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萍
(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
论纳兰性德词风形成的原因
刘晓萍
(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
纳兰性德的词作以真切自然、幽艳哀怨及雄浑悲慨的风格而著称,展现出人间的至性至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文章从纳兰性德词的风格切入,认为纳兰性德个人的气质性格、生活环境、爱情不幸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是其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纳兰性德; 风格; 成因
纳兰性德的词作以真切自然、幽艳哀怨及雄浑悲慨的风格而著称,展现出人间的至性至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在自己的词作中,用真实情感创建了一个精神家园,一个充满忧郁悲怆的只属于他自己的家园。以他的身份、地位和才气,他应该去赞美绚丽的人生,赞美富贵平和的生活,可事实上却恰恰相反。那么,这位富贵尊荣的贵族公子,为什么会如此多愁善感、憔悴忧伤?
文学反映生活,所以纳兰性德的词作也离不开他个人的性情、生活的时代、家庭背景、人生际遇等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纳兰词》正是纳兰性德自己独特生活的写照,是其心灵的内视、真情的流露。本文即从纳兰性德本人的气质性格、生活环境、爱情生活以及文学传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词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纳兰性德词作风格的形成首先是源于他个人的气质和性格。顾贞观曾指出:“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骚雅之作,怨而能善,惟其情之所钟为独多也”。[1]36李慈铭也说:“以承平贵公子,而憔悴忧伤,常若不可终日。虽性情有独至,亦年命不永之征也。”[2]65这些言论都认为纳兰性德的个人性情是影响他的词作风格的原因。
虽然纳兰性德有着高贵的血统和权势显赫的家庭,自己也少年得志、平步青云,但是却生性淡泊。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是“仆亦本狂士,富贵鸿毛轻”(纳兰性德《野鹤吟赠友》)。他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慨叹:“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满江红》)。纳兰性德认为,名利只会埋没自己的纯真性情。可是他却偏偏生在这“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的金丝笼里。也许对别人来说,生在这样的贵胄之家,可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还有平步青云的仕途和权势,但是对于纳兰性德而言,却是要比别人蒙受更多的尘世污垢。孤高傲世的品性与不得不置身勾心斗角的官场的现实处境所造成的这种内心的矛盾痛苦也就成为他词作哀怨风格形成的一大原因。例如他的《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非关”二句是说自己喜爱雪花,不仅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寒冷。“别有”二句说雪花虽然名字叫花,却与人间的富贵花草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不是人间富贵花”。在这里,雪花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喻。他虽然出身豪门贵族,可是他鄙视贵族。他的好友韩菼说他与“达官贵人相接如平常,而结分义,输情愫,率单寒羁孤侘傺困郁守志不肯悦俗之士”。他就像“别有根芽”的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下片中“谢娘别后谁能惜”,意思是说以前还有才女谢道韫怜惜这些雪花,但是谢道韫已经去世,而这以后的雪花无人再去怜惜,只能孤独地飘泊。“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雪花此时的命运只能是在凄冷的气氛中被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可见,这种高洁的品格并不被常人所理解。
由于纳兰性德担任的是天子近侍,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会遭祸,所以他必须时刻小心谨慎。而这样的状态对于纳兰性德这种个性的人来说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一直自许“别样清幽,自然标格”[3]24,却整天过着如履薄冰的生活,这种愁苦也只有在词作中才得以一抒。如《风流子·秋郊射猎》: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记玉勒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听吹箫。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
