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辉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福建福州 350007)
泛在学习环境下高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全方位培养策略
陈忠辉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福建福州 350007)
高师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师范生信息素养有着特殊层次结构,泛在知识环境的到来要求高师应超越信息技术与信息检索类课程的单一模式,构建横跨课程、贯穿始终的全方位的培养和提高系统。
信息素养;教师教育;高师大学生;培养策略
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就教育领域而言,诸如WEB2.0交互功能、便携移动设备普及化和大数据支撑的云教育平台等技术进步促成了从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向泛在学习(U-Learning)的转变。
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这种学习方式的特征通常被概括成3A(Anywhere、Anytime、Anydevice)、4A(加上Anyone)或者5A(再加上Anything)。很明显,泛在学习追求的是一种通过便携智能终端设备获得其所需的任何信息的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当前的校园环境已经可以实现学生通过手机、ipad、手提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接入校园网络系统而进入慕课平台等互联网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信息技术、设备和环境的支持,更取决于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泛在学习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也对个性化发展、教育公平、终身学习等教育理念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信息素养成为受教育者必备的基本学习能力,也成为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质。教育部要求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教育部明确在职培训应该“推动移动学习,支持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显然教育部已经开始关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教师能力的提升。
因此,探讨泛在学习环境下高师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职前教师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两年慕课的流行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高师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只是信息技术与文献检索类课程的任务,而必须实行横跨课程、贯穿全程的全方位培养。
关于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定义众说纷纭,经常被引述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定义: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这个最初从图书馆检索技术发展起来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逐渐泛化,涵盖了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所具有的信息行为能力与思维方式,其基本要素包括:信息敏感意识、信息资源、信息应用能力及信息伦理。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急剧增量要求教师必须率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信息素养作为终生学习的基础能力,在教师教育中成为重要的培养内容。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其信息素养有自己的专业性。教师信息素养是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作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
高师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必将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职前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高师大学生做为一个未入职的教师,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其信息素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大致可分为基础信息素养、学与教的信息素养和科研信息素养三个层次。
高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第一层次是基本信息素养,要求高师大学生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第二层次是学与教的信息素养,是指在学习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基于各学科课程学习特殊要求的信息获取、利用与评价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在教学实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第三层次是科研信息素养,是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的信息素养,包括在课程论文与毕业设计中搜集资料、概括和综合信息、分析和评价信息、创新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观职前教师教育的实际,一部分高师大学生缺乏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意识,缺乏对专业知识主动追踪与了解的能力,缺乏与他人共享信息与交流的主动意识,缺乏使用数据库查阅资料的经历,甚至在社交媒介大肆使用污言秽语,这些现象表明高师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法制观念等方面都与未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亟须建立一套超越信息技术课程的全方位培养高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工作体系。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要使学生将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主动与他人分享与交流信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基础信息素养。
职前教师教育必须重视信息技术与信息检索类课程的设置,促进高师大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在各师范院校中,普遍开设的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文献检索》等。
一份近期的针对安徽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表明,目前高校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堪忧。71.38%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处信息环境不太了解,52.35%的大学生不太关注或从不关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新闻事件和相关政策,48.68%的大学生不能够明确地表达信息需求,47.01%的大学生不太会用或完全不会PowerPoint软件创建幻灯片和利用各种网络论坛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产品进行信息交流,18.75%大学生完全不能制定一个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具体任务的计划,在写作业或做毕业论文时能够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从不剽窃,能够正确引用他人的成果的仅有45.18%。
