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文化功能维度的语言逻辑视域拓展

2015-02-13 10:03吴新民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话语

吴新民

(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论社会文化功能维度的语言逻辑视域拓展

吴新民

(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摘 要:现代社会语境中的文化,既是一个实质性的或可实体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精神心理和价值信念的超越性概念,它的根本指向是人类生活的意义世界。在分析语言现象、语言的文化背景信息以及语言认知功能的基础上,论述了语言逻辑视域中语言现象文化考量进路的作用及其意义。

关键词:话语;语言现象;文化功能;背景信息

在人类语言未产生之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混沌”的。有了语言之后,自然界才有了名物称谓及社会秩序和各种名分的区别,才有了文化,才有了人们对世界的深刻认知。也就是在这种意义上,语言的传承就是文化的传承,语言体系的形成就是文化类型的形成。

一、文化是以语言和生产工具为主体的人性与物性的各种表现的统一

语言是文化最为深刻的基础。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和媒介,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人类经验智慧的总结。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著中说,正是依赖于语言,人类才拥有了世界[1]。世界作为物质实体,是独立于语言的客观存在,但语言将生活世界呈现给人们,生活世界体现在语言中,因为人的“生活形式是活生生的,语言也是活生生的,并且,语言伴随生活形式一起生长。”[2]人类语言的符号性特征,使得人们对各种事物描述的建构成为可能。如在语形结构“X在C中算作Y”里,人们正是凭借着语词或其他符号化手段来实现X到Y的转换,从而实现对X项施加一种X项自身的物理结构所不具备的地位和功能。张三可能会说“我的心情同湛蓝的天空一样”,李四则说“天空和大海是一种颜色”。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于“蓝色的”一词已经有了一个理解,而人们判断他们是否正确理解了这个词完全是根据他们是否在恰当的场合正确地使用了这个词,而不是根据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理解这个词。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可感受’就意味着‘可表达’。A和B可以感受到或没有感受到不同的颜色,但这些‘感受质’必须是由语言或行为表达出来才能为我们所知道和理解。”[3]

进一步讲,语言根植于生活世界,而且“生活世界之所以是一个文化世界,是因为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我们必须进行解释的意义框架。”[4]在生活世界里,人们从感觉中获得的刺激反应的语言学习过程,是通过观察语句赋予理解语句以经验意义,从而构成了人们关于世界的理论。这是因为,大凡人的“‘知识’除包括主观经验外,还应包括各种‘认识论理论’本身。‘知识’并不只是已经完成了的认识,而且还要研究认识着的认识”[5]。从认识论或哲学发展的角度看,西方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本体论,近代和近现代认识论,现代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现象学与解释学。古代本体论的世界观,关心的问题是世界由什么构成;近、现代的认识论,关注的则是人的认识能力、认识的来源、方法和途径等。依照对认识问题的理解,近、现代西方哲学又分为唯理论与经验论。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认知是知识的唯一来源,逻辑上使用演绎推理和分析方法,从符合对象的前提得出结论;经验论者则强调只有经验才是知识的可靠来源,逻辑上使用归纳推理和综合方法,从经验事实得出结论。然而,无论是古代本体论,还是近现代认识论,它们都只是一种主客二元结构的世界观;当代的西方哲学则与此不同,它是“主体——语言——世界”三元结构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在主客体之间引入了一个语言世界,并且认为主体不能直达客体(世界),除非经过语言;同样,客体(世界)也不能为主体所反映,除非经过语言。如果从语言认知的视角看,则现当代西方语言学和语言哲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心理学、脑与神经科学几乎同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并且“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叶,一个崭新的交叉综合学科诞生了,这就是认知科学”[6]。

无疑,哲学是文化的精神内核。文化精神作为文化形态,只有在活的思想与语言表达之中,才是现实和真实的。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进步,而文化的每一点进步,也都会在语言中留下清晰的印迹。如刘安《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7]如此巫气森然的情境,可以视为古人的神话。然而,从中可分辨出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渲染了文字发明的神奇和不易。神话是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当时条件下的最为合理的阐释。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神话或寓言,都具有观念形态的影响。相对于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只是在发明了文字的五、六千年时间里,人类文明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的进化呈现出加速增长乃至爆炸式增长的势头,而语言文字的发明正是这种可积累性增长的基石。

