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琰
(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2014年泰山文化研究综述
张 琰
(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2014年泰山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界从宗教、文物、历史、祭祀、文学、儒学、碑刻、玉石文化、环境保护、山岳文化比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泰山文化研究;综述;2014年
由于泰山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关于泰山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积攒了众多的泰山文化研究成果。2014年,泰山文化研究在泰山宗教、泰山文物、泰山历史、山岳文化比较、泰山祭祀、泰山文学、泰山碑刻、泰山玉石文化、泰山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一些新观点,有力地推进了泰山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宗教名山,泰山历来受到宗教研究者的关注。2014年泰山宗教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道教、碧霞元君信仰、民间宗教四个方面。
泰山佛教研究的成果既探讨了佛教传入泰山问题,又以个案为例探析高僧的思想。刘慧《佛教传入泰山的文物遗踪及文献记略》一文通过文物遗踪和文献资料探讨了佛教传入泰山问题,指出无论从文物考古资料还是从文献资料来看,泰山地区都是佛教传入最早的地区之一。[1]阚文文《泰山祖珍禅师的茶禅思想》则集中探讨了普照寺祖珍禅师的茶禅思想,指出由于普照寺的重建与祖珍和尚的出现,泰山茶禅文化才真正得以大放异彩。[2]
泰山道教研究成果《明清泰山东岳庙道士基本状况探析》一文除了介绍明清时期泰山地区的道教团体教派性质的情况之外,还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道教文献状况,不仅裨益道教研究,对明清之际佛教、民间宗教的研究也很有帮助。[3]张琰《“吸纳”与“疏离”:全真道对不同时期泰山阴司信仰之态度》一文集中探讨了泰山全真道与民间信仰的互动,该文以全真道与泰山地区民众的信仰生活为切入点,描述并分析全真道与泰岳阴司信仰互动的过程和模式,从而展示全真道在社会面向上的多层次性。[4]陈金凤、汪超《唐玄宗泰山封禅与道教之关系》一文分析了唐玄宗封禅泰山与道教的关系,指出唐玄宗泰山封禅活动中,没有道士的参与,道教色彩淡薄,这是封禅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之所以如此,与开元前期唐玄宗强调儒家政治、怀疑道教神仙方术、有节制地发展道教的政策等因素相关。然而,唐玄宗崇道和以道修身治国,泰山是道教名山,封禅又与道教有天然的联系,使此次封禅又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道教文化的色彩。[5]
碧霞元君信仰研究成果在碧霞元君的封号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周郢《明崇祯朝敕封“碧霞元君”考辨:兼论泰山娘娘与妈祖信仰之关系》一文以新史料佐证,崇祯帝敕封元君神号之事发生在崇祯十三年九月,所加之号为“青灵普化慈应碧霞元君”。之后道士为争取信众,将崇祯敕封泰山娘娘之号移于妈祖,因而造成后世两神名号混淆的一重公案。该文章结论的得出,无疑是对碧霞元君与妈祖信仰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6]除此之外,郭福亮《运道与信仰:基于临清碧霞元君信仰的研究》一文梳理临清碧霞元君发展状况,并分析运河变迁与碧霞元君信仰之间的关系。
泰山民间宗教研究成果《从泰山无极庙变迁历程看民国女性精神生活的嬗变》以个案的形式探讨民间宗教庙宇的历史变迁。文章通过分析泰山无极庙兴衰变迁的历程,指出由于社会环境与家庭的剧变,该庙住持侯芳缘移居济南菩提寺。侯芳缘修行场所变迁的轨迹及其与社会各界的关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泰山民间宗教的演进,也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精神生活嬗变的复杂性。[7]
2014年泰山文物研究成果对故宫藏品多福砚、泰山“天仙照鉴”玉印、泰山岱庙出土宋代石刻画、泰山大河旧石器文化遗址、岱庙典藏水陆画、岱庙壁画等进行了详实的考证。
