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吉艳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2014年QS(Quacquarelli Symonds,教育组织)所发布的世界大学前200排名中,美国以51所学府占据统治地位,比总量排在第二的英国多了23所。而在排名前位的美国众多学校中,大部分都来自私立学校,如排名全球前十位的美国六所高校——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及耶鲁大学等均属于私立大学。历经近400年的发展,美国的私立大学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代表着美国最高教育水平。相对而言,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时间晚,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研究美国私立大学发展的特点,汲取美国私立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民办本科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美国私立大学以1636年成立的哈佛学院为标志,已有370年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创办期、成型期、成熟期和快速发展四个时期。
美国高等教育起步于殖民地时期(1636-1819),这期间设立的大学与宗教密不可分,开设的大学都以为教会培养人才为目的,开设的大学都由宗教等私人团体控制和维持,大学课程主要也是宗教方面,较少涉及自然科学等。这一时期美国私立大学规模小,在校生及毕业生数量都很少,属于初级发展阶段。
美国独立后,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开始发生变化,完全复制英国办学模式的办学体制已不能适应美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开始冲破宗教统治,开始关注课程的实用性,教育向实际需求方面转变。这一时期以1791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为标志,美国私立高等教育政策体制得到不断完善,私人团体办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私立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到1862年,国会通过《莫雷尔法案》,进一步巩固了私立学校的办学基础,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基本成型。
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局发生改变,新政府的成立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加上新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鼓励,私人企业开始捐献资金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取代了宗教团体在私立大学董事会的地位,新一批的私立大学设立,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成熟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先后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私立大学的经费不局限于学生学费和捐赠,政府开始向私立学校提供贷款,扩大了私立大学办学经费的来源,为私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促使美国私立大学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美国私立大学形成了横向和纵向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从横向上来看,美国私立大学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立的学科覆盖面非常广泛,专业种类繁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点自由地选择专业;从纵向来看,美国私立大学以四年制大学为主体,两年制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为辅的私立教育体系,既有低层次的初级学院、一般性的本科学院,还有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院或大学,能满足学生差异化的求学需求。
美国私立大学不仅覆盖面广,教育类型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不同层次的大学秉承不同的发展理论,形成各自的特色。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传统名校坚持走研究型大学之路,培养研究型人才;各文理学院坚持“小而精”的发展理念,培养精英本科人才;社区学院则致力于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面向社区服务。而在同等层次的学校间,学科发展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科技走在全美大学的前端,哈佛大学则着力于生命科学与经济学,培养出了世界一流的专业。差异化的办学特点不仅有利于降低学校间的竞争,还有利于各学校培养各自的优势,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教育理念上,美国私立大学奉行自由化的教育理念,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美国私立大学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模式,辅导员不负责监督学生的学习,只为其提供心理及职业方面的辅导,学生需严格约束自己,自主学习。在教学模式上,美国私立大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重视团队精神的建设,授课方式都以讨论式教学和演示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美国私立大学虽然主张学生自主管理,但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招生和毕业问题上,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美国私立大学招生时不看重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入学门槛相对较低。而在学习和毕业上则有严格要求,学生未按规定修满学分就不能如期毕业。严格的考核体制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美国私立大学实行大学自治的管理模式,学校内部事务完全由学校自己决定,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与联邦政府及州政府之间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及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教育的管理权隶属于各州政府。但这也不意味着私立大学受州政府的严格约束,州政府也仅在学校的设置、学位授予权及学校的财务与税收、学校的建筑与卫生安全等方面具有管理权限,其他方面则由私立大学自主管理。学校内部的董事会、行政系统、评议会及教授委员会等由学校设立,由资助学校的各方人士及教师与学生代表担任相关职务,形成了以董事会、行政系统、评议会和教授委员会权利制衡的管理体系,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保证大学的正常发展。
