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春
(太原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部, 山西 晋中 030619)
【语言学】
归化与异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策略分析
王富春
(太原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部, 山西 晋中 030619)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电影已经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和媒介。影片片名对电影的宣传起着导看和促销的作用,而电影片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影片片名时通过弥补词汇空缺、解决词汇冲突和转化俚语现象巧妙地处理了这些问题。
电影片名;翻译;归化;异化
翻译在两种语言的交流和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跨文化角度来看,翻译的主要功能就是把一种文化传播到异国去。翻译是语言转化的媒介,或者被称作一种文化的再现方式,因此翻译策略的应用可能会产生对于一种文化理解的分歧。[1]30
在归化与异化提法之前,翻译界早就有直译和意译的提法。那么这两对相似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呢?首先,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归化与异化则是翻译的策略。其次,直译和意译只是在纯语言层面上对语言和形式的转换。一般来说,直译(Literature Translation)是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意译(Free Translation)则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拘泥细节,译文自然流畅。1813年,德国著名神学家、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艾尔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2]32在1995年, Lawrence Venuti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3]67马赫在他的著名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归化与异化是一种为了解决文化问题或者减少文化差异的策略。归化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而异化则是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4]62可见,归化与异化不仅是对语言层面的相互转换,还是对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转化。由于不是所有的翻译实践都涉及文化差异,因此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出现意思差异时,才会应用归化与异化。如果我们说直译与意译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上的讨论,那么归化与异化则是属于文化层面的。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总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译文既应该体现对源语语言和文化的忠实,又要让目标语观众接受认可。一个好的翻译应该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让目标语的观众感受到和源语观众同样的心理。然而电影片名的翻译绝非易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国内外一直存在争议。
(一) 词汇空缺的弥补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词汇空缺”的问题。所谓“词汇空缺”就是在翻译电影片名时,无法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汇。当译者对电影片名中某些词汇或者词组不熟悉时,译者往往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电影《花腰新娘》,如果直接翻译成“Hua yao bride” 作为西方文化的观众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了解很少,尤其是影片涉及中国的少数民族——彝族。拥有三万人的彝族,因为其服装绚丽而得名花腰彝族,它有一个古老的族规,新娘成婚最少三年才能落户夫家。这个美丽的地方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习俗,因此译者把这部影片翻译为“Hua yao bride in Shangri-la”。“香格里拉”这个词因为1933年詹姆斯·弥尔顿写的《消失的地平线》而闻名于世。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香格里拉是一个神秘和美丽的地方,所以这种归化译法不但对影片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同时也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此外,在众多电影片名翻译的佳作中,也有不少归化译法的成功范例,比如,“Dead Poets Society”(《春风化雨》),“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Blood and Sand”(《碧血黄沙》)等等。这些翻译的精品都采用归化译法弥补了文化和词汇的空缺,迎合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观,从而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词汇冲突的解决
翻译电影片名还会出现“词汇冲突”的现象。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对于同一词汇或主题的不同认知,造成了观众对于同一影片的不同理解。比如电影“Waterloo Bridge ”,许多中国观众对西方的这座桥知之甚少,所以需要结合影片内容给出一个中国文化中相似的桥段来翻译片名。这部影片描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由于中国文化中有“蓝桥会”正好与影片中男主人公等候女主人公的蓝桥异曲同工,因此结合影片的悲剧背景译者翻译为《魂断蓝桥》,既体现了影片的悲剧效果又引起了中国观众的观看兴趣。同样影片“Ghost”翻译为《人鬼情未了》而不是直译为《鬼》,也是考虑到了词汇蕴含的文化差异而可能产生的不同理解。在英文中“ghost”是一个中性词,而中国人认为鬼是青面獠牙的形象,令人产生恐怖的联想。影片本身其实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并不是恐怖片,因此翻译为《人鬼情未了》不但避免了文化冲突导致的误解和歧义,也会使影片大卖。此外,影片“Freaky Friday”如果按照字面翻译为《诡异的星期五》可能会让中国观众误解为是恐怖片,因此会让一些胆小的观众望而却步。事实上影片只是通过一个离奇的经历来描述一对母女在重组家庭中的矛盾冲突的故事,影片滑稽可笑,耐人寻味,与恐怖惊悚没有任何关系。因此,根据影片情节翻译为《辣妈辣妹》,让观众在笑声中不但体会到了母女换位思考的必要性,同时也很容易地记住了影片的名字。
(三)俚语现象的处理
在翻译电影片名时,我们往往会遇到西方语言中的俚语和习惯用语被直接归化的现象。众所周知西方人大部分都信仰基督教,他们的宗教信仰对于电影片名的影响很大。圣经中的典故、宗教中的圣徒传故事对于电影片名都有过积极的影响,比如,“Silence of the Lamb”(《沉默的羔羊》),“ Easter Parade”(《复活节游行》),“Original sin”(《原罪》)。 “Duck Soup”是在1993年创作的一部电影,当时在大陆、台湾和香港分别被翻译成《鸭汤》、《鸭羹》以及《轻而易举》。在大陆的第一个翻译就是直译,与影片的故事情节没有任何关系。其实“Duck Soup”在英语文化中意思是 “简单的任务”,因此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程度,最后一个翻译是较好的。此外,电影“The First Blood”被很多电影放映商翻译为《第一滴血》,然而只要看过这个电影的观众就不难理解《首战告捷》才是更贴切的翻译,因为在英语中“The First Blood”意思就是在战争中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因此,对于电影片名中出现的俚语和习惯用语,译者应该遵循原语文化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和特定电影情节来归化翻译,这样才能把电影片名翻译得得体、贴切。再如电影“Rat Race”,如果直译为 “老鼠赛跑”会引起观众的误解,以为影片是介绍老鼠的生活习惯以及比赛跑步的,然而 “rat race”在英语中是一个俚语,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为了更成功、更有社会地位而进行的不正当的恶意竞争。其实这部影片描述了一场为了夺取金钱而丧失人性的比赛,因此将其翻译为《夺宝奇兵》更为贴切。
从以上电影片名的翻译实例中可以看出,归化就是把原语中比较新奇的语言表达转化为目标语中流畅而熟悉的语言;异化则是放弃原语中现成的熟悉的语言表达,用一些比较新颖奇特的表达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电影“Casablanca”结合影片内容被翻译为《北非谍影》,是因为这个翻译更适合中国观众,这样的翻译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好奇心,从而创下了票房新高,这样的翻译正是归化的典范。然而许多当代的译者把片名翻译为《卡萨布兰卡》,这样的翻译正是异化的结果,中国观众同样会被新颖奇特的片名所吸引。因此,不论归化或异化,只要是好的翻译就会吸引观众,耐人寻味。虽然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能使这种差异最小化。因此适当地使用这两种翻译策略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有极大的帮助。当我们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发现影片的片名含有异国文化的因素太多,对目标语的观众来说短时间内接受起来不太容易,甚至会引起目标语观众的误解时,我们就倾向于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异化可以通过影片反映出原语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可以使目标语观众了解文化的差异,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翻译策略。
总之,当今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紧密,归化和异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使用不仅使观众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开阔了眼界,还有效避免了由于文化差异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缺失,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韩颖.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0.
[2] 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
[3] 黄媛媛.外国影片片名翻译归化与异化[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4] 周新平,黄开胜.电影片名的英汉互译[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1).
【责任编辑 张 琴】
2015-06-05
王富春(1979-),男,山西阳泉人,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硕士。
1672-2035(2015)06-0105-02
H0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