故宫藏品“多福砚”为清乾隆帝御用砚,其制作者及年代在学术界素有争议。周郢《清宫所藏“多福砚”新考》一文通过多福砚所刻四言铭赞楷书“白·缘人”及上海博物馆藏明人《长白仙踪图》所绘张延登遇仙兔故事,考“白·缘人”乃明人张延登别号,并进一步明确“多福砚”的来历:“多福砚”为明末张延登用游泰山时获之汶水中的蝙蝠石(即三叶虫化石)所制,后邹平张氏遭家难,砚入官府,辗转为出任山东按察使之张勄所得。至雍乾间,砚由张勄后人进献于内府,遂成乾隆帝乾清宫匣藏宝砚之一。[8]周郢另一篇文章《泰山“天仙照鉴”玉印考》则考证了泰山“天仙照鉴”玉的源流:泰山“天仙照鉴”玉印,相传系宋真宗加封泰山天仙玉女时之所制;清顺治间获于山中,供奉岱顶碧霞祠内,乾隆五年碧霞祠大火,玉印独完。历代学者、诗人对此印考订、题咏甚繁,有关玉印的各种文物也颇多流传。[9]倪雁《山东泰山岱庙出土宋代石刻画》一文对岱庙西华门南侧马道基址出土的石刻画进行了考证,指出图画均为减地浮雕,画面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5幅。刻画内容包括人物图、瑞兽图及瑞物图三类。人物图以儿童为表现对象,有捶丸图、踢瓶图、玩鼓图;瑞兽图有双狮图、单狮图、双鹿图、双羊图;瑞物图为灵芝图。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考证石刻画的年代大致在北宋中晚期。[10]万昌华《泰山大河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察报告》展示了在泰山主峰西南的大河地区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文化遗址,其中发现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旧石器400余件。文章分析后指出,大河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对泰山地区古代人类活动历史的研究,对山东地区较详细考古谱系的书写,乃至对全国史前历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并将产生重大影响。[11]
陶莉《泰山岱庙典藏水陆画》一文指出,岱庙典藏水陆画因装裱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水陆画轴和水陆画片,其中水陆画轴共有165幅,画片110幅;从其尺幅、绘画特点及历史记载可分为六个时期的作品,其中有明确记载的有65幅,占整个水陆画的24%;依其时代划分,明万历时期作品12幅、清康熙时期的作品15幅、清雍正六年作品2幅,清光绪时期的作品36幅。[12]赵祥明《泰山岱庙天贶殿壁画的文物价值和科学保护》一文分析了泰山岱庙天贶殿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的文物价值和科学保护。文章指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绘在岱庙天贶殿内北、东、西三面墙壁上,为山东地区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绘画作品,堪称泰山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壁画产生了起甲、酥碱、空鼓、脱落、裂缝等病害,严重影响了文物的保存。对壁画实施科学保护,有效利用,责任重大而艰巨。岱庙文物主管部门先后采取了不同措施对壁画进行了保护维修,而且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壁画保护技术的完善,壁画的保护工作不断规范化、科学化。[13]
2014年泰山历史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泰山历史文化分期研究,如周郢《从“神圣山”到“文化山”——唐宋金元时期泰山文化之变革》一文指出,唐宋金元时期,泰山面貌发生了变革,即由“神圣祭坛”逐渐转换为“文化空间”。这一转换具体体现在封禅大典神圣性减弱,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学术研究发轫启始及儒学新思想在泰山崛起。因此,文章把这一时期称为泰山“文化山”的形成期。[14]
其次,泰山士人研究。如周郢《泰安回族士人与泰山文化》一文探讨了泰安回族士人对泰山文化的贡献。文章认为,回族入居泰安后,即与泰山发生关联。在历史演进中,泰安回族不仅丰富充实了泰山文化,同时也为泰山的建设保护及其文化的弘扬传播,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15]《明清易代中的泰安士人——<泰安施氏族谱>中相关人物史料考索》一文则指出,新发现的《泰安施氏族谱》对明清易代之变中,泰安士人命运也随之起伏不定有生动反映。《泰安施氏族谱》所记萧启濬谋叛罪案、施天裔曲折身世及赵国麟应试经历,分别显示了明朝勋臣的末路、从龙新贵的崛起与治世名臣的产生。三家不同的人生遭际,无疑折射了明清之际社会巨变之一斑。[16]《农学家范一双与泰山天外村》一文分析农学家范一双兴建天外村的过程及贡献,指出天外村开发始于清末农学家范一双。一双官至候补直隶州知州,去职后遂在泰山西麓置田数十亩,建别墅曰“天外墅”,其田庄亦因此而称“天外村”,一双自号为“天外村农”。躬自垦种,开渠引水,薄田顿变沃壤,写成《农桑简要新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梓行。[17]刘硕伟《泰山羊氏家族文化研究综述》从羊祜研究和家族文化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了泰山羊氏家族文化研究。[18]