二、不同的民族文化产生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而且也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观

在人的心智活动中,从心灵、语词到世界的指向与从世界到语词、心灵的指向,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性的“理性自觉”和审美性的“自由直观”是人类在历史的传承中,逐步内化积淀成的思维和感觉统一的文化心理结构。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造成了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差异。譬如诗意表达所要传达的是意境,而意境是不能独立于历史风俗、习惯环境、山河城市等的文化特质。进一步讲,如果没有文化意蕴,人们的意识、体会、意境是得不到的。这是因为,人类的社会因素具有强大的选择能力,人类可以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文化事实。因而,文化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它的含义变迁不仅在社会主体的推动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协调作用下发生着变化,而且科学技术也增强了文化的世俗感,消解了文化的神秘感,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理解。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化的生成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或者说文化生成最深刻的基础就是在人的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上,这是由于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是人们实践活动中最为基本的实践方式。应该讲,也就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说语言就是文化。

“语言现象”是说出的话语呈现给世人的样态,人们也是由于说出了话语,才有了语言现象本身。自然语言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交际语言,生活经验的流动和进化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自然语言逻辑是逻辑回归于自然语言的结果。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在语言逻辑视域中对语言现象进行文化考量,就是考查衡量语言现象中的民族文化特质。因为人们说出的话语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考察语言现象就是要考察人们以何种方式说话。语言实践除了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个领域,那就是我们用来交流的态度和感情,特别是关于伦理态度和立场的言论。对这些问题的认知,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有着明显的区别:语言学家倾向于把语言现象解释为意义表达的系统,试图用人类文化的表现形态去说明意义构成在语言现象中的主导作用。在语言学家那里,语言现象就成为用以说明社会变迁和历史意义的描述对象。与语言学家不同,在语言哲学家那里,语言现象被解释为思想观念的外在形式。人们研究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人们是如何用这种形式来呈现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需要剖析各种语言现象以说明这些现象是如何掩盖或者揭示人们关于外部世界的思想观念以及知识体系。进一步讲,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语言又涉及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民族文化。人们使用语言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不仅仅是相互传达信念或者信息;显然,人们还有另外的一类独特的言语行为,那就是下命令、提问题、表达愿望、态度,以及有着其它心理状态和民族文化特质的言语行为等等。

在人们的言语行为之中,人们内心的表达采取的是某种行为(包括语词行为)的复杂的或长期的,并且受到某种文化影响的倾向。这意味着存在“存在语言”——一种适于表达或诠释形而上学的语言,与以经验世界为对象的科学概念语言的含义并不完全一样的“观念语言”。这种“观念语言”可以把握本体,并且这种对本体把握的理性思辨能力,最后又必须以观念语言加以表达。所以,在强调语言意义的抽象性、重视演绎逻辑在思考过程中的运用方面来说,它们是一样的。因为,对于语言把握形上本体这个问题的看法,仍是由形上本体究竟指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所决定。应该说,它既是强调形而上学的经验层面的内容,又是强调形而上学超验方面的内容。所以,有什么样的形而上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观,也就有什么样的存在语言观。几乎“每一种语言现象都包含着某种知识作为自身存在的文化根据;这样的知识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但所有能够理解和把握语言现象的人,都能够理解这些緘默的知识就成为我们理解和研究语言现象的出发点。”[8]