这首词写的是秋天和友人一起去打猎,上片“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三句写时令,说明打猎的时间是农历九月中旬,也就是重阳节后。“记玉勒”以下四句抒写回忆,因为打猎的地方以前曾经来过。那次是落花时节,看到一些女孩子嬉笑游春,突然被一阵箫声吸引。接下来 “今来是”等几句用今日的凄凉景色和上次暮春时节的热闹场面形成对比。今日所见,绿草已被野火烧光,只剩下一片灰烬,看不到一丝绿色。秋风中只有红色的霜叶,繁华遭到严霜摧残,狼藉满地。一泓秋水映着天空,寒烟漠漠,在西风中飘动。皂雕在高空飞翔,天色阴冷惨淡。这样的景色让人心里感到凄切悲凉。下片主要是作者抒发感慨。“人生须行乐,君知否”,人生易老,应当及时行乐。然而秋郊射猎并没有给作者带来乐趣。上次春天来过,觉得很无聊,这次再来,依旧感到无聊。为什么时令不同,作者无论在热闹还是在凄凉的场景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呢?“算功名”这最后六句点明了无聊的原因,有发牢骚的意味。古时读书人的抱负,是要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使人民安居乐业。现在他担任侍卫之职,只是给皇帝打打杂差,他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没有用武之地。即使空下来的时间也只能打打猎,饮饮酒,以消磨时日。最多也就是在夕阳下写几首诗词而已。在这里,作者表达了他对侍卫职务的厌倦,有大材小用、才非所用的不平之鸣,而且表达得十分直率。
除了纳兰性德品性孤傲,淡泊名利,生性多情之外,他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而这一点也对他词风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他在作品中常说自己“形容憔悴,多愁多病”。尤其是十九岁那年的会试,因为病痛让他吃尽了苦头。彼时的纳兰性德年轻气盛,希望能够济世报国,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将要廷试的紧要关头,他居然大病一场,几乎送命。这次经历对纳兰性德来说是非常痛心的。此后,被疾病折磨着的纳兰性德在虚弱体质的影响下,不管是见到青山绿水还是扬沙白雪,都只能引起痛苦的回忆和离家的痛苦。而这种感情被带到纳兰的词作中,就形成了他那缠绵徘侧、欲言又止的伤感词风,真是“多情自古缘多病”。
除了个人的气质性格因素外,生活坏境对纳兰性德词风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是他的家族对他的影响。纳兰先祖原来是蒙古人,后来消灭了纳兰部,占领了他们的土地并改姓纳兰。不久之后,迁居到叶赫河岸,号称“叶赫国”,并成为海西女真部族中最为强盛的部族。而与海西女真同属满族的另外一个部族——建州女真也极为强盛,他们的领袖努尔哈赤迅速统一了部族内部。之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互通婚姻,努尔哈赤娶了纳兰高祖金台什的妹妹,生下了清太宗皇太极。可以说,他们之间有着很近的亲属关系。但是,二者之间还是经常为了土地发生争战。最后,努尔哈赤把纳兰高祖打败,叶赫部族从此消亡。纳兰性德肯定了解自己的这段家史,以至于他后来即使被康熙皇帝屡次提拔,却依然如履薄冰,“惴惴有临履之忧”。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在当时也是声名显赫,名噪一时。虽然明珠也是出身于满族正黄旗,地位也是比较高的,但是在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逐渐没落,家族的权势也慢慢消亡。明珠能够达到后来的至高地位,有那么多的权势,全是靠他自己的四处钻营和聪明才智。他善于察言观色,办事也得到上级的赏识,所以之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屡屡担任朝廷要职,可谓权倾一时。但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也使用了种种卑劣的手段,这些都被他的大公子纳兰性德看在眼里。而生性真纯、淡泊的纳兰性德,对自己父亲排除异己、擅权专政、贪财受贿、结党营私的行为有很多不满,可是纳兰性德又是一个恭谨孝顺的人,对父亲的这些行为虽有不满却只能恭顺服从。虽然纳兰性德年纪轻轻就已经去世,没有看到几年之后父亲覆败的场景,但是在他生前看到这么多勾心斗角的情形,肯定也会产生居安思危的思想。而这种内心的惊惧惶恐,只能在他的词作中才能得以排遣。例如《太常引·自题小照》:
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移营。千里暮云平,休回首、长亭短亭。 无穷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试倩玉萧声,唤千古、英雄梦醒。