再次,历史记载考证。毛清均《梁父山考辨》一文通过梁父山及其周围存在的大量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证明《新泰县志》所记有据,即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封禅时到过的梁父山就在今谷里镇东蒲、西蒲两村之间。由于古梁父县的行政区域屡经变迁和《新泰县志》的影响较小等原因,没有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才造成了至今梁父山仍有多处的现象。[19]朱英《乾隆皇帝东巡泰山考论》探讨了乾隆皇帝巡行泰山的原因、具体过程以及其巡行泰山之后对泰山以及泰安地区的发展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文章指出,乾隆皇帝前后巡行泰山十一次,与泰山历史渊源深厚,创历代帝王朝拜泰山之最,历史意义非凡。[20]
2014年泰山文化研究超出一山之界,扩展到泰山与其它名山的比较研究上。樊丽丽《中日崇山理念的比较研究——以泰山和富士山为例》一文在有关日本山岳文化研究和中日山岳文化比较研究极其少的背景下,从比较文化的角度,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的泰山文化和日本的富士山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比较文学作品中的泰山与富士山形象及象征意义,泰山与富士山的信仰形态,探究其中蕴含的中日崇山理念的同一性与相异性。文章通过自然环境、宗教思想、社会背景方面探究泰山和富士山的崇山理念形成要素,从而解析中日崇山理念的形成要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是比较文化学运用到实践的体现。[21]其《解析泰山文化中的崇山理念》一文从自然、宗教、社会三方面探究了泰山文化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崇山理念。文章指出,泰山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历史发展都密切相连,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其承载的人文信息使它成为一座自然与人文并重的名山。泰山自古就是我国学者及艺术家们的灵感之源,是我国文学艺术、民俗、宗教的主题,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不同阶层的人们用多种方式表达了对泰山的敬仰与膜拜之情,创造了丰厚多彩的泰山文化。[22]崔元硕《韩国的泰山文化》以韩国对泰山文化的接受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韩国接受泰山文化的诸形式。[23]
泰山祭祀研究是2014年泰山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作为泰山国家祭祀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刘兴顺《唐代泰山所在地国家常规祭祀考论》对唐代泰山国家祭祀进行了系统整理与研究。该文指出,隋唐时期受秦汉以来国家郊祀传统和思想观念影响,首次确立了立春祭泰山的制度,而岳令作为东岳庙管理官员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显示着国家对东岳庙的重视,以及官方对岳庙的管理更加规范成熟。同时,隋唐时期三祀制度出现,泰山位列中祀,在泰山祭祀史上首次明确标示出其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等级与规格,表现出与其它中祀的不同之处。[24]《秦汉时期泰山祭祀考论》则从泰山所在地祭祀和非泰山所在地祭祀探讨了秦汉时期的泰山祭祀。[25]《儒家礼制与泰山祭祀形制关系研究》一文重点对儒家礼制与泰山祭祀形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探讨。指出儒家礼制与泰山的关系如下:西汉末期,儒家主导的郊祀制度改革,影响了此后的泰山祭祀,从此形成了泰山所在地与非泰山所在地京城两个泰山祭祀系统。而从祀于京城郊祀的泰山神以坛祭木主的方式祭祀,体现了儒家对泰山神为自然地理之神的神格认定。此后历朝历代,从祀于郊祀的泰山祭祀基本上沿袭这一形制不变。[26]吕书宝《祭祀文化与泰山角色》分析了祭祀文化与泰山角色的转变之间的关系。[27]
除了对泰山祭祀形制进行考述之外,2014年泰山祭祀研究还体现在对祭祀承载体的探讨上。如刘方华《泰山封禅祭祀建筑的形态演变及其旅游文化开发价值》以泰山封禅祭祀建筑三类形态的历史演变为个案,通过史料钩沉和对泰山现有建筑遗存的考察,探索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建筑的发展历程,为当今泰山旅游文化开发提供依据。指出泰山封禅祭祀建筑,因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而建,以祭天祀神为基本功能,以台坛、明堂、庙宇为主要形态,随帝王封禅祭祀的历史发展而演变。封禅祭祀台坛建筑、明堂建筑却已经消亡,这是泰山文化旅游的一大缺憾。恢复封禅台坛建筑、明堂建筑,重现古代帝王封禅景观,将弥补泰山文化缺失的一环,使泰山封禅祭祀文化景观复归完整,具有巨大的旅游文化价值。[28]邵珠峰《泰山神庙剧场概述》则分析了泰山神庙剧场建筑。[29]王雷亭《泰山庙会街及其营造》在分析庙会街内涵及庙会街的价值与使命的基础上,探讨庙会街的构建。[30]