在经费管理方面,美国私立大学的资金来源包括学费、销售及服务、社会捐赠以及政府支助,通常政府会以资助科研和资助学生两种方式对私立大学予以间接支持。从经费各项来源来看,学费是私立大学资金的主要来源,但私立大学依靠自身的科研技术水平,不断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对外提供科研服务,使得高校销售和服务收入也成为其经费的重要来源。此外,私人和政府的捐赠也不容忽视,其总额也占四分之一左右,为高校补充经费提供了有利保障。广泛的经费来源为私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而不受政府管制的自主经费管理体制更是为高校有效合理地运用经费创造了条件,确保了大学平稳健康运行。
我国民办本科的发展起步较晚,在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私立高等学校69所,20世纪50年代初转为公立学校,此后的30年里我国没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起,民办高等教育开始恢复,以1978年湖南长沙中山业余大学的前身——高考文化课补习班的成立为标志,中国民办教育高等教育拉开序幕。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我国社会力量办学做出原则性规定,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民办高等教育在探索中不断求得发展。
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本科教育也开始发展起来。1994年设立了我国第一所民办本科——仰恩大学,到2000年3月,黄河科技学院由专科升为本科,拉开了我国开办民办本科院校的序幕。此后国家大力支持民办本科教育的发展,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民办本科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以高职高专转本科及独立院校转设两种发展模式为基础,民办本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95所民办本科院校,而同时期,我国公办本科院校的数量为778所,约为民办本科的8倍,与美国相比,我国民办本科教育的发展还远远落后。虽然我国民办本科受社会环境等原因的制约,发展速度不如本科院校及国外发达国家,但随着政府对民办本科教育的不断重视,我国民办本科的发展后续空间相当大,前景比较乐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众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民办本科教育快速发展起来,民办本科院校无论是在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及发展条件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我国民办本科教育发展时间较晚,发展尚未成熟,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办学同质现象严重,缺乏特色。我国民办本科办学时间较短,受公办院校影响较深,盲目效仿或照搬、照抄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在办学理念上没有形成清晰的定位。在公办本科院校大力发展综合性大学的影响下,各民办本科院校也追求盲目扩张,大力增设各种专业,几乎所有学校都涵盖了当下比较热门的专业,专业同质性现象非常严重,没有形成各自的特色,使得民办本科间、民办本科与公办本科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公办高校都积极向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不论是重点本科还是普通本科院校都加重了对研究生院的投入,积极建立硕士点与博士点。受此影响,很多民办本科院校也开始为开设硕士点努力,以此作为学校实力的象征,忽略了民办本科院校师资、科研经费等方面的制约,不仅不利于学校实力的提升,反而会降低学校本科生培养的质量,制约了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
(2)教师教学任务重,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经费来源单一,为了节约教学成本,民办本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通常较大,教师疲于教学而无暇关注学科前沿研究,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也不利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再者,与公办院校不同,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在人事编制、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险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再加上民办本科院校本质上属于企业,企业本质这一特征使其具有办学失败的可能性,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大打折扣,很多民办本科教师都想方设法进入公办学校,导致很多优秀的教师流失。加上民办本科院校多为家族企业式的管理方式,用人唯亲,缺乏监督机制,教师权益得不到有利保障,使得教师归属感不强,教师队伍不稳定,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的师资结构。
(3)公众信任度低,竞争环境不公平。公办本科院校不论在发展规模还是教学水平等方面都优于民办本科院校,公众对公立高校更为信任和依赖,对民办本科院校的接受度较低,这与政府政策及民办高校的运行特点分不开。一方面,尽管政府颁布了管理民办本科院校的法律法规,但没有设立专门管理民办本科教育的机构,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管理混合在一起,不仅没有考虑民办本科的特殊性而对其给予政策上的帮助,而且对民办高校的数量进行严格限制,限制了民办本科院校的成长壮大。另一方面,政府给予公办高校大量的经费助其发展,对民办本科院校的支助和补贴则少之又少。与美国私立大学多渠道的经费来源不同,我国民办本科院校90%以上的经费都来源于学费收入,校友捐赠及政府补贴非常少,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非常拮据。为补充经费,民办本科院校只能提高学费,导致其学费远高于公办院校,巨大的收费差距使民办高校贴上了贵族学校的标签,降低了公众的接受度,使其难以与公办高校开展公平竞争,阻碍了民办本科院校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我国民办本科教育历经20余年的发展,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弊端,与美国成熟的私立大学教育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我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我国民办本科教育应积极汲取美国私立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我国民办本科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民办本科教育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我国没有专门管理民办本科院校的专门机构,对民办本科教育立法权完全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权对当地民办院校立法,降低了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尽管我国颁布了相关法律条款,规定了民办院校享有和公办院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但相关具体措施不明确,执行过程中执行力度较差,实施效果不理想,没有从根本上构建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因此,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首先,在立法权上,中央政府应部分放权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只在宏观上对民办本科院校进行管理,允许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经济教育发展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切实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其次,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分设专门的管理机构,将民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等院校分开管理,明确政府与高校间的权责关系。