这是一首题写在小照上的令词,有抒写自己怀抱的意味。“西风乍起峭寒生”,天气冷冷清清,连惊雁也都为了躲避严寒换了栖息之地。这种寒冷体味在词人这里,不仅有气候的冷,更加深刻的是世态的冷。惊雁怕冷可以找到其他地方栖息,可是我又能去哪里躲避寒冷呢?以前,词人也是意气风发,抱负满怀,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远远超乎词人的想象,本来在官场上的生活就已经如履薄冰,更何况他担任的侍卫一职又埋没了他的治世之才。纳兰性德看透了官场沉浮,但是却仍然身不由己,只能徒然悲伤。虽然词人在这首词中表达得比较深隐,但是词中的一系列形象的描写都蕴含了他的惴惴不安的心理。
其次,仕途的不如意也影响了他的词风。纳兰性德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十七岁就读于太学,第二年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之后参加会试,但是却因为染上寒疾,未能参加殿试。这次经历对纳兰性德来说也是难以忘怀的,所以在病愈之后,他拜徐乾学为老师,更加发奋苦读。康熙十五年(1676),纳兰性德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被授为三等侍卫,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宦之途。在职期间,他深得皇帝隆遇,屡次升迁,直至升为一等侍卫。作为皇帝侍卫,他经常扈从康熙皇帝出外巡视。这样的青年在世人眼里都是年少有为,前途无量的。本来,纳兰性德也是希望自己能为国建功立业的。如,他在《金缕曲·未得长无谓》(中有“竟需将,银河争抢,普天一洗”之句)、《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中都表现了他的宏伟志向,显示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入仕狂举的豪情。这两首词都是纳兰性德入仕之初亲自侍奉御驾陪同皇帝巡游时所作,当中表现出的心情是轻松而愉悦的。此时的纳兰性德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男儿,承续了儒家入仕的积极态度。但随后的仕途生活,却让纳兰性德一展宏图的理想化为泡影。侍卫生活需要紧随扈驾,长期巡游在外,他的青春和心志逐渐地被消磨,他的雄伟抱负无法实现,他与妻子朋友也不能时常相见。作为皇帝的仆从,他生存、生活的空间和时间都受到极为严格的控制。这与作为词人的纳兰性德所要求的自由无羁背离甚远。即便如此,他也只能在这种厌倦不已的生活中苦苦周旋。内心的痛苦无处发泄,就只能通过词作来排遣。因此,对侍卫生活的厌倦,漂泊天涯的哀愁等题材就成为纳兰性德词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例如《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走上仕途六年之时所作。六年前他意气风发,满怀抱负,可是六年之后,他却只感到灰心丧气。从“绿杨”到“衰草”,又到了苍凉的大漠,他想到自己这几年碌碌无为的仕途经历,更感到心灰意冷。他把行役旅途与自己的仕途相联系,行役之苦、身体劳累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吹梦成今古”的西风,吹来了残酷的现实,也吹来了与理想的差距,同时也吹散了自己满腹的豪情壮志。即使自己满腹经纶、满腔热血,却也只能落得一个宦途无望的现实。这种痛苦,形成了纳兰性德的边塞词作中沉郁忧伤的感情基调。此外,还有《金缕曲·慰西溟》中“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瑞鹤仙》中“叹光阴,老成无能,长歌而已”等等,这些都反映出他内心的苦闷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纳兰性德虽然出身显赫,生长在八旗贵族之家,而且又才华横溢,但是他却并不像其他贵族公子一样游戏感情,而是对于感情异常投入。纳兰性德先后娶有嫡妻卢氏、续弦官氏、侧室颜氏三人。此外,他和沈宛的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也令人唏嘘。但是在纳兰性德的爱情生活里,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嫡妻卢氏。
卢氏出身于“传唯礼义,城南韦杜之家;训有诗书,江左潘杨之族”,也是一个信守“诗书礼义”的家庭。而卢氏本人“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她“幼承母训,娴彼七襄;长读父书,佐其四德”,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当时卢氏年方十八,正值年少青春,她的娇容,“吹花嚼蕊”,她的装束,“紫玉钗斜灯影背”。可谓是花容月貌,楚楚动人。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熟读诗书,知书能文。纳兰性德在自己的词作中,也屡次把她比为东晋才女谢道韫,句句都写出自己对卢氏的情深。婚后三年,夫妻举案齐眉,恩爱非常。可惜仅仅过了三年,卢氏早逝,恩爱的夫妻生活,就只留下纳兰性德的思念。他常常因景伤情,睹物伤神,把自己置身于孤身一人生活在世间的寥落悲寂之感中。如《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一生一代一双人”,在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是虽然卢氏已经去世,但是他与卢氏的情爱未逝。本来是天造地设的一双绝配佳人,此时却偏偏要被命运分离两处,只能各自销魂神伤、相思相望。他怒骂上天的不公,既然已经赐予他人生最美好的事物,为什么又要在他最珍惜的时候强行夺走?这样的别离之痛,又有谁能够释怀?下片中,纳兰性德明明知道心中思念的人儿已经离开人世,再也不可能在人世间相见,却仍然不死心,一直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再次遇到,即使要为此抛弃繁华、放弃所有,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对卢氏用情至深,这种深度早已超越了封建社会一般贵族男子对原配的情感。