有关泰山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从而使得对泰山文学作品的研究一直是泰山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2014年泰山文学研究在泰山文学作品、泰山文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刘春芳《<老残游记>中的泰山斗母宫风情探略》一文从斗母宫外部清新悦人的自然环境、内部典雅考究的室内陈设、纠结于“出世”“住世”间的斗母宫尼姑三个方面对刘鹗在《老残游记·二集》中关于斗母宫的描写进行探析,指出作品真切深刻地摹写出了杂家刘鹗审美视野中的泰山,尤其生动再现了泰山斗母宫风貌及生活于其中的斗母宫尼姑的独特生活,为庄严静穆的泰山增添了一份喧闹与世俗,也为读者为后人留下了一幅珍贵的斗母宫风情画,使这座不知建筑于何时的古老尼观增添了经久不衰的内涵与魅力。[31]张鹏《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泰山书写》梳理了中国当代文学对泰山的记载。[32]
沈广斌《“苏门”文人群体泰山诗考论》一文分析了“苏门”文人群体的泰山诗,指出“苏门”文人群体的泰山诗是唐宋泰山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曾在山东任职或与山东有交集的宋代文人雅士创作,代表人物有苏轼、苏辙、晁补之、晁说之等,虽然诗的数量不多,但其具有较高的诗学、文化和史料价值。[33]聂立申《辛弃疾、党怀英决蓍分手原因探析》一文通过对文献史料、碑志等相关文献考证,可以看出辛、党二人分手是因两人家庭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不同所导致性格、气质上的差别以及政治价值取向不同等因素造成的,同时两人文学地位上的矛盾冲突也是他们分道扬辘的重要原因。[34]李杰玲《涩川氏泰山和歌与清代泰山诗》分析了日本明治随笔作家、诗人涩川玄耳的“泰山”和歌,并把其与我国清代泰山诗歌进行比较。[35]
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一直是泰山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2014年泰山石刻研究在各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周郢《泰山碧霞祠明代铜碑考》一文借助《明神宗实录》等相关文献,对铸立于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岱顶碧霞祠的两座铜碑碑文进行校录。由于现存二碑撰、书者名氏均已残缺,因而该文考出万历铜碑撰、书者为方从哲与汪民敬,天启碑撰、书者为杨楷与杨莹钟。并对两碑所反映的明末碧霞元君信仰与泰山变迁诸多史实予以揭析。[36]刘兵、刘晓明、臧德奎《论泰山中路石刻价值与其景观构成特点》一文主要从泰山石刻的历史沿革、泰山中路石刻的历史文化价值、泰山中路石刻的书法艺术价值、泰山中路石刻题材类型和泰山中路石刻景观构成特色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指出泰山中路是石刻分布最密集、保留最完整的区域,分布于此的石刻历经千年积累,形成了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局面,他们是泰山文化和泰山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泰山景观和承载及传播泰山文化具有重要意义。[37]陈燕《泰山石刻档案的价值研究与保护》一文从泰山石刻档案的价值研究、泰山石刻档案的现状、泰山石刻档案需进行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指出泰山石刻档案应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科学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实物档案,是历史赋予整个人类的庄严使命。[38]赵波平《泰山无字碑或为武则天所立——兼述新发现的总章摩崖》一文从无字碑上的神秘小字,无字碑的形制及风化程度,无字碑南边的唐代摩崖石刻三个方面,对泰山无字碑进行了考证,得出泰山无字碑似为武则天在唐总章二年以封禅名义所立的告天石碑的结论。[39]
泰山石的开采、保护等问题是2014年泰山文化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赵敬民、彭淑贞、杨炯、张连兵《泰山玉石产业产学研合作问题探究》一文探讨了泰安市玉石产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分析了制约产学研合作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进一步推动和加快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和措施,为泰山玉开发提供了策略和对策。