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凡
中国药科大学人事处 (南京 211198)
论如何提高学生组织凝聚力
王凡
中国药科大学人事处(南京211198)
摘要聚焦当前高校学生组织蓬勃发展过程中,因为凝聚力不足所导致的组织发展困境,通过问卷调查及与相关人员的访谈,全面分析导致该困境的组织内部建设和组织外部发展的原因。在查阅相关资料的情况下,结合实际,提出强化刚性约束,激活制度“调节器”;畅通交流机制,培育和谐“家文化”;掌握成员需求,打造能力“加油站”;明确组织定位,创立特色“身份证”;汇聚多方支持,搭建政策“蓄水池”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组织凝聚力、促进学生组织不断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凝聚力;学生组织;制度;家文化
1研究背景与概况
1.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成长成才标准逐渐提高,大学已不仅仅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同时,新时期大学生日益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组织、沟通、协调等能力也成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对象。众所周知,一方面,高校学生组织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学生组织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优势,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溶于大量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活动中,在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大学生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学生组织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摇篮。学生组织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陶冶思想情操、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展示学生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而,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时代大学生,对于高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高校学生组织蓬勃发展,吸引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在承担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学生组织凝聚力的不足。季芳从组织认同、运作机制、组织领导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学生组织凝聚力存在不足的原因[2];果佳等人认为组织成员工作倦怠是造成组织凝聚力不高的主要因素[3];郝伟等人从组织成员自我发展与组织凝聚力角度出发,认为让社团成员“人尽其用”是增强凝聚力的有效途径[3];廖良辉在分析中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特点,在借鉴美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提升组织凝聚力的对策建议[5];陈莉从结构文化主义的视角,提出提升学生组织凝聚力、推动学生组织变革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大学生自主发展[6];张伟从社团文化营造方面出发,提出提升学生社团软实力,创建有效激励机制,创造社团主心骨文化,增强社团凝聚力的建议[7];黄平在综合分析学生组织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制度建设、组织干部培训等方面提出提升组织凝聚力的对策建议[8];乐雅高通过对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展开研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常青以高校学生社团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生的法律地位和自身特殊性为影响因素展开讨论,提出从管理到治理的社团发展路径[9]。本文在综合前述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组织内部建设乏力,缺少明确目标和清晰定位,还包括外在形象不够鲜明,举办的活动缺少特色以及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等。如何破解上述难题,找到提升组织凝聚力的办法,进一步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大学生的全面成才与发展为加强学生组织凝聚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加强,大学生渴望增强自身多方面才能,而高校学生组织是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优良舞台。只有提高学生组织凝聚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适应大学生求知需求,使高校学生组织适应广大学生全面成才与发展的需要,才能够让学生增强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实现高校学生组织培养优秀大学生的目的。
1.2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查阅文献、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等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涵盖本校国际医药商学院学生会、分团委、科协、《春蕾》报社、心协等5个学生组织,回收问卷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71份,问卷回收率85.5%。同时,与组织指导教师、主席团成员以及组织普通成员进行多次一对一访谈,获取较为详细的组织发展资料,为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基础。
2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2.1组织内部建设与组织凝聚力
2.1.1国际医药商学院学生组织的总体评价
在商学院学生组织相比于其他组织整体属于怎样定位调查中,超过六成学生选择还不错,说明商学院学生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是得到不少学生的认可。但选择一般的的也占到14.6%,这说明商学院学生组织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进一步优化组织内部建设,强化外部形象,提升组织整体认可度,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2.1.2内部制度建设与组织凝聚力
在“你认为你所在的组织内部管理如何”调查中,52.6%的学生认为一般,8%的学生选择“差”,选择“好”的比率为38.7%,这说明不少成员因为组织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而对组织产生不满和失望情绪。在“你觉得组织及部门的规章制度是否要有切实的意义”调查中,84.2%的学生选择“是”,这说明学生非常重视组织内部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能否具有一套成员认可并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对于提升组织凝聚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你认为你所在的组织最需要进行哪些改进”的调查中,32.8%的学生选择加强管理、完善制度;27.7%的学生选择“积极组织活动、提高社员综合素质”;21.2%学生选择“社员提供与社会交流平台”;18.2%的学生选择“探寻新合作道路,解决资金紧缺问题”。这进一步说明内部制度建设对于提升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性。