再者,政府要完善民办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缩小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和公办本科院校教师间的待遇差距,稳定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构建出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且稳定的师资队伍,为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保障。最后,政府应加大对民办本科院校资金的扶持,以资助学生、资助科研及税收优惠等方式对民办高校予以支持,营造出公平的竞争环境。
由于历史和社会层面的原因,民办本科院校与公办本科院校存在较大的差距,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等都落后于公办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民办本科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就需形成自身的特色,培养优势专业,不盲目扩张办学规模。首先,民办高校应立足服务于当地经济,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设置相应专业,为其培养专业人才。比如,若学校所在地汽车业发达,应重点设置汽车产业方面的专业,并将其作为优势专业进行培养,以此作为发展起点,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其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抓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走“精英教育”之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盲目追随公办本科院校培养研究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实行讨论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受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可设置一定的过渡期,如大一上学期教师开始向学生灌输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思想,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入讨论式教学,经过一年的熏陶和培养后,开始全面实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团队精神的建设。最后,民办本科院校要降低教师授课工作量,鼓励教师积极科研,并创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特色。
我国现阶段民办本科院校的内部管理体系较为复杂,大多以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主,下面分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和工代会等机构。这种管理体制设置是从监督和决策两方面出发,以构建民主管理体制为目的,但实践中却背道而驰。这主要是由于董事会及各委员会里的任职人员大都为离退休的老教授,尽管他们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但由于年龄颇高且多为兼职,受应聘周期的制约,他们大都归属感不强,只发挥了顾问的职能,限制了相关机构效力的发挥。而教代会和工代会更是形同虚设,仅仅发挥了举办职工活动的职能,很少切实关注教职工的福利。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强化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任职人员要多样化,不局限于离退休教授。教代会和工代会则应立足于保障教职工福利,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定期征收教师意见,并及时与校方进行沟通协商。与此同时,民办本科院校应在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及教代会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成立学代会和评议会等机构,保障学生的切实利益,并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形成了以董事会、学术系统、教代会和学代会权利相互制衡的民主管理体系。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经费来源模式单一,这种“以学养学”的经费模式不利于民办本科院校的稳定发展。为保障本科院校的发展,稳定经费的来源,要努力拓展经费来源的渠道,在学费收入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校友的捐赠并尽力开办校办企业。一方面,加大校友会建设的力度,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定期举行校友活动,增强校友与母校的感情,校友与母校之间情感相连,捐资反哺母校有章可循,学校筹集办学资金也会更有效。另一方面,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立相应的企业,既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又能为学校营造创收机会,稳定办学经费的来源,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1]董圣足.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77(1):8-13.
[2]郭波,李成.美国私立大学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借鉴[J].大连大学学报,2011,32(5):88-93.
[3]李智军,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分析[J].高教探索,2014(2):139-145.
[4]王卫霞.我国民办高校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36):25-27.
[5]别敦荣.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4(2):13-19.
[6]吴志红.美国私立大学校友捐赠及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J].统计与管理,2014(6):99-100.