在纳兰性德诸多悼亡词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后期一首怀念亡妻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卢氏去世于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三十日,而词中有“三载悠悠”这样的词句,可知此词作于十九年(1680)五月三十日。此时妻子去世已经三年,可是自己的悲痛之情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减弱。所以有“何时已”之问,到底什么时候这样的感情才会停止呢?开头上来一个反问,把词人心中对卢氏的哀思表达出来。虽然卢氏已经去世三年,但是纳兰性德对她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此时正值卢氏忌日,这样的愁恨只会有增无减。“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说明写作时的情境和氛围。雨水滴滴答答地滴落在台阶上,令人心烦不已,直到夜里才停歇。而能在夜里听到雨停之后雨滴落下的声音的人,一定有着难以排遣的心事。五月底的天气,按说已经不会感觉到寒冷,但是如果心是冷的,身体也会有乍暖还寒的感觉。作者对自己说:三年的时间已经很久,为何还沉沦在这尘世之中,难道竟然忘记了天上人间相见的誓言了吗?由此写出词人对亡妻的怀念。下片“重泉若有双鱼寄”等三句转而描写对妻子的关切。希望知道妻子在九泉之下的生活是苦是乐,有谁照顾。“我自中宵成转侧”等七句又转过来叙述自己目前的处境。终宵转侧说明自己对亡妻的思念始终没有断绝。纳兰性德此时已寡居三年,可是他难忘旧情,他的心愿是要与亡妻重续前缘,却又担心两人缘分浅薄,难以如愿。新婚三年,两人便生死相隔,这就已经让人肝肠寸断,现实如此残酷,最后只能以“清泪”、“纸灰”作结,留下一片悲凉,使人不忍卒读。这首词一味地向亡妻倾诉三年来积在心中的苦闷,流露出一片赤诚的真情,词情凄苦而格高韵远。
卢氏去世几年后,纳兰性德续娶妻官氏。与官氏在一起的生活虽然较为平静,但是因为有了卢氏作比,纳兰性德在精神上无法达到那种琴瑟和鸣的境界,所以一直怀念着卢氏,直至病逝。此外,坊间传闻纳兰性德与江南才女沈宛有过一段婚外恋情,但是因地位悬殊,不得已而分手。后来,纳兰性德也确实写了很多首词表达他对沈宛的愧悔之情。由此可见,纳兰性德的爱情生活是相当不幸的,虽然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中去,却总是失意多于如意,眼泪多于欢笑,充满了悲苦之意。爱情生活的不幸当然也影响了纳兰性德的词风,形成了他哀感顽艳的主体风格。
后世很多学者在研究纳兰性德词作的时候,经常把他与李煜等词人进行对比,由此可见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之处。纳兰性德认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蓖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之,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录》)他非常推崇李煜的词论。他们都属于词中的“性灵派”。李煜由一国之君沦为亡国之君,常有身世之叹与亡国之恨。纳兰性德虽没有亡国之痛,但也有身世之恨和亡妻之苦。相近的生活际遇使他们产生了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在艺术表现方面,他们的词作在题材上都取自于个人生活,形式上都以小令为主,格调上都有某种伤感情绪,又“别样清幽,自然标格”。
李煜的词作,非常缠绵凄婉,好似愁肠百结,字字血泪,是一首首人生的悲歌,从心灵深处弹奏而出。纳兰性德的词风则主要是幽艳哀怨,真切自然。虽然李煜亡国之后,由南唐国主沦为阶下囚,他所创作的词的内容和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倾诉的是家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今昔对比和伤春悲秋,风格方面也从早期的温婉旖旎变为沉郁悲怆。但他的前期词作,对喜好李煜词的纳兰性德已经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如《好事近·何路向家园》:
何路向家园?历历残山剩水。都把一春冷澹,到麦秋天气。 料应重发隔年花,莫问花前事。纵使东风依旧,怕红颜不似。