2.1.3组织文化建设与组织凝聚力
在“你认为你所在的组织不同年级成员之间的氛围最倾向于以下哪一种”调查中,68.6%的学生选择兄弟姐妹型,15.3%选择家长孩子型,5.1%选择教师学生型,10.9%选择上司下属型,尽管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组织成员关系亲密,交流顺畅,但仍有较大比例的学生认为组织成员间不够和谐,交流不够自由,层级关系比较明显,不利于增强组织凝聚力。在“你觉得组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调查中,选择家文化、学长学姐送考试资料等温暖政策的为26.3%,选择锻炼的机会、为就业做准备的为38.0%,选择可以加操行分的为5.1%,认识很多朋友,拥有广阔的人脉的为30.7%,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能否将组织文化的营造与成员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统一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打造优秀的组织文化,是提升组织凝聚力的一条有效路径。
2.1.4组织成员素质提升与组织凝聚力
在“最初的时候你是抱着怎样的想法加入组织”的调查中,选择“从众,大家都参加组织”的为5.1%;选择“找归属感,想认识更多朋友”的为34.3%;选择“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不那么空虚,学更多知识”的为21.2%;选择“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提升自己”的为39.4%,可以看出,成员加入组织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能够提升自身素质;在“你认为如何加强组织内部管理”的调查中,38%的被调查者选择“增加内部联谊次数”,21.9%的学生选择“办更大更多的活动”,19.7%的学生选择“经常进行培训”,18.2%的学生选择“组织管理者经常与成员面对面沟通”,另外还有9.5%的学生选择“其他”。由此可见,成员对组织的期望是多方面的,在进行组织内部建设时要考虑到成员各方面的需要,通过建立全面的素质提升计划,让每一个成员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升组织在成员心目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在“你更热衷于选择成为组织里的哪一种角色”的调查中,选择活动领导者的为21.2%,选择活动组织者的为59.9%,选择活动参与者的为19%,这为组织举办内部活动指明了方向。
2.2组织外部发展与组织凝聚力
2.2.1品牌塑造与组织凝聚力
在与指导教师和组织成员的访谈中,组织定位不清、活动重复性高、创新性不足、娱乐化倾向明显成为影响组织品牌塑造与凝聚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学生组织有其成立的目标定位,不同的组织需要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组织价值,获得成员和外界的认同,由于定位不清,导致不少组织自我迷失,无法得到认可;学生组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举办能体现自身特色并能服务师生的活动,是实现高校德育功能、承载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但千篇一律的活动却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如何打造有组织特色的品牌活动,成为组织品牌塑造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2.2.2制度支持与组织凝聚力
在访谈中,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专家支持成为影响组织凝聚力提升的制度因素。高校组织会占据成员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成员的学业造成一定影响,而参与组织对于提升成员综合素质又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如何通过高校政策制定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投入组织中,是组织成员较为关心、也是影响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资金支持是访谈中访谈对象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当下组织外联资金占活动资金80%以上的背景下,如何在制度上给予组织有力支持,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随着组织举办的活动日益专业化,如何通过制度设计,确保相关领域专业教师的参与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3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3.1强化刚性约束,激活制度“调节器”
科学合理的组织制度设计,对于提升组织向心力和认可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制度要产生作用,一方面要体现公平、公正,确保每一位成员的努力都能够得到认可,实现公平竞争,另一方面要发挥其“调节器”作用,合理引导组织运行,刚性约束组织成员,使组织及其成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现以本校商学院学生组织主席团换届制度为例,阐释如何发挥组织制度凝聚组织成员作用。
主席团换届制度事关每位成员,调整之前以主席团助理制度来完成主席团的交接,即通过组织甄选培养主席团后备人选,比例为1∶1,由于主席团助理提前一学期已经确定,导致不少组织成员由于看不到希望而选择退出,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幅下降;调整后的制度虽然保有主席团助理,但主席团人员选拔范围扩大,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由分管书记、分团委书记、辅导员和任上主席团共同商定,从而充分发挥“调节器”作用,激励组织成员不断努力,提升了组织凝聚力。
3.2畅通交流机制,培育和谐“家文化”
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上大学对于他们中大部分人来说,都是第一次长时间离乡背井,第一次独立生活,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加入学生组织不但有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更有交往的需要、感情的需要。所以高校学生组织应致力于和谐氛围的营造,打破传统官僚体制和行政等级的限制,重视组织成员精神满足和情感关怀,通过打造兄弟姐妹般关系畅通成员间的交流,尤其是主席团和低年级成员间的交流,在学习上激励学生、在生活上关爱学生、在情感上关注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增进组织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毅力,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存在和温暖。需要强调的是,组织对成员的关注和关心不应只限于工作,更应包括学习、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让学生觉得组织在发展上能够提供指导,在生活上能够提供帮助,在情感上能够提供支持,真正可以给离家求学的年轻人一种“家的感觉”。
3.3掌握成员需求,打造能力“加油站”