另一项来自天津18所高校的调查表明,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未建立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信息素养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信息素养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信息素养受教育对象人数不足,信息素养教师水平难以发挥,信息素养教育的科学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科学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改进相关课程教学,必须解决两个脱节的问题:教学计划与学生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实际发展的脱节。但这并非解决问题的全部,必须看到,大学生信息素养并非完全通过这类课程学习来获取,更是在其日常信息生活体验包括其他课程对信息的使用中不断累积和生成的。
基础信息素养是高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根基,决定着高师大学生学与教素养与科研素养所能达到的高度与宽度。后二者已经超越了信息技术与信息检索等课程的范畴,要求职前教师培养体系应该将信息素养纳入全方位培养的视域。
泛在学习环境下,高师大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已经离不开信息环境的支持,其专业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包涵了学与教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师范生学习过程中的大量应用使得学与教的信息素养呈现出潜移默化的态势。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各种层次的整合都促进了高师大学生学与教信息素养的形成。
不同的课程性质、不同的教师素养使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课程教学都参与到信息素质的养成之中,但在现实条件下完全可以分层次地实施信息素养培养的渗透。
(一)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学习情境,潜移默化地提高高师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需求
当前师范院校教育信息化的进步使高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置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之中,在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有可能应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根据课程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并运用系统设计方法,将各种教学信息资源整合到教学设计中。
在这些课程中,信息技术显性或隐性地应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中,高师大学生耳满目染地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新鲜气息,潜移默化地体味信息技术的无限魅力,势必产生提高信息素养的强烈愿望和需求。
(二)推广信息素养指导在各课程学习中的嵌入模式,这是课程整合的有益尝试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素养嵌入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并服务于某一学习任务,信息素养回归了其工具属性,融入各专业学科的日常教学和实践。根据课程教师的任务,图书馆员融入教学过程,嵌入课堂和各种虚拟教学平台,主动提供到身边、到桌面的泛在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边界逐渐模糊和淡化,去中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图书馆服务嵌入师生用户的知识过程是泛在学习的必然要求。教师邀请图书馆员走进课堂等相关教学平台,给学生讲授多种信息源与学术数据库、有效的信息查询方法及对所查找到的信息的客观评估,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员帮助师生构建与传递专业课程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介入学习过程的管理。通过微信、微博、QQ群等web2.0社交媒体持续关注各学习小组在课外的合作学习,课程教师与图书馆员一起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实时的答疑与指导。当然,在学校建立有效的支持嵌入式模式的云教育平台,能够更有效地建立图书馆员和师生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需求。
嵌入式模式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文献检索课程的不同在于强化了信息素养的工具属性,将信息素养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所学的信息知识是如何应用到课程作业的信息资源查询中,势必增加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与领会。当这种课程整合更多地被采用时,学与教的信息素养更经常地嵌入各年级的不同课程之中,这种持续性必然极大地提高学生元学习能力。
(三)尝试慕课学习,体验信息素养在专业课的全程渗透,引导学生适应泛在学习方式
2012年以来,慕课(MOOC的音译,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开始进入国内教育界的视野并迅速推广。这种基于在线开放的学习方式,把信息素养渗透到授课、作业、实践、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信息素养已成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得益于大数据、参与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的支持,慕课实现了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
在慕课环境下,信息素养全程渗透于教与学之中,势必不能要求图书馆员时时配合,所以对专业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的内容真正成为专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本身就为学生展示了学与教的信息素养,从而成为高师大学生的榜样与标杆。
课程教师团队有了主讲者与辅导者的角色分工及基于不同角色的信息素养。录制与更新优质网络教学视频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活动,要求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谙熟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专业需求,才能完成适应慕课特点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研究“微课程”的分散结构以满足学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的要求。线上线下的学习陪伴与领航要求辅导教师具备良好的社交素养,能熟练应用各种便携信息设备与各种WEB2.0交互媒介主持群体交流和个别辅导以及虚拟教学实践活动。而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活动表现做出个性化的评价。慕课的运行促使教师需要具备深度分析及加工信息数据的素养。
慕课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何时何地学习的安排,基于自身学习兴趣与程度自主选择课程,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接受能力自主决定学习进程,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团体交际、请求个别答疑、完成在线测试,这种自主性、开放性的学习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学生应该比传统课堂更注重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以足够的信息反馈表明自己在线学习的效度。
慕课学习平台使得基于课程的学习资源库成为现实的可能,参考论文、书籍、图库、音视频资料、学术导航索引、在线测试题库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延伸空间,扩展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视野。
面对信息技术的进步,师生关系面临到从前喻到后喻的转变。现在的教师大多经历了数字技术从无到有的进程,可以说是进入数字化学习时代的新移民,而学生却是自小生活在互联网与手机普及的时代,乐于接受数字化信息。在某些技术应用领域,师生的角色甚至发生了互换。而当高师大学生成长为教师以后,信息技术又在迅速发展中,新教师面对学生又有了数字鸿沟的存在。
高师大学生只能亲历信息的汪洋大海,与学习伙伴充分分享信息,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析和加工,创造性地整合信息,才能熟悉未来从教的学科领域的信息特点、信息来源与本学科专业的特殊信息素养。