这首词是康熙十七年(1678)五月初,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巡视回京途中写下的。首句的发问,初看上去觉得好像问得没有道理,作者的家园在北京,任何一条大路都能通向北京,根本无需去问。但是如果知道了此时纳兰性德的爱妻已死,那么今日的家园也就不是往昔的家园了。要回到昔日的家园,已经无路可通。由于心中忧伤,所以眼前所见的青山绿水,也都染上了一片愁容,变成了残山剩水。下片想起去年这时节开的花,又将重新萌放,而过去与妻子在花前月下的恩爱时光,却都已不堪回首。最后二句以议论作结。今年的东风,即使能像去年的东风一样地吹过,今年的花能像去年的花一样地开放,心爱的妻子都再也不能死而复生,过去的恩爱岁月也不可能再有了。这首词引用了李煜和周后的典故,十分贴切。而且风格上与李煜词凄婉的特点颇为相近。
虽然纳兰性德受到李煜的影响,但二人还是各有千秋。李煜的词更注重伤春悲秋,对自己亡国之后遭到的痛苦并没有表现出忏悔或者是反抗的一面,只是无奈地呻吟。而纳兰性德在这方面则有了新的发展,他词中那种豪放、青春的气息,是李煜词中所没有的。[4]35
除了李煜之外,晏几道、周邦彦、温庭筠等词人对纳兰性德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疆村老人《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对《纳兰词》的评价是:“解道红罗亭上语,人间宁独小山词?冷暖自家知。”他认为,纳兰性德的词比得上晏几道的《小山词》。如《临江仙·夜来带得些儿雪》一词,写得缠绵悱恻,已然得到了《小山词》的神髓。此外,还有“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残更木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采桑子·白衣裳凭朱阑立》)“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还惹思量。”(《浪淘沙》)等等。不过,纳兰性德虽然受到这些词人的影响,却并不停留于模仿前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另有一种一往情深、凄清幽怨、缠绵悱恻的情调,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纳兰性德这位天分极高的青年才俊,虽然淡泊名利却有一个位高权重的父亲,虽然品性高洁却生活在污浊的世界,虽然追求纯任性灵却受到封建礼法的种种束缚,虽然生性多情却承受丧妻之痛。他并不满意作为皇帝侍从的生活,可是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看重友谊,珍视朋友,可是却总是身不由己地与朋友别离或者看到朋友的不幸而无力相助。生活中的一切无奈都使他与自己的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引发了自身的各种苦闷和悲哀,而又终究只能将这无尽凄苦诉诸于笔端,凝聚成一首首词作。所以,不论是主观上的个人性格,还是客观上的社会环境、爱情经历等等,都促成了他词作真切、哀怨、悲慨的风格的形成。
[1] (清)顾贞观.纳兰词原序[M]//张秉戍.纳兰词笺注·附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2]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张秉戍.纳兰词笺注·附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3] (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 宋公然.略论纳兰词[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7,(1).
Abatract: Nalan Xingde's Ci poetry is well-known for its natural, sentimental, and forceful style. His Ci-poetry reveal human's true feelings and have a strong artistic appeal. In this paper the reasons of his style are discussed. It is held that personal character and temperament, living environment, misfortune of love and the influence of literary tradition are the reasons for forming his unique Ci poetry style.
A Study on the Reasons of Nalan Xingde's Style of Ci Poetry
LIU Xiaoping
(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Media, Xinya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nyang, Henan 464000, China )
Nalan Xingde, style, reason
I207.23
A
1673-9639 (2015) 03-0114-06
(责任编辑 郭玲珍)(责任校对 白俊骞)(英文编辑 韦琴红)
2014-10-23
刘晓萍(1985-),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