学生组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升成员能力,培养成员综合素质。不同的成员加入组织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通过调查摸底,了解成员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成员需求进行归类,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比如文书培训、素质拓展、模拟招聘、组织间联谊等;同时,内部培训过程活动让普通成员担任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加深对组织的了解和感情,提升组织策划能力;在活动过程中由高年级成员作为指导者身份参与其中,传帮带的同时还可以拉近不同年级成员间的距离,增进成员间感情。这样,成员可以在学生组织这个“加油站”中提升综合素质,自然就会增强对组织的认同感,组织的凝聚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会提升组织对外知名度,吸引更多学生加入组织,为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人员基础。
3.4明确组织定位,创立特色“身份证”
首先加强对全体成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日常工作中,应鼓励全体成员尝试着从活动设计、活动的宣传、活动举行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寻求创新点,努力提高活动的新意。期间可以运用管理学中提到的头脑风暴法,鼓励成员在一定时间内“自由”提出任何方案设计思想,同时禁止对各种方案的任何批评,并且将所有的方案当场记录下来,留待稍后再讨论分析。这一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其次,加强组织精品活动创建。在汇聚组织成员优秀创意的基础上,在学生组织中广泛开展精品活动创建工程。根据组织类型和专业特点,结合成员创意,变社团的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逐步创建立足于本校的特色活动。各组织在创建精品活动过程中,要在认清自身的优势、明确自身活动定位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忌盲目和刻意去追求活动的精品化,更不能急于求成,搞形象工程。
3.5汇聚多方支持,搭建政策“蓄水池”
首先,在高校教育学分制背景下,试行将部分学分赋予学生组织,由校团委、院部系分管学生工作书记、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组织主题团成员共同考核,并建立一套符合组织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执行标准,真正将学生在组织中的成长和学校的教育规划衔接起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做好制度铺垫;其次,以校团委或院部系为单位,实行活动招标和立项工程,将部分学校或学院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活动通过招标的形式,发包给中标学生组织,并给予其活动所需经费,指导组织按照发包方需要完成活动筹办的同时,锻炼组织成员,提升组织知名度和凝聚力,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学生组织立项工作,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活动予以立项,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对活动提出一定的整改措施,确保活动质量的提升;第三,由校团委牵头制定教师参与学生组织活动指南,改变因活动的专业性找不到相应专业教师指导的弊端,同时避免专业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组织活动信息或不愿挤占宝贵时间参与组织活动的尴尬情景,提升活动的专业化和精品化程度,让组织释放更大活力和吸引力,切实提升组织凝聚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季芳.浅谈高校学生组织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以宿迁学院的院、系学生会为例[J].管理观察,2008.9.
[3]果佳,金迪,王紫萌.高校社团成员工作倦怠成因分析——基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实证研究[J].第一资源,2012,12.
[4]郝伟,姜莹,祝晓斐.浅析大学社团成员自我发展与社团凝聚力[J].陕西教育,2008,10.
[5]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以美国哈佛大学为研究实例[J].研究,2005,4.
[6]陈莉.中国大学生组织发展研究——结构文化主义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2007,6.
[7]张伟.浅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营造[J].青春岁月,2013,8.
[8]黄平.高校学生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1.
[9]常青.高校学生社团抑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5.
Discussion of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Organizational Cohesiveness
WANG Fan
(DivisionofPersonnel,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21119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y for the lack of cohesiveness in the flourishing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s’ organizations,and analyzes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external causes by mean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relevant people.Referring to relevant data and combining with realities in China University,the paper puts forward more than five suggestions in strengthening rigid constraints,activating system regulators,smoothing communications,developing the harmonious family culture,understanding members’ needs,building gas stations for the ability,establishing organizational positions,creating characteristic ID cards,gathering support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setting up policy reservoirs,which hav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cohesiveness of students’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ing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
Key words:Cohesiveness;Students’ Organizations;System;Family culture
收稿日期:2015- 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