三、自然语言映射出民族的本源性思维方式并且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语言既可以指称和反映现实,同时又是意义的创造者。所以,若语言现象要成为语言事实,则一定要受到理论的选择。塞尔“将规则引入言语行为中,强调了语言丰富性外表下的内在规约性,而正是这种规约性,为言语行为乃至语言哲学、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9]也就是说,在各民族语言发展历程中:一方面,语言的变动一旦确定下来,就会形成一种语言观念,左右和决定着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语言会非常敏感地对一个民族生活环境变动和社会变迁做出相应调整。如满语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女真语受到周边各民族以及蒙古语、汉语的影响,最终在16世纪形成了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的满语。清兵入关建立清朝后,广泛接触到汉文化,汉文化中的传统经典成为包括皇帝在内的许多满人的必修课。到了乾隆中期以后,各地满族逐渐以汉语为母语。清朝朝廷中满语、满文使用得越来越少,渐渐地满文专用于官方的一部分记录。到今天,满语只有黑龙江少数乡镇的老人,以及部分语言学家还能够使用。由此观之,只有负载着更多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的语言,其使用者才越来越多。因此,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并不在于先验自我的能力,而在于扎根于文化并进入到鲜活的生活世界里。因为在本质上文化是实践的,生活世界不仅创造了问题,而且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更进一步,文化既是一种属人的存在,也是一种为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方式既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也是文化生成的根本方式。但应注意,在各种有关文化理论的确证过程中,人们总会寻找到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来为这些理论进行辩护,有时即便是从同样数量和质量的确证事例出发,也不可能对理论做出完全相同的评价。这不仅是由于智能计算模式与社会学模式有一定区别,而且理论确证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智能的社会学模式认为,智能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和历史文化的沉积。并且“某些生活方式适合于某些目的,而有的方式又更适合于其他目的,没有一种方式是因为真而被接受或因为假而被拒斥;没有一种方式被赋予更接近实在世界的特权,因而,对知识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体所栖居的生境内(niche),这样,库恩以后达尔文式的康德主义立场,反对了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10]

四、语言是民族文化基石既承载着文化历史内涵又同步于时代与社会经济

语言乃至整个文化的流传与发展,既带有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注入的偶然性,又带有语言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性。文化概念的流变表明,文化演进既不是线性发展的,也不是严格按照序列发展的,它是多种合力共同博弈所产生的结果。可以这么说,某种语言或某种方言想流传,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式就是努力地增加它的社会经济文化载荷量,使它更加丰富和优美。如包括缅甸东北部果敢地区在内的缅甸掸邦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居民有掸族、佤族、果敢族等。当地各族群众相互沟通的语言除缅语外,使用得最多的不是佤语或傣语,而是云南临沧地区的汉语方言。临沧汉语方言与昆明汉语方言相比有较大差别,它在云南省其它地方并不通行,为什么反而在缅甸掸邦北部竟然通行了呢?因为这里长期对外交通不便,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主要来自云南临沧,它的贸易往来,人员交流,主要对象也都是云南临沧。甚至当地的中、小学校授课的教师,也有不少来自于临沧。久而久之,云南临沧的汉语方言就成为缅甸掸邦北部各族群众交往的共同语言之一。也就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一种语言的推广,靠的是交流和它所承载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靠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的作用。但是,值得强调的是,这只是语言工具性作用的一面,自然语言尤其是各地的方言,它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就不那么简单,它必定与民族生存的山水,民族的迁徙乃至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信息相互关联。应当看到,这种观点所强调的是:语言的文化性和语言的工具性并不是或者并不总是成正比。

无庸置疑的是,语言制约着思维,思维又影响着文化。中国古代的名辩学体系,是在古汉语没有系词的语言特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情况下发展出的侔式推理就不只局限于附加属性,而且还能够附加动词等概念。系词缺乏的上古汉语最容易发展出与“侔式推理”以及相关的其它非形式推理形式,从而导致中国辩学在本质上具有非形式逻辑特征。英语自中世纪以后,渐渐丧失了印欧语系的源头,即梵语那种类似于汉语的特征,表现之一就是把活的语言变成死的思想。范罗诺萨认为,在汉语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象形文字具有贴近“自然”的特殊“及物性”,以及这种结构方式先后相继一直没有中断,从而使汉语“葆有原始的活气”[11]。正是这个缘故,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样重视概念推演及逻辑论证。进一步讲,由于中国哲学“道亦器,器亦道”的形而上学观决定了中国的形而上学不是建立在对思维中逻辑命题分析基础之上,而是形成于人的感觉。这是一种非逻辑的传统。因而,只有对中国人思维模式与汉语语言的关系,以及对汉语和中国哲学语言的言说特点有所了解,才会对汉语和汉民族思维方式乃至文化,有着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诠释。