[40]程佑法、刘晓伟、范春丽、梁基超《“泰山玉”产业现状及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文在分析泰山玉的基本特征及泰山玉开发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泰山玉的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开发泰山玉的建议,认为将泰山文化与中国传统玉石文化相结合,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加强产品研发和人才的培养,做大泰山玉产业链,促进泰山玉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泰山玉市场发展的良好开发方向。[41]张璐《浅谈山东泰山玉的矿物学特征》对泰山玉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探究。[42]赵明远、肖磊《泰山景观石在泰安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了泰山景观石的主要类型、景观特性以及在园林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同时指出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43]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文化遗产,如何对之进行很好的保护,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2014年泰山保护研究涉及生态、建筑、文化三个层面。蒋铁生《古代泰山的生态保护研究》从上古“天人合一”思想与古人对泰山的敬畏、历代帝王和官员的环保理念和泰山的生态保护两个方面探讨了历代对于泰山的环保思想对泰山生态保护的影响,指出从历代帝王、官员、名人的关于生态保护的言行中,看到先人的无穷智慧,这些智慧对我们今天解决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44]赵祥明《浅析泰安岱庙路面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保护》一文通过对岱庙的历史价值的评估、现状分析、修复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就如何去除岱庙现有路面不合理的部分,恢复其历史风貌,为以后同类的文物保护工程实施起到借鉴作用。[45]刘方华《中国山岳文化的载体与文化遗产保护——以泰山文化为例》一文分析了中国山岳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中国山岳文化的载体之后,提出山岳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46]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石介在京东路奉符(今山东泰安市)创建泰山书院,并敦请孙复主持书院教学,形成了泰山学派。2014年泰山儒学研究对泰山学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万昌华《泰山——中国宋代理学的龙兴之地》从胡媛、孙复及石介在泰山的修身之地出发,探讨了宋初三先生对宋代学术转向产生的巨大影响。[47]曹俊明《“泰山先生”孙复和他的泰山书院》探讨了孙复及其泰山书院。[48]周绍华《<石介事迹著作编年>辨误三则》一文认为,陈植锷先生遗著《石介事迹著作编年》书中对石介部分作品如《麦热有感》诗、《代郓州通判李屯田荐士建中表》、《上范思远书》、《上徐州张刑部书》、《上徐州启谏议书》的写作时间的判定不尽准确,并进行辨析。[49]
]
[1]刘慧.佛教传入泰山的文物遗踪及文献记略[J].泰山学院学报,2014,(5).
[2]阚文文.泰山祖珍禅师的茶禅思想[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4,(2).
[3]王岗,李天纲.复旦中华文明研究专刊:中国近世地方社会中的宗教与国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4]张琰.“吸纳”与“疏离”:全真道对不同时期泰山阴司信仰之态度[J].泰山学院学报,2014,(5).
[5]陈金凤,汪超.唐玄宗泰山封禅与道教之关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6]周郢.明崇祯朝敕封“碧霞元君”考辨:兼论泰山娘娘与妈祖信仰之关系[J].世界宗教研究,2014,(4).
[7]张琰.从泰山无极庙变迁历程看民国女性精神生活的嬗变[J].泰山学院学报,2014,(1).
[8]周郢.清宫所藏“多福砚”新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9).
[9]吕金成.印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10]倪雁.山东泰山岱庙出土宋代石刻画[J].文物,2014,(11).
[11]万昌华.泰山大河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察报告[J].泰山学院学报,2014,(1).
[12]陶莉.泰山岱庙典藏水陆画.文物天地[J],2014,(1).
