦诸子百家,唯道教是根本,其它均是枝干。原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会长在《中国道教》一书中公开宣称,“道教是民族文化尤其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宗教信仰表现“,“中国文化从老子开始才真正进入到光明的哲学理性时代“。[3]本文当然不去争论此观点的正确与否,但从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产生时间来看,黄老之道发起于最早则是事实。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也曾问礼于老子。老子告孔子语所云:“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①见闵智亭的《中国道教》第2140页(内部流通书)。这种出世入世并重的教理,应该就是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的蓝本。就是佛学东渐,最初也是借道教名势传播之。此后,三家学说互有渗透,融合,各自出现长足发展,以至于三家思想分别宗教化,形成儒、释、道三教,它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鲁迅先生所言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亦由此而来。博大精深的道教思想,不仅体现了黄老遗风、老庄家风,包容了敬天尊祖、崇道贵德、修道成仙、崇尚自然的思想,而且还产生了东汉张道陵“五斗米道“的治政理国实践。整体上看,道教的世界观就是“道法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92核心理念是“为而不争“[1]116,这与光复会16字誓言的宗旨十分相近。为推翻帝制,光复会的同人身体力行,仿效“五斗米道“之法,广泛吸收出身草莽田野的会党人员入会,揭竿而起,拯危救难,舍生忘死,大有作为。但一旦光复成功,革命胜利,就急流勇退,自愿奉行“功遂身退,天之道“[1]89,主动解散光复军。决不居功傲物,心存名利。从光复军参谋长到普通战士均人持一枚纪念章,解甲归田。百分之百地执行“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光复会誓言。这种行为方法,与道教所倡导的“功成不名有“[1]99,“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1]115如出一辙。正是这种思想的主导和支配,以至于民国建立之后,这些有血功、大功、命功的光复会人士也对论功行赏,授以官位不感兴趣,导致在国家层面没有光复会代言人,发言人。即使像王文庆、杨镇毅这样劳苦功高之士,也隐忍下层,名不彰显。尽管现有史料尚不清楚光复会誓言的执笔者陈魏及其领导人陶成章、王文庆、杨镇毅等与道家有何关系,但由于道教是沿袭我国上古文化而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的诸多方面,其神仙信仰教理、教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无不刻着本土文化心理的烙印。因此,更易为下层百姓所接受,为公共知识分子所利用。在现实生活中,学道、修道之人均把静以修身,澄心定意,抱元守一,恬淡无为,谓之真功,动以利物,济贫救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视之真行。光复会着力于社会底层发动革命,重力行实干,倾向于广大自耕农利益,组建之初亦成建制地吸收会党成员作为骨干,而会党成员则多数信奉道教。光复会领导人和骨干接受道教思想,发动会党,制定誓言,践行实处亦是顺理成章、应时变化,最自然不过的事了。真功与真行都在光复会的宗旨和言行中得到表现也不是特别奇怪的了。所以,大凡光复会的会员在言行举止中兼行出世入世之法,入世时积功累德、力行正义、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成功后“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1]98。出世时,退居家中,不忘百姓疾苦。如杨镇毅在任上倾力办学以培养革命力量,参与上海光复,援宁援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卸任后,仿秋社、陶社,办杨社以纪念战友杨哲商烈士,从杭州到上海,再返回故乡,卸下诸般头衔、放弃所有荣禄,忘却一切功名。唯浇花种菜,以不争化导自身,苦己利人,慈悲恻隐,最后乃以仙风道骨示人。
道家认为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而最大的功德就是苦己利人,常存利济,顺时合势,应机行事。当初,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所以光复会会员云聚而起,风从响应,投身上海、杭州光复,浴血金陵,拼命天堡城,支援湖北,这都是顺浩浩荡荡之世界潮流。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光复会会员多数则像水流向下而绝不争上一样,秉承水滋养万物而不要名利的理念,在领袖陶成章去世不久,遂自动解散光复军组织而无忧无悔,自觉解甲归田,复活田市。此后,光复会也逐渐瓦解,销声匿迹。知名者除杨镇毅乐耕田园外,乡人、1907年入会、曾率一营光复军攻打天堡城的陆翰文,也在1913年春“功成身退“,返回故乡,重执教鞭,继而出任校长,后来成为当地名校回浦学校的奠基人。著名科学家朱洗在《旅法通讯》中回忆陆翰文校长时曾说:“陆先生在革命成功以后,有官不做,有禄不享,愿至台州僻地,创立回浦,专心从事教育,此种行为和一般受高官厚禄、锦衣归故乡的革命志士截然不同。“①1930年10月15日复刊第1期《回浦潮》。这一切都典型地反映出光复会成员一种无私奉献的胸襟,一种淡泊谦卑的超然;同时也在他们身上折射出道家功成身退、不恃不争的核心思想理念。
平心而论,在辛亥革命时期,尤其是上海光复之初,光复会成员践行16字誓言,遵循道家“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秉持“为而不争“准则,避免了矛盾激化和军队内讧,无疑是利国利民,顾全大局的正义之举。孙中山先生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公正的评价:上海光复是对武昌起义“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者“,“近者攻上海、复浙江、下江陵,则光复会新旧部人皆与有力,其功表现于天下“。[4]7诚然,历史也会永远记住光复会的功绩。
尽管,现有的史料还不能直接证明光复会的指导思想是受到道家思想的支配和主导,但大部分骨干会员和领导层成员的言行举止还是可以清晰地见出道家的核心观点。因此,本文意在抛砖,以期对光复会的研究有一点启发和帮助,同时,借以纪念光复会成立110周年(1904—2014),纪念为国捐躯的光复会先烈。
[1]诸子集成第3卷[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2]章太炎自定年谱[M].上海:上海书店,1986.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辛亥革命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1.
A Study on Effects of Taoism on the Restoration Society——Take an Example of Chief Yang Zhenyi
Lin Hui
(Standing Committees of Linhai People's Congresses,Linhai 317000,Zhejiang)
When Yang Zhenyi joined the Restoration Society,he came to hometown to train revolu⁃tionary force,and then joined the Shanghai Restoration Society.Facing Chen Qimei’s usurping thrfirst,Yang endured humiliation for the interests of whole.He personally participated in the battle to recover Nanjing.Wh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d been set up,he lived in seclusion at home.All of these had proved the purpose and program of action of the Restoration Society as well as Taoism’s influ⁃ence.The members of the Restoration Society gathered for overthrowing of feudal monarchy,when ob⁃taining success,they retired to home without regret.It reflected the spirits of members of the Restora⁃tion Society as selfless contribution and being indifferent to fame and fortune which conform to core thoughts of Taoism.
Yang Zhenyi;the Restoration Society;Taoism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1.001
2014-10-26
林晖(1957-),本名何林辉,男,浙江临海人,讲师,从事地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