由于只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语言的意义,所以不了解语言文字产生的历史环境、风俗习惯,也就不可能体味语言的背景信息、情感意义,也就不了解语言文字的“味”。如古代印度语言学成绩显著,东汉佛法流行于中国,印度的语言学也随之传入到我国的中原地区,它对汉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汉语读音的反切法就是中国人借鉴梵学后所创制的。还有,则是中印不同语言文字的碰撞,中国语言接受了一些新的营养,有许多新的语词融入到汉语的词汇之中,如菩萨、佛、浮屠、业、魔、解脱、轮回、缘等。金岳霖先生在《知识论》中说,得一语言文字所表示的意义比较容易,得一语言文字所表示的“味”则比较困难[12]。这里所说的“味”,就是语言文字中的文化背景信息。

五、结论

语言研究,就是将某些语言现象放到某个理论的框架之中进行描写和解释,从而使这些现象的性质得到某种定位,变得可以理解。但也应该看到,“有些事实并不存在于可用人类语言表达的论点的真实性中。我们可能无法陈述或理解这些事实,却不得不承认它们的存在。”[13]人们要理解栖居于不同生活环境之中的共同体所拥有的语言,只能够通过语言学习,并且进入到这个共同体的生活场景之中,掌握其分类结构,从而熟悉其词典的用法。也就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人们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建构着不同的语言世界。进一步讲,就如同人们不能认定哪种生活形式更为优越一样,人们也不能够说,哪个可能世界更加接近实在。无论对象是外在于人们存在的客观之物,还是人们已然获得的经验认知的内容,人们对任何对象所产生的各种经验,都只能是凝聚于文化背景中的经验。所以说,不同的语言共同体所拥有的分类词典,应该视作是自然和社会世界中的某个部落的长期产物,词典使对应的生活形式成为可能,并建构了这个共同体的可能世界。

语言哲学家将语言现象被解释为思想观念的外在形式,研究语言现象就是为了说明人们如何用这种形式来呈现思想观念;而在语言学家那里语言现象就是用以说明社会变迁和历史意义的描述对象,但归根到底,他们都是立足于思想文化。进一步讲,在语言哲学家看来,生活世界之所以是一个文化世界,是因为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们必须进行解释的意义框架;而在语言学家看来,如果从语言的现实考量,则几乎每一种语言现象的背后,都包含着某种知识作为其自身存在的文化根据。也就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在语言逻辑视域中选择语言现象文化考量的进路,不仅能够挖掘出蕴藏在语言现象背后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进而展示出人们鲜活的情感世界与生活画卷,而且还能够在“语言就是文化”这一命题的基础上,对语言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2.

[2] 吴新民.从语言逻辑的发展看对意义理论的诉求[J].同济大学学报,2011(1):90-96.

[3] 王妹彦.“可表达”与“可交流”——解读“感受质”问题的一种可能路径[J].哲学研究,2010(10):94-99,121.

[4] 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7.

[5] 吴新民.逻辑语言与思维观念意义域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5):106-108.

[6] 蔡曙山.人类心智探秘的哲学之路——试论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的发展[J].晋阳学刊,2010(3):3-11.

[7] 刘安.淮南子·本经[M].王洁红,点校.呼和浩特:内蒙古远方文化出版社,2003:226.

[8] 江怡.论语言现象[J].哲学研究,2010(1):73-78.

[9] 金立,廖备水.会话,心灵与实在——塞尔言语行为思想的三个维度[J].哲学研究,2010(3):51-56.

[10] 何兵.库恩语言转向的认知根源——从朴素的自然主义到先验的语言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迅,2010(3):1-7.

[11] 范罗诺萨.汉字作为诗歌媒介的特征[J].郜元宝,译.漓江, 1998(终刊号):1-16.

[12] 金岳霖.知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811.

[13] 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85.

(责任编辑、校对:郭海莉)

政治学法学研究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Logic of Social Cultural Function

WU Xin -min

(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China)

Abstract:Modern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lture is not only a substantial or conceptual entity, but also a mental state and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transcendence concept. And its basic point is the meaning of human lif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languag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language cognitive function,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is studied to discuss its effect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discourse; language phenomenon; cultural functio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作者简介:吴新民(1958-),男,湖北阳新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逻辑、哲学逻辑等。

收稿日期:2015-02-27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5.04.032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4-0124-04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衰老与性别话语——公共话语与私域话语对老年女性的影响》述介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服装广告
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研究
CUBA新赛制对高校篮球运动的推动及其发展
文化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功能与自觉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