[13]赵祥明.泰山岱庙天贶殿壁画的文物价值和科学保护[J].古建园林技术,2014,(4).
[14]周郢.从“神圣山”到“文化山”——唐宋金元时期泰山文化之变革[J].泰山学院学报,2014,(1).
[15]周郢.泰安回族士人与泰山文化[J].中国穆斯林,2014,(2).
[16]周郢.明清易代中的泰安士人——<泰安施氏族谱>中相关人物史料考索[J].泰山学院学报,2014,(4).
[17]周郢.农学家范一双与泰山天外村[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8]刘硕伟.泰山羊氏家族文化研究综述[J].泰山学院学报,2014,(2).
[19]毛清均.梁父山考辨[J].春秋,2014,(10).
[20]朱英.乾隆皇帝东巡泰山考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21]樊丽丽.中日崇山理念的比较研究——以泰山和富士山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14,(4).
[22]樊丽丽.解析泰山文化中的崇山理念[J].黑龙江史志,2014,(9).
[23]王雷亭.泰山文化研究(第一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4]刘兴顺.唐代泰山所在地国家常规祭祀考论[J].泰山学院学报,2014,(2).
[25]王雷亭.泰山文化研究(第一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6]刘兴顺.儒家礼制与泰山祭祀形制关系研究[C].“东亚名山与儒家文化”会议论文集,2014.
[27]吕书宝.祭祀文化与泰山角色[J].中原文化研究,2014,(1).
[28]刘方华.泰山封禅祭祀建筑的形态演变及其旅游文化开发价值[J].中国市场,2014,(46).
[29]邵珠峰.泰山神庙剧场概述[J].泰山学院学报,2014,(4).
[30]王雷亭.泰山文化研究(第一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31]刘春芳.《老残游记》中的泰山斗母宫风情探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0).
[32]王雷亭.泰山文化研究(第一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33]沈广斌.“苏门”文人群体泰山诗考论[J].泰山学院学报,2014,(5).
[34]聂立申.辛弃疾、党怀英决蓍分手原因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5]李杰玲.涩川氏泰山和歌与清代泰山诗[J].泰山学院学报,2014,(2).
[36]周郢.泰山碧霞祠明代铜碑考[J].碑林集刊,2014,(20).
[37]刘兵,刘晓明,臧德奎.论泰山中路石刻价值与其景观构成特点[J].中国园林,2014,(7).
[38]陈燕.泰山石刻档案的价值研究与保护[J].山东档案,2014,(6).
[39]赵波平.泰山无字碑或为武则天所立——兼述新发现的总章摩崖[J].泰山学院学报,2014,(2).
[40]赵敬民,彭淑贞,杨炯,张连兵.泰山玉石产业产学研合作问题探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4,(1).
[41]程佑法,刘晓伟,范春丽,梁基超.“泰山玉”产业现状及发展的几点建议[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4,(6).
[42]张璐.浅谈山东泰山玉的矿物学特征[J].科技视界,2014,(33).
[43]赵明远,肖磊.泰山景观石在泰安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园林,2014,(3).
[44]蒋铁生.古代泰山的生态保护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4,(1).
[45]赵祥明.浅析泰安岱庙路面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保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2).
[46]刘方华.中国山岳文化的载体与文化遗产保护——以泰山文化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32).
[47]王雷亭.泰山文化研究(第一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48]曹俊明.“泰山先生”孙复和他的泰山书院[J].兰台世界,2014,(15).
[49]周绍华.《石介事迹著作编年》辨误三则[J].齐鲁学刊,2014,(2).
(责任编辑 梅焕钧)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aishan Culture Research in 2014
ZHANG Ya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aishan University,Tai'an,Shandong,271021)
In 2014,there were some fruitful achievements on Taishan culture research.The academic field made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aishan culture in the aspects of religion,archaeological relics,history,sacrifice,literature,Confucianism,inscriptions on a tablet,stone culture,environment protection,and comparative studies ofmountain culture and so on.
Taishan culture research;Literature review;2014
G127
A
1672-2590(2015)05-0025-06
2015-08-26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泰山全真道与明万历皇室”(J12WD59)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琰(1979-),女,山东沂水人,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