高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第三层次是科研信息素养,要求高师大学生逐步学习尝试教育科研活动所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现在大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对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最为频繁,整个过程都需要信息素养的支持。首先,要求在通用的互联网搜索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在平时了解学术信息动态的基础上,确认自己的选题是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新颖性;其次,在设计初期必须检索足够的资料来作为创作的信息储备;第三,在设计中需要引证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研究,还要遵循学术道德规范,提供参考文献。
人类社会共有的知识再丰富对个体而言也仅仅是外在的信息,只有经个体理解、吸收并纳入自身知识体系的信息才能成为个体自身的知识,而且这种内在的知识能被个体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升华为个体的智慧。
教育科研就是一种在信息与知识基础上的智慧活动。教育科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高师大学生能从大量无序学术信息中搜索有用的、准确的、全面的信息,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学术信息,并通过自身的思辨产生创造性的成果。这种知识创新需要以科研信息素养为依托,要求高师大学生通过大量的锻炼习得对信息快速有效的发掘和对潜在问题超前预见。
高师大学生的科研信息素养是建立在基础信息素养和学与教的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上。
高师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逐渐熟悉本学科信息的来源、特点、筛选方法、应用价值,在教师引导下追踪学术前沿动态,在课程学习中尝试撰写读书报告与课程论文,这都在锻炼学与教信息素养的过程中使科研信息素养得到提高。而《教育科研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创作更使高师大学生科研素养得到一次全面提升。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大学的风景,也是大学生的隐性课程。高师院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生活促进高师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日常化。
(一)把信息素养纳入高师大学生基本功训练与考核体系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将其纳入师范生基本功是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重视高师大学生基本功训练与考核是三级师范的宝贵经验,高师院校应该借鉴与延续。传统的师范生基本功往往是指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等项目,有实施计划、有落实措施、有考核验收办法,许多师范院校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小先生制”“晨训晚练”“素质竞赛”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可以把信息素养相关项目纳入师范生训练与考核体系,使之借助这一常态化、日常化的活动体系促进高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发挥高师图书馆在信息素养培训中的作用
信息素养本来就是在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所以高师图书馆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
图书馆在提供文献检索课程与嵌入式信息素养服务之外,还可以开展课外信息素养宣传与讲座。图书馆要真正服务于专业建设,必须深入各系部了解不同专业建设的需要,联合系部与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活动,比如,通过组织一些与信息素养相关的竞赛活动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扩大图书馆教育的吸引力;通过读者服务,采取当面指导或者在线咨询的方式来发挥高校图书馆的高级功能。
(三)将信息伦理教育纳入职前教师思政工作体系
高师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是指高师大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国家法规和道德规范。信息伦理的培养往往是被忽视的内容,强化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相对于高师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师表的意义。其教育形式和渠道应是多方面的。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时时向学生灌输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信念与需要注意的细节。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导师为主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将信息伦理教育纳入思政教育体系。比如可以开展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讨论,组织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活动,讲授网络交往技巧与网络法律问题等等。通过教育和引导,让高师大学生学会分析、判断、选择和自我控制,他律与自律结合,塑造高师大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
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为教育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高师大学生做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应当回应泛在学习环境的挑战,努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迅速地掌握和使用这些优势的技术,从而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生产力的未来教师。高师院校要深入研究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有效培养,为教育事业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合格师资。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5).
[2]钟志贤,等.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3,(01).
[3]杨虎民,余武.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皖北地区高校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2):73-78.
[4]谢守美,赵文军.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J].情报资料工作,2012(01):108-111.
(责任编辑 梅焕钧)
Training Strategy of the Normal College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CHEN Zhonghui
(Fujia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Fujian Fuzhou,350001)
Normal Students should have good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meet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Normal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college students.The coming of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has an impact on teacher education.Students need a ubiquitous system to replace a single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 to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literacy;teacher education;normal college students;training strategies.
G65
A
1672-2590(2015)05-0140-05
2015-08-27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B13568S)
陈忠